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都市報記者梁曉波/文 記者孟宇光、實習生曹世嬋/圖
「太歲」,被學界認為是一種存在於地球上的不明生物體,是自然界中非植物、非動物和非菌類的第四種生命形式,近年來,我國各地不斷有「太歲」被發現。前不久,石家莊的市民劉先生在去外地出差的時候,在山溝裡偶然發現了一個奇怪的東西,詢問了很多當地人後,有人稱這是傳說中的「太歲」。
目睹:奇怪寶貝疑似「太歲」
1月2日上午,燕趙都市報記者應約來到市民劉先生家中,見到了他在電話中提到的「太歲」。
這個疑似「太歲」的東西就放在劉先生家的一個臉盆裡,當劉先生從房間裡將臉盆端出來時,記者發現臉盆裡還盛著水。「我特意上網查了一下,這個東西必須放在水裡或埋在土裡才能活。」劉先生一邊解釋,一邊將臉盆放在了記者面前的桌子上。
記者看到,李先生說稱為「太歲」的東西是一個圓球狀的物體,大小几乎佔滿了整個臉盆,通體呈鐵鏽紅色,圓球的底部弧度略平,而且底部正中還有一個空洞。
近距離仔細觀察眼前這個圓球,可以看到在圓球的表面布滿了很多龜裂的裂紋,而透過裂紋和一些已經破損的部位可以看到圓球內部是一種類似海綿組織的結構。
用手輕輕觸碰這個「太歲」,記者發現它表面柔軟,還富有彈性,如果用力按壓下去,表層會滲出水來,和海綿類似,但卻遠比海綿有韌性和彈性。
「太歲」的底部有一個洞
來歷:去外地出差偶然挖出
劉先生告訴記者,雖然這個「太歲」是他在半年前發現的,但因為他本人一直在外地公幹,直到前幾天才回到石家莊後,才將這個「太歲」從老家的地裡挖出來帶回。
原來,劉先生在一家測繪院工作,2013年7月份被派到承德進行一項測繪工作。7月中旬的一天,劉先生在承德一個名叫浪蕩溝的地方,因為內急便跑到山溝裡解決,途中踩到一個軟乎乎的東西摔了一跤,回頭一看地面露出一個半球狀的物體。
「我一開始以為是一個足球,就用手撥弄了兩下,結果發現比足球要小。」劉先生將這個奇怪的東西從土裡弄出來後,用礦泉水將表面粘附的泥土衝洗乾淨,發現還真是一個圓球,但通體卻是紅褐色,而且手感很有彈性。
劉先生覺得這東西挺奇怪,就順手帶回了駐地,結果駐地的同志看後都不知道是什麼東西。
神秘:多方打聽得知這就是「太歲」
劉先生告訴記者,一開始他只是覺得這東西挺奇怪,但是在看到駐地的人都不知道是什麼後,他的好奇心就被勾起來了,十分想弄清楚這是什麼。
隨後,劉先生拿著這個奇怪的東西跑到附近的老鄉家裡,看看當地人是否認識這種東西,但是跑了好幾個老鄉家,大家看著劉先生手裡拿的東西,也都不知道是什麼。大家經過和當地生長的一種名叫「馬蜂包」的藥用菌類對比,發現兩者也不一樣。
幾天後,就在劉先生多方詢問都沒有結果的時候,在另外一個單位的合作方人員租住房內,房東看到劉先生提供的照片,又比照了中醫中的一些描述,告訴劉先生,他發現的這個東西很可能就是傳說中的「太歲」。
奇怪:不腐爛不燃燒,還會長大
聽說自己手中的這個東西時傳說中的「太歲」,劉先生也不敢再在工地上存放,找時間用快遞將「太歲」郵回了老家欒城。2013年底,在承德進行了半年多的測繪工作結束後,劉先生回到石家莊,順路把「太歲」也從欒城老家拿了回來。
「我把這個『太歲』郵回老家後,考慮到是從土裡發現它的,便讓家人也把『太歲』埋在了土裡,每隔幾天還澆一些水。」劉先生和記者說道,後來他看到很多撿到太歲的人都把太歲泡在水裡,回到家中後他也將埋在土裡的「太歲」挖了出來,發現雖然在土裡埋了小半年,但是「太歲」外出來後還和以前一樣,沒有絲毫的腐爛跡象。
劉先生從「太歲」上用力撕下一小塊組織,用打火機點燃,但是只要把打火機拿開,燃燒的組織很快就會熄滅,冒出一股青煙,聞上去有一股焦味,但不像塑料和毛髮燃燒發出的那股刺鼻味道。
劉先生告訴記者,從他發現這個「太歲」到半年後回到家中把太歲泡在水裡,他發現好像「太歲」比剛發現的時候略微要大上一些。「但是不明顯,好像就是略微長大了那麼一點點。」
[page title= subtitle=]
背景連結
太歲,又稱肉靈芝,為傳說中秦始皇苦苦找尋的長生不老之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確有記載肉靈芝,並把它收入「菜」部「芝」類,描述為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澤漆,黃者如紫金。可食用、入藥,奉為「本經上品」,功效為「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據《神農本草經》記載:「肉靈芝,無毒、補中、益精氣、增智慧,治胸中結,久服輕身不老」。《山海經》稱之謂「視肉」「聚肉」「太歲」「封」,乃古代帝王養生佳餚。經中科院吳階平、石學敏院士等專家研究發現「肉靈芝」主要成分PQQ用於免疫力調整、癌症等疑難雜症治療效果明顯,冠有「生物和氏璧」之美稱。
據史料記載,「太歲」是古人假定的一個天體,和歲星(木星)運動速度相同而方向相反。「太歲」到了哪個區域,就在相應的方位地下有一塊肉狀的東西,這就是「太歲」的化身,在這個方位動土就會驚動「太歲」。這就是「誰敢在太歲頭上動土」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