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與幹支紀年及屬相對照表

2021-01-13 騰訊網

中國歷史朝代表

上古(?——公元前2146)

夏朝(約公元前21世紀——前16世紀)

夏朝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一般認為夏朝是多個部落聯盟或複雜酋邦形式的國家。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

周朝(公元前1046年——前256年)

周朝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世襲奴隸制王朝。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

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戰國時期包括二周滅亡前和二周之後秦滅六國完成之前。

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

秦朝,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傳三世,共兩帝一王,國祚共十四年。

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漢朝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分為西漢和東漢兩個時期,共歷二十九帝,享國四百零五年。

三國(公元220——280年)

三國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

晉朝(公元265——420年)

晉朝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兩晉共傳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十六國(公元304——439年)

十六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該時期自李雄和劉淵分別建立成國和漢趙時起,至北魏拓跋燾滅北涼為止。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

南北朝是南朝和北朝的合稱。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

隋朝(公元581——618年)

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一統王朝,歷二帝,享國三十八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

唐朝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五代十國(公元907——960年)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是對五代(907年一960年)與十國(902年一979年)的合稱。

宋朝(公元960——1279年)

宋朝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遼朝(公元907——1125年)

遼朝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九帝,享國二百一十年。

金朝(公元1115——1234年)

金朝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一百二十年。

元朝(公元1271——1368年)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清朝(公元1636——1911年)

清朝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二百六十八年。

從漢朝開始各朝代年號

漢朝年號表

(西漢)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徵和、後元、始元、元鳳、元平、本始、地節、元康、神爵、五鳳、甘露、黃龍、初元、永光、建昭、竟寧、建始、河平、陽朔、鴻嘉、永始、元延、綏和、建平、元壽、元始、居攝、初始

(新)始建國、天鳳、地皇

(西漢)更始

(東漢)建武、中元、永平、建初、元和、章和、永元、元興、延平、永初、元初、永寧、建光、延光、永建、陽嘉、永和、漢安、建康、永嘉、本初、建和、和平、元嘉、永興、永壽、延熹、永康、建寧、熹平、光和、中平、光熹、昭寧、永漢、中平、初平、興平、建安、延康

三國年號表

三國

〔魏〕黃初、太和、青龍、景初、正始、嘉平、正元、甘露、景元、鹹熙

〔蜀〕章武、建興、延熙、景耀、炎興

〔吳〕黃武、黃龍、嘉禾、赤烏、太元、神鳳、建興、五鳳、太平、永安、兀興、甘露、寶鼎、建衡、鳳凰、天、天璽、天紀

晉朝年號表

(西晉)泰始、鹹寧、太康、太熙、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寧、太安、永安、建武、永安、永興、光熙、永嘉、建興

(東晉)建武、太興、永昌、太寧、鹹和、鹹康、建元、永和、昇平、隆和、興寧、太和、鹹安、寧康、太元、隆安、元興、義熙、元熙

南北朝年號表

〔宋〕永初、景平、元嘉、孝建、大明、永光、景和、泰始、泰豫、元徽、升明

〔齊〕建元、永明、隆昌、延興、建武、永泰、永元、中興

〔梁〕天監、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大寶、天正、承聖、天成、紹泰、太平

〔陳〕永定、天嘉、天康、光大、太建、至德、禎明

〔北魏〕登國、皇始、天興、天賜、永興、神瑞、泰常、始光、神、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承平、興安、興光、太安、和平、天安、皇興、延興、承明、太和、景明、正始、永平、延昌、熙平、神龜、正光、孝昌、武泰、建義、永安、建明、普泰、中興、太昌、永興、永熙

〔東魏〕天平、元象、興和、武定

〔西魏〕大統

〔北周〕武成、保定、天和、建德、宣政、大成、大象

〔北齊〕天保、幹明、皇建、太寧、河清、天統、武平、隆化、承光

隋朝年號表

〔隋〕開皇、仁壽、大業、義寧

唐朝年號表

〔唐〕武德、貞觀、永徽、顯慶、龍朔、麟德、幹封、總章、鹹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嗣聖

(周)文明、(周)光宅、(周)垂拱、(周)永昌、(周)載初、(周)天授、(周)如意、(周)長壽、(周)延載、(周)證聖、(周)天萬歲、(周)萬歲登封、(周)萬歲通天、(周)神功、(周)聖歷、(周)久視、(周)大足、(周)長安

〔唐〕神龍、景龍、唐隆、景雲、太極、延和、先天、開元、天寶、至德、幹元、上元、寶應、廣德、永泰、大曆、建中、興元、貞元、永貞、元和、長慶、寶曆、太和、開成、會昌、大中、鹹通、幹符、廣明、中和、光、文德、龍紀、大順、景福、幹寧、光化、天復、天佑

五代年號表

〔後梁〕開平、幹化、貞明、龍德

〔後唐〕同光、天成、長興、應順、清泰

〔後晉〕天福、開運

〔後漢]天福、幹佑

〔後周〕廣順、顯德

宋朝年號表

(北宋)建隆、乾德、開寶、太平興國、雍熙、端拱、淳化、至道、鹹平、景德、大中祥符、元禧、幹興、天聖、明道、景佑、寶元、康定、慶曆、皇佑、至和、嘉佑、治平、熙寧、元豐、元佑、紹聖、元符、建中靖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靖康

(南宋)建炎、紹興、隆興、乾道、淳熙、紹熙、慶元、嘉泰、開禧、嘉定、寶慶、紹定、端平、嘉熙、淳佑、寶佑、開慶、景定、鹹淳、德佑、景炎、祥興

遼年號表

〔遼〕神冊、天贊、天顯、會同、大同、天祿、應歷、保寧、幹亨、統和、開泰、太平、景福、重熙、清寧、鹹雍、太康、太安、壽昌、幹統、天慶、保大

金年號表

〔金〕收國、天輔、天會、天眷、皇統、天德、貞元、正隆、大定、明昌、承安、泰和、大安、崇慶、至寧、貞佑、興定、元光、正大、開興、天興

元朝年號表

至元、元貞、大德、至大、皇慶、延佑、至治、泰定、致和、天曆、至順、元統、至元、至正

西夏年號表

[西夏〕顯道、開運、廣運、大慶、天授禮法延祚、延嗣寧國、天佑垂聖、福聖承道、奲都、拱化、幹道、天賜禮盛國慶、大安、天安禮定、天儀治平、天佑民安、永安、貞觀、雍寧、元德、正德、大德、大慶、人慶、天盛、幹佑、天慶、應天、皇建、光定、幹定、寶慶

明朝年號表

〔明〕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曆、泰昌、天啟、崇禎

清朝年號表

〔清〕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雍正、幹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

公元與幹支紀年及屬相對照表

資料來源:江山市子羔研究會

中華柴氏文化聯誼會是由前駐美大使柴澤民先生首倡成立的,目的在於尊祖敬宗、敦親睦族。是目前唯一的全國性的柴氏家族組織,是柴氏家族最有代表性的組織。

根據中華柴氏文化聯誼會的部署,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完成《中華柴氏宗譜》的編輯整理工作。考世系而理脈絡,追遠祖而序近支。溯源收眾,敦親睦族,發掘整理柴氏文化,進一步推進柴氏宗族的世世代代繁榮昌盛而努力。

歡迎各地宗親賢達加入《中華柴氏宗譜》編委會。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相關焦點

  • 如何快速實現公元紀年向幹支紀年轉換
    幹支紀年是我國獨有的民族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十天幹部十二地支蘊藏無限的東方文明和智慧有許多特長是現代數字不可替代。了解一點中國古代文化的基本知識還是很重要。依次排列,六十一個周期,周己而復始,這樣幹支紀年,紀月,紀日都是如此循環往復。比喻今年是公元2019年,幹支紀年便是己亥年。這樣近的我們容易知道,如果隨便說一個年份你能說出它的紀年嗎?比喻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的幹支紀年是多少?我們查詢便知是己丑年。
  • 從古至今紀年法的由來?
    該紀年法始於漢朝,與年號紀年法同時並用。如公元184年為東漢中平元年甲子。《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黃花岡七十二烈土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與妻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應為辛亥。
  • 元旦節假日與公元紀年
    凱撒紀念與耶穌誕辰非節氣紀年,雖為世界公用,與中華幹支紀年己亥新年無關。言紀時可也,非年之謂也。公元是「公曆紀元」的簡稱,是國際通行的紀年體系,以傳說中耶穌基督的生年為公曆元年(相當於中國西漢平帝元年)。公元常以 A.D.(拉丁文 Anno Domini 的縮寫)表示,意為「主的生年」。公元前則以 B.C.(英文 Before Christ 的縮寫)表示,意為「基督以前」。
  • 老楊的幹支紀年計算法
    轉自公眾號:老楊視聽說作者:老楊記得以前高中時候,語文考卷裡有道題目:幹支紀年法中,已知20記得以前高中時候,語文考卷裡有道題目:幹支紀年法中,已知2000年是庚辰年,那麼2008年是_______年。
  • 幹支紀年法的來歷及紀年方法
    「庚子」和「辛丑」都屬於中國古代的幹支紀年法 那麼幹支紀年法究竟源於何時,其誰創始,如何紀年?每當新春蒞臨,走親訪友之際,同仁相聚,促膝閒談之時,時不時要扯起這個話題。上下五千年,歷史萬萬千,由於年代久遠,歷來眾說紛紜。
  • 2018年是農曆戊戌狗年,中國傳統的幹支紀年法是怎麼排序的?
    幹支紀年法在不同的曆法當中,有不同的紀年方式,比如今年是公元2018年,公元即公曆紀元,又稱基督紀元,或者叫西方曆法,是一種源自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源自義大利,在1582年,時任羅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頒行。它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成為公元元年,現在是耶穌誕生後的第2018年。我國在辛亥革命之後,中華民國政府採用公曆作為國曆。
  • 生肖屬相又從何時算起?
    公曆即公元紀年法,是陽曆的一種,是源自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原稱基督紀元,又稱西曆或西元,是由義大利人李籙時對《儒略曆》加以革新修正,由當時的羅馬教皇格裡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頒行,因而稱之為《格利高利歷》。公曆現在是全世界普遍採用的曆法,中國於1912年開始正式採用。
  • 歷史學習小竅門:熟練幹支紀年轉換 把握歷史脈絡
    甲午海戰 時間記憶的竅門不止一個,這裡介紹一個偶然發現的竅門: 熟練掌握幹支紀年轉換為公元紀年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記憶涉及幹支紀年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進而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繫。
  • 公元2019年1月出生的寶寶是屬豬,還是屬狗?有什麼判斷方法麼?
    想要按照傳統曆法,精確的確定自己的屬相是什麼,那就還需要了解一下華夏民族的另外一種傳統曆法。幹支紀年法大家都知道自己的生辰是可以用「生辰八字」來表示的,這個「八字」其實就來自華夏民族的另外一種傳統曆法,幹支紀年法,也被稱為幹支歷。
  • 年輕人早已不明白的時間記法——幹支紀年法的前世今生
    幹支是天幹與地支的合稱,由兩者經一定的組合方式搭配成六十對,為一個周期,循環往復,稱為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子。中國古代用以記錄年、月、日。日本、朝鮮、越南、琉球等漢字文化圈地區也曾跟隨中國,使用幹支來記錄時間。用幹支紀年法紀年時一個周期為六十年,稱一甲子,甲子也用於形容六十歲的老年人。
  • 深入詳解-幹支的時間換算
    公元推算幹支方法:注意,這裡的西元年的幹支,僅表示此西元年立春(2月4日左右)至下一個西元年立春(2月4日左右)之間的回歸年幹支。天幹地支紀年與公曆的近似換算,已知公曆年份,求對應幹支公元後的年份數減3,除以10的餘數是天幹,除以12得到的餘數(保留到小數點後三位)再除以0.083得到的是地支。
  • 天幹地支五行對照表怎麼看呢?它又有什麼作用?
    五行對照表上的內容,再結合實際情況,去判斷一些事情、研究一些東西。那麼天幹地支五行對照表怎麼看呢?它又有什麼作用?
  • 中國歷史上的四種紀年法
    一、公元紀年法 公元紀年,也稱公曆紀年,或基督紀年。它以相傳的耶穌基督誕生年即公元元年作為歷史算起,在中國這一年正好是西漢平帝元始元年。以這一年為界,在此以前的時間稱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後的時間和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稱XX年(注意,不能寫成公元後XX年)。這就是公元紀年法。 我國從1949年起開始採用公元紀年,現在的教材實際上也是把各種紀年方法換算成公元紀年來表達歷史時間的,因此,公元紀年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紀年方法。
  • 年月日時的幹支分別是怎麼推算的?
    我們都知道曆法中的年、月、日、時四個時間都有天幹和地支,十天幹與十二地支單雙各自匹配形成六十個幹支組合,稱六十甲子。月時的幹支是有一定規律的,而年和日的幹支推算方法就複雜多了。公元後的天幹與公元紀年的數字是固定的,因為公元紀年數是十進位,天幹也是十位一循環,於是我們從歷來的天幹紀年中一一對應出公元的個位數,即:0庚、1辛、2壬、3癸、4甲、5乙、6丙、7丁、8戊、9己。
  • 公元前和公元後,是怎麼劃分的?公元1年是我國哪個朝代?
    ——《除夜作》 我們都知道地球自轉為一天,公轉為一年,日子一天天地過,人們為了記錄年份就發明了各種各樣的紀年法,其中有一種就是公元紀年。我們一般都會說公元前和公元後,那麼公元前和公元後究竟是如何劃分的呢?公元1年又是我國哪個朝代呢?
  • 天幹地支及六十甲子的應用習俗 自己也能算年份幹支
    十天幹從甲到癸相當於數字一至十,十二地支也相當於十二進位的數字,常常用來計時,比如十二時辰;用來紀月,紀年。農曆的幹支歷年月日時都使用幹支配合的六十甲子循環表示。十天幹是:甲(jiǎ)乙(yǐ)丙(bǐnɡ)丁(dīnɡ)戊(wù)己(jǐ)庚(ɡēnɡ)辛(xīn)壬(rén)癸(ɡuǐ)十天幹序數為:十二地支是: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十二地支序數和對應屬相
  • 「秒懂」天幹地支紀年法
    天幹地支天幹地支簡稱為幹支,十天幹: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用一個天幹和地支來紀年就是幹支紀年法了,天幹地支循環使用,肉眼可見天幹地支一一對應、循環往復的話,幹支首年就是甲子,顯然十天幹與十二地支(最小公倍數)循環往復一輪是60年,這就是花甲(即稱甲子60周歲)的來歷。
  • 民間的十二生肖說,紀年法紀月法與三觀
    祖先還創立了天幹地支紀年法。將屬相與天幹地支又聯繫了起來。生肖,一年12個月,天幹地支都是緊密相聯繫的。還有一年四季每一個季節中的三個月,都有其自己的稱謂。如春季裡的三個月中,第1個月叫孟春。第2個月叫仲春。第3個月叫季春。其他三個季節中的每個月以此類推。如畫家作畫,後邊屬名處,標有甲子年仲夏,這就告訴我們,這幅畫作於天幹地支紀年法夏季中的第2個月。因為天幹地支紀年法60年一循環。
  • 古人曾以幹支記錄生日 算年齡有時要做應用題
    這個故事反映出,當時的普通人對於自己的出生日期也是有記憶的,同樣是以幹支的形式。  也許等6年才能過上一個生日  幹支記錄的出生日期不利於產生生日的概念。  首先,中國的傳統曆法以月亮的盈虧周期作為一月,並與陽曆的節氣相結合,是典型的陰陽合曆。
  • 中國古人如何紀年,為什麼現在使用西曆紀年?
    我們在閱讀這些古籍的時候,有時候就需要自行對照,或者參照最流行的思維導圖,訂正書上這個年份在線性公元紀年法上的時間。如《史記·秦始皇本紀》: 二十六年,齊王建與其相後勝發兵守其西界,不通秦。秦使將軍王賁從燕南攻齊,得齊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