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代人們的紀日紀月紀年法分別是怎麼出現與施行的

2021-01-10 利盼愛家鄉

農業發展至殷代已成為主要的生產,這從卜辭中所述及關於農業的情況便可以知道。就耕地來說,已有田、疇、甽、畯、和疆、井與田、相關聯的,又有圓和圃。就穀物的種植來說,已有禾、粟、黍、麥、來、藝和農、嗇。與種植相關聯的,有桑、果和樹、慄。

與桑的種植有關的,有蠶和絲、帛。這個紀日法就是根據農業方面的知識計算的,根據不同的農作物耕種的時節從而確定不同的曆法,根據曆法大家就可以按照這上面的時間節點來種植農作物誒,這個曆法也是根據經過科學驗證的。

與穀物有關的,有酒,且後面的幾種還是屬於農業的製作物。同時,卜辭中還有不少的關於「祈年」、「受年」和「受黍年」的紀載,假如農業生產不是特別被重視的話,怎麼這樣勤地來卜問年歲呢?

由於農業之被重視,自然也就引起當時的文化官對於天文歷數的探求,藉以把握農業上的正確的時間觀念,例如:什麼時候宜於種植,什麼時候可以收穫,以及什麼時候宜於栽種什麼,這一切都應及時把握住。因之殷人就這樣從探求中創出了他們的曆法。

曆法的內容,分作四項,即:紀日法、紀法、紀月法和紀年法。紀日便用幹支,以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和子、醜、寅、已,午、未、中、西、戌、亥十二支相配。如甲與子相配成甲子等,就這樣輪流著匹配,至亥就配合為止,恰恰配成為六十日。殷人就以六十日為一周。

不過,股人雖以於支紀日,但以幹為主,如「己丑卜,庚。」意思就是說,已醜這天,說是庚天即明天會下雨,但這文中沒有把「庚寅」的字寫下來,即沒有把支寫下來,於此可見他們紀日只著重在幹而不在支。並且這樣的例子,在卜中是數見不鮮的。

他們稱當日為「今日」,稱當晚為「今夕,稱明日為「顯」,稱本旬以內的日子亦為「顯」,稱次旬的某日則為「來」,稱過去了的日子則為「昔」,由此可見,他們對於現在、過去和未來日子的稱呼,都已有了明確的分別。

另外,他們為了檢查日子的方便,還制有一種表,其製作的方法,是以甲、乙、丙、丁和子、醜、寅、卵相配,列舉出六十個不同的甲子來。這可稱為甲子表。好象我們今日使用日曆和月份牌一樣

從這表中,又可看出他們的紀句法。這法子就是:以從甲日起到癸日止,剛好為十日,於是就以從甲到的十日為一旬。表上所列的為六,所以這甲子表又可稱為六旬的表。

在後世,計算日數是把日數系在月份上,從一日到三十日或二十九日為一月,但在當時,日數便不繫於月面繫於旬。且系甸又不繫於甲日,不從甲日算起,而繫於癸日,從癸日算起。即是說:以癸為一句中的第一日,以為一句中的第十日。

至於人為什麼不以甲為一句中第一日,而要以為一句中第一日?這個,也許和他們旬的方法有關。人每句必卜,但每卜多在一句中的日,而不在一句中的甲日,所以計算一句中的日數,也就從癸日算起,而不從甲日算起。不過,也有例外。如:「(缺)甲子,允來,自東。四日庚申,亦來自北。」

甲子的前一日為癸亥,是下旬的一天。照理這天又應當是一句中的第一日,可是,在下面又說「四日庚中」,庚中既為第四日,則亥就不是第一日,而是庚申的前三天一丁已一為第一日了。這可見殷人在一之內,有時又不一定以葵日為第一日。

殷人曆法是以太陰為準則,所以他的紀月的方法是以月的圓缺一次為紀月的方法。每月分三十天,但是月的圓缺一次有時又不足三十天,於是便分大建和小建;大建每月三十天,小建每月二十九天。

以一年而論,普通是分作十二個月,不過為了要與太陽年合,又不得不設置閏月,不設置的話,一年的時間就不會準確,就會發生錯亂。所以殷人有十三月,這十三月便是年終置閏。殷人紀月的次序,是按著一、二、三、四…十一、十二的數次排列的,但有時又稱一月為正月。

殷人紀年的稱呼有多種:首先是稱「年」,如「自今十年有五」。又稱「歲」,如「今歲商受年」是。又稱「春」,如「今春王伐土方」,即是「今年王伐土方」;如「來春」,即是「來年」又稱秋,如「今秋我入商」,即是「今年我入商」。

殷人的「春」與「秋」既是和「年」與「歲」一樣是紀年的,因之在另一方面,也就說明了我們雖從殷人的年終置閏中知道殷人有四時的觀念,但這時的「春」與「秋」尚非指春夏秋冬四時的「春」與「秋」,辭中也尚未發現明確的「夏」「冬」二字。

可知作為指春夏秋冬四時的「春」與「秋」當是稍後的事。至殷人為什麼以「春」或「秋」來紀年呢?因「春」為「五穀始生」,「秋」乃「五穀大熟」,就這樣以五穀的始生或大熟來紀載年歲,既方便,又明確。同時從這裡也可看到當時農業生產力的發展。

又紀年稱「祀」,如「隹王二祀」,即「唯王二年」;又稱「司」,如「王廿司」,即「王二十年」。按「司」即「祠」,「祠」與「祀」又音義相通,所以稱「司」亦即稱「祀」。

偽作的《尚書·洪範篇》:「惟十有三祀」,這稱「祀」當是沿用殷人舊習。至為什麼又稱「祀」呢?當是一年的祭祀都完畢,即為「一祀」,亦即「一年」就是這個意思。此外尚有以事紀年的,如以「王正(徵)夷方」、或「王正(徵)盂方」來紀年便是例。

根據卜辭來研究,殷人紀年稱「年」或「歲」,稱「春」或「秋」是在早期一武乙、文丁以前;至晚期-帝乙、帝辛時代,不是以「祀」紀年,就是以事紀年了。由於種族國家的農業的發達,於是殷人的歷數思想有如此的精密,曆法有如此的完備。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上的四種紀年法
    一、公元紀年法 公元紀年,也稱公曆紀年,或基督紀年。 二、封建紀年法(帝王紀年法) 教材在敘述中國歷史時,常常用象"漢文帝統治時期","唐玄宗統治前期"和"貞觀時期",這樣的方法來表示時間概念,這種用帝王的諡號,廟號和年號的紀年方法,就是封建紀年法或者稱為帝王紀年法。
  • 辛德勇:豬尾鼠頭談十二生肖紀年的淵源
    這裡雖然是以午紀日,但如上所述,十二辰的劃分,本來主要是用於紀年紀月的天文單位,故午馬相配的用法,不會只用於紀日而與紀年紀月毫無關係;至少在其產生的緣由這一點上,二者一定會有所關聯。假如此說不繆,那麼,至遲在春秋時期,就應該已經出現了十二生肖紀年法的基本要素,即這特定的十二種動物同十二辰建立起了固定的搭配。可是,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 年輕人早已不明白的時間記法——幹支紀年法的前世今生
    中國古代用以記錄年、月、日。日本、朝鮮、越南、琉球等漢字文化圈地區也曾跟隨中國,使用幹支來記錄時間。用幹支紀年法紀年時一個周期為六十年,稱一甲子,甲子也用於形容六十歲的老年人。這也說明在商朝時已經開始使用幹支紀日了。根據考證,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2月22日),發生一次日食。這是中國使用幹支紀日的比較準確的證據。而使用皇帝年號紀年則是漢武帝時期太初年號。幹支在古代稱幹枝,好比樹幹和樹枝。幹支歷作為中國傳統曆法,在中國古代一直使用,從未間斷。因此對研究歷史非常有幫助,非常容易推算歷史時間。
  • 從古至今紀年法的由來?
    1、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產生最早。以帝王即位之年為元年,以後依次為二年、三年……,直至新君出現。新帝即位當年或次年改元。如《左傳·骰之戰》:「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指魯僖公三十三年。《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再如周平王元年(770BC),漢高祖二年(206BC),魯隱公三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等等
  • 如何快速實現公元紀年向幹支紀年轉換
    幹支紀年是我國獨有的民族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十天幹部十二地支蘊藏無限的東方文明和智慧有許多特長是現代數字不可替代。了解一點中國古代文化的基本知識還是很重要。先說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分別代表了數序為1、2、3、4、5、6、7、8、9、10,還代表了方位五行,分別為木,火,土,金,水五行八卦方位。甲乙代表東方,丙丁代表南方,戊己代表中間土,庚辛代表西方金,壬癸代表北方水。
  • 2018年是農曆戊戌狗年,中國傳統的幹支紀年法是怎麼排序的?
    ,曆法的出現是人類對於天象研究的結果,在古代人們對於月相的變化、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地球的自轉現象進行研究,制定了不同的曆法。幹支紀年法在不同的曆法當中,有不同的紀年方式,比如今年是公元2018年,公元即公曆紀元,又稱基督紀元,或者叫西方曆法,是一種源自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源自義大利,在1582年,時任羅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頒行。它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成為公元元年,現在是耶穌誕生後的第2018年。我國在辛亥革命之後,中華民國政府採用公曆作為國曆。
  • 中國古人如何紀年,為什麼現在使用西曆紀年?
    太歲紀年法 一種就是星曆。以木星運轉規律來參照的「太歲紀年法」。木星公轉一周大致是十二個月,再配以十個「歲陽」,形成六十個「單元」,並分別命名(星紀 、玄枵、諏訾、降婁……),用以作為年份的名稱,此為紀年。 這套方法是以六十年一循環的,因此每六十年就把原來的名詞按次序再來一遍。
  • 幹支紀年法的來歷及紀年方法
    「庚子」和「辛丑」都屬於中國古代的幹支紀年法 那麼幹支紀年法究竟源於何時,其誰創始,如何紀年?每當新春蒞臨,走親訪友之際,同仁相聚,促膝閒談之時,時不時要扯起這個話題。上下五千年,歷史萬萬千,由於年代久遠,歷來眾說紛紜。
  • 元旦節假日與公元紀年
    假日者,放假休息之日也。節日者,節氣之日也,四立、二至、寒暑、雨露、霜雪,皆節氣也,不惟紀時,亦紀氣也。
  • 我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紀年的?有何依據?
    我國有確切紀年開始於公元前841年。這是後人根據西方公曆紀年法推算出來的。 中國古代紀年採用的是幹支紀年法,沒有這種公元紀年形式,這一年司馬遷記載是共和元年。
  • 猴年猴日猴時是什麼時候?2016春節三猴賀新春
    猴年猴日猴時:約在2016年2月8日15時至17時出現  農曆丙申年即將到來,丙申年有一個罕見的曆法現象就是三猴賀新春(2月8日)。三猴就是猴年、猴日、猴時。這一稀奇曆法現象,上一次出現在1920年2月20日春節(庚申年),距今96年;下一次將發生在2076年2月5日春節(丙申年),距今60年。  我國古代是用天幹地支紀年、紀月、紀日和紀時的。天幹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我國古代也有用12生肖(屬相)紀年的,並且12生肖與12地支是一一對應的。
  • 太極圖時間結構:幹支紀月算法
    支紀月是指在農曆中用幹支記錄月序。部分書籍只用地支紀月,每月固定用十二地支表示。把冬至所在之月稱為「子月」(農曆十一月),下一個月稱為「丑月」(農曆十二月),以此類推。這在前面我們講過,叫建子月。據古天文學文獻研究發現,公元前4000~前1000年間,北鬥七星比現在更接近北天極,處於恆顯圈內,每天晚上都可見到。
  • 老楊的幹支紀年計算法
    轉自公眾號:老楊視聽說作者:老楊記得以前高中時候,語文考卷裡有道題目:幹支紀年法中,已知20記得以前高中時候,語文考卷裡有道題目:幹支紀年法中,已知2000年是庚辰年,那麼2008年是_______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