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歲在中國文化中佔有極高的分量,而且在民間擁有崇高的威望。人們到本命年時, 對太歲是又敬、又愛、又怕、又神秘。雖然太歲的名氣很大,但是有一個有趣的現象, 能夠真正將太歲講明白的人很少,能夠講正確的人更少。
太歲涉及到古代的曆法、天文、人文知識,只有潛心做學問才行,對於民科而言, 願意為此下功夫的人很少。為了能夠講清楚太歲,做了精心的準備,所做的圖表融匯了 多年的知識體系。
雖然說本節講的是奇門遁甲的基礎,但在做課件當中,反而覺得奇門遁甲真的沒有 基礎,但處處都體現著很深沉的文化內涵,通過藉助講太歲課程,和各位聊兩句,作為 袁天罡奇門遁甲的守望者、傳承者,希望各位能夠踏踏實實的做學問,不能一知半解的自欺欺人,或者是道聽途說求速成。
奇門遁甲傳承的不但是一套術法體系,還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在裡面,正如本節所講的太歲一樣,很少有人能夠講清楚,也很少有人知道其 深奧原理。但是作為傳承者,能夠傳承下去,這是對祖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繼承和發展, 是有巨大意義的。
在袁天罡奇門遁甲庚子在典上冊中,涉及到的就是古代的天文曆法,在第 18 章天文曆法中,涉及到了年和歲的問題,並在開篇講解了年和歲的不同。人們常講「一年長一歲」,這個觀念是不正確的, 年和歲分別各有所指,年以朔為載,朔指以月相變化為周期的記載,十二個朔望月的整 個周期變化就是一年。
以節氣為載,從冬至到冬至的變化,就是兩個冬至節氣的交合稱 為一歲。年與歲不同,年以朔望歷為基礎,稱為陰曆。歲以二十四節氣為基礎,從冬至 到另一個冬至為一周,就是以太陽為觀測點,稱為陽曆。中華民族所應用的不是純朔歷 (純陰曆),也不是用的純陽曆,而是陰陽合曆,所以還有閏。在書中有詳細的介紹, 並且羅列了天文曆法的數值,包括《易經》當中所解的天文曆法的一些概念,在此簡單帶過。
講完年和歲的變化,下面講一下星歲紀年,就是以木星為觀測點的統計方法。古人 在觀察天象的時候,發現木星是天空中最明亮的星之一,非常容易觀測到,並且發現了 木星的運轉規律。
木星在整個天空的運轉過程中,總是有一個星座為背景,木星的運行 規律非常穩定,以十二年為一個輪迴周期,每隔十二年就回到原始位置,如此周而復始,亙古不變。在周朝時期,誰上臺就用誰作為紀歲標準,比如:周文王多少年紀歲。而到了周厲王以後,周室衰微,各個戰國爭霸,不尊重周室了,開始用各自的年號來紀年, 比如:晉文公 6 年,齊威王 5 年等。
在這種情況下,天下就缺少了一個統一的紀年,而 木星是在中國普天之下都可以觀測到的天象,所以古人就用木星作為紀年標準,將整個 黃道分為十二等分,以歲星在十二個等分正中為基點,進行命名,
分別是:星紐、玄枵、 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稱為十二次,次就 是回的意思。整個十二次以冬至為觀測點,十二個回次以後木星就回位了,這叫做星歲 紀年。當木星停留在哪一年,就稱為歲在哪裡,比如:木星停留在鶉尾時,這一年就稱 為歲在鶉尾,這就是星歲紀年。
在十二次出現之前,十二辰早已經被應用了,十二辰就是:子、醜、寅、卯、辰、 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次與十二辰不同,十二次為逆行,而十二辰為順行。
十二辰為支建紀月,稱為十二辰次,就是鬥建。如果說十二次是以木星(歲星)為 基準,那麼十二辰就是以鬥建為觀測基準的,這就又回到了鬥建的範圍。古人在觀察北 鬥的時候發現,北鬥就像錶針一樣有規律,並將天空劃分為十二個等分,標為十二個月: 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然後再回到正月。
鬥柄在天空轉一圈,就像錶盤轉一圈一樣,不是說外國人學中國,也 不是中國人學外國,而是大家對時間的共同理解,是真理同一性的表現,就像北鬥的鬥 建是對時間的理解,是建立在北鬥上的。
並將月份與十二地支分別對應,十一月子建、 十二月醜建、正月寅建、二月卯建、三月辰建、四月巳建、五月午建、六月未建、七月 申建、八月酉建、九月戌建、十月亥建。時間全是以北鬥為觀察點建立的月建,觀察仍 然是月相,就是年。
年和歲的十二月名字不一樣,年的月建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 酉、戌、亥。而歲的十二月是以二十四節氣為準,分為孟、仲、季、春、夏、秋、冬, 孟仲季各自乘以四季,等於十二個月,孟仲季在奇門遁甲當中也要應用。
按照一歲來確定,在秦漢的時候就已經擬定了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分為中氣和節氣兩種,稱為一 節一氣是不準確的。星紀是在十一月中的時候,是冬至節氣。十二月節為小寒,十二月 中為大寒,正月節為立春,正月中為雨水,二月節為驚蟄,二月中為春分,三月節為清 明,三月中為穀雨,四月節為立夏,四月中為小滿,五月節為芒種,五月中為夏至,六 月節為小暑,六月中為大暑,七月節為立秋,七月中為處暑,八月節為白露,八月中為 秋分,九月節為寒露,九月中為霜降,十月節為立冬,十月中為小雪,十一月節為大雪。
由於十二次逆行,十二辰順行,用節氣完全合不上,再加上歲星(木星)的逆行現 象,曆法的錯亂程度會非常大,在這種情況下,古人發現歲星紀年不準確了。在古時候, 曆法和術法是古人經常使用的。古人為了曆法和術法符合統一,就使用了太歲,太歲將 所有的差錯和誤差全部進行了排除,糾正以後,就叫困敦、赤奮若、提攝格、單閼、執 徐、大荒落、敦祥、協洽、灘、作噩、淹茂、大淵獻這十二個古名稱,這就得出了太 歲,太歲是絕對完美沒有誤差的。
在袁天罡奇門遁甲體系當中,十天幹稱為歲陽,十二地支稱為歲陰,就是我們所說 的太歲。通過天幹地支的相合,就形成了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甲子。古人並 且發現,只需要記後面的十二地支就可以確定太歲的位置,比如:甲子年,就是歲在子 位。乙丑年就是歲在醜位。正確的叫法應該是甲子年,稱為太歲困敦年。如果再追求天 幹的名稱,就是閼逢年,神將加起來就是這一年的太歲。
傳承袁天罡奇門遁甲就必須要背記「幹支對神將」,就是我們所使用的整個太歲, 並且每個太歲各自對應了十官體系:官、祿、財、鬥、業、力、刀、兵、事、變,來進 行整個體系的應斷。
奇門遁甲與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上古文化仍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包括連山時 代和歸藏時代的一些點滴文化傳承,雖然我們距離那個時代無比遙遠,但是有賴於我們 古人的傳承,使得我們今天仍然能夠看到它的實質。
奇門遁甲是先祖對我們現代的一種饋贈,讓我們整個在生活和精神層面上達到了一 個更廣闊的深度,並且給予了我們一個獨特思考人生、思考世界、思考萬事萬物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