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昆明發現神秘新物種!鼠頭豬尾,眼睛怪異!利用回聲定位

2021-01-09 騰訊網

雲南昆明位於雲貴高原中部,天氣溫和,四季如春,氣候宜人。鮮花常年開放,草木四季常青,有"春城"美譽。優質的自然環境孕育了無數的鮮活生命,更有新型物種在此被發現。

2017年,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蔣學龍課題組在豬尾鼠屬系發育與分類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發現新物種豬尾鼠。豬尾鼠外形和大小像家鼠,有著又厚又柔軟的體毛。頭頂,背面及四肢背面均為灰褐色。喜歡挖洞,飲食由葉、莖、果和種子組成,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豬尾鼠乍一看與一般老鼠無異,但是尾巴特別長,而且捲曲,尾巴前半部分沒什麼毛髮,而且有鱗片,再加上卷卷的,和豬尾類似,後半段長著長長的毛筆狀簇毛,簇毛毛尖呈白色,如同麥穗一般。豬尾鼠還有一個名字叫灰盲鼠,是因為它的眼睛實在太小了,猛的一看好似沒長眼睛。

但學者研究表明,豬尾鼠的視力的確存在問題。蔣學龍課題組在研究豬尾鼠物種多樣性的過程中,發現豬尾鼠的視覺出現了退化。但是,它可以用回聲定位輔助活動。所謂回聲定位,就是通過口腔或鼻腔把從喉部產生的 超聲波發出去,利用折回來的聲音來定向。蝙蝠用的也是這套原理。

新物種的發現,使得人們對地球物種的多樣性會有新的認識,對於環境生物學,人類活動、科學研究(如轉基因技術),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有更為全面和科學的研究。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發現豬尾鼠新物種—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郭爽)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蔣學龍課題組在豬尾鼠屬系統發育與分類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成果在線發表於
  • 一種鼠頭豬尾的盲鼠,尾巴像豬尾巴,最為奇怪一雙盲眼卻擅長夜行
    在夜行動物中,有些動物具有很強夜視的能力,有些動物是靠回聲定位輔助活動的,例如這種被稱為「盲鼠」的——豬尾鼠,其的眼睛小,視力也不好,幾乎就是一雙盲眼,卻又主要在夜間活動,是擅長夜行的動物。一、一種鼠頭豬尾奇特外形的鼠類豬尾鼠是一種小型哺乳動物,又稱為灰盲鼠、盲鼠等,外形和大小很接近一隻小家鼠,但豬尾鼠是刺山鼠科的下屬物種,和其它老鼠最為明顯的區別:豬尾鼠的尾巴前半部分沒什麼毛髮,而且有鱗片,再加上卷卷的,和豬尾類似,這也是豬尾鼠的由來。
  • 安徽發現新物種豬尾鼠,到底是怎樣一個東西?
    其實豬尾鼠這種生物一直都存在,主要是在安徽此前沒有發現過而已,在廣西、湖南、廣東、福建等地,都有過它出現的痕跡,並且它畢竟是老鼠,長相其實並沒有高清大圖那麼「萌」,偶然一見,還是會人人喊打的。一、新發現的豬尾鼠最大的特點,就是尾巴像豬尾,並且後面有一攝白毛。
  • 會回聲定位的不只是蝙蝠,人類也能習得這一技能? | 早期實驗室
    Typhlomys,又稱為軟毛樹鼠或是豬尾鼠。長約三英寸,但是舞動著比其身體還長的白色尾巴。它在黑暗中移動速度極快以至於在人類肉眼看來,它只是夜間模糊的一點而已。 這之所以令人驚奇的原因是,其實豬尾鼠是看不到任何東西的。當科學家用顯微鏡觀察豬尾鼠的眼球 時,他們發現其視覺系統簡直無用。
  • 瀕臨滅絕的物種11:小頭鼠海豚
    直到1958年才發現,我們現在正處於失去這些驚人的小物種的邊緣。小頭鼠海豚長度僅為120-150釐米,是世界上最小的鯨類動物,其頂部的深灰色皮膚褪色至身體下方的淺灰色或白色,它們的眼睛和嘴巴周圍有非常獨特的環,下巴有深色條紋。他們的鰭狀肢底部。
  • 所有蝙蝠都曾有回聲定位能力
    原標題:所有蝙蝠都曾有回聲定位能力   英國《自然·生態與演化》雜誌10日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中國與愛爾蘭科學家發現所有蝙蝠物種,包括無法回聲定位的蝙蝠,其內耳在演化之初都有回聲定位的能力。團隊通過研究胚胎發育而非基因或化石,為一個長久以來的演化謎團帶來了解答。
  • 墨西哥海灘驚現神秘物種!沒有眼睛,長著海豚的頭、蛇的尾巴
    據英國《太陽報》2月13日報導,近日有人在墨西哥的一處海灘發現了一種長相奇異的生物。 這一生物長著類似海豚的頭,有一排尖牙,有蛇一樣的尾巴,但沒有眼睛也沒有鰭。
  • 新物種!雲南發現珍稀神秘「飛鼠」,此前全球僅發現過兩種!
    據《動物分類》(ZooKeys)7月18刊登一項研究,我國雲南發現一種新品種的「飛鼠」,不過這個物種已極度瀕危,急需保護。據悉,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李權博士及其研究團隊在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了一個稀有的飛鼠物種——高黎貢山飛鼠(Biswamoyopterus gaoligongensis)。
  • 科學網—大腦和基因表達豐度影響蝙蝠回聲定位能力
    蝙蝠沈永義供圖 本報訊(記者張雯雯)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副研究員沈永義和博士生梁璐在中科院院士張亞平的指導下,發現蝙蝠回聲定位能力的形成不單單依賴耳蝸對超聲的感知,還依賴大腦對聲音信號的處理,這才是比較完整的回聲定位通路。
  • 雲南新發現5個兩棲類物種
    雲南新發現5個兩棲類物種 2020-05-16 04: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雲南河口發現錦葵科新物種
    本報訊(記者 李樹芬 黃翹楚 通訊員 張貴良 向建英) 近日,河口瑤族自治縣林業和草原局聯合西南林業大學、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員,在國際著名植物分類學學術期刊上發表錦葵科新物種——大圍山梧桐,為中國生物物種名錄增添了新成員。
  • 唯一具有回聲定位能力的鳥
    它是雨燕科金絲燕屬的鳥類,在我國主要分布於四川、湖北、貴州、雲南、西藏南部地區。後來,通過實驗證明了短嘴金絲燕這種鳥具有像蝙蝠一樣依靠回聲定位(Echolocation)來辨別方向的。蝙蝠會發出尖銳的叫聲,再用靈敏的耳朵收集周圍傳來的回聲。回聲會告訴蝙蝠附近物體的位置和大小,以及物體是否在移動。這種技術稱為回聲定位。它可以幫蝙蝠在黑暗中找到方向以及捕捉獵物(如飛行中的昆蟲)。
  • 動物的行為——回聲定位
    當這頭大抹香鯨潛入水中時,它會用自己巨大的鼻子,每秒鐘發出20聲~80聲「嘀嗒」聲。然後利用返回的回聲建立起周圍環境的聲吶圖像。在布滿泥沙的水裡,亞馬孫河豚依靠回聲定位來捕食魚類。發現一隻蛾子後,山蝠會以一種壯觀的俯衝姿勢徑直衝下去,並將自己的尾膜當做籃子,捕獲這只不幸的昆蟲。河豚,尤其是那些生活在印度河和長江流域的河豚,在遊過河裡的泥沙、泥漿和汙染物的時候,常常不得不與極低的能見度作鬥爭。它們會發出尖銳的「嘀嗒」聲,然後通過回聲建立聲音圖像「看」到物體。
  • 瀋陽農業大學等發現所有蝙蝠曾經都能回聲定位—新聞—科學網
    瀋陽農業大學張樹義、王喆與愛爾蘭都柏林大學學院Emma Teeling等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認為,所有蝙蝠物種,包括無法回聲定位的蝙蝠的內耳在演化之初都有回聲定位的能力
  • 回聲定位,盲人也會!
    研究人員使用了不同頻率、時長(從10-400毫秒)的聲音及多種音頻處理手段,試圖找出聲音的哪項要素對回聲定位最重要。在消音室裡,利用虛擬聽覺空間技術可以得到在自然條件下無法得到的聲音(例如選擇性地消除發聲而只留下回聲)。「我們想知道盲人抑或近視的人是否可以利用回聲來對物體進行大致的定位。」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丹尼爾·羅恩(Daniel Rowan)指出。
  • 雲南金平發現苦苣苔科新物種
    新華社昆明12月23日電(記者曾維)我國學者近日在國際期刊《植物鑰匙(PhytoKeys)》上發表苦苣苔科植物新類群研究成果,確認發現了一種被命名為「金平奇柱苣苔」的新類植物。2018年,雲南金平分水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進行植物調查工作時,在五臺山腳勐橋鄉與馬鞍底鄉交界處幹河發現一苦苣苔科奇柱苣苔屬新類植物。隨後,科研人員採集了大量植物標本,並查閱文獻資料對標本進行比對。近期,該物種被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專家鑑定確定為新種,定名「金平奇柱苣苔」。
  • 你也可以成為蝙蝠俠:人類回聲定位
    當你在用聲音控制小黑豆前進跳躍的時候,有的人卻可以利用自己發出聲音的回聲,不依賴視覺也能走路騎車打球,暢通無阻。不僅如此,科學家說,這種「神力」是可以訓練的。很多動物可以通過回聲定位來「看見」周圍的環境,如我們的好朋友蝙蝠和海豚。在自然選擇的幫助下,這些物種的視覺和聽覺相輔相成,通過回聲定位,它們甚至可以「看」見障礙物背後的物體。
  • 雲南發現新物種大圍山梧桐
    雲南發現新物種大圍山梧桐】近日,雲南河口縣林草局聯合西南林業大學、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員,在國際著名植物分類學學術期刊Phytotaxa發表錦葵科一新物種——大圍山梧桐。2013年被發現,經多年觀察比對,為尚未描述的梧桐屬新物種。
  • 雲南發現新物種「大圍山梧桐」 為中國生物物種名錄增添了新成員
    雲南發現新物種「大圍山梧桐」 為中國生物物種名錄增添了新成員 2020-11-06 17:11:54 來源:新華網 據云南省河口瑤族自治縣林業和草原局消息,近日,該部門聯合西南林業大學、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員
  • 雲南龍陵發現新物種被命名為高黎貢球蘭
    據人民網報導近日在雲南保山由國家林草局昆明勘察設計院專家在在雲南龍陵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開展野生動植物本底資源調查時,發現了夾竹桃科球蘭屬植物新物種—高黎貢球蘭。據了解高黎貢球蘭的面世之旅非常曲折,早在1935年、1940年和2005年,中國植物學家在雲南貢山、德欽、龍陵三縣就採集到該球蘭的標本,但由於做成臘葉標本時,其副花冠的形狀、空間結構等信息大量損失,致使該種長期未被正確鑑定。至此中國球蘭屬物種增至48種和1變種。高黎貢球蘭因其獨特的雙層五角狀花型和馥鬱香味,具有很高觀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