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勇:豬尾鼠頭談十二生肖紀年的淵源

2021-01-10 環球網

明天就要過「年」了,法定的名稱叫「春節」,是「節」而根本就不是個「年」。

不過「春節」這個「節」,確實是源自被孫中山廢掉的那個土土的「中國年」,人們也是相沿成習一直把它當個正兒八經的年在過;再說反正放假,親朋好友聚在一起放縱一番(主要是放開肚子吃),總是件歡樂事兒。

好吧,那我在這裡,也就按照社會的習慣,談談用十二生肖來指稱這個「中國年」的問題。

按照十二生肖紀年法,今天是豬年的最後一天,一過午夜,也就進入了鼠年,這也可以稱之為「豬尾鼠頭」。其實明天不僅是鼠年第一天,這個鼠年,在十二生肖紀年法中,也是排在最前面的那一年。所以,現在來談談十二生肖紀年法的淵源,也算是一個比較合適的時候。

其實關於這一問題,南宋末年人王應麟,早就做過一個很好的考證:

愚按「吉日庚午,既差我馬」,午為馬之證也。「季冬出土牛」,醜為牛之證也。蔡邕《月令論》云:「十二辰之會(德勇案:應正作『禽』),五時所食者,必家人所畜,醜牛、未羊、戌犬、酉雞、亥豕而已,其餘(龍)虎以下,非食也。」《月令正義》云:「雞為木,羊為火,牛為土,犬為金,豕為水,但陰陽取象多塗,故午為馬,酉為雞,不可一定也。」十二物見《論衡物勢篇》。《說文》亦謂巳為蛇象形。(《困學紀聞》卷九)

這段論述,好就好在原原本本,大致列舉出了傳世文獻中溯及十二生肖紀年法淵源的比較重要的早期記載。

王應麟引述的東漢人蔡邕講的「十二辰之禽」,也就是與所謂「十二辰」對應的十二種動物,是我們論述十二生肖紀年法歷史淵源問題時首先要切入的基點,或者說是我們認識這一問題的基本出發點。

寬泛地講,所謂「十二辰」,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天赤道帶均勻地分為十二個距離相等的段落,其中每一個段落,稱之為「一辰」或「一次」,合稱「十二辰」或「十二次」。劃分出這「十二辰」或「十二次」,是為給天文觀測定立坐標。比如行星運行到哪一個辰次(這一點,歲星,也就是木星,體現得最為鮮明),或是像太陽這樣的恆星的「視運動」(即相對於地球的視覺位移)運動到了哪一個辰次。其中太陽視運動的一個完整周期,就是太陽年(亦即地球公轉回歸周期)的「一年」。

因此,所謂十二辰,同中國古代的紀年的形式,具有實質性的內在聯繫(中國古代通行的陰陽混合年,也是以太陽年為基礎)。若是用太陽視運動在這十二辰中所處的具體位置來標定月份的名稱,就是用十二辰來紀月了,即《淮南子天文訓》所說「月徙一辰,復反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子,一歳而匝,終而復始」。古代所謂「建正」,諸如建子、建醜還是建寅,指的就是以子月、丑月還是寅月作為一年開始的月份,也就是所謂「歲首」。

十二辰的表述形式,是用天幹地支中的「地支」,也就是子醜寅卯這一套東西。很多朋友都知道,把天幹地支組合起來紀年,像今年是「己亥」年,明天就進入了「庚子」年,這就是所謂「幹支紀年法」。在此基礎上,若是省略天幹而只有地支,就可以徑稱某年為子年、丑年、寅年或是卯年。所謂「十二生肖紀年法」,實際上就是用十二種動物的名稱來替代子醜寅卯等地支。於是,就有了鼠年、牛年、虎年、兔年這些稱謂。

只用地支紀年的好處,是使得紀年的刻度可以在一個合適的幅度內重複,即每十二年一個周期。顯而易見,對於絕大多數壽命不過百歲的人來說,以這個幅度循環的周期,是很適用的。而用十二生肖取代地支,只是起到更加生動、更加形象的作用,人們也自然會因其生動形象而樂於使用,以至通行於世。

明白了這些基本原理,大家也就很容易理解,我在這裡談論的「十二生肖紀年法的淵源」,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以後來作為生肖的這十二種動物與子醜寅卯各個地支形成固定搭配的時間這一問題,而宋人王應麟上述論述,是我所見古人相關論述中做得最好的一個。所以,下面就以此為基礎,來展開我的分析。

所謂「吉日庚午,既差我馬」,這是《詩經小雅吉日》當中的語句,注詩者往往側重其涵義是在以「庚日」來體現「剛日」,而很少提及生肖。不過唐人孔穎達等著《毛詩正義》,乃特別疏釋云:「必用午日者,蓋於辰,午為馬故也。」(《毛詩正義》卷一七)這裡所說的「辰」,就是子醜寅卯等十二辰,「午為馬」,也就是說人們是用「馬」來表述「午」這一辰。這裡雖然是以午紀日,但如上所述,十二辰的劃分,本來主要是用於紀年紀月的天文單位,故午馬相配的用法,不會只用於紀日而與紀年紀月毫無關係;至少在其產生的緣由這一點上,二者一定會有所關聯。

假如此說不繆,那麼,至遲在春秋時期,就應該已經出現了十二生肖紀年法的基本要素,即這特定的十二種動物同十二辰建立起了固定的搭配。可是,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在《漢書翼奉傳》裡,我們可以看到,元帝時人翼奉,直接針對「吉日庚午,既差我馬」這兩句詩,講到了另外一套解釋,而清人陳奐撰《詩毛氏傳疏》,就採錄了翼奉這套說法而沒有理會孔穎達等人的註解(見《詩毛氏傳疏》卷一七)。看起來這就像《月令正義》所說的那樣,陰陽之術乃取象多途,「不可一定也」。

因此,要想坐實十二生肖紀年法的淵源究竟出現在什麼時間,還需要另有其他的證據。在《史記陳世家》中,我們可以看到如下一段記述:

厲公二年,生子敬仲完。周太史過陳,陳厲公使以《周易》筮之,卦得觀之否:「是為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此其代陳有國乎?不在此,其在異國?非此其身,在其子孫。若在異國,必姜姓。……」

唐張守節《史記正義》,疏釋其「若在異國,必姜姓」的緣由說:

六四變,此爻是辛未,觀上體巽,未為羊,巽為女,女乘羊,故為姜。姜,齊姓,故知在齊。

這裡講的佔筮的道理,雖然不大好懂,但未與羊的對應關係,卻很清楚,而陳厲公二年為公元前705年,時值周桓王十五年,還是在春秋前期。這足以證明,早在春秋前期,就已經具備了以十二生肖紀年的基本要件。

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我們在《左傳》襄公七年、二十年和二十三年的紀事中,相繼幾次可以看到,春秋時期陳國慶氏有慶虎、慶寅二人相併見於記載。雖然沒有清楚的說明,但大致可以推測,這慶虎、慶寅應是一家的兄弟,而他們兄弟二人以「虎」、「寅」二字聯名的情況,很有可能也是基於以「虎」稱「寅」這一事實。我在《生死秦始皇》一書中曾經談到,始皇帝趙正的弟弟成蟜,應是以「蟜」通「矯」,「成矯」的意思就是變「不正」為「正」,這樣的兄弟聯名形式,可以為上述推測提供旁證。

王應麟以「季冬出土牛」,作為「醜為牛之證也」,這「季冬出土牛」之事,出自《禮記月令》,其原文如下:

季冬之月……天子居玄堂右個,乘玄路,駕鐡驪,載玄旗,衣黑衣,服玄玉,食黍與彘。其器閎以奄。命有司大難,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

東漢大儒鄭玄注云:

作土牛者,醜為牛,牛可牽止也。

那麼,鄭玄這種說法到底是不是合乎當時的實際情況呢?對此,還需要稍加論證。

《月令》裡講的這個「季冬之月」,也就是冬季的最後一個月,這也就是十二月(世俗以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為冬季,或分別以孟冬、仲冬、季冬稱之)。按照所謂建寅的「夏曆」,其各月的月序同以地支註記的十二辰的對應關係如下:

看了這個對應表,大家也就很容易明白,鄭玄所說「醜為牛」的「醜」,具體是指這個「丑月」,這也就是所謂「季冬之月」。這樣我們才能夠更好地理解,《禮記月令》所說「季冬之月……出土牛以送寒氣」,是與「季冬」這個「丑月」相對應,用與這個醜支搭配的牛來祛除月中的「寒氣」。

前印《淮南子天文訓》「月徙一辰」云云的說法已經表明,所謂「丑月」以至由此上溯到啟始的「寅月」,這些以十二辰紀月的形式,在天文原理上,跟以十二辰紀年,不過是一體兩面的同一回事。了解到這樣的學術背景,就可以從內在的聯繫上充分證明鄭玄的注語是合理可信的。這樣,竊以為《禮記》這一記載,足以讓我們確認:在戰國時期,人們是完全可以用十二生肖來紀年的。

再往後,是什麼時候,開始留下以十二生肖配對十二辰的系統記載的呢?目前所知,這首見於東漢人王充的《論衡》。《論衡物勢篇》述云:

五行之氣相賊害,含血之蟲相勝服,其驗何在?曰:寅,木也,其禽虎也。戍(戌),土也,其禽犬也。醜、未,亦土也,醜禽牛,未禽羊也。木勝土,故犬與牛羊為虎所服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虵也。子,亦水也,其禽鼠也。午,亦火也,其禽馬也。水勝火,故豕食虵。火為水所害,故馬食鼠。屎而腹脹曰審,如論者之言,含血之蟲亦有不相勝之効。午,馬也。子,鼠也。酉,雞也。卯,兔也。水勝火,鼠何不逐馬?金勝木,雞何不啄兎?亥,豕也。未,羊也。醜,牛也。土勝水,牛羊何不殺豕?巳,虵也。申,猴也。火勝金,虵何不食獼猴?獼猴者,畏也。囓獼猴者,犬也。鼠,水。獼猴,金也。水不勝金,獼猴何故畏鼠也?戌,土也。申,猴也。土不勝金,猴何故畏犬?……天有四星之精,降生四獸之體,含血之蟲,以四獸為長,四獸含五行之氣最較著。案龍虎交不相賊,鳥龜會不相害。以四獸驗之,以十二辰之禽效之,五行之蟲,以氣性相刻,則尤不相應。

這一大段話,差不多講遍了「十二辰之禽」,獨獨沒有辰之禽為龍。不過在《論衡》的《毒言篇》裡,王充還是提到了它,即謂「辰為龍,巳為蛇」。另外在《論衡譏日篇》裡還有「子之禽鼠,卯之獸兔」的說法。把這幾處記載,合為一處,完整的十二生肖序列,就清楚地呈現在了我們大家面前。只要具備一個促發因素,用以紀年,就應該是順利成章的事情。

那麼,在《禮記月令》至王充《論衡》之間的秦至西漢時期,以十二生肖對十二辰這樣的兩兩對應形式,就完全沒有留下記載麼?有的,只是過去不大受人注意。

清人萬希槐撰著《困學紀聞集證》,嘗引證《易林》相關事例述之云:

《易林》坤之震亦云「三年生狗,以成戌母」(據清翁元圻《困學紀聞注》卷九)。

今檢核《士禮居叢書》景刻宋本,此語乃作「三年生狗,以戌為母」(《易林》卷一)。清丁晏著《易林釋文》,謂「十二辰禽戌為狗,故以戌為母也」(《易林釋文》卷一)。類似的記述,還見於《易林》臨之幹:「黃獹生馬,白戌為母。」(《易林》卷五)丁晏釋云:「《初學記》引《字林》曰:『獹,韓良犬也。』《戰國策》作『韓盧』。戌為犬屬,故『白戌為母』。」(《易林釋文》卷一)

除了以「狗」稱「戌」之外,在《易林》中還可以見到以「虎」稱「寅」的紀事。《易林》卷一四漸之隨述云:

聞虎入邑,必欲逃匿。無據昜德,不見霍叔,終無憂慝。

清人孫詒讓校讀此文曰:

此文雖有訛互,讓大恉止謂聞虎而實無虎,文義甚明。……「無據昜德」,義難通,疑當作「失據惕息」,皆形聲之誤。「不見霍叔」,亦謂不見虎。「霍」疑當為「寅」〔《北齊武平元年造像記》「寅」作「 上雷下八」(如下圖),與「霍」形相近〕。虎於十二辰屬寅,故稱寅,猶臨之幹以「白戌」為白犬也。雲「寅叔」者,此書於人名物名,通以伯仲叔季儷之,如姤之屯稱虎為「班叔」,即其塙證也。(孫詒讓《札迻》卷一一)

《易林》舊題西漢焦延壽(字贛)撰,據餘嘉錫先生考訂,應為王莽至東漢初年人崔篆撰著(見餘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一三)。儘管如此,崔氏所述,自應以西漢時期通行的狀況為背景。所以,《易林》的記載足以證明以十二生肖稱十二辰應是西漢時期普遍通行的做法。

總括以上論述,可知十二生肖紀年法的源頭至遲在春秋時期即已出現,其後歷經戰國,以迄嬴秦兩漢,以十二種特定的動物與十二辰相搭配的做法,一直流布於世。

然而,這也只是十二生肖紀年法的源頭而不是它的實際施行。這是因為所謂「十二生肖」只是十二地支的替代;更準確地說,只是子醜寅卯這套符號的替代物。因而十二生肖紀年法的施行,原則上似乎應以甲子紀年法的施行為前提。

甲乙丙丁、子醜寅卯這些天幹地支的符號,雖然在甲骨文中即已系統出現,但只是用於紀日,而未被用於紀年,人們在運用幹支紀年時,另有一套專業的用語,即以「歲陽」(亦稱「歲雄」,即天幹)和「歲陰」(即地支)相搭配。譬如,在《史記曆書》中,是用「焉逢攝提格」來表述「甲寅」這個年份,「焉逢」是歲陽,「攝提格」是歲陰。人們有時也單用歲陰亦即地支來表述年份,稱之為「歲名」,在《淮南子天文訓》和《史記天官書》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樣一套名目,如稱寅年為「攝提格歲」。

在這種情況下,使用十二生肖紀年的可能性雖然也有,但應該很小。

中國古代以甲子紀年、也就是用甲乙丙丁、子醜寅卯這些天幹地支符號來表示年份的時間,大致啟始於新莽東漢之際,即顧炎武所說以甲子名歲,始於東漢(顧炎武《日知錄》卷二〇「古人不以甲子名歲」條)。

在這以前,行用十二生肖紀年法的可能性並不是很大。藉用清人趙翼的話來講,就是「西漢以前,尙未用甲子紀歲,安得有所謂子鼠醜牛耶」(趙翼《陔餘叢考》卷三四「十二相鼠起於後漢」條)?

前面我雖然努力追尋了十二生肖紀年法在中國傳世文獻中的淵源,但這不等於說這種以特定動物與十二辰固定搭配的方法就一定產自中土,包括中國古代天文曆法的很多內容,都應該抱持一種開放的態度來加以研究。昔趙翼論十二屬相的起源,曾揣測「此本起於北俗,至漢時呼韓邪欵塞,入居五原,與齊民相雜,遂流傳入中國耳」(《陔餘叢考》卷三四「十二相鼠起於後漢」條),所說雖未必能夠具體落實,但這種研究的態度和取向,無疑是我們應當努力效法的。

至於十二生肖紀年法產生或是應用於中國的具體時間,那不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需要另行專門闡述。

這十二生肖紀年法,也就是所謂「屬相」,不管它是土產的,還是外來的,我們在生活中能做的,都只是壯其鼠膽來過這個馬上就要到來的鼠年。

2020年1月24日記於己亥歲末

相關焦點

  • 一種鼠頭豬尾的盲鼠,尾巴像豬尾巴,最為奇怪一雙盲眼卻擅長夜行
    一、一種鼠頭豬尾奇特外形的鼠類豬尾鼠是一種小型哺乳動物,又稱為灰盲鼠、盲鼠等,外形和大小很接近一隻小家鼠,但豬尾鼠是刺山鼠科的下屬物種,和其它老鼠最為明顯的區別:豬尾鼠的尾巴前半部分沒什麼毛髮,而且有鱗片,再加上卷卷的,和豬尾類似,這也是豬尾鼠的由來。
  • 鼠頭豬尾,眼睛怪異!利用回聲定位
    2017年,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蔣學龍課題組在豬尾鼠屬系發育與分類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發現新物種豬尾鼠。豬尾鼠外形和大小像家鼠,有著又厚又柔軟的體毛。 豬尾鼠乍一看與一般老鼠無異,但是尾巴特別長,而且捲曲,尾巴前半部分沒什麼毛髮,而且有鱗片,再加上卷卷的,和豬尾類似,後半段長著長長的毛筆狀簇毛,簇毛毛尖呈白色,如同麥穗一般。豬尾鼠還有一個名字叫灰盲鼠,是因為它的眼睛實在太小了,猛的一看好似沒長眼睛。
  • 民間的十二生肖說,紀年法紀月法與三觀
    祖先還創立了天幹地支紀年法。將屬相與天幹地支又聯繫了起來。生肖,一年12個月,天幹地支都是緊密相聯繫的。還有一年四季每一個季節中的三個月,都有其自己的稱謂。如春季裡的三個月中,第1個月叫孟春。第2個月叫仲春。第3個月叫季春。其他三個季節中的每個月以此類推。如畫家作畫,後邊屬名處,標有甲子年仲夏,這就告訴我們,這幅畫作於天幹地支紀年法夏季中的第2個月。因為天幹地支紀年法60年一循環。
  • 從古至今紀年法的由來?
    十二生肖為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十二年循環一次。例如:如果今年是壬申,就是猴年,這一年出生的人便屬猴。古人又以十二地支分屬十二時辰,將十二時辰與十二屬相—一對應。例如子時屬鼠,丑時屬牛。這種有趣的十二種動物與十二地支的對應關係,早在春秋時期就開始有了。其由來,可能和原始人的動物圖騰崇拜有關。
  •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發現豬尾鼠新物種—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郭爽)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蔣學龍課題組在豬尾鼠屬系統發育與分類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成果在線發表於
  • 華夏文化:十二生肖起源趣話
    ▲十二生肖起源趣話  提起生肖,我們先從屬相說起。屬相是我國一種傳統的紀年方法,它將我國農曆幹支紀年法中的十二個地支分別用十二種動物來代替,即(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 安徽發現新物種豬尾鼠,到底是怎樣一個東西?
    其實豬尾鼠這種生物一直都存在,主要是在安徽此前沒有發現過而已,在廣西、湖南、廣東、福建等地,都有過它出現的痕跡,並且它畢竟是老鼠,長相其實並沒有高清大圖那麼「萌」,偶然一見,還是會人人喊打的。一、新發現的豬尾鼠最大的特點,就是尾巴像豬尾,並且後面有一攝白毛。
  • 鼠年話鼠,十二生肖中,鼠這種動物為何排名生肖之首?
    鼠,儘管不是人類豢養的動物,卻和我們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和我們的關係可以說非常「親近」。我們世世代代都在講述著有關鼠的傳說與故事。十二生肖中,鼠這種古靈精怪的小動物為何排名生肖之首?俚語、民間藝術中,鼠被寄予了什麼樣的祈願?流傳的文物中,鼠講述著哪些歷史滄桑?影視作品中,頗受中外兒童喜愛的卡通鼠被賦予了什麼樣的性格?這些,都會在《鼠年說鼠》中找到答案。
  • 十二生肖的一些故事與歷史
    十二生肖,又叫屬相,是中國與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種動物,包括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十二生肖的起源與動物崇拜有關。據湖北雲夢睡虎地和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秦簡可知,先秦時期即有比較完整的生肖系統存在。
  • 你不知道的「十二生肖」
    另在佛教中,根據《大集經》的記載,十二生肖的來源是佛菩薩的化身,當世界初成、人類誕生時,祂們化身為神獸分別鎮守東南西北四方,護佑、教化眾生。十二神獸分別為:南方:蛇,馬,羊;西方:獼猴,雞,犬;北方:豬,鼠,牛;東方:獅,兔,龍。這些動物和中國的生肖一致。
  • 十二生肖起源與傳說
    古聖先賢很睿智地選出十二種動物作為生肖,所肖或所屬的則是十二種動物,就是一般人所指的十二生肖,即一鼠、二牛、三虎、四兔、五龍、六蛇、七馬、八羊,九猴,十雞,十一狗,十二豬。生肖的數量不是11個,也不是13個,而是12個,這並不是偶然的,它是源於中國古代的幹支紀年法。古人以天幹、地支紀年,天幹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即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
  • 十二生肖為何「鼠」佔頭?
    「一日時辰子為首,十二生肖鼠佔頭」,這種既小又弱且惡名相傳的動物為什麼會獨佔鰲頭?它又有何美好寓意?民俗專家對此進行了解釋。歷史學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說,古人把老鼠稱為「耗蟲」,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耗子」。漢語中的許多成語,也都賦予了老鼠醜陋和惡劣的形象,如鼠竊狗偷、鼠目寸光、鼠肚雞腸、膽小如鼠等。總而言之,日常生活中,人們是非常討厭老鼠的。
  • 十二星座與十二生肖有什麼淵源?為何都是十二?
    十二生肖與十二星座的關係十二星座的由來星座起源於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巴比倫,巴比倫人在公元前1000年前後已提出30個星座。 中世紀以後,歐洲資本主義興起,需要向外擴張,航海事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船舶在大海上航行,隨時需要導航,星星就是最好的指路燈。
  • 十二生肖排座次,民俗文化有故事
    ,對嗎 十二生肖這麼排,對嗎? 十二生肖收藏品(攝影:田友泉) 十二生肖紀年始於東漢時期。《北史·宇文護傳》中,記載了宇文護的母親寫給他的一封信,信中說:「昔在武川鎮生汝兄弟,大者屬鼠,次者屬兔,汝身屬蛇」。表明當時民間已有十二生肖的用法了。 我國古籍中記載,古代的中原地區,最初使用的是「幹支紀年法」,即用十個天幹符號,相配合來紀年。同時,也有採用地支配合十二種動物來簡單紀年。
  • 十二生肖之首——鼠生肖,與鼠有關的成語,你知道幾個?
    鼠生肖排十二生肖首位,十二屬相,論「實力」,鼠最弱毋庸置疑,但為何佔據十二生肖之首?關注我們的朋友應該有印象,之前和大家分享過。我國生肖文化豐富多樣,不管專家學術研討,或百姓飯後談資,皆能提供源源不斷素材。
  • 十二生肖老鼠第一的背後,藏著中國人的神秘信仰
    中國的十二生肖紀年以鼠居首,這一點人所共知,然而為什麼要以這樣一種看似不起眼、甚至未必招人喜歡的動物打頭,卻很難解釋。民間廣為流傳的說法是:上天本來想安排牛居首,但狡猾的老鼠坐在牛角上,在最後一刻跳到了牛前面,排在了第一。
  • 十二生肖的傳說是真的嗎?到底為什麼沒有貓咪呀
    十二生肖沒有貓咪這背後的民間故事應該已經是家喻戶曉,各個地區可能有各個版本,但都是大同小異:講的差不多都是玉皇大帝要舉辦一個會議來選十二種動物成為十二生肖,動物們知道後都躍躍欲試。其中的貓咪呢天生嗜睡,不過它也知道自己的缺點,就麻煩好朋友老鼠第二天一定要叫醒自己。
  • 老鼠為何排在十二生肖第一位?真相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十二生肖中,老鼠排位第一?有人認為是因為鼠的繁殖能力極強,多子多福,表達了人們強化其繁衍後代的願望,更有人無中生有,想像出動物賽跑的故事,結果老鼠奪冠了,或將老鼠描述成比人類還聰明,滴溜溜的眼睛一直在轉動,可以制服大象等等,但是,這些說法都經不起推敲,當成孩子睡前故事講講是可以的,真要相信您就輸了。真相究竟是什麼呢?這還得從十二地支說起。
  • 如何快速實現公元紀年向幹支紀年轉換
    幹支紀年是我國獨有的民族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十天幹部十二地支蘊藏無限的東方文明和智慧有許多特長是現代數字不可替代。了解一點中國古代文化的基本知識還是很重要。再說地支,分別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別代表的數序是,1、2、3、4、5、6、7、8、9、10、11、12,還代表十二個動物,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這十二個動物代表八卦的各個方位,也有五行屬性。
  • 鼠年的「鼠」,是Rat 還是Mouse?
    鼠年是中國十二生肖紀年中的第一個年份;而源於歐洲的公曆紀年,則以10年為單位,稱為Decade。在2020年,中國十二生肖的第一個年份,將和公曆中Decade的第一個年份重疊,這是60年來的第一次。在Bing國際版上搜索一下,就會發現,大多數英文媒體,也都是用Rat、而不是Mouse來稱呼十二生肖中的「鼠」。 近些年,每當春節臨近,經常會有人討論生肖動物的名稱如何翻譯成英文,例如,雞是Chicken還是Rooster?牛是Ox、Cow還是Cattle?羊是Goat、Sheep,還是應該像十二星座中一樣稱為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