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如何「觀象授時」
《堯典》載「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表明夏商時期古人已確定回歸年長度為366日,即從冬至到下一個冬至的時間,這就形成了「年」的概念。春秋時期,更加精確測定回歸年長度為365又1/4日。 中國古代紀年的方法經歷了幾次變更,既與皇權統治相關,又與天文曆法相關,有時是多種紀年方法並用的。 1. 帝王紀年法 殷商和西周時期,依商王、周王在位年數來紀年。
-
古老的「歲星紀年法」,蘊含了古人對天文物候的觀察和理解
木星木星大約十二年運行一周天,軌道和黃道非常接近。上文提到的《資治通鑑》是一部通史,採用的就是這種歲星紀與幹支紀年相結合的紀年方法,比如開篇的「起著雍攝提格,盡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意思是從戊寅年起,到壬子年止,共計35年。
-
中國古人如何紀年,為什麼現在使用西曆紀年?
這也是為什麼佛教的輪迴理論和道教的下一世投胎理論最為契合中國人想法的原因——當然,他們其實也是入鄉隨俗,為了契合中國古人心態,為了傳教(弘法),對自己的宗教理論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是之謂「入世」。 因為不同於西方人對時間的理解,中國古人的紀年方式有自己的特色。既然時間不是單獨的存在,那麼我們要如何記住呢?
-
古人常說的夜觀天象是一種什麼本領,夜觀天象究竟能看到什麼東西
看古裝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有些大臣在皇帝面前說,夜觀天象,發現……還有會說這種話的就是軍師或者謀士這一類的角色,有時候可能還會手持羅盤,講的頭頭是道。今天咱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人夜觀天象是一種什麼技能?真的能未卜先知嗎?那麼,觀天象,到底是在看什麼呢?
-
古人「夜觀天象」是觀哪些天象?五星、七政與三垣二十八宿啥意思
「星象學」,在我國已有至少幾千年或更遙遠的歷史了,一些文學作品中我們常看到一些有名的古人說「夜觀天象」如何如何,最享有盛名的有漢朝的張良,三國的諸葛亮、司馬懿、唐朝的李淳風和袁天罡以及明朝的劉伯溫等,他們往往會通過觀天象而預測天下大事的變動情況等,比如:一、在《易·繫辭上》:「天垂象,見吉兇,聖人象之。」指天空的景象,如日月星辰的運行有變化等。
-
古人「夜觀天象」 到底觀的是什麼
在小說或影視劇中,我們常常會看到古代高人通過「夜觀天象」,來預知未來(尤其是國運或軍國大事)的情節。相傳袁天罡和李淳風的《推背圖》,劉伯溫的《燒餅歌》,都是通過天象來預測的未來。那麼,古人所謂的「夜觀天象」,究竟是在觀察什麼呢?上古時期,古人就信仰「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他們看來天象能夠影響人事、預示災祥,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
-
古人是如何設立觀測天文機構的?
所以對恆星觀測的內容也比較少,神秘性也小,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計時,一是為其他天體提供位置參考。關於計時,是看北鬥星的鬥柄,有這樣四句話:「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北鬥星的鬥柄仿佛一根巨大的指針,在天空轉動,隨時標示出當前的日期。對於有經驗的觀測者,只憑觀測鬥柄指向,就可以大致判斷當前的節氣。
-
觀天象時,古人在觀些什麼?
但北方地區不在日環食帶上小夥伴卻大呼遺憾,沒能親眼見到這美麗的天象。其實,觀看天象不僅是現代人在掌握高科技手段後了解宇宙的特權,古人也通過觀天象,尋找到自己在宇宙中的坐標,逐步建立了宇宙觀早在戰國時期,古人就繪出了二十八宿圖。
-
古人沒有「大鍋蓋」,欲知吉兇,夜觀天象
於是那句「夜觀天象,巴拉巴拉」的話便成了星象家的口頭禪。那麼古人是怎麼夜觀天象的呢? 設立觀測天象的機構與主管官職 天象作為統治者行軍打仗、慶典儀式、破土動工等一些列重大事情的主要依據,是古代帝王之學的一部分,有著神秘的地位。自秦漢以來,中央就已專門設立機構,負責天象事務。
-
古人所恐懼的「九星連珠」天象,真有那麼可怕嗎?真相居然是這樣
當時秦始皇時期的熒惑事件,在當時可謂是造成相當大的影響,而星象作為一種更加神秘,觀測難度更高的自然現象,更是受到當時人們的重視,許多國家都曾設立專門的部門和人員對天象進行記載和分析。我國作為文明古國自然也不例外,留下了許多專門記載天文天象的記載。
-
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
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時間:2016-12-13 11:02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 在沒有手錶也沒有掛鐘的古代,人們怎樣計時呢?
-
古人的「夜觀天象」是一種什麼技能?夜觀天象究竟能看到什麼?
夜觀天象,是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見到的一個詞。一般能夜觀天象的人,都是一些智謀超群的能人,這些人通過天象,就能窺測出一些將要發生的事。如三國中多次提到諸葛亮夜觀天象。諸葛亮剛剛出山時,曾對劉備言:「亮夜觀天象,劉表必不久於人世,荊州日後必歸將軍。」
-
「滄海桑田」需要多久,古人短暫的生命如何知道這種緩慢變化?
壽命短短不過幾十年的古人是如何知道這「滄海桑田」的變化的呢?也就是說見證一次滄海桑田至少需要13代人的連續觀測才能做到。對比現代人,上溯三代能有多少人知道祖籍何處?足見古人見證滄海桑田這一自然變化的不易。
-
它並不是農民地裡挖出來的那個東西
歲以二十四節氣為基礎,從冬至 到另一個冬至為一周,就是以太陽為觀測點,稱為陽曆。中華民族所應用的不是純朔歷 (純陰曆),也不是用的純陽曆,而是陰陽合曆,所以還有閏。在書中有詳細的介紹, 並且羅列了天文曆法的數值,包括《易經》當中所解的天文曆法的一些概念,在此簡單帶過。講完年和歲的變化,下面講一下星歲紀年,就是以木星為觀測點的統計方法。
-
幹支紀年法的來歷及紀年方法
「庚子」和「辛丑」都屬於中國古代的幹支紀年法 那麼幹支紀年法究竟源於何時,其誰創始,如何紀年?每當新春蒞臨,走親訪友之際,同仁相聚,促膝閒談之時,時不時要扯起這個話題。上下五千年,歷史萬萬千,由於年代久遠,歷來眾說紛紜。
-
古人夜觀天象,到底有沒有依據?其實並不像傳說中那麼神
當然,古時候那些懂得夜觀天象的人並不只是觀測恆星,同時也會觀察流星。就像三國演義中關羽兵敗被殺之後,諸葛亮就說過這樣一句話:「吾夜觀天象,見將星落於荊楚之地,已知雲長必然被禍,但恐王上憂慮,故未敢言。」
-
日食天象明天現身,專家傳授兩種觀測方法
明天,壯觀的日環食天象將在天穹出現,最大食分為0.970。上海市天文學會副秘書長施韡表示,公眾可通過專業濾光片、投影方法觀測此次日食,注意不要用肉眼或通過墨鏡、未貼濾光片的望遠鏡直視太陽,以免眼睛灼傷。 日食的成因,是月球運動到地球和太陽之間,且地球、月球和太陽的位置處於一直線時,月球會把太陽遮住,產生日食天象。這是日食的基本成因,實際情況頗為複雜,分為日偏食、日全食、日環食三種天象。
-
「夜觀天象」其實不難!當今「天象」怎樣?
這使得古人「夜觀天象」顯得尤其神秘! 曾是禁學,如今迷信 其實,古代社會以農耕為主,觀天象主要以辨自然災害為主,這和我們今天的天氣預報等基本相同。 當時,人們通過觀察不同星象變化,總結得出不同規律。 中國歷代多設置專門的機構來觀測天象,這個部門是也從秦漢時的「太史令」中分設而來,明清時叫「欽天監」,現在則叫「天文臺」了。
-
如何快速實現公元紀年向幹支紀年轉換
幹支紀年是我國獨有的民族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十天幹部十二地支蘊藏無限的東方文明和智慧有許多特長是現代數字不可替代。了解一點中國古代文化的基本知識還是很重要。依次排列,六十一個周期,周己而復始,這樣幹支紀年,紀月,紀日都是如此循環往復。比喻今年是公元2019年,幹支紀年便是己亥年。這樣近的我們容易知道,如果隨便說一個年份你能說出它的紀年嗎?比喻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的幹支紀年是多少?我們查詢便知是己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