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給你出道歷史題,比如,日本明治維新的時候中國在幹什麼?你是不是第一要考慮的就是,那是什麼時間發生的事?
要想把歷史學透,融會貫通,根據時間脈絡進行橫向比較,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比如,和大漢王朝同時代的西方大國是哪個國家?和大唐王朝同時代的西方大國是哪個國家?答案: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大食)。
可見,記住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對學好歷史非常重要。雖然不可能都記得非常準確,記個大概是有必要的。在實踐中,用歷史知識解決問題,經常會用到歷史事件發生時間。
甲午海戰
時間記憶的竅門不止一個,這裡介紹一個偶然發現的竅門:
熟練掌握幹支紀年轉換為公元紀年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記憶涉及幹支紀年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進而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繫。
首先需要記憶的是公元紀年的第一個甲子年是公元4年(指公元後)。當然,你也可以記住1984年是個甲子年,因為這個甲子年離我們最近。幹支紀年方法這裡不再贅言,60年一個完整的循環。
為了把問題簡單化,方便理解和掌握,在怎樣轉換上,公元前的暫且不提。因為公元前的要考慮沒有公元0年這個因素,而且公元前以幹支紀年的歷史事件不多。
辛酉政變
下面介紹三種方法:三種方法的前提是首先記住公元4年和公元1984年是甲子年。
第一種方法:
定位距事件發生年代最近的甲子年可能是公元哪一年。比如要算出「辛酉政變」是公元多少年,先定位最近的甲子年是1804年或者1864年。1800和1860是60的整數倍,再加4。
第二步,根據此甲子年推出此輪第一個「辛」開頭的年「辛未」年是公元1811年。
第三步,根據「辛未」年距「辛酉」年相差50年,推出辛酉年是1804+50=1861年,或者是1864+50=1914年,因為1914年不可能。故肯定是1861年。
難點在:「辛未」年距「辛酉」年相差50年,這個怎樣算?第一個「辛」開頭的是「辛未」年,第二個是「辛巳」年,第三個「辛卯」,第四個是「辛丑」,第五個是「辛亥」,第六個是「辛酉」。這個需要多次練習才能熟練掌握。
也可以變換一下這樣算:先算出公元後第一輪天幹紀年中的「辛未」年是11年,「辛酉」年是61年,然後加上60的30整數倍得出1861年。
上述方法是個笨方法,而且慢,但是如果熟練的話,也是能快起來的,算錯的概率小。
戊戌變法
第二種方法:直接算。
先算出「辛」和「甲」差7年,再算出「酉」和「子」差9年,7-9=-2,-2/2=-1,6-1=5,說明已經有5個循環了,距離甲子年50多年,多多少呢,當然是7,就是57年,57年+4就是61年,所以辛酉年是61年。
上述方法詳細說明如下:
天幹配地支紀年,第一輪同序,第二輪甲配的是戌,因為天幹是十個,地支是十二個。其餘九個天幹位,配地支,都要向後錯開兩位地支。總共第6輪,到第7輪又重新從甲子開頭了。
我們現在要算某個幹支紀年和最近的甲子年差多少年,十位個位分開算,這樣好算。
分開算的話,個位:天幹的序號減1,就是個位差的數字。比如辛酉年,辛是8,甲是1,辛和甲差7。簡化之:T8-T1=7。這裡的T表示天幹,後面的1表示第幾位。下同,地支用D表示。
再算十位數:十位數就是要算第幾輪。計算原則是:先算天幹地支相配錯開了幾位地支,再除以2,得數就是第幾輪。其中正數表示距本甲子年之後有多少輪,負數表示距本甲子年之前有多少輪。
還按剛才的辛酉年,辛和未相配是第一輪,辛和酉相配錯開了幾位地支?辛和甲差7,酉和子差9,7-9=-2,-2/2=-1,表示辛酉年距本甲子年之前差一輪,差-10+7=3,差3年。
如果是正數,也加7。用到實踐中,就是1984-3就是辛酉年,即1981年是辛酉年。減120年就是1861年,也是個辛酉年。
癸卯學制
再舉例得正數的:癸卯年距甲子年有多少年?T10-T1=9,D4-D1=3,9-3=6,6/2=3,直接加9,算出差39年,4+39=43年。1843和1903差60年,都是癸卯年。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1月公布,即《奏定學堂章程》,是年為舊曆癸卯年故稱癸卯學制。
戊辰年距甲子年有多少年?因為戊距甲是4,辰距子也是4,4-4=0,那就是說是頭一個甲子年那輪的,直接加個位4就行了。1984+4=1988,1988就是戊辰年。減120年,1868也是個戊辰年。這是日本倒幕戰爭開始的那一年。
戊辰戰爭
如果上述方法感到有點難,也可以用以下簡單方法估算。
第三種方法:輔助記憶法,非常實用,不用算,死記就行了。
天幹是十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由於公元紀年也是十進位,所以,這十個字對應的公元年份的個位數一定是:4567890123。(公元前的不是,指公元後的)
張角起義是哪年發生的事件呢?我們知道「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是他們起義前的口號,所以,起義年代是甲子年,換成公元紀年,肯定個位數是4,百位十位數應該是60的整數倍。60年一輪嘛,可能的年份應該是64年、124年、184年三選一,再結合這是東漢末年的事件,選184年不會錯。
記住這個,三國爭霸大概就是200年前後的事情了。這個也好記了。
220年,漢朝丞相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漢朝正式結束。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以幹支紀年命名的歷史事件有:
辛酉政變 1861
甲午海戰 1894
戊戌變法 1898
庚子事變 1900
辛丑條約 1901
癸卯學制 1904
辛亥革命 1911
上面有三個以天幹裡「辛」開頭,不用問,它們的公元紀年個位數肯定是1。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庚子賠款不是1900年的事情,它是以原因命名,是辛丑條約定下的,即由於「庚子事變」(也有稱「庚子之變」的)而導致的賠款。
日本歷史上的「戊辰戰爭」,就是日本倒幕運動。可以據此判斷,它的發生時間個位數應該是8,由於它是明治維新的前奏,而日本明治維新,是19世紀60-90年代的改革運動,由此判斷是戊辰戰爭發生時間是1868年。那時候距大清國的辛酉政變僅七年時間。戊戌變法是1898年,也是「戊」字開頭的事件,個位數是8。這樣可以把歷史事件聯繫起來,有助於理解學習。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