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貓為什麼沒有進入我國十二生肖,單單一句:那十二位裡已經有了一隻大貓(虎),是不是糊弄過去了?
抑或是「老鼠背信棄義,沒有叫貪睡的貓」的故事?
但真正科學解鎖這個問題,了解貓的歷史是個繞不過去的坎兒。
關於貓,最早可回溯至七千年前的埃及:1922年,大英埃及考古學院,在古埃及劃分的上埃及地區,進行發掘,在巴達利找到了距今7000年的貓骸骨。
正因為埃及早就有貓了,所以古埃及的十二生肖裡就有貓,而且還有大貓——獅子。
而到了我國,且不說七千年前,就是先秦時期,文獻中也根本沒有「貓」的記載。
有觀點認為,漢代左右,古絲綢之路的開闢,是波斯人帶著他們的貨物來到中國,其中就有他們十分喜歡的貓。
基本上可以肯定,在武帝時期,已經有貓了!
果不其然,我國最早關於貓的文獻記載,是漢武帝時期的東方朔所寫的《答驃騎難》:騏驎、綠耳、蜚鴻,驊騮,天下良馬也,將以捕鼠於深宮之中,曾不如跛貓。
這說明東漢時期,就很可能把貓馴化了。並且漢墓中也出土過貓骨。
不過比較可靠的馴養貓的文獻資料來自唐代:《舊唐書》、《太平廣記》等都有不少記載。當然,所有說法裡,最有名的就是武則天與妃子蕭氏的故事:《舊唐書·后妃傳》記載蕭氏罵道「願阿武為老鼠,吾作貓兒,生生扼其喉」,而武后怒,自是宮中不蓄貓,可見當時養貓,至少不會是什麼新鮮事,而宮裡已普遍養貓。
在文獻裡走過了一千多年的貓,總算在人們心中扎了根。
相較於貓而言,十二生肖的年頭要比貓要早了很多。
也就是說,十二生肖「排排坐,分果果」時,壓根還沒貓的影兒呢。
就生肖而言,本質上屬於古代數術,是曆法和佔卜混生形式,同時又是一種文化現象。
據了解,十二生肖的起源與動物崇拜有很大的關係,從湖北雲夢睡虎地和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秦簡可知,先秦時期已經有了較為完整的生肖雛形,最早的記載是在東漢王充的《論衡》。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逐漸發展成為中國民間文化中的形象哲學,而生肖也成為每一年春節的吉祥物。
馬未都也認同十二生肖比貓要早的說法。
馬未都認為,當十二生肖完全在中國定型的時候,貓還沒有在中國出現。給出的理由是,貓原產於埃及,大約在漢明帝的時候傳入中國,只可惜貓傳入中國的時候,十二生肖動物已經排好了隊伍。
在越南,有著與中國幾乎一致的十二生肖。一樣是12種動物,與12地支相對應。
越南文化與中國文化同源,在習俗上也很相近。就十二生肖而言,可以肯定的是,是由中國傳入越南的。當然,十二生肖裡有貓的也不止越南。
但越南人使用的十二生肖中只有1個生肖與中國不同——越南沒有「兔」,但有「貓」。因此,中國的「兔年」,在越南成了「貓年」,在中國屬「兔」的人,到了越南就變成屬「貓」的了。
既然十二生肖最早是從中國傳入越南的,那為什麼中國的「兔」到了越南變成「貓」了呢?
真正原因已無從考證,一種說法是,當時中國的十二生肖紀年法傳入越南時,「卯兔」的「卯」與漢語"貓"的讀音相似,結果「卯年」誤讀成「貓年」;另一種說法是,當時越南尚沒有「兔」這種動物,因此用「貓」來代替,「兔」也就成了「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