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測量溫度的? 「爐火純青」溫度竟達1200℃

2020-11-24 北晚新視覺網

2015年7月9日 測量溫度,在現代是很簡單的事情。但在西方人發明的溫度計尚未進入中國的古代,中國人是如何測知溫度高低的?從史料來看,中國人很早就確立了寒、冷、溫、熱的「溫度」概念,先秦時期觀察「瓶中之冰」、南朝已使用「腋下溫度」,還通過「火候」、「物候」來測定超高溫、預測未來氣溫趨勢,像「春暖花開」、「天寒地凍」,最早都是古人推測氣溫變化的詞語;而 「爐火純青」,則表明溫度已達到1200°C……

最早的伽利略溫度計

「冰瓶」,中國最原始的「溫度計」

先秦《呂氏春秋》:「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世界上最早的溫度計是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於公元1593年發明的。順治年間,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首次將西方溫度計概念帶入中國。因此,不少人認為中國古代沒有測量溫度的儀器。

其實,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已出現了一種可以觀察溫度變化的「瓶子」:瓶子中裝上水,如果水結冰了,氣溫即低於零下,進入寒冬了;如果冰融化,則氣溫回升。這種瓶子稱「冰瓶」,也叫「水瓶」,可謂是中國最原始的一種溫度計,被視為現一代溫度計的雛形。

冰瓶到底是什麼形狀的測量工具?現代考古中尚未發現實物,但從文獻上可知,先秦時中國人已在使用。呂不韋《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中有這樣的說法:「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看到瓶子裡的水結冰,就知道天氣已經寒冷,魚鱉已經潛藏了。這是古人利用水在不同溫度下的「水-冰-水」的形態變化,來推測溫度下降和升高的技術。類似的說法,在漢劉安《淮南子·說山》中也有記載:「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對於《呂氏春秋》和《淮南子》中所說的「瓶子」,到底是不是一種「溫度計」,文中沒有具體交代。可能正因為如此,「冰瓶」這種原始溫度計未被現代學術界重視和認同,被誤認為是一種普通的生活器皿。

筆者認為,如果是普通的器皿,那為何不說「碗中之冰」、「缸中之冰」、「池中之冰」?結合西方早期的溫度計也是一種細長的瓶子,可以想像先秦時的冰瓶並非普通之物。如果進一步聯繫《淮南子·說山》中的上一句話--「懸羽與炭,而知燥溼之氣,以小(明)大」,更可以側證冰瓶是一種原始的溫度計。「懸羽與炭」,這是古人利用木炭吸收水份的原理、首先發明的測量空氣溼度的一種方法。試想,先秦人已發明和使用比測量溫度難度更大的「溼度計」,發明和使用「溫度計」是不是更為可能?

雖然冰瓶測量溫度在精度上有點粗,可能沒有刻度,不能顯示溫度值 ,但其所透露出來的智慧是相當不一般的。

伽利略發明的第一支溫度計,便是用水作為界質,此後才有灌注酒精和水銀的溫度計出現,而中國人早在公元前二世紀以前已開始用水作為「溫度計」介質了;冰瓶是將水結冰作為溫度的固定點,即現代的攝氏0°C,通過水結冰和融化情況來判斷氣溫,而西方在17世紀才由荷蘭科學家惠更斯提出此概念。

清順治年間傳教士南懷仁製作的溫度計

「腋溫」,最晚在南北朝時期已普遍測試

北魏《齊民要術》:「大率常欲令溫如人腋下為佳」

顯然,冰瓶是古人測量低溫的一種簡單工具,屬於「測冷儀」。那麼,古人又是如何測量人體體溫這類常溫的?

中國人很早就發現,健康人的體溫是恆定的。於是將正常體溫作為標準溫度,即現代的攝氏37°C,以此推測體表溫度是高還是低,即中醫所謂「發熱」與「發寒」。中國最早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裡已記載了測體溫診病的情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

所謂「尺熱」、「尺不熱」,是發燒與不發燒,「尺」為腕端脈穴之一,與「寸」、「關」相連,統稱「寸關尺」,是中醫看病時必測摸部位,中醫所謂望、聞、問、切四法之「切」法,就是測脈相和體溫,切在尺部。為了校驗準確性,醫生切後往往還會觸摸病人的額頭、身體皮膚,與自己的體溫作一綜合對照,故又有「切膚」一說。

望、聞、問、切四法為古代名醫扁鵲所創,據《史記·扁鵲傳》記載,扁鵲為戰國時名醫。由此可見,如何測量體溫並據此判斷病症,先秦時的中醫已有一套系統的方法。

將人的體溫作為測量溫度的標準值,在北魏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中便有多處記載。如卷六「養羊篇」裡介紹「臥酪」時,密閉的容器內要保持合適的溫度才使奶正常發酵。如何知道裡面的溫度是合適的?就是通過與人的體溫比照作出判斷的,「溫溫小暖於人體為合宜適。」

更值得注意的是,現代醫學測量體溫時常用的「腋下溫度」,最晚在南北朝時已普遍使用。《齊民要術》卷八「作鼓法」中,有這樣的說法,製作豆豉,要布置暖和、太陽曬不著的屋子,溫度保持人體腋下溫度不最佳,即所謂「大率常欲令溫如人腋下為佳」。

在製作豆豉的過程中,每天還要進屋裡去觀察兩次,用手插進豆子堆中,看是否需要翻動,「候:看如人腋下暖,便翻之。」據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最晚在南北朝時中國人已測腋溫,知道腋下溫度更穩定和準確。

古代鑄鼎圖,通過觀察火候推測溫度高低(圖源《天工開物》)

「火候」,推測超高溫度的方法

先秦《考工記》:「青氣次之,然後可鑄也」

相對來說,低溫和常溫比較方便測量,測量高溫特別是超高溫的難度則比較大。古代中國人早在商周時期,就找到很實用的方法,並運用於青銅器的冶煉,這便是觀察「火候」。

火候,古人又稱之為「火齊」,是借燃燒時火焰的變化,來推測溫度高低的技術。這其實是一種「目測法」,《荀子·強國》中提到了這種方法,強調要鑄造出精美寶劍,得掌握恰到好處的溫度,即所謂「刑範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得」。

如何通過火候推測出溫度的高低?有一個成語叫「爐火純青」,就是古人觀察火候的標準之一,在火焰沒有雜色,是青色火焰時,溫度最高。中國第一部手工藝專著、先秦時成書的《考工記·慄氏》是這說的:「凡鑄金之狀,金與錫,黑濁之氣竭,黃白次之;黃白之氣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氣竭,青氣次之,然後可鑄也。」

這段文字,說的就是觀察火候的具體方法和過程,不同火焰和煙色的變化代表不同的溫度。經過現代科學驗證,「火候」法相當準確,因為不同物質的氣化點不同,金屬加熱時由於蒸發、分解、化合等作用,會生成不同焰色的氣體。如青銅冶煉時出現白色煙霧,相當於攝氏907℃°C,鋅開始揮發;爐火純青,表明溫度已達到1200°C℃,鋅完全揮發,全是銅的青焰,此時就可以澆鑄了。

這種通過觀察火候推測溫度的方法,在古代許多領域都有運用,如古煉丹家在煉製丹藥時也是觀察火候,推測丹藥是否能煉成。唐醫學家孫思邈《四言詩》即稱:「洪爐烈火,烘焰翕赫。煙未及黔,焰不假碧。」

觀測火候,在現代冶煉、制瓷等多種行業中仍在運用。如陶瓷燒制,光看溫度計燒不出優質陶瓷,因為測溫儀上的顯示並不能準確反映物體內部溫度,得依據「火候」來操作。

《齊民要術》書影,書中有使用腋溫的記載

「物候」,預測未來氣溫走勢

古代諺語:「小暑過,一日熱三分」

中國古人不僅很早就已掌握了不同溫度的推測方法,還發現了溫度變化的規律,道家古籍《尹關子》即稱:「寒暑溫涼之變,如瓦石之類,置之火即熱,置之水即寒,呵之即溫,吸之即涼。」但比較遺憾的是,古人未能像圓周率、經緯度那樣,給溫度提出一個「中國數值」。

事實上,古代中國人推測溫度的方法很多。溫度計只是實時溫度的反映,古人還通過時序輪換和自然氣象的變化,判斷和預測當天氣溫和未來氣溫的走勢,這種方法可以視為「物候」測溫法。

由於中國古代是傳統的農業國家,在這方面的經驗非常豐富,常說的「春暖花開」、「天寒地凍」,都是古人推測氣溫變化的語言。像推測眼下的高溫天氣,古人便有一套很成熟的方法,並以諺語的形式在民間推廣、流傳:「早上朵朵雲,下午曬死人」、「天上花花雲,地上曬死人」、「秋天大霧撲人面,當日太陽火炎炎」、「迷霧毒日頭」、「早起霧露,晌午曬破葫蘆」……這些都是古人通過氣象變化預測當日氣溫的一種方法。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因記載時序、方便安排農業生產而來,也是古人預測氣溫的需要。通過對節氣當天氣象的觀測,古人可以對未來氣溫趨勢,進行比較準確的中長期預測。如本周7月7日剛過的「小暑」,此節氣一到,古人就知道下面將進入高溫「燒烤模式」,所以諺語說,「小暑過,一日熱三分。」為迎接高溫,古人就會多吃消暑食品,以減輕高溫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再下面將到的「大暑」,如果當天比較熱,秋冬氣溫就偏高,諺語所謂「大暑熱得慌,四個月無霜」,就是這個意思。對於夏季是否有高溫天氣,古人還從夏至日氣象來判斷,有「夏至無雲三伏燒」、「夏至無雨三伏熱」一說。而「冬至暖,烤火到小滿」、「霜前冷,雪後寒」則是古人預測低溫的說法。類似的還有「冬至不冷,夏至不熱」、「冬至冷,春節暖;冬至暖,春節冷」……(倪方六)

 

來源:北京晚報-北晚新視覺網

相關焦點

  • 科普:一條成語牽出量子力學、「爐火純青」背後的科學意義
    比如成語「爐火純青」,我們用這個詞的時候,通常都是用來形容某個人把某種技術掌握到了很高超的程度,科比因為直升機墜落不幸離世,很多人在撰文紀念的時候,都說科比的球技已經「爐火純青」。不知道有沒有小夥伴想過,為啥不是爐火純白、爐火純黃或者是爐火純紅,一定要是純青呢?本文就來談一下成語「爐火純青」背後的科學原理。
  • 【計量知識】中國古代的溫度測量
    在金屬冶煉或燒制陶瓷過程中,歷代工匠都以火焰顏色來判別爐體內溫度的高低。因此,火候實際上是古人創造的一種經驗的高溫目測技術。雖然,它具有很大的經驗性,亦不能標出溫高的具體數值,但它有充分的科學性。    這段話可用現在科學知識解釋:在熔爐中加入銅礦和錫礦而進行熔化的過程中,首先熔化揮發的是那些不純雜物,它們的燃燒呈現「黑濁」焰色;然後,熔點較低的錫或雜物硫熔化並揮發,呈現「黃白」焰色;隨爐溫升高,銅(古代寫為「金」)熔化並揮發,銅與錫成為青銅合金,呈現「青白」顏色,進而爐火純青,便可開爐鑄造。
  • 太陽的溫度是如何測量的?
    說起溫度,我們基本都能想到可以通過溫度計測量,不過太陽表面的溫度非常高,目前我們人類所能製造出的所有材料在這種溫度下都會發生熔化,更不要說溫度計了。而且太陽距離地球非常遙遠,直接通過工具測量非常的不現實,那麼太陽溫度是如何測量出來的呢。為了測量太陽的溫度,我們需要了解下黑體輻射的概念以及斯特藩-玻爾茲曼定律。
  • 溫度測量與溫度測量儀表
    溫度測量與溫度測量儀表一、溫度測量的基本概念 溫度是表徵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溫度只能通過物體隨溫度變化的某些特性來間接測量,而用來量度物體溫度數值的標尺叫溫標。它規定了溫度的讀數起點(零點)和測量溫度的基本單位。目前國際上用得較多的溫標有華氏溫標、攝氏溫標、熱力學溫標和國際實用溫標。 華氏溫標(oF)規定:在標準大氣壓下,冰的熔點為32度,水的沸點為212度,中間劃分180等分,每第分為報氏1度,符號為oF。
  • 沒有溫度計,古代人是怎麼準確判斷溫度的?
    氣象學上把表示空氣冷熱程度的物理量稱為空氣溫度,簡稱氣溫。國際上標準氣溫度量單位是攝氏度(℃)。天氣預報中的氣溫,是指在野外空氣流通、不受太陽直射下測得的空氣溫度。溫度是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微觀上來講是物體分子熱運動的劇烈程度。溫度只能通過物體隨溫度變化的某些特性來間接測量,而用來量度物體溫度數值的標尺叫溫標。
  • 如何同時測量溫度和光照度,溫度照度記錄儀來幫忙
    打開APP 如何同時測量溫度和光照度,溫度照度記錄儀來幫忙 土壤檢測 發表於 2020-11-17 11:10:17 如何測量溫度?
  • 為什麼有最低溫度-273.15℃,最高溫度卻沒有上限,該如何測量?
    為什麼有最低溫度-273.15℃,最高溫度卻沒有上限,該如何測量?比起高緯度的嚴寒和低緯度的酷熱,我們生活的地方有著獨特的氣候變化。一年四季,寒來暑往,人類生活的地球擁有著不斷變化的時令,伴隨著它們的變化,我們感知到的溫度也在不斷地變幻著。
  • 溫度測量儀表的種類_溫度測量儀使用方法
    溫度測量儀表的種類_溫度測量儀使用方法 網絡整理 發表於 2020-03-09 08:37:23   溫度測量儀表的種類   溫度測量儀表按測溫方式可分為接觸式和非接觸式兩大類
  • 人工測溫存在的問題分析和煙氣溫度在線測量的選擇
    在實際測溫時,人們按照固定的時間頻率測量溫度,這樣就存在一段時期內連續測量溫度偏高區域或溫度偏低區域的可能,這是非常麻煩的事情,如果按照測量結果下結論,調節爐溫可能就錯了。焦爐實際平均溫度為1200℃,而6遍測溫結果分別為1200、1204、1207、1209、1211、1212,日平均溫度為1207.2℃。即使焦爐溫度一直如此有規律的波動下去,測量的日平均溫度卻會在1193到1207℃之間往復變化。那我們看到的是不變的現象和變化的測量結果。實際控制上是,我們總在調節溫度,安定係數始終無法達到理想的數值。
  • 量子級溫度測量將重新定義溫度標準
    YnMEETC-電子工程專輯該機構還開發了一款採用波茲曼常數(Boltzmann constant)以國際單位制(SI)測量溫度的固態設備。YnMEETC-電子工程專輯改以國際單位制的標準來測量溫度,對於電子工程師來說,在測量晶粒熱點、增加測量的準確性與加速測量流程上應該特別有幫助。
  • 為何體感溫度比測量溫度高?
    今年副高比較強,現在主要盤踞在東部地區,8月份等副高西伸後,我省溫度還會更高。  問:氣象臺明明說35℃,可這天氣都能蒸雞蛋了。大家常常有體感溫度比實際測量溫度高的困惑,這是為什麼呢?  王東勇:實際溫度和人們體感溫度是有差別的。按照世界氣象組織規定,氣象部門發布的溫度是百葉箱中溫度計所測量的溫度。
  • 太陽的表面溫度如何測量出來?
    太陽的溫度非常高,其表面溫度可達5500攝氏度,人類目前所能製造出的最耐高溫材料在這種溫度下也會發生熔化。並且太陽距離地球很遙遠,我們不可能直接用工具測量出太陽的溫度。不過,通過分析太陽的光譜可以知道太陽表面的溫度。
  • 溫度對測量儀器的致命影響
    在室溫附近,溫度每升高1℃,正向壓降減小2~2.5mV;溫度每升高10℃,反向電流約增大一倍。可見,二極體的特性對溫度很敏感。  溫度對輸入特性的影響:與二極體伏安特性類似,當溫度升高時,正向偏移將左移,反之將右移,如圖2所示。  溫度對輸出特性的影響:如圖3實線,虛線分別所示為20℃和60℃時的特性曲線,可見,溫度升高時,由於輸入特性左移,導致集電極電流增大。
  • 溫度對測量尺寸的影響
    今天,我們就來淺談溫度對長度尺寸測量的影響。一、影響溫度誤差的因素在測量條件中,溫度、溼度、震動、灰塵及腐蝕性氣體等因素都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測量精確度。在這些因素中,溫度的變化對測量精確度的影響尤為顯著。
  • 光是沒有溫度的,但我們卻能利用光來測量溫度
    酒精或者水銀溫度計就是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製成的,在不同的溫度下,酒精或者水銀的膨脹高度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就有了定量測定溫度的工具了。不過,早期測量溫度都是利用熱傳遞的方式,溫度計必須與被測物體相接觸。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已經可以利用熱輻射來測定溫度了。比如,額溫槍就是收集人體發出的紅外輻射來測量體溫。
  • 軟體是如何測量手機CPU溫度的?即使手機沒有溫度傳感器
    相信大家都使用過360.魯大師,安兔兔等等這類的手機檢測工具或者軟體,這些軟體可以測量手機的CPU型號以及運行頻率,手機運行內存以及剩餘內存大小,甚至是內存的品牌型號,讀取速度,以及GPU表現性能等等在我們手機上不能直接看到的參數。
  • 用聲音測量溫度?
    一種新的溫度計通過感知物體發熱時發出的聲音來測量物體的溫度。 一種新的裝置,利用物體聲音來測量它們的溫度。 熱的物體不僅會發光,還會發出柔和的嗡嗡聲。嗡嗡聲是由組成熱物體的粒子的快速抖動產生的。匹茲堡大學的湯姆·珀迪說,如果人類的耳朵足夠敏銳,能夠聽到這種噪音,「它聽起來就像無線電靜電幹擾一樣。」「(一個物體)溫度越高,聲音就越大。」
  • PT1000溫度測量,PT1000溫度檢測和控制
    打開APP PT1000溫度測量,PT1000溫度檢測和控制 發表於 2017-10-26 10:29:24   溫度是日常生活
  • 歐工有話說:熱電偶溫度測量儀表中常用的測量元件
    最近,歐工一直在被客戶諮詢什麼是溫度測量儀表中常用的測溫元件?其實,測問元件在用我們的行話來說,就是「熱電偶」。熱電偶」是可以直接測量溫度,並把溫度信號轉換成熱電動勢信號,通過電氣儀表(二次儀表)轉換成被測介質的溫度。
  • 創造五萬億度超高溫,測量出宇宙溫度,這些大事你都知道嗎
    溫度隨著季節的更替而變化,不同於春季的和煦、夏日的燥熱,秋季的冷風略顯蕭瑟。地球的溫度難以捉摸,特別是這季節交替的時候,時冷時熱,溫差較大,連權威的天氣預報也不敢保證是風還是雨,是晴天還是陰天,一些不注意的人又該感冒了。我們地球的溫度變化萬千,宇宙中不同天體的溫度又會怎樣?溫度給我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天氣的變化,是開空調和不開空調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