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在我國南方很多地區,很多人都看到了難得一見的金邊日食。但北方地區不在日環食帶上小夥伴卻大呼遺憾,沒能親眼見到這美麗的天象。
6月21日的金邊日食
別擔心,太陽系的多顆行星在本月都有最佳觀測期,這足以讓天文愛好者們大飽眼福!
其實,觀看天象不僅是現代人在掌握高科技手段後了解宇宙的特權,古人也通過觀天象,尋找到自己在宇宙中的坐標,逐步建立了宇宙觀,發展了天文曆法體系,將它應用於統治,解釋生活。大到佔卜國運,小到計算每個人的命運,都離不開頭頂的一片星空。
弄不明白二十八宿,讀不懂詩!
早在戰國時期,古人就繪出了二十八宿圖。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漆木箱,其蓋面繪有龍虎圖案與二十八星宿的名稱,這是迄今為止我國二十八星宿全部名稱最早的記載,反映了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重要成就。
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漆木箱箱蓋上繪有完整的二十八宿圖
提到二十八星宿,很多人一頭霧水,會覺得很複雜。但說到四神「左青龍,右白虎,上朱雀,下玄武」,大多數人都較為熟悉。其實,這就與二十八星宿密切相關。
我國古代為了對日月星辰的運行進行觀測,將繞天一周的二十八個星座作為觀測標誌,稱之為二十八星宿。將這二十八個星座按照方位分為四組,每組分別七個星宿。每組星宿以顏色和動物對應命名,即為四象。
四象又稱四神,是古代表示方位的神獸,分別是:東方青龍,青色;西方白虎,白色;南方朱雀,朱(紅)色;北方玄武,玄(黑)色。如今地理學上講地圖,先講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東。而古人的地圖方位正相反,即上南下北,左東右西。因此也就有「左青龍,右白虎,上朱雀,下玄武」一說。
四象、十二時辰、二十八宿圖
二十八宿其實並不複雜,大部分人都聽過。
比如王勃在《滕王閣序》開篇寫到滕王閣的地理位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其中「翼」與「軫」皆為南方朱雀中的星宿。「軫」原意為車箱底部後面的橫木,這個部位與軫宿居朱雀的部位相當,即朱雀的尾巴。滕王閣在江西,我國的東南方,所以對照上圖,「星分翼軫」,正是介紹了它在地上的位置與天上的翼宿和軫宿遙相呼應(上圖右下角黃色區域即翼、軫)。
再比如,杜甫《贈衛八處士》中寫道「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這其中的「參」(shēn)與「商」也是二十八星宿中的兩個。「參」與「叄」形近,意為三星橫列,屬於西方白虎中的星宿(見上圖左下角粉色區域21號位置),是如今獵戶座中最醒目的星。
「商」還叫「大火星」,成語「七月流火」說的是農曆七月大火星西行,天氣開始轉涼。所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詩經·國風·豳風》)。既然西行,大火星原本就在東方,所以「商」是屬東方青龍中的心宿二(見上圖右側紫色區域5號位置),也就是如今天蠍座中的阿爾法星。
獵戶座參宿「三星橫列」示意圖
天蠍座阿爾法星,即商宿
由於參宿與商宿一西一東,相差180赤經度,因此同一地區不可能同時看見這兩星宿,所以古人常用「參商不相見」比喻彼此對立不和睦。
正是基於對天象的研究,二十八宿已經融入到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誕生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如李商隱「長河漸落曉星沉」「星沉海底當窗見」的壯麗,再如李清照「星河欲轉千帆舞」的綺麗。古人在茫茫夜空中,不僅找到了解釋萬物的利器,也找到了充滿想像的詩意。
看不懂天象,建不了城!
古代的城市布局,多與天象有關。秦鹹陽城、漢長安城、隋大興城與唐長安城等古代都城布局,無一不是以「象天法地」思想依照天上星宿與地上宮殿的位置對應而建成。
以秦鹹陽城為例,《三輔黃圖》云:「始皇兼天下,都鹹陽,因北陵營殿,端門四達,以則紫宮,象帝居。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地上紫宮對應天上紫微星,地上渭水對應天上「天漢」(銀河),地上阿房宮對應天上的營室宿(二十八宿之一,見上圖四象與二十八宿示意圖綠色部分13號)等。此外,秦代其他宮殿在天上都能找到對應的星宿。
秦鹹陽城的宮殿與天上星宿對應圖
此外,漢長安城也有「鬥城」之說。漢長安城東、西、南三面城牆基本都為直線,唯獨北面設計成了曲折的樣子,有一種說法認為它對應了天上的北鬥星曲折的形狀。
漢長安城平面圖
二十八宿的宇宙觀對古人的影響十分深遠。直到在河北宣化發現了遼代張世卿墓墓頂彩繪十二星座圖,人們才了解到,古巴比倫人的黃道十二宮的概念大約是在這個時期傳入我國的。
河北宣化 遼代 張世卿墓 墓頂彩繪十二星座圖
河北宣化 遼代 張世卿墓 墓頂彩繪十二星座線描圖
(圖源:巫鴻《黃泉下的美術》)
觀天象,無論古今,都是在浩渺宇宙中觀時空,更是在星河燦爛中觀自我。人類對宇宙探索的步履不停,是為了不斷精細化自己在宇宙中的坐標。知道了自己在宇宙中的渺小,才能不斷創造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