老楊的幹支紀年計算法

2021-02-13 張腦溼

用我死黨的話說,最近忙得屁打腳後跟,轉一個老楊的小文章,很簡單,有意思,老楊有東西哩!

轉自公眾號:老楊視聽說

作者:老楊

記得以前高中時候,語文考卷裡有道題目:幹支紀年法中,已知20

記得以前高中時候,語文考卷裡有道題目:幹支紀年法中,已知2000年是庚辰年,那麼2008年是_______年。

那時候知道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及「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一個一個往下推,推出2008年為戊子年。

但是,如果是3988年,或者1314年呢?又或者沒有一個參考年份呢?

這個問題當時自己研究過,能否有一種算法,能將任意一個公元紀年轉換為相應的幹支紀年呢?

今天偶然有朋友問起,我就將自己的一點見解在這裡介紹給大家,希望對有興趣的人有用:

首先,請大致了解幹支紀年的原理:幹支為天幹地支。

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把「天幹」中的一個字擺在前面,後面配上「地支」中的一個字,這樣就構成一對幹支。如果「天幹」以「甲」字開始,「地支」以「子」字開始順序組合,就可以得到:

上圖中60之後61則又從甲子年開始,如此循環往復,60年一輪迴,因此60年也稱為「一甲子」。

其次,中國歷史上官方正式確認的,第一個甲子年是漢安帝延光三年甲子歲(公曆124年)。由此知道,公元元年(公元1年)並非甲子年,而是公元4年

由上面兩個知識點,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幹支紀年法每60年一輪迴,天幹則為10年一輪迴,地支12年一輪迴。為方便計算,公曆年份還應減去3(這樣我們就將第一個甲子年「轉換」為公曆1年,讓1對應甲與子,方便我們計算),我們只需要研究公曆年份減去3之後對10及12的餘數就好了

原理明白就簡單了,舉個例子:

第一步:1314-3=1311;

第二步:求得天幹:天幹為10個,以10為一個輪迴,1311÷10的餘數為1,則為甲;

聰明人可以看出第二步其實不用計算,公曆年份減去3之後所得之數的個位數就是了。

第三步:求得地支:地支為12個,以12為一個輪迴,1311÷12的餘數為3,則為寅。

因此公元1314年為甲寅年。

會了嗎?

相關焦點

  • 幹支紀年法的來歷及紀年方法
    「庚子」和「辛丑」都屬於中國古代的幹支紀年法 那麼幹支紀年法究竟源於何時,其誰創始,如何紀年?每當新春蒞臨,走親訪友之際,同仁相聚,促膝閒談之時,時不時要扯起這個話題。上下五千年,歷史萬萬千,由於年代久遠,歷來眾說紛紜。
  • 2018年是農曆戊戌狗年,中國傳統的幹支紀年法是怎麼排序的?
    幹支紀年法在不同的曆法當中,有不同的紀年方式,比如今年是公元2018年,公元即公曆紀元,又稱基督紀元,或者叫西方曆法,是一種源自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源自義大利,在1582年,時任羅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頒行。它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成為公元元年,現在是耶穌誕生後的第2018年。我國在辛亥革命之後,中華民國政府採用公曆作為國曆。
  • 年輕人早已不明白的時間記法——幹支紀年法的前世今生
    這也說明在商朝時已經開始使用幹支紀日了。根據考證,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2月22日),發生一次日食。這是中國使用幹支紀日的比較準確的證據。而使用皇帝年號紀年則是漢武帝時期太初年號。幹支在古代稱幹枝,好比樹幹和樹枝。幹支歷作為中國傳統曆法,在中國古代一直使用,從未間斷。因此對研究歷史非常有幫助,非常容易推算歷史時間。
  • 中國歷史上的四種紀年法
    一、公元紀年法 公元紀年,也稱公曆紀年,或基督紀年。 在使用公元紀年時,應當指出的一點是:計算涉及跨公元前後的時間,與單純的計算公元前或公元後的時間有所不同,即必須在計算出的時間總數上減去一年,如計算公元前841年到1949年之間有多少年,正確的計算是841+1949-1=2789年,可以把這種算法歸納成一個簡單公式"前後相加再減一"。這裡之所以要減出一年是因為公元紀年不設公元0年,不能按照數學上的正負數的概念來計算跨公元前後的時間。
  • 從古至今紀年法的由來?
    該紀年法始於漢朝,與年號紀年法同時並用。如公元184年為東漢中平元年甲子。《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黃花岡七十二烈土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與妻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應為辛亥。
  • 如何快速實現公元紀年向幹支紀年轉換
    幹支紀年是我國獨有的民族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十天幹部十二地支蘊藏無限的東方文明和智慧有許多特長是現代數字不可替代。了解一點中國古代文化的基本知識還是很重要。依次排列,六十一個周期,周己而復始,這樣幹支紀年,紀月,紀日都是如此循環往復。比喻今年是公元2019年,幹支紀年便是己亥年。這樣近的我們容易知道,如果隨便說一個年份你能說出它的紀年嗎?比喻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的幹支紀年是多少?我們查詢便知是己丑年。
  • 「秒懂」天幹地支紀年法
    天幹地支天幹地支簡稱為幹支,十天幹: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用一個天幹和地支來紀年就是幹支紀年法了,天幹地支循環使用,肉眼可見天幹地支一一對應、循環往復的話,幹支首年就是甲子,顯然十天幹與十二地支(最小公倍數)循環往復一輪是60年,這就是花甲(即稱甲子60周歲)的來歷。
  • 元旦節假日與公元紀年
    凱撒紀念與耶穌誕辰非節氣紀年,雖為世界公用,與中華幹支紀年己亥新年無關。言紀時可也,非年之謂也。公元是「公曆紀元」的簡稱,是國際通行的紀年體系,以傳說中耶穌基督的生年為公曆元年(相當於中國西漢平帝元年)。公元常以 A.D.(拉丁文 Anno Domini 的縮寫)表示,意為「主的生年」。公元前則以 B.C.(英文 Before Christ 的縮寫)表示,意為「基督以前」。
  • 幹支計算時辰的方法
    三、關於計算日子的方法:天幹地支相關介紹1,天幹地支簡介:天幹地支簡稱「幹支」。「辭源」裡說,「幹支」取義於樹木的「幹枝」。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環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天幹地支這共二十二個的符號錯綜有序,充滿圓融性與規律性。它顯示了大自然運行的規律,即時(時間)空(方位)互動,和「陰」與「陽」的作用結果。中國曆法包含了陰陽五行的思想和自然迴圈運化的規律。年:每個幹支為一年,六十個幹後,又從頭算起,周而復始,循環不息。由甲子開始,滿六十年稱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稱為幹支紀年法。
  • 歷史學習小竅門:熟練幹支紀年轉換 把握歷史脈絡
    甲午海戰 時間記憶的竅門不止一個,這裡介紹一個偶然發現的竅門: 熟練掌握幹支紀年轉換為公元紀年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記憶涉及幹支紀年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進而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繫。
  • 古老的「歲星紀年法」,蘊含了古人對天文物候的觀察和理解
    原來,這是古代的一種紀年法。我國歷史上,在最常見的幹支紀年法、帝王年號紀年法等紀年法之外,還有一種非常古老的紀年法,就是「歲星紀年法」。歲星紀年「十二歲名」可以對應一年之中的十二個月,也可對應一天之中的十二個時辰。從它的名稱上,我們可以看出古人對天地萬物的深刻觀察和理解。三、歲星紀年法的衰落漢武帝之前,我國主要採用歲星紀年法,但在西漢初年,幹支紀年法已經萌芽,並被逐漸採用(單純的幹支紀年法起源於何時尚有爭論,一般認為漢朝開始普遍使用)。
  • 深入詳解-幹支的時間換算
    例如2015年的乙未年表示(2015年2月4日——2016年2月4日)序數法天幹序數按:1(甲),2(乙),3(丙),4(丁),5(戊),6(己),7(庚),8(辛),9(壬),10(癸)地支序數按:1(寅),2(卯),3(辰),4(巳),5
  • 幹支紀年為何這麼神!
    之所以能做到這樣的預測,王院長倚仗的便是幹支紀年系統裡的五運六氣學說。這一學說是專門為推算天地之間的氣候變化與人體的健康而設立的。1.溯源事實上,不同於五運六氣的嚴謹複雜角度,就單從庚子兩個字就可以得到今年的諸多信息。我們可以先馬後炮來復盤一下。
  • 純乾貨:如何簡單推算自己生辰八字,國人必學的天幹地支紀年法
    給大家打個樣,假如現在是陽曆2020年8月21日下午3點半,那在天幹地支紀年法中這個時辰庚子年、甲申月、丙申日、戊申。假如這個時刻有寶寶出生了,這裡的「庚子甲申戊申」就是這個寶寶的生辰八字,命理學也叫四柱,根據四柱與天幹地支的五行結合,有可推出其五行。下面開始講重點了!下面的內容,必要時需要做好筆記,必要時可停下來整理思路。
  • 今年是2020年,農曆屬於什麼年,給你一個簡單的計算方法
    辛亥革命第二年(1912年)起,我國開設採用公元紀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採用公元紀年。但是,人們還是習慣同時使用天幹地支紀年法,就是我們常說的農曆。
  • 中國古人如何紀年,為什麼現在使用西曆紀年?
    年號紀年法 到了漢朝,幹支紀年法被普遍採用。那麼在平安無事的時候,可能就會使用「庚子」年之類的說法了,這種紀年法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國初,如我們熟知的「戊戌六君子」,「戊戌」就是紀年,「戊戌變法」即指在1898年「戊戌年」歷時103天失敗的維新變法。 而在這種紀年法被大幅採用的同時,漢代還增加了一種用「年號」來紀年的方法。這實際上就是為某一年取個名字,然後再為這一年之後的時間進行編號。那麼為什麼要取年號呢?
  • 古人曾以幹支記錄生日 算年齡有時要做應用題
    他們以幹支紀日記憶生日,為過一個生日,他們要等的可能不止4年。  算年齡有時要做應用題  中國人很早就開始記憶自己的出生日期,不過最初是以幹支紀日的形式記錄的。公元前4世紀,著名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寫道:「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意思是說自己出生於寅年正月的庚寅日。這裡的「庚寅」就是中國古人用來紀日的方式。
  • 年幹支的換算方法
    在易學應用中,我們常常需要用到幹支紀元法,那麼如何把數字歷轉換為幹支歷呢?
  • 年月日時的幹支分別是怎麼推算的?
    我們都知道曆法中的年、月、日、時四個時間都有天幹和地支,十天幹與十二地支單雙各自匹配形成六十個幹支組合,稱六十甲子。月時的幹支是有一定規律的,而年和日的幹支推算方法就複雜多了。公元後的天幹與公元紀年的數字是固定的,因為公元紀年數是十進位,天幹也是十位一循環,於是我們從歷來的天幹紀年中一一對應出公元的個位數,即:0庚、1辛、2壬、3癸、4甲、5乙、6丙、7丁、8戊、9己。
  • 人類計算數字常用「十進位」,為何計算時間卻是「六十進位」?
    人類計算數字常用「十進位」,為何計算時間卻是「六十進位」?正如標題中的問題那樣,我們人類在學習數學的時候,使用的都是「十進位」,也就是逢十進一。後來人類發明了計算機,為了便於計算機「理解」,便讓計算機使用了只有「0」和「1」的「二進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