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四種紀年法

2021-01-10 搜狐網

原標題:中國歷史上的四種紀年法

一、公元紀年法

公元紀年,也稱公曆紀年,或基督紀年。它以相傳的耶穌基督誕生年即公元元年作為歷史算起,在中國這一年正好是西漢平帝元始元年。以這一年為界,在此以前的時間稱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後的時間和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稱XX年(注意,不能寫成公元後XX年)。這就是公元紀年法。

我國從1949年起開始採用公元紀年,現在的教材實際上也是把各種紀年方法換算成公元紀年來表達歷史時間的,因此,公元紀年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紀年方法。

與公元紀年相關的兩個概念是"世紀"和"年代"。每一個世紀為100年,從理論上講,公元1年~公元100年為一世紀,公元101年~公元200年為第二世紀,…….,以此類推,但是按照習慣的用法,人們常把某個100年的最後一年作為下個世紀之首,如公元100年,人們並不把它作為一世紀的最後一年,而是把它作為二世紀的最初一年。這樣公元一世紀中剩下99年,變成公元1年~99年,以後的每一個世紀仍是100年,即二世紀變成公元100年~199年,三世紀變成200年~299年,……..。

公元前的世紀推算以此同理,所不同者,只是每一個世紀的推算要從絕對值大的年代向絕對值小的年代順序進行,如公元前一世紀的為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1年。判定某一年在哪個世紀時,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方法,即如果這個年份是兩位數,即在1~99年間,那麼這一年肯定是在公元一世紀裡,如果這一年是三位數即在100~999年之間,那麼把這一年的第一位數加上1,就可得到這一年所在的世紀。例如公元618年,第一位數為6,6+1=7,所以這一年是在公元7世紀裡。如果這一年是四位數,即在1000以上,那麼就以這一年的前兩位數加上1,就可得到所在的世紀了。如1840年,前兩位數為18,18+1=19,所以這一年在公元19世紀內。公曆的一個世紀中,又分為早期,中期,晚期,或前半期後半期等。早期,一般是一個世紀的前30年;中期,指一個世紀的中間50年。晚期,指一個世紀的後20年;前半期和後半期是指一個世紀的前50年和後50年。一個世紀的初期和未期一般指一個世紀的前20年和後20年.

從理論是講,每一個世紀分為幾個年代,每一個年代為10年。但是習慣上人們並不具體稱每個世紀的前20年(公元後的第一個世紀為19年)為某年代。而是籠統的稱之為某世紀初,把以後的20~29年稱為20年代,30~39年稱為30年代,……,90~99年稱為90年代。這樣每個世紀實際上只有8個年代。在世界古代史教材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有幾處用了"千年代"這個概念,如在講古代印度河流域的城市遺址時說"這些城市開始興建於公元前三千代中期"。一千年是一個"千年代",公元前三千年代是指公元前第三個一千年,即公元前3000~3001年之間。

在使用公元紀年時,應當指出的一點是:計算涉及跨公元前後的時間,與單純的計算公元前或公元後的時間有所不同,即必須在計算出的時間總數上減去一年,如計算公元前841年到1949年之間有多少年,正確的計算是841+1949-1=2789年,可以把這種算法歸納成一個簡單公式"前後相加再減一"。這裡之所以要減出一年是因為公元紀年不設公元0年,不能按照數學上的正負數的概念來計算跨公元前後的時間。

二、封建紀年法(帝王紀年法)

教材在敘述中國歷史時,常常用象"漢文帝統治時期","唐玄宗統治前期"和"貞觀時期",這樣的方法來表示時間概念,這種用帝王的諡號,廟號和年號的紀年方法,就是封建紀年法或者稱為帝王紀年法。

所謂諡號,從西周開始(秦朝不曾採用),古代帝王,貴族和大臣等死後,由後人根據其生平事跡評定褒貶而給予的稱號。諡號有褒、憐、貶三種寓意,象周文王,"文"漢武帝的"武",孝文帝之"孝文"等,都含有褒之意;周厲王之"厲",隋煬帝之"煬"等則含貶意;周平王之"平",漢殤帝之"殤"就是有憐憫和同情之意了。所為廟號,是和封建宗法祭祀相聯繫的一種專有稱號。古代帝王死後,在奉入宗廟立室祭祀時,都要給予相稱的尊號為某祖、某宗,這就是廟號。除少數皇帝的廟號例外,一般的來說,統一王朝的開國皇帝稱"祖",第三代以後的多稱"宗"前者如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後者如唐太宗,宋真宗等等。年號是封建帝王所定的紀年名稱,最早的年號是漢武帝所定的"建元",最後的年號是清代的"宣統"。

使用封建紀年的關鍵,在於搞清楚廟號、諡號和年號的區別 :一般來說,帝王的諡號最後一字往往是"王"和"帝",而且從時間上看,唐以前的皇帝由於諡號還比較簡單(一般只有一兩個字)。所以多用諡號稱皇帝。如周文王,漢景帝等等。唐到宋元時期,皇帝的諡號變得越來越複雜,有的皇帝的諡號字數增加到10多個字,於是,一般都用廟號稱皇帝。廟號往往不是"祖"就是"宗",如唐太宗,宋術祖等。明朝到清朝時期,由於一個皇帝一般只用一個年號,故常用年號稱皇帝,如崇禎,康熙,光緒等等。

三、幹支紀年法

所謂幹支,是天幹地支的簡稱,原是借用樹木的幹和樹枝的支。實是古人的數 字,其字如下。

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據古書上說,幹支是太古軒轅時令大撓所作,十天幹是用以名日,十二地支用以名月,後來人們將十天與十二地支互相配合,以每二個字成為一個數,用以稱年,即以天幹首字甲,地支首字子合為"甲子"的稱第一年,依次乙丑為第二年,丙寅為第三年,……,直到最後癸亥為第六十年。其六十年一個循環,故有"六十花甲子回頭"之稱,如1894年是甲午年,那麼60年後的1954年也是甲午年。中國曆法一直就是採用幹支來紀年的,其至還可以紀月,紀時。從殷商出土甲骨卜辭可知,三千多年前古人已很熟練地用幹支來紀日;西漢末開始又用幹支來紀年,到現在可以說幹支紀年已成為中國特有的獨立完整的曆法系統,即"幹支歷"。教材中有些地方涉及到幹支紀年,如"歲在甲子(指公元184年),天下大吉","甲午戰爭"(指1894年),戊戌變法(指1898年)等,就是採用幹支紀年方法。

在歷史上十二地支還與十二生肖和一天中的十二個時辰相配對,即子(鼠 23-1時)醜(牛 1-3時)寅(虎 3-5時)卯(兔 5-7時)辰(龍 7-9時)巳(蛇 9-11時)午(馬 11-13時)未(羊 13-15時)申(猴 15-17時)酉(雞 17-19時)戌(狗 19-21時)亥(豬 21-23時)。如1894年是甲午年,也是馬年,1895年是乙未年,是羊年。

在中國歷史上往往還將天幹、地支與陰陽、五行、四季、方位相聯繫,這個問題很複雜。

四、民國紀年法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建立,同時決定1912年為民國元年。以此歷史上又出現了所謂的民國紀年。這種紀年方法,月日同公曆一樣,不必換算。年代的換算法也很簡便。如xx戰爭爆發在1937年,只要減去1911年,就可算出是民國26年。反之,知道xx戰爭結束在民國34年,要換算公曆,加上1911年,但可得出1945年。

來源:網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幹支紀年法的來歷及紀年方法
    「庚子」和「辛丑」都屬於中國古代的幹支紀年法 那麼幹支紀年法究竟源於何時,其誰創始,如何紀年?每當新春蒞臨,走親訪友之際,同仁相聚,促膝閒談之時,時不時要扯起這個話題。上下五千年,歷史萬萬千,由於年代久遠,歷來眾說紛紜。
  • 從古至今紀年法的由來?
    該紀年法始於漢朝,與年號紀年法同時並用。如公元184年為東漢中平元年甲子。《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黃花岡七十二烈土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與妻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應為辛亥。
  • 中國古人如何紀年,為什麼現在使用西曆紀年?
    這也是為什麼佛教的輪迴理論和道教的下一世投胎理論最為契合中國人想法的原因——當然,他們其實也是入鄉隨俗,為了契合中國古人心態,為了傳教(弘法),對自己的宗教理論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是之謂「入世」。 因為不同於西方人對時間的理解,中國古人的紀年方式有自己的特色。既然時間不是單獨的存在,那麼我們要如何記住呢?
  • 老楊的幹支紀年計算法
    轉自公眾號:老楊視聽說作者:老楊記得以前高中時候,語文考卷裡有道題目:幹支紀年法中,已知20記得以前高中時候,語文考卷裡有道題目:幹支紀年法中,已知2000年是庚辰年,那麼2008年是_______年。
  • 2018年是農曆戊戌狗年,中國傳統的幹支紀年法是怎麼排序的?
    古代曆法中相對比較知名的有:中國農曆、印度歷、猶太歷、伊斯蘭曆、瑪雅歷等等。幹支紀年法在不同的曆法當中,有不同的紀年方式,比如今年是公元2018年,公元即公曆紀元,又稱基督紀元,或者叫西方曆法,是一種源自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源自義大利,在1582年,時任羅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頒行。
  • 元旦節假日與公元紀年
    凱撒紀念與耶穌誕辰非節氣紀年,雖為世界公用,與中華幹支紀年己亥新年無關。言紀時可也,非年之謂也。公元是「公曆紀元」的簡稱,是國際通行的紀年體系,以傳說中耶穌基督的生年為公曆元年(相當於中國西漢平帝元年)。公元常以 A.D.(拉丁文 Anno Domini 的縮寫)表示,意為「主的生年」。公元前則以 B.C.(英文 Before Christ 的縮寫)表示,意為「基督以前」。
  • 古老的「歲星紀年法」,蘊含了古人對天文物候的觀察和理解
    原來,這是古代的一種紀年法。我國歷史上,在最常見的幹支紀年法、帝王年號紀年法等紀年法之外,還有一種非常古老的紀年法,就是「歲星紀年法」。木星每十二年運行一周,所以人們稱木星為「歲星」或「太歲」,既是星辰,也是中國民間奉祀的神祇之一。中國古人何時對歲星開始觀察,我們已經無法詳細知道了,但至少在西周初年就有了對它的確切記載。
  • 年輕人早已不明白的時間記法——幹支紀年法的前世今生
    中國古代用以記錄年、月、日。日本、朝鮮、越南、琉球等漢字文化圈地區也曾跟隨中國,使用幹支來記錄時間。用幹支紀年法紀年時一個周期為六十年,稱一甲子,甲子也用於形容六十歲的老年人。這是中國使用幹支紀日的比較準確的證據。而使用皇帝年號紀年則是漢武帝時期太初年號。幹支在古代稱幹枝,好比樹幹和樹枝。幹支歷作為中國傳統曆法,在中國古代一直使用,從未間斷。因此對研究歷史非常有幫助,非常容易推算歷史時間。
  • 我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紀年的?有何依據?
    我國有確切紀年開始於公元前841年。這是後人根據西方公曆紀年法推算出來的。 中國古代紀年採用的是幹支紀年法,沒有這種公元紀年形式,這一年司馬遷記載是共和元年。
  • 夏朝至中華民國,歷史版圖紀年時間表
    朝:夏朝(約前2070~1675年)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王朝。一般認為夏朝是一個部落聯盟形式的國家,而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將夏朝定性為一個奴隸制國家。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就是從夏朝的建立開始的。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
  • 埃及歷史可以用曼涅託的王表,中國夏商周為何不用竹書紀年的時間
    這些時間被廣泛運用於中小學的歷史教科書和各種書籍,只有十分嚴謹的歷史學書籍才不會寫出具體的時間。李學勤:郭沫若的繼承人夏商周斷代工程給出的時間基本是按照天文學為基礎推算的,而中國古代的天文記錄的錯誤率高達50%。因此,建立在天文記錄上的推算是十分不準確的。
  • 歷史學習小竅門:熟練幹支紀年轉換 把握歷史脈絡
    如果給你出道歷史題,比如,日本明治維新的時候中國在幹什麼?你是不是第一要考慮的就是,那是什麼時間發生的事? 要想把歷史學透,融會貫通,根據時間脈絡進行橫向比較,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比如,和大漢王朝同時代的西方大國是哪個國家?
  • 二十四節氣,歲差、歲差紀年法
    有學者依據「歲差紀年法」推知:「堯帝所處的時代,當據虞喜所處年代,約2700年前,亦即:據虞喜39-49歲盛年期的326-336年,上推2700年,約略可知:堯帝所處年代,應為西元前2374-前2364年前後,與北宋邵雍《皇極經世》推算堯帝即位元年為西元前2357
  • 「秒懂」天幹地支紀年法
    用一個天幹和地支來紀年就是幹支紀年法了,天幹地支循環使用,肉眼可見天幹地支一一對應、循環往復的話,幹支首年就是甲子,顯然十天幹與十二地支(最小公倍數)循環往復一輪是60年,這就是花甲(即稱甲子60周歲)的來歷。
  • 辛德勇:豬尾鼠頭談十二生肖紀年的淵源
    (《困學紀聞》卷九)這段論述,好就好在原原本本,大致列舉出了傳世文獻中溯及十二生肖紀年法淵源的比較重要的早期記載。王應麟引述的東漢人蔡邕講的「十二辰之禽」,也就是與所謂「十二辰」對應的十二種動物,是我們論述十二生肖紀年法歷史淵源問題時首先要切入的基點,或者說是我們認識這一問題的基本出發點。
  • 純乾貨:如何簡單推算自己生辰八字,國人必學的天幹地支紀年法
    現在大多數人知道中國古代文化裡有天幹地支,有五行八卦,可是卻沒有幾個人對他們的真正用法了解過。一說到生辰八字,你腦海裡首先想到的是找個算命先生給你看看,其實生辰八字並沒有多玄奧複雜。要真論複雜程度,也就比星座複雜那麼一丟丟而已。下面傳正小二帶你簡單推算出自己的生辰八字,懂點命理常識。
  • 公元1年,屬於歷史上的哪個王朝?
    疫情席捲、美國大選、嫦娥飛天,今年發生了太多太多足以載入歷史的重大事件。多年後人們關於今年的描述一定非常有趣。不過今天咱們不討論這2020到底發生了多少大事,而是探討另外一個問題,為什麼人們會稱呼今年為公元2020年?這種紀年法被人們稱之為公元紀年,它最開始又被稱之為基督紀元。
  • 民間的十二生肖說,紀年法紀月法與三觀
    每個季節中月的稱法,確定了12個生肖,與人在某年出生相匹配。生肖數又與一年12個月數相吻合。祖先還創立了天幹地支紀年法。將屬相與天幹地支又聯繫了起來。生肖,一年12個月,天幹地支都是緊密相聯繫的。還有一年四季每一個季節中的三個月,都有其自己的稱謂。如春季裡的三個月中,第1個月叫孟春。第2個月叫仲春。第3個月叫季春。其他三個季節中的每個月以此類推。
  • 歷史冷知識:教科書上的「公元前」和「公元後」是什麼意思?
    世界各國關於紀載年份的方法甚多,不過最常用的還是公元紀年法。所以我們的歷史書上看到是公元前,公元後多少年,但是卻從不知這些時間什麼意思,也不深究,只是死記硬背。但其實了解它的含義有助於更好地記憶和背誦。公元的來源據說公元的意思是公曆的紀元。
  • 殷代人們的紀日紀月紀年法分別是怎麼出現與施行的
    由於農業之被重視,自然也就引起當時的文化官對於天文歷數的探求,藉以把握農業上的正確的時間觀念,例如:什麼時候宜於種植,什麼時候可以收穫,以及什麼時候宜於栽種什麼,這一切都應及時把握住。因之殷人就這樣從探求中創出了他們的曆法。曆法的內容,分作四項,即:紀日法、紀法、紀月法和紀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