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早已不明白的時間記法——幹支紀年法的前世今生

2020-12-07 真史家

2020年是庚子年,那為什麼是庚子年呢!年輕人的你知道嗎?2020的末尾數字是0,所以天幹是庚,2020除以4餘數是4,地支就是子,把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和子醜寅某辰巳無為申酉戌亥 都按照4567890123的順序排序,那麼2020年就是庚子年,你明白了嗎?

幹支是天幹與地支的合稱,由兩者經一定的組合方式搭配成六十對,為一個周期,循環往復,稱為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子。中國古代用以記錄年、月、日。日本、朝鮮、越南、琉球等漢字文化圈地區也曾跟隨中國,使用幹支來記錄時間。用幹支紀年法紀年時一個周期為六十年,稱一甲子,甲子也用於形容六十歲的老年人。

天幹地支、陰陽五行圖

歷史

考古發現,在商朝後期帝王帝乙時的一塊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當時的日曆。這也說明在商朝時已經開始使用幹支紀日了。根據考證,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2月22日),發生一次日食。這是中國使用幹支紀日的比較準確的證據。而使用皇帝年號紀年則是漢武帝時期太初年號。幹支在古代稱幹枝,好比樹幹和樹枝。幹支歷作為中國傳統曆法,在中國古代一直使用,從未間斷。因此對研究歷史非常有幫助,非常容易推算歷史時間。

幹支的一個循環

原則上,天幹與地支的使用上有配對使用的要求,即如下兩組配對且交叉使用。如再配上生肖的話,其使用方法為,例如公曆1984年為一個周期的第一年,即上一組開始的甲子鼠,1985年則輪到下一組的子醜牛,1986年又到下一組的丙寅虎,1987年輪到下一組丁卯兔,如此下去。最後形成一個循環。幹支紀年法。即把十天幹(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別組合起來,共配成六十組,用來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周而復始,循環使用。

幹支紀年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芒,通行於東漢後期。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四分曆與幹支紀年。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歲在丙子。太初曆用超辰法改變為丁丑。漢武帝末年,又把太初元年改為丙子。幹支紀年,一個周期的第一年為甲子,如黃巾起義的口號為: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以此類推為乙丑年。

天幹地支

那公曆和幹支紀年如何換算呢?

首先要能記住十大天幹和十二地支,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幹地支紀年法首先是天幹在前,地支在後,比如今年2005就為-乙酉年。

天幹算法:4、 5、 6、 7、 8、 9、 0、 1、 2、 3 對應的十天幹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數字為年代的最後的一位數字,比如2005年,最後一位是5,對應的天幹就是乙;地支的算法:用年代數除以12,後面的餘數就代表某個地支,餘數分別為:4、 5、 6、 7、 8、 9、 10、 11、 0(能整除)、1、 2、3,代表地支為:子、醜、寅、卯、辰、巳、午、 未、 申、酉、戌、亥,比如2005年為例:年代末尾數為5,對應的天幹為乙,2005除以12,餘數為1,對應的地支為酉,所以2005年為乙酉年。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是夏曆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曆法用天幹、地支編排年號和日期,天幹共十個,因此又稱為「十天幹」,其排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個,排列順序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為陰乾。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以一個幹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幹在前,地支在後,天幹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幹對陽支,陰乾對陰支(陽幹不配陰支,陰乾不配陽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迴圈。稱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環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天幹地支這共二十二個的符號錯綜有序,充滿圓融性與規律性。它顯示了大自然運行的規律,即時(時間)空(方位)互動,

幹支和陰陽五行說的關係

陰陽五行說

陰陽五行說

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長、生發的特性;「火曰炎上」,是或具有發熱、向上的特性「土曰稼牆」,是指土具有種植莊稼,生化萬物的特性;「金曰從革」,是金具有肅殺、變革的特性;「水曰潤下」,是水具有滋潤、向下的特性。古人基於這種認識,把宇宙間各種事物分別歸屬於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經不是金木水火土本身,而是一大類在特性上可相比擬的各種事物、現象共有的抽象性能。

和「陰」與「陽,」的作用結果。中國曆法包含了陰陽五行的思想和自然迴圈運化的規律。   年:每個幹支為一年,六十個幹後,又從頭算起,周而復始,循環不息。由甲子開始,滿六十年稱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稱為幹支紀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開始,每個月的地支固定不變,然後依次與天幹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從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剛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開始,按順序先後排列,六十日剛好是一個幹支的周期。   時:由甲子時開始,但計時的地支固定不變,每天十二個時辰。

六十一甲子

相關焦點

  • 幹支紀年法的來歷及紀年方法
    「庚子」和「辛丑」都屬於中國古代的幹支紀年法 那麼幹支紀年法究竟源於何時,其誰創始,如何紀年?每當新春蒞臨,走親訪友之際,同仁相聚,促膝閒談之時,時不時要扯起這個話題。上下五千年,歷史萬萬千,由於年代久遠,歷來眾說紛紜。
  • 老楊的幹支紀年計算法
    轉自公眾號:老楊視聽說作者:老楊記得以前高中時候,語文考卷裡有道題目:幹支紀年法中,已知20記得以前高中時候,語文考卷裡有道題目:幹支紀年法中,已知2000年是庚辰年,那麼2008年是_______年。
  • 2018年是農曆戊戌狗年,中國傳統的幹支紀年法是怎麼排序的?
    幹支紀年法在不同的曆法當中,有不同的紀年方式,比如今年是公元2018年,公元即公曆紀元,又稱基督紀元,或者叫西方曆法,是一種源自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源自義大利,在1582年,時任羅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頒行。它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成為公元元年,現在是耶穌誕生後的第2018年。我國在辛亥革命之後,中華民國政府採用公曆作為國曆。
  • 從古至今紀年法的由來?
    該紀年法始於漢朝,與年號紀年法同時並用。如公元184年為東漢中平元年甲子。《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黃花岡七十二烈土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與妻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應為辛亥。
  • 中國歷史上的四種紀年法
    以這一年為界,在此以前的時間稱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後的時間和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稱XX年(注意,不能寫成公元後XX年)。這就是公元紀年法。 我國從1949年起開始採用公元紀年,現在的教材實際上也是把各種紀年方法換算成公元紀年來表達歷史時間的,因此,公元紀年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紀年方法。 與公元紀年相關的兩個概念是"世紀"和"年代"。
  • 如何快速實現公元紀年向幹支紀年轉換
    幹支紀年是我國獨有的民族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十天幹部十二地支蘊藏無限的東方文明和智慧有許多特長是現代數字不可替代。了解一點中國古代文化的基本知識還是很重要。依次排列,六十一個周期,周己而復始,這樣幹支紀年,紀月,紀日都是如此循環往復。比喻今年是公元2019年,幹支紀年便是己亥年。這樣近的我們容易知道,如果隨便說一個年份你能說出它的紀年嗎?比喻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的幹支紀年是多少?我們查詢便知是己丑年。
  • 古老的「歲星紀年法」,蘊含了古人對天文物候的觀察和理解
    原來,這是古代的一種紀年法。我國歷史上,在最常見的幹支紀年法、帝王年號紀年法等紀年法之外,還有一種非常古老的紀年法,就是「歲星紀年法」。歲星紀年「十二歲名」可以對應一年之中的十二個月,也可對應一天之中的十二個時辰。從它的名稱上,我們可以看出古人對天地萬物的深刻觀察和理解。三、歲星紀年法的衰落漢武帝之前,我國主要採用歲星紀年法,但在西漢初年,幹支紀年法已經萌芽,並被逐漸採用(單純的幹支紀年法起源於何時尚有爭論,一般認為漢朝開始普遍使用)。
  • 歷史學習小竅門:熟練幹支紀年轉換 把握歷史脈絡
    雖然不可能都記得非常準確,記個大概是有必要的。在實踐中,用歷史知識解決問題,經常會用到歷史事件發生時間。熟練掌握幹支紀年轉換為公元紀年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記憶涉及幹支紀年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進而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繫。
  • 「秒懂」天幹地支紀年法
    天幹地支天幹地支簡稱為幹支,十天幹: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用一個天幹和地支來紀年就是幹支紀年法了,天幹地支循環使用,肉眼可見天幹地支一一對應、循環往復的話,幹支首年就是甲子,顯然十天幹與十二地支(最小公倍數)循環往復一輪是60年,這就是花甲(即稱甲子60周歲)的來歷。
  • 深入詳解-幹支的時間換算
    例如2015年的乙未年表示(2015年2月4日——2016年2月4日)序數法天幹序數按:1(甲),2(乙),3(丙),4(丁),5(戊),6(己),7(庚),8(辛),9(壬),10(癸)地支序數按:1(寅),2(卯),3(辰),4(巳),5
  • 元旦節假日與公元紀年
    節日者,節氣之日也,四立、二至、寒暑、雨露、霜雪,皆節氣也,不惟紀時,亦紀氣也。元旦為一年四季之始,五運六氣曆始於大寒,太陽曆始於立春,太陰曆始於正月初一,非羅馬帝國凱撒紀念日也。凱撒紀念與耶穌誕辰非節氣紀年,雖為世界公用,與中華幹支紀年己亥新年無關。言紀時可也,非年之謂也。公元是「公曆紀元」的簡稱,是國際通行的紀年體系,以傳說中耶穌基督的生年為公曆元年(相當於中國西漢平帝元年)。
  • 中國古人如何紀年,為什麼現在使用西曆紀年?
    可是這六十個名詞彼此之間看不出關係,實在是太難記憶和核對了,彼此之間的順序非專業星相、曆法家無法弄清,這就失去了紀年的意義,畢竟紀年是為了讓大家都明白時日。 歲星由西向東的運行,和人們所熟悉的十二辰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歲星紀年法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起來很不方便。
  • 科學看待前世今生/釋聖靜
    科學看待前世今生    作者:釋聖靜      從《物理》,以及《生物》《化學》,等綜合學科所新形成的《人類(植物具備有極為粗淺的,不具有思想,情感,智商等形式與形態,但是據當代科學家說:植物有聽覺和情緒簡單功用,如:聽愉悅感的音樂,能促進植物的發育和提高植物的產量與質量和口感!但是科學家們,尤其是生物學家與營養學家們,還未形成普遍的共識!換句話說:真實性,有待時間和事實來印證!
  • 幹支紀年為何這麼神!
    之所以能做到這樣的預測,王院長倚仗的便是幹支紀年系統裡的五運六氣學說。這一學說是專門為推算天地之間的氣候變化與人體的健康而設立的。1.溯源事實上,不同於五運六氣的嚴謹複雜角度,就單從庚子兩個字就可以得到今年的諸多信息。我們可以先馬後炮來復盤一下。
  • 我和男朋友的前世今生宿命緣分配對測試,太準了
    奈何橋上,三碗孟婆湯,忘卻前塵舊事,待到今生重新來過。然而,前世今生,因果循環,幾度輪迴,愛恨情愁早已糾結在靈魂的深處,成為痴纏交錯的記憶。你對什麼仍舊如此執著,你對什麼早已不再看重,前生的你,有過怎樣的塵封往事,再世為人,又將經歷怎樣的愛情輪迴?
  • 土星宮位看出你的前世和今生
    今生的你不願意再重蹈覆轍,因而痛改前非,抱持著「執著」的態度。即使遭遇到困難和挫折也絕不輕言放棄,頗具使命感。今生的你個性上一反前世,耐心相當好。第二類型者,土星二宮前世的你,豐衣足食,生活無慮,偶爾奢侈一時,悠遊度日,倒不成問題。但是,長久下來,縱使有金山銀山,也有用盡的一日。老年之後經濟狀況就很不好了。縱便想重新修正,奈何時光不再。這一份感慨延續到今生。
  • 古人曾以幹支記錄生日 算年齡有時要做應用題
    負責的小吏詢問他的年紀,他回答道:「我只是一個地位卑下的小民,不知道如何計算年歲。只記得我出生在正月甲子日,那是一個朔日,到現在第445個甲子已經過去1/3了。」  小吏不知道如何計算,就去請教當朝的高官。大夫師曠說:「我知道了,那是73年前,那一年狄國侵犯了魯國。 」文伯說:「到今天26660天了。 」即444乘以60,再加上60的1/3,得26660天。
  • 高通量測序的前世今生
    接下來小編來聊聊它的前世以及今生,帶您走進高通量測序的世界。所有事物的出現都是有必然聯繫的,不可能憑空出現。對於高通量測序而言也是一樣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環境中微生物的探索也從未終止過。先前依賴於傳統的平板純培養法,然而卻多達99%的微生物在現有實驗條件下無法得到培養鑑定。因此,基於非培養方法的高通量測序技術應運而生。
  • 廖閱鵬:前世今生催眠曲,帶你夢回前世,總結今生!
    最近在最右上,看到了一則消息,許多人聽了廖閱鵬的前世今生催眠曲,都看到了自己的前世,我覺得很神奇,便趁著月黑風高之夜,孤身一人躲在被窩裡,悄悄的打開了喜馬拉雅收音機,點開了前世今生催眠曲,帶上耳機,準備一場穿越之旅。
  • 年月日時的幹支分別是怎麼推算的?
    我們都知道曆法中的年、月、日、時四個時間都有天幹和地支,十天幹與十二地支單雙各自匹配形成六十個幹支組合,稱六十甲子。月時的幹支是有一定規律的,而年和日的幹支推算方法就複雜多了。公元後的天幹與公元紀年的數字是固定的,因為公元紀年數是十進位,天幹也是十位一循環,於是我們從歷來的天幹紀年中一一對應出公元的個位數,即:0庚、1辛、2壬、3癸、4甲、5乙、6丙、7丁、8戊、9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