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17日,十萬解放軍來到越南北部邊界,開始對越自衛反擊戰。這支部隊分別由雲南及廣西向越南的諒山、高平、下江、老街、萊州進軍。最後,因我軍已經達到「懲罰越南」的目的所以停戰,於3月17日將軍隊從越南完全撤回。
原本越南對於這場戰鬥還表現得比較低調,在媒體及公開場合對此是隻字不提。然而,近年來,越南經濟建設小有成就,就改變了原來低調的態度,越來越囂張跋扈。比如,越南政府於2019年2月15日高調舉辦越中邊界戰爭40周年紀念研討會,同時公布了許多珍貴史料。此外,越南政府也於2019年2月9日大張鑼鼓舉辦清攻安南阮惠之戰230周年紀念日,該場越清戰役發生於1789年初。
自衛反擊戰中的解放軍
究竟我們為何要進行對越自衛還擊戰?又為何停戰撤退?這場戰爭又有何啟示呢?
越南夢碎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至1970年以前,中國與蘇聯提供大量的器械及物資給胡志明領導的「越盟」,甚至還在1950年首先承認胡志明領導的越南民主共和國。為什麼越南最後會翻臉,甚至在1979年發生大規模的軍事衝突呢?
越南抗法戰爭
其實,中越兩國早在1954年日內瓦協議之前就種下了衝突的「種子」。在越南抗法戰爭後期,越南一直受到「接受南北越分裂」停戰和談的壓力。當時越盟因為有中國和蘇聯的武器援助,所以對法抗戰的局勢漸入佳境。當時越南打算戰勝法國軍隊後,要利用聲勢再次收復南越,並佔領鄰近的寮國跟柬埔寨,希望以此來建立以越南為主的「中南半島聯邦」。
但是考慮到當時的國際形勢和越南對其他主權國家的侵略,各國對越南的這種做法都不是很支持,其中就包括中國。最後,越盟勉強接受了建議,於1954年與法國、英國、中國、蘇聯、南越、寮國及柬埔寨議決,將北緯17度定位南北越的分界線。但越南對於各國的反應卻暗暗記在心中。
北緯17°線
囂張的越南
雖然越南對此感到不滿,但隨著美國的強勢介入,越南也不得不放下了心中的小九九。這份不滿的情緒一直到1979年,越南南北統一之後才爆發。統一後的越南開始有些飄飄然,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變得有些豪橫,自認為世界第三,美國蘇聯排第一第二自然是當仁不讓,一個被他打,一個是他大哥,越南排個第三不為過吧?
在越南正式公開與鄰國互嗆之前,有一些事也是造成日後中越兩國間衝突的重要導火索。其中包含:第一,北越自從1968年以後明顯走向蘇聯路線。中國建國以後逐漸變得強大,蘇聯為扼制中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就積極地拉攏越南作為蘇聯在東南亞的代言人。比如,越南在1978年加入蘇聯領導的「經濟互助委員會」又籤訂了《蘇越友好合作條約》。在這之前,中國於1969年與蘇聯發生「烏蘇里江」邊界衝突。
邊境衝突中的解放軍
第二,越南在1978年底出兵柬埔寨。越南瞅準柬埔寨局勢動蕩的國情,於1978年12月出兵攻打,不出幾天就在隔年1月7日佔領柬埔寨首都「金邊」。
第三,中越雙方對領土主權有爭議。中越雙方對陸地邊界界線、北部灣劃界與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的主權歸屬有爭議。領土爭議當中,因為在西沙、南沙群島海域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及戰略地位,主權爭議最大。1975年南北越統一之前,南越政權佔有西沙與南沙部分島嶼。當時的北越為避免與中國正面引起主權衝突,就承認這兩個群島屬於中國。不過當越南統一之後,越南宣稱繼承南越對該兩個群島的主權。致使雙方至今對這兩個群島的主權問題尚未解決。
統一後的越南
第四,越南採取「排外政策」。越南在抗法勝利以後,無論南越還是北越政權,對於在越華人均採取同化政策。直到1975南北越統一,越南就進一步採取積極排外政策,包含強制同化、驅逐出境、將私人企業國有化等策略。在那段時間到1979年為止,估計大約有40萬華僑離開越南。
結語
中國自1949年建國以後,一直沒有與美國建立外交關係。在中蘇關係交惡的1970年代,中國積極改善與美國的關係,最後在1971年成為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又在1979年1月與美國正式建交。中國一方面要阻止越南對陸地邊界的侵犯,同時也要阻止越南在柬埔寨的勢力擴張。
自衛反擊戰中的解放軍
邊界戰爭結束雙方都宣稱自己取得自衛戰的勝利,雖然越南也宣稱得到勝利,不過事實上戰爭結果並無完全達到預期效果。越南軍隊有長期抗戰的經驗,中國雖然最後有攻下諒山等重要邊界城市,還逼越南將安置在柬埔寨的主力軍隊調回北越應戰,但不可否認,雙方都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越南在邊界戰爭以後,雖然沒有達成「中南半島聯邦」的政治目的,卻也成功在柬埔寨及寮國建立親越政權。另外,這場戰爭也讓越南增加了扮演東南亞區域軍事強國的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