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習小竅門:熟練幹支紀年轉換 把握歷史脈絡

2020-12-06 騰訊網

如果給你出道歷史題,比如,日本明治維新的時候中國在幹什麼?你是不是第一要考慮的就是,那是什麼時間發生的事?

要想把歷史學透,融會貫通,根據時間脈絡進行橫向比較,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比如,和大漢王朝同時代的西方大國是哪個國家?和大唐王朝同時代的西方大國是哪個國家?答案: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大食)。

可見,記住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對學好歷史非常重要。雖然不可能都記得非常準確,記個大概是有必要的。在實踐中,用歷史知識解決問題,經常會用到歷史事件發生時間。

甲午海戰

時間記憶的竅門不止一個,這裡介紹一個偶然發現的竅門:

熟練掌握幹支紀年轉換為公元紀年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記憶涉及幹支紀年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進而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繫。

首先需要記憶的是公元紀年的第一個甲子年是公元4年(指公元後)。當然,你也可以記住1984年是個甲子年,因為這個甲子年離我們最近。幹支紀年方法這裡不再贅言,60年一個完整的循環。

為了把問題簡單化,方便理解和掌握,在怎樣轉換上,公元前的暫且不提。因為公元前的要考慮沒有公元0年這個因素,而且公元前以幹支紀年的歷史事件不多。

辛酉政變

下面介紹三種方法:三種方法的前提是首先記住公元4年和公元1984年是甲子年。

第一種方法:

定位距事件發生年代最近的甲子年可能是公元哪一年。比如要算出「辛酉政變」是公元多少年,先定位最近的甲子年是1804年或者1864年。1800和1860是60的整數倍,再加4。

第二步,根據此甲子年推出此輪第一個「辛」開頭的年「辛未」年是公元1811年。

第三步,根據「辛未」年距「辛酉」年相差50年,推出辛酉年是1804+50=1861年,或者是1864+50=1914年,因為1914年不可能。故肯定是1861年。

難點在:「辛未」年距「辛酉」年相差50年,這個怎樣算?第一個「辛」開頭的是「辛未」年,第二個是「辛巳」年,第三個「辛卯」,第四個是「辛丑」,第五個是「辛亥」,第六個是「辛酉」。這個需要多次練習才能熟練掌握。

也可以變換一下這樣算:先算出公元後第一輪天幹紀年中的「辛未」年是11年,「辛酉」年是61年,然後加上60的30整數倍得出1861年。

上述方法是個笨方法,而且慢,但是如果熟練的話,也是能快起來的,算錯的概率小。

戊戌變法

第二種方法:直接算。

先算出「辛」和「甲」差7年,再算出「酉」和「子」差9年,7-9=-2,-2/2=-1,6-1=5,說明已經有5個循環了,距離甲子年50多年,多多少呢,當然是7,就是57年,57年+4就是61年,所以辛酉年是61年。

上述方法詳細說明如下:

天幹配地支紀年,第一輪同序,第二輪甲配的是戌,因為天幹是十個,地支是十二個。其餘九個天幹位,配地支,都要向後錯開兩位地支。總共第6輪,到第7輪又重新從甲子開頭了。

我們現在要算某個幹支紀年和最近的甲子年差多少年,十位個位分開算,這樣好算。

分開算的話,個位:天幹的序號減1,就是個位差的數字。比如辛酉年,辛是8,甲是1,辛和甲差7。簡化之:T8-T1=7。這裡的T表示天幹,後面的1表示第幾位。下同,地支用D表示。

再算十位數:十位數就是要算第幾輪。計算原則是:先算天幹地支相配錯開了幾位地支,再除以2,得數就是第幾輪。其中正數表示距本甲子年之後有多少輪,負數表示距本甲子年之前有多少輪。

還按剛才的辛酉年,辛和未相配是第一輪,辛和酉相配錯開了幾位地支?辛和甲差7,酉和子差9,7-9=-2,-2/2=-1,表示辛酉年距本甲子年之前差一輪,差-10+7=3,差3年。

如果是正數,也加7。用到實踐中,就是1984-3就是辛酉年,即1981年是辛酉年。減120年就是1861年,也是個辛酉年。

癸卯學制

再舉例得正數的:癸卯年距甲子年有多少年?T10-T1=9,D4-D1=3,9-3=6,6/2=3,直接加9,算出差39年,4+39=43年。1843和1903差60年,都是癸卯年。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1月公布,即《奏定學堂章程》,是年為舊曆癸卯年故稱癸卯學制。

戊辰年距甲子年有多少年?因為戊距甲是4,辰距子也是4,4-4=0,那就是說是頭一個甲子年那輪的,直接加個位4就行了。1984+4=1988,1988就是戊辰年。減120年,1868也是個戊辰年。這是日本倒幕戰爭開始的那一年。

戊辰戰爭

如果上述方法感到有點難,也可以用以下簡單方法估算。

第三種方法:輔助記憶法,非常實用,不用算,死記就行了。

天幹是十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由於公元紀年也是十進位,所以,這十個字對應的公元年份的個位數一定是:4567890123。(公元前的不是,指公元後的)

張角起義是哪年發生的事件呢?我們知道「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是他們起義前的口號,所以,起義年代是甲子年,換成公元紀年,肯定個位數是4,百位十位數應該是60的整數倍。60年一輪嘛,可能的年份應該是64年、124年、184年三選一,再結合這是東漢末年的事件,選184年不會錯。

記住這個,三國爭霸大概就是200年前後的事情了。這個也好記了。

220年,漢朝丞相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漢朝正式結束。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以幹支紀年命名的歷史事件有:

辛酉政變 1861

甲午海戰 1894

戊戌變法 1898

庚子事變 1900

辛丑條約 1901

癸卯學制 1904

辛亥革命 1911

上面有三個以天幹裡「辛」開頭,不用問,它們的公元紀年個位數肯定是1。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庚子賠款不是1900年的事情,它是以原因命名,是辛丑條約定下的,即由於「庚子事變」(也有稱「庚子之變」的)而導致的賠款。

日本歷史上的「戊辰戰爭」,就是日本倒幕運動。可以據此判斷,它的發生時間個位數應該是8,由於它是明治維新的前奏,而日本明治維新,是19世紀60-90年代的改革運動,由此判斷是戊辰戰爭發生時間是1868年。那時候距大清國的辛酉政變僅七年時間。戊戌變法是1898年,也是「戊」字開頭的事件,個位數是8。這樣可以把歷史事件聯繫起來,有助於理解學習。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老楊的幹支紀年計算法
    用我死黨的話說,最近忙得屁打腳後跟,轉一個老楊的小文章,很簡單,有意思,老楊有東西哩!轉自公眾號:老楊視聽說作者:老楊記得以前高中時候,語文考卷裡有道題目:幹支紀年法中,已知20記得以前高中時候,語文考卷裡有道題目:幹支紀年法中,已知2000年是庚辰年,那麼2008年是_______年。
  • 如何快速實現公元紀年向幹支紀年轉換
    幹支紀年是我國獨有的民族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十天幹部十二地支蘊藏無限的東方文明和智慧有許多特長是現代數字不可替代。了解一點中國古代文化的基本知識還是很重要。依次排列,六十一個周期,周己而復始,這樣幹支紀年,紀月,紀日都是如此循環往復。比喻今年是公元2019年,幹支紀年便是己亥年。這樣近的我們容易知道,如果隨便說一個年份你能說出它的紀年嗎?比喻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的幹支紀年是多少?我們查詢便知是己丑年。
  • 中國歷史上的四種紀年法
    它以相傳的耶穌基督誕生年即公元元年作為歷史算起,在中國這一年正好是西漢平帝元始元年。以這一年為界,在此以前的時間稱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後的時間和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稱XX年(注意,不能寫成公元後XX年)。這就是公元紀年法。 我國從1949年起開始採用公元紀年,現在的教材實際上也是把各種紀年方法換算成公元紀年來表達歷史時間的,因此,公元紀年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紀年方法。
  • 幹支紀年法的來歷及紀年方法
    「庚子」和「辛丑」都屬於中國古代的幹支紀年法 那麼幹支紀年法究竟源於何時,其誰創始,如何紀年?每當新春蒞臨,走親訪友之際,同仁相聚,促膝閒談之時,時不時要扯起這個話題。上下五千年,歷史萬萬千,由於年代久遠,歷來眾說紛紜。
  • 年輕人早已不明白的時間記法——幹支紀年法的前世今生
    幹支是天幹與地支的合稱,由兩者經一定的組合方式搭配成六十對,為一個周期,循環往復,稱為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子。中國古代用以記錄年、月、日。日本、朝鮮、越南、琉球等漢字文化圈地區也曾跟隨中國,使用幹支來記錄時間。用幹支紀年法紀年時一個周期為六十年,稱一甲子,甲子也用於形容六十歲的老年人。
  • 我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紀年的?有何依據?
    我國有確切紀年開始於公元前841年。這是後人根據西方公曆紀年法推算出來的。 中國古代紀年採用的是幹支紀年法,沒有這種公元紀年形式,這一年司馬遷記載是共和元年。
  • 2018年是農曆戊戌狗年,中國傳統的幹支紀年法是怎麼排序的?
    幹支紀年法在不同的曆法當中,有不同的紀年方式,比如今年是公元2018年,公元即公曆紀元,又稱基督紀元,或者叫西方曆法,是一種源自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源自義大利,在1582年,時任羅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頒行。它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成為公元元年,現在是耶穌誕生後的第2018年。我國在辛亥革命之後,中華民國政府採用公曆作為國曆。
  • 從古至今紀年法的由來?
    琵琶行3、幹支紀年中國古代創製的一種紀年方法。它由十天幹(甲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順序相配組成,以六十為周期,用以紀年,稱六十甲子。
  • 元旦節假日與公元紀年
    凱撒紀念與耶穌誕辰非節氣紀年,雖為世界公用,與中華幹支紀年己亥新年無關。言紀時可也,非年之謂也。公元是「公曆紀元」的簡稱,是國際通行的紀年體系,以傳說中耶穌基督的生年為公曆元年(相當於中國西漢平帝元年)。公元常以 A.D.(拉丁文 Anno Domini 的縮寫)表示,意為「主的生年」。公元前則以 B.C.(英文 Before Christ 的縮寫)表示,意為「基督以前」。
  • 中國古人如何紀年,為什麼現在使用西曆紀年?
    如周朝歷史就以天子周文王、周武王多少年來記載。諸侯國記錄本國歷史,則以本國國君為起點來記錄,如魯莊公多少年,這樣就非常方便。當然出於對中央王廷的尊重,使用周王某年來紀年的情況也有。 從《春秋》、《戰國策》等典籍來看,人們日常交談中,涉及到歷史時間問題的時候,還往往配以當時的歷史大事件來強調說明。
  • 年幹支的換算方法
    在易學應用中,我們常常需要用到幹支紀元法,那麼如何把數字歷轉換為幹支歷呢?
  • 古老的「歲星紀年法」,蘊含了古人對天文物候的觀察和理解
    原來,這是古代的一種紀年法。我國歷史上,在最常見的幹支紀年法、帝王年號紀年法等紀年法之外,還有一種非常古老的紀年法,就是「歲星紀年法」。古人進一步觀察,又發現歲星實際上是以六十年為一個運轉大周期的,十二年只是一個小周期,於是又把歲星紀年和天幹地支搭配起來,以六十年為一個周期,以作為對這一紀年法的補救。六十年為周期,比之十二年為周期,要科學得多了。
  • 夏朝至中華民國,歷史版圖紀年時間表
    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就是從夏朝的建立開始的。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商朝:商代(約前1675~1046年)是繼夏朝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個世襲制王朝時代。相傳商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今河南洛陽),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號。其後裔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後,又以"殷"稱之,或者"殷商"並稱。
  • 「秒懂」天幹地支紀年法
    天幹地支天幹地支簡稱為幹支,十天幹: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用一個天幹和地支來紀年就是幹支紀年法了,天幹地支循環使用,肉眼可見天幹地支一一對應、循環往復的話,幹支首年就是甲子,顯然十天幹與十二地支(最小公倍數)循環往復一輪是60年,這就是花甲(即稱甲子60周歲)的來歷。
  • 公元與幹支紀年及屬相對照表
    周朝(公元前1046年——前256年) 周朝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世襲奴隸制王朝。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
  • 揭開歷史上1582年10月詭異事件的真相
    在我國五千年文明的歷史長河中,一共產生了六種紀年法,它們分別是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年號紀年法、幹支紀年法、年號幹支兼用法、星歲紀年、生肖紀年。
  • 歷史上1582年10月發生的詭異事件,至今讓人心有餘悸
    歷史上1582年10月發生的詭異事件,至今讓人心有餘悸!在我國五千年文明的歷史長河中,一共產生了六種紀年法,它們分別是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年號紀年法、幹支紀年法、年號幹支兼用法、星歲紀年、生肖紀年。在近代之前,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都是以上述六種紀年方式進行記載的,沒有像我們今天所說的一九几几年、二零几几年等說法。
  • 深入詳解-幹支的時間換算
    公元推算幹支方法:注意,這裡的西元年的幹支,僅表示此西元年立春(2月4日左右)至下一個西元年立春(2月4日左右)之間的回歸年幹支。解:子月幹=戊x2+子=5*2+11=21,個位=1=甲,故戊子年子月天幹為甲日幹支推算:幹支紀日,民間往往採取元旦幹支推算法,進而推定陽曆某天幹支,由於閏年都是在申子辰年,366天,平年都是365天,天數固定,每月天數也都固定,因此只要知道元旦的幹支,就能推算出該年各天幹支,距離元旦多少天
  • 年月日時的幹支分別是怎麼推算的?
    我們都知道曆法中的年、月、日、時四個時間都有天幹和地支,十天幹與十二地支單雙各自匹配形成六十個幹支組合,稱六十甲子。月時的幹支是有一定規律的,而年和日的幹支推算方法就複雜多了。公元後的天幹與公元紀年的數字是固定的,因為公元紀年數是十進位,天幹也是十位一循環,於是我們從歷來的天幹紀年中一一對應出公元的個位數,即:0庚、1辛、2壬、3癸、4甲、5乙、6丙、7丁、8戊、9己。
  • 幹支紀年為何這麼神!
    之所以能做到這樣的預測,王院長倚仗的便是幹支紀年系統裡的五運六氣學說。這一學說是專門為推算天地之間的氣候變化與人體的健康而設立的。1.溯源事實上,不同於五運六氣的嚴謹複雜角度,就單從庚子兩個字就可以得到今年的諸多信息。我們可以先馬後炮來復盤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