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桑田」——直譯是大海變成農田、農田變成大海的過程。常用來比喻世事變遷的無常與劇烈,也被用來形容變化的久遠。
眾所周知,除地震、火山爆發等劇烈的地質現象外,大多地質活動都是緩慢而久遠的。這個變化的過程,動輒以千萬年為單位。壽命短短不過幾十年的古人是如何知道這「滄海桑田」的變化的呢?
據統計,1961年至2003年,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為1.8毫米/年,而在1993年到2003年之間,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約合3.1毫米每年。若以海平面上升2m為滄海滄田的界限,也就至少需要645年的時間。古代人的平均壽命最高的朝代是秦漢,約49歲。也就是說見證一次滄海桑田至少需要13代人的連續觀測才能做到。對比現代人,上溯三代能有多少人知道祖籍何處?足見古人見證滄海桑田這一自然變化的不易。
東晉葛洪的《神仙傳·麻姑》中有如下記載——「麻姑自說云:『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向到蓬萊,水又淺於往者,會時略半也,豈將復為陵陸乎?」
其大意是,有一位名為麻姑的仙子,與友人會面於蔡經家中,中途談及見聞,便感嘆起了多次下凡見到人間的變化——「自上一次會面以來,已經見到東海三次變為桑田,剛才路過蓬萊,見到水又比往年更淺了,估摸著時間也過了大半,難道又要變成陸地了嗎?」
既然是仙人所說,那麼即使這個過程再如何緩慢都是可以理解的了,這或許也是滄海桑田的說法能在古代長久流傳的最大原因。
以現代人的認識,世界上怎麼會有長生不老的神仙?難道「滄海桑田」真的只是一個純粹的巧合嗎?當然不,一切神話傳說都源於現實而高於現實。既然有麻姑滄海桑田的傳說,那自然該有現實的依據。
中國古代有一個與西方差異極大的官制——史官。無論是春秋戰國時諸侯割據的時候,還是後世的大統一王朝,各地都會設有專門人才記錄每年的大事,事情包括國家政治經濟、對外戰爭等事件,也包括天象、水文等氣候變化。詳細之處,以至於現代人完全可以通過研究史書的記錄,總結出全球氣候變化規律、研究彗星運行周期。
舉個例子,武王伐紂時間約在公元前1046年,然而該段歷史實在太過久遠,無法以朝代更替表等方法來倒推。那麼這個精確的年份究竟是如何得出來的呢?答案依舊在史書——《竹簡紀年》中有載「懿王元年天再旦於鄭」。懿王指的就是西周第七位君主周懿王,而「天再旦」便是天空亮起兩次(實際就是早上的日全食)。更具這一點,史學家便可以根據日食規律算出「周懿王天再旦」那一天的具體時間,再根據同時期古籍上對其他天象(彗星等)的記錄,就可以往前推出武王伐紂的具體時間。這個過程正是我國96年開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重要成果。
史官制度畢竟只是朝廷中樞的官方記錄,也難以概括到全國,因此許多細節上難免會有疏漏。但到了秦漢,郡縣制的設立,使得地方開始出現了郡書、地方傳記等半官方的文獻記錄。上述神話編寫時間在於西晉,假使秦末某地開始地方志的記錄,到西晉時期業已過了四百多年,海水漲落一米有餘。有心人查證下,或許真的能發現滄海桑田的自然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