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夜觀天象,見一將星欲墜。以分野度之,當應在孫堅。主公可速致書袁紹,求其相助。」
這是《三國演義》原著中一個橋段,當時孫堅正在率兵攻打劉表,而劉表手下的一位謀士,則通過夜觀天象的手段,成功推斷出了孫堅必然會陣亡於此。
即使在古代的許多文學作品以及民間傳說當中,懂得夜觀天象的人並不在少數,比如《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司馬懿,還有後來的劉伯溫等等,這些人總是能夠通過對夜空中星辰的觀測,來判斷其他人的命運,甚至是整個天下的命運。
也正因如此,所以每當說起夜觀天象這個詞,給人的感覺往往非常玄秘,尤其是在那些傳的神乎其神的故事當中,能夠夜觀天象者往往都有超乎常人的洞察力和預知能力。無論有什麼事情,總是喜歡先抬頭看看天空,然後自己一番推敲,最終胸有成竹的說出一個答案。
那麼這種觀測的方式到底有沒有根據可言,如果有的話,可信度又有多少?
人的命運和夜空中的星辰是否有所聯繫?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請大家閉上眼睛想像一下:
一個人在黑夜裡抬頭仰望星空,眉頭緊鎖,露出一副仔細思索的表情。然後低頭掐指一算,就知道誰誰誰命不久矣,或者預言天下即將大亂。
這時候你的心裡是否也會有所疑問,他到底是怎麼知道的,難道一個人的生死禍福會跟天上的星辰有什麼聯繫嗎?這種說法未免也太牽強了。
因為夜空中看到的大部分星辰,其實都是會發光的恆星。這些恆星距離地球可以說是非常遙遠,動輒就是幾十上百,甚至上萬光年。比如半人馬座的阿爾法星,是除了太陽之外離地球最近的恆星,但即便如此兩者之間的距離大概也有4.24光年左右。
也就是說,從地球上看到的星光其實都是許多年以前射出來的光束,甚至可能是幾萬年前的光芒。可是一個人的壽命卻最多只有百年時光,當那些天體發出這道光束的時候,地球上的人類可能還沒有形成。
所以說讓那些存在了無數年的恆星去對應一個人的命運,實在有點匪夷所思,明顯是風馬牛不相及,畢竟兩者之間的差距實在過於懸殊。
當然,古時候那些懂得夜觀天象的人並不只是觀測恆星,同時也會觀察流星。就像三國演義中關羽兵敗被殺之後,諸葛亮就說過這樣一句話:
「吾夜觀天象,見將星落於荊楚之地,已知雲長必然被禍,但恐王上憂慮,故未敢言。」
意思也就是說他看見有一顆非常耀眼的流星,墜落在了荊州那一塊地方,並且根據這件事情推斷出了關羽的死亡。這種說法初聽起來似乎的確有跡可循,但若是仔細分析起來,其實也是站不住腳的。
因為據天文氣象臺觀測,地球上每一天都會降落幾十萬顆流星,光是能夠讓人肉眼可見的就有幾千顆。如果說每當看到一顆耀眼的流星墜落,天下就會有一位聞名天下的大將去世,那麼恐怕不出一天的功夫,三國時期的大將便會死傷殆盡。
由此也就可以逆向推導出夜觀天象斷人生死的說法,其實並不靠譜,最多只是故事中的一些傳聞而已,沒有事實和科學的依據。
那麼如此說來,古人夜觀天象就沒有一點依據了嗎?倒也不是,因為夜觀天象也不是純粹的迷信,只是沒有傳說中這麼神乎其神。
夜觀天象的本質
事實上從本質上來看,「星象學」和「太極」,「河圖」,「洛書」,「周易」,「八卦」等學術一樣,都是來源於史前時代,人們對於天體運行規律的觀測。
其最初的目的是為了推演大地上的節氣和季節變化,是為了更好地把握自然規律。
例如幾大行星的相衝與相合、月亮的盈缺、彗星的出現和消失,以及太陽的東升西落和流星的一閃即逝,甚至連新星的爆發,還有日月的交食與極光現象等等,都屬於天文觀測的範圍之內。
比如《鶡冠子》書上記載:
「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下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
是一部4000年前的古籍,集中記載這幾句話是以黃昏時光在北鬥七星的位置來判斷當時的時令季節,即使現在看起來也是非常有科學依據性的。
此外,人們還可以通過對天象的觀察,來推斷未來一段時間的氣候變化,或者乾旱或者風雨,亦或是大霧大雪等等,從而針對當時情況採取必要的措施。
尤其是在古時候行軍打仗時,這種天象觀測更是非常有必要,一旦出現任何紕漏,就很有可能影響到最終的戰局。而且在古代戰爭史上,也有許多藉助天氣之利打勝仗的例子,這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天時地利人和,其中天時就是指的天氣或者當時的季節是否對自己有利。
而對於這方面的觀測和記錄,古代文獻中也同樣有所提及。例如《尚書·洪範》中就曾經提到過:「箕星好風,畢星好雨,月之從星,則以風雨。」
書中所提到的箕星和畢星,都是古代天文學家對於星辰的命名,其中箕星就是東方青龍星宿中的最後一顆星辰,隸屬28星宿之一。同時這也證明了,中國古時候的確可以通過對星辰軌跡的觀測,在很大程度上了解地球上的節氣和氣候變化。
不過這種觀測方式又與推斷天下大事有何關係?就像《三國演義》第102回中提到的那樣,司馬懿聽說諸葛亮率兵攻打曹魏,笑呵呵地對皇帝說:
「臣夜觀天象,見中原旺氣正盛,奎星犯太白,不利於西川。今孔明自負才智,逆天而行,乃自取敗亡也。」
難道說古時候真的有能人異士,能夠通過夜空中天體的運行變化,來推算當下的天下局勢嗎?其實這裡面的確存在著一定的關係,但是同樣沒有這麼神乎其神。
因為在古時候引發天下形勢大變的原因有很多,帝王的統治能力是一方面,俗話說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國之計在於君,封建時代時帝王的品性和行為,確實對整個天下擁有著非常強大的影響力。
但是除了這條主觀因素之外,自然氣候的變化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制約條件。因為在各方面生產力都相對落後的古代,如果出現連年自然災害的情況,天下就很容易發生動亂。
例如有很多史學家都認為,明朝後期之所以會滅亡這麼快,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趕上了小冰河時代,導致全國各地自然災害頻頻發生,朝廷一度陷入了兵荒馬亂的狀態。對於這一點,的確有跡可循,如史料記載明末的萬曆至崇禎年間,基本上每一年都有一種或幾種自然災害,僅從崇禎元年到崇禎十七年,就發生了一系列的水災、旱災、雪災、蝗災,一些地區還發生地震。
也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導致明朝全國各地民不聊生,起義軍四處橫行,最終覆滅了大明王朝的統治。
然而,在這些自然災害發生之前,也的確可以通過對天文和星象的觀測,以及以往經驗的積累,提前做出一定程度上的預測。即使是現代的天文學家,也是在以同樣的方式觀測著宇宙自然的變化規律,只是手段比古時候更加高明。
但是在古代,要想真正通過天文觀測得出準確結論,對推算者的觀測能力要求就非常高了,非一般人力所能及。畢竟天體的運行周期動輒就是幾年,甚至是上百年才能完成一次,不是一代人,兩代人就能夠積累出來的經驗。
所以我們回過頭來再看古代專門研究天文氣象的官員,也就是所謂的天官,大多數都是一代傳一代的家族事業,即使朝代更迭,新興朝代的統治者,也會派人把以往的資料都找出來以供後世鑽研。
因此,在古時候每當天下即將有大事發生的時候,這些天官的話,多少還是有一些可信度的。
但是與此同時,歷史上也出現了不少故意造謠的說法,那些事情中摻雜著太多的人為性因素。就像秦始皇在位時天降隕石,上面刻著一些文字,這件事情很明顯不可能是自然形成,而是有人刻意為之。
當時的人們之所以會這麼做,無非就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或者給人們內心中造成一定影響。由此可見,像這樣故意捏造某種事實對外宣揚天生異象的做法,應該屬於古人打心理戰的範疇,是一種造勢的手段。畢竟封建時代的普通百姓對天文的認知不夠科學,很容易相信一些天意之類的說法,從而形成一股不容小覷的思想力量。
總而言之,古時候很多夜觀天象得出的結論,其實往往都是真假參半,很多事情中都存在著解釋不通的疑點。而且據很多歷史研究者推算,古籍中記載的很多特殊天文現象,和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時間點其實並沒有那麼吻合,完全是經過後世之人的人為加工,兩者之間才出現了非常緊密的聯繫。
事實上說到最後,古人夜觀天象如果只是推測氣候和自然規律,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而且也的確可以通過一些間接性的推演,對天下形勢做出一些預測。但若是涉及到一些個人命運和天意之類的說法,那麼便有故作玄虛之意了。
因此我們今天在看書中或者電視劇中那些夜觀天象,掐指一算的橋段之時,就只將其當做一段故事看就好,不必對此太過較真。畢竟自古以來故事裡的事皆不可盡信,任何事情都要客觀理性地對待,若有什麼不明白的,就儘量以科學和事實作為依據來分析,我們不僅可以以古鑑今,也同樣可以用現代的知識來驗證古時候的傳說。
結語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足以引起人們的好奇,有些是虛無縹緲的傳說,有些是未知領域的空白,總之人們對自己不了解的事物,都難免會生出好奇之心。況且古往今來上下幾千年的時間,也的確積攢了不少秘聞的往事,就像夜觀天象這件事情一樣,籠罩著一層神秘的外紗,使人忍不住想要將其揭開。
或許有人覺得研究這些東西非常無聊,但是如果從另外一種角度來看,研究的過程又何嘗不是一種樂趣?畢竟人的生活需要各種各樣的色彩來點綴,我們對未知的好奇,其實正是一抹非常絢爛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