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越南戰爭是美國打得最失敗的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美軍死亡了5.8萬人,負傷了約30萬人,因為這場戰爭美國經濟還出現了大幅滑坡,其霸主地位遭到沉重打擊,甚至還導致美國在冷戰中,陷入了被動局面。對此,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便評論稱:「越南戰爭就是一場悲劇,美國根本不應該闖進去。」
越南戰爭是在東南亞地區爆發的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這場戰爭對亞洲的國際政治局勢產生了深遠影響。而這次戰爭的性質,其實就是資本主義陣營與社會主義陣營的又一次較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越南戰爭與韓戰非常相似,都是東西方兩大陣營的武裝對抗。今天就聊一聊越南戰爭,看美國如何將自己拖入戰爭泥潭。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美國會發動越南戰爭,主要就是為了重新定義亞洲局勢。在1950年,中蘇籤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結成了中蘇結盟,並在韓戰中,攜手擊敗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這破壞了美國在亞洲地區的布局。所以為了抑制中蘇同盟的發展,並向亞洲地區投射影響力,美國便出臺了「防止共產黨在亞洲進一步擴張」的政策,開始對越南局勢進行幹涉和滲透。
越南這個國家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美國為首的西方都不希望看到胡志明領導的「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統一越南,在甘迺迪時期,美國甚至把越南稱為「自由世界在東南亞的柱石!」,他宣稱:如果越南被「赤色潮流」淹沒,那麼東南亞國家的安全都將受到「嚴重威脅」。
所以為了防止北越統一越南,美國等西方國家便對「越南共和國」(南越),展開了援助,開始向南越派遣軍事援助顧問團,幫助南越訓練部隊,為南越提供武器裝備,讓南越對北越發起軍事行動,試圖消滅越南勞動黨。
越南戰爭主要分為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的時間,是從1955年持續到了1960年,在這一階段中,美國挑起越南內部矛盾,讓南越和北越展開了鬥爭。面對南越的不斷挑釁,北越便決定展開反擊,在1960年12月份的時候,越南勞動黨便向南越派出了大量的軍事人員,在南越境內成立了「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打算以此推翻南越政權。
隨著「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的成立,兩越對抗局勢便進入到了加速階段。由於北越的實力更勝一籌,所以在對抗中,南越便落入了下風,「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的實力變得越來越強。為了穩固南越政權,美國便在1961年4月底,向越南派出了「特種作戰部隊」,至此越南戰爭進入到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的時間從1961年持續到1964年,在這一階段中,美國和中蘇都相繼下場,介入到了越南戰爭之中。而最先下場的是美國,他們向越南派遣了「特種作戰部隊」,在越南開啟了「特種戰爭」。同時,美國還派出了空中力量,為南越部隊提供火力支援,協助南越部隊打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
在美軍的幫助下,南越部隊確實打了幾場勝場。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也不是好惹的。在1962年2月的時候,「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便擊落了一架美軍直升機,給了美軍一記迎頭痛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得到了大量南越平民、學生和反政府人士的認可和支持,所以在「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出現重大減員時,往往就有大量群眾投奔加入,補充新鮮血液。
有數據顯示,「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在與南越部隊和美軍的戰鬥中,越戰越勇!到了1964年的時候,「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所擁有的戰鬥人員,甚至超過了20萬人,並掌控了「越南共和國」將近五分之四的土地,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態勢。隨著南越局勢的急速惡化,美國便計劃進一步加大戰爭幹預力度,在1964年初的時候,美國便制定了一個轟炸北越的方案,代號「37-64行動計劃」。
1964年8月,美國正式實施了「37-64行動計劃」,派出64架美軍轟炸機,對北越義安、鴻基和清化等地,展開了狂轟濫炸,史稱「北部灣事件」。此次美軍的軍事行動,影響極其惡劣,將戰火擴大到了越南北方,將越南戰爭推到了頂點。有歷史專家曾說過,「北部灣事件」是越南戰爭的分水嶺,在這次事件發生後,越南戰爭便進入到了全面爆發階段,同時美國也被徹底拖入了戰爭泥潭之中。
而就在美軍採取軍事行動之際,北越方面也沒有閒著,他們早在1962年的時候,便向中蘇發出了求助信號,希望能得到中蘇的支援與幫助。1962年夏天,中方便應越方的要求,向其無償提供了230個營的武器裝備。而在「北部灣事件」發生後,中國便正式向北越派出了鐵道兵、工程兵和高射炮兵等部隊,對北越展開了支援。在1967年,蘇聯也正式在駐越使館內,設立了武官辦公室,向北越展開了軍事援助,為其提供武器裝備,並派駐軍事專家,直接參與軍事行動。
簡單總結一下,美國製造的「北部灣事件」,直接將越南戰爭推向了頂點,在「北部灣事件」發生之後,越南戰爭就從內部戰爭,全面升級成了區域戰爭,東西方兩大陣營開始發力,對扶持者進行支援,資本主義陣營與社會主義陣營的矛盾,被擺在了桌面之上。
由於篇幅有限,今天就先給大家講解到這裡,後面我們將繼續講解越南戰爭的精彩情節,關注我不迷路,為你精講更多戰爭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