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又叫屬相,是中國與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種動物,包括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十二生肖的起源與動物崇拜有關。據湖北雲夢睡虎地和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秦簡可知,先秦時期即有比較完整的生肖系統存在。最早記載與現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傳世文獻是東漢王充的《論衡》。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融合到相生相剋的民間信仰觀念,表現在婚姻、人生、年運等,每一種生肖都有豐富的傳說,並以此形成一種觀念闡釋系統,成為民間文化中的形象哲學,如婚配上的屬相、廟會祈禱、本命年等。現代,更多人把生肖作為春節的吉祥物,成為娛樂文化活動的象徵。
十二生肖也被稱為十二年獸。在中國的曆法上有十二隻年獸依次輪流當值,所以我們的中國年就有以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和豬應用在曆法上。十二生肖始於紀元前六世紀,初期跟地支一組的數字互相應用,到後來才變成的紀年的年號。
該書講述了很久很久以前,玉帝為了給人間定時間給人類歸屬,決定在人間選拔十二種動物作屬相。於是,凡間各動物們展開了一場爭奪「生肖王」的比賽……因此群獸大會當天,老鼠早所以排行大接著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和狗豬才因此十二年獸排行。 故事另外章講述貓鼠何成仇人當時貓和鼠原好朋友,赴群眾大會前們起睡並約好誰先醒叫醒誰.。豈知老鼠第二天起得早竟靜悄悄地獨自赴會不理會貓,等貓醒來趕赴大會時佛陀已經十二年號分配好了貓和鼠便從此結下深仇。當傳說歸傳說民俗學者郭立誠氏看法則較獲得歷史記載應證人們了便於記住天幹地支名歲而代表十二辰動物來稱呼們。
正式使用生肖在人身上的記錄,最早在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北周。例如《周書·列傳第三》中,記載了宇文護的母親寫給他的一封信。信中說:「昔在武川鎮生汝兄弟,大者屬鼠,次者屬兔,汝身屬蛇」。一些中國西部、漠北的國家如黠戛斯、吐蕃、大蒙古國等則以生肖紀年,例如《唐書》中記載:「黠戛斯以十二物紀年,如歲在寅,則曰虎年」。《宋史.吐蕃傳》記載說,吐蕃首領在敘事時,以物紀年,所謂「道舊事則數十二辰屬日,兔年如此,馬年如此」。《蒙古秘史》:「兔兒年,斡歌歹出徵金國,派出者別為先鋒,擊敗金軍,殺得金軍積屍如爛木堆」,也說明大蒙古國是採用兔兒年、馬兒年等動物紀年。
生肖作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號,歷代留下了大量描繪生肖形象和象徵意義的詩歌、春聯、繪畫、書畫和民間工藝作品。除中國外,世界多國在春節期間發行生肖郵票,以此來表達對中國新年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