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一條成語牽出量子力學、「爐火純青」背後的科學意義

2020-12-04 科學塢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語言中常常暗含著深刻的科學道理。比如成語「爐火純青」,我們用這個詞的時候,通常都是用來形容某個人把某種技術掌握到了很高超的程度,科比因為直升機墜落不幸離世,很多人在撰文紀念的時候,都說科比的球技已經「爐火純青」。

不知道有沒有小夥伴想過,為啥不是爐火純白、爐火純黃或者是爐火純紅,一定要是純青呢?本文就來談一下成語「爐火純青」背後的科學原理。

為什麼要用爐火純青來形容某種功夫或者某項技能達到一種很高的境界呢?我用某度查了一下資料,說是道家煉丹的時候,爐火達到了青色,就是丹成的時候。不過我對這種說法表示懷疑。

理由一、丹爐材料抗不住青焰高溫

我們都知道顏色和溫度之間有對應的關係。溫度低的光會偏黃偏暖。爐火產生的溫度一般都不太高,因此正常是偏黃的,只是白亮程度不同,溫度也是不同的;溫度越高,會偏白偏亮,溫度較低會偏紅偏暗。

暗紅色:600攝氏度左右。 深紅色:700攝氏度左右。 橘紅色:1000攝氏度左右。 純橘色:1100攝氏度左右。 金橘色:1200攝氏度左右。 金黃色:1300攝氏度左右。 金白色:1400攝氏度左右。 純白色:1500攝氏度左右。 白藍色:1500攝氏度以上。 天藍色:一般冶煉達不到此程度。

煉丹爐的材料一般是青銅爐或者是鑄鐵爐,你可以說是火焰達到了這個溫度,但是爐體沒有達到,畢竟爐體還會散熱。但是青色的火焰溫度也需要在1500度以上,以煉丹出現的年代——魏晉時期,即使是鑄鐵爐,比青銅的熔點高出500°,達到1200°,到了這個溫度,爐子已經開始癱軟了,想用這麼高的火焰煉丹不太可能。

理由二、煉丹燃料達不到青焰溫度

繼續來深挖一下煉丹使用的燃料。中國古代煉丹術所用燃料之狀況,情形頗為複雜。若不論西漢以前煉丹情況,則木炭便是貫穿始終的燃料,且時間越靠前,煉丹中使用馬通、糠火之情形越多。至唐末宋初,煉丹燃料始漸漸集中於木炭,同時嘗試使用其他一些燃料,如石炭(煤炭)、蝟油、粟糠等,但無論如何,均不離木炭這一主要燃料。

總的來說,西漢末東漢初以馬通(馬糞)、谷糠為主,木炭次之一晉至中唐以木炭為主,馬通、谷糠次之(陶弘景專以谷糠煉丹則又不論)→唐末以後以木炭為主。到了明清時期,煉丹用的燃料開始逐漸以煤炭為主。

現代谷糠爐可以燃燒到很高的溫度,通過特殊設計的爐體和通風環境,谷糠可以高效燃燒,達到1500°甚至以上的溫度。然而在古代,沒有這樣的高科技裝備,在開放的火堆裡,中層的木炭可以達到熔化鋁的溫度,大概在700度左右;在打鐵匠的相對密閉的風箱爐子裡邊,環境溫度可以達到900度甚至1000度。

我們可以觀察一下丹爐的結構,很顯然都是一個開放式的結構,這樣的結構並不能讓溫度上升到產生青色火焰的溫度。

古人看到的青焰究竟是什麼火?

《周禮 考工記》曾記載了當時鑄造青銅器時的情況:凡鑄金之狀,金與錫。黑濁之氣竭,黃白次之;黃白之氣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氣竭,青氣次之;然後可鑄也。

這裡的金指的是銅,意思就是說在,在鑄鑄造銅器時,銅與錫按一定比例配比,隨溫度的升高,火焰的顏色先後為黑色、黃白色、青白色出現,最後到青色火焰出現時,才可以澆鑄。

這意味著一種新的大爐子出現,因為從出土的那些大型青銅器看,爐子肯定比較大,並且有鼓風裝置,爐內的燃燒比較充分,火焰的溫度得以提高,1500°以上還是有可能出現的,這個時候可以看到青色的火焰。早期小型爐子,把礦石放在火堆上,最後只能等爐子涼下來在爐底得到銅塊。

儘管《考工記》具體年代未知,但公認的是最遲不會晚於戰國,年代遠比道家煉丹更久。所以說,「爐火純青」這個成語源自煉丹非但證據不足,牽強附會,也是不符合中國古人用火的實踐事實的。很顯然爐火純青的爐火,是商周時煉銅的爐火,而不是道家煉丹的爐火。

爐火顏色與量子力學

古人雖然找到了顏色和溫度之間的對應關係,其實也只能是粗略對應顏色與溫度之間的關係。隨著現代冶金工業建立,人類具備了測量具體爐溫的能力。直到20世紀,科學家才真正搞明白火焰溫度與顏色之間的關係。這不得不說一下開爾文爵士說的那朵籠罩在物理學大廈上的一朵烏雲,就是黑體輻射。

其實任何物體都會有溫度,也就是電磁輻射,每一個在絕對零度以上的物體都會輻射電磁波,溫度越高,輻射的能量越大,輻射波長也就越短,當然,熱不可能自動從低溫物體傳向高溫物體,這就是熱力學第二定律。

為了更好地研究物體的輻射,物理學家假想了一種物質,就是黑體,黑體只吸收電磁波不反射電磁波,這樣黑體輻射電磁波就只和溫度有關,而和黑體的其它性質無關了。雖然叫黑體,但黑體只在700k,大約就是477℃以下時才是黑的,因為此時黑體輻射的電磁波還都不是可見光,人眼看不見,所以看起來是黑的。

當溫度超過700k,黑體就要輻射紅光了,就進入到人眼的視覺範圍,黑體就呈現紅色了,溫度繼續升高呢,就逐步出現紅——橙紅——黃——黃白——白——藍白的漸變過程。繼續升高溫度,進入到紫外線波段超出了可見光的範圍,就又看不見了。

從經典物理學出發推導出的維恩定律在低頻區域與實驗數據不相符,而在高頻區域,從經典物理學的能量均分定理推導出瑞利-金斯定律又與實驗數據不相符,在輻射頻率趨向無窮大時,能量也會變得無窮大,這結果被稱作"紫外災變"。

1900年10月,馬克斯·普朗克將維恩定律加以改良,又將玻爾茲曼熵公式重新詮釋,得出了一個與實驗數據完全吻合普朗克公式來描述黑體輻射。但是在詮釋這個公式時,通過將物體中的原子看作微小的量子諧振子,他不得不假設這些量子諧振子的總能量不是連續的,即總能量只能是離散的數值(經典物理學的觀點恰好相反)。

後來,普朗克進一步假設單獨量子諧振子吸收和放射的輻射能是量子化的,這一舉動打開了量子力學發展的大門,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物理學時代。而量子力學所帶來的時代影響,已經不局限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它所創造的資訊時代,正在引發全球社會管理模式的變革。

結束語

從發光的恆星,到燧人氏點燃的火堆,都是這樣的發光,燃燒的爐火也是在這樣發光,只不過爐火是把儲存在化學鍵中的化學能轉換成了熱,達到高溫時就發出了光,而且隨著溫度的不同,發出的光的顏色也不同,溫度越高,發出的光的波長越短,頻率就越高。

我們熟知的「赤、橙、黃、綠、青、藍、紫」就是依照光的波長從長到短排列的,所以,「爐火純青」說的就是爐火的溫度高到了發出青光了。

相關焦點

  • 量子力學被證明,為何人生就毫無意義?這背後究竟有什麼秘密?
    文/仗劍走天涯量子力學被證明,為何人生就毫無意義?這背後究竟有什麼秘密?科學探索之路是一條永無止境的路圖,就算如今人類的科學技術已經非常高級了,但是對於科學的闡述和了解,依然還是停留在最淺薄的層次,所以人類的未來任重而道遠。當今世界上最讓科學家們感到非常無力的一個領域,可能就要收到量子領域了,甚至有科學家們認為量子力學如果被證明,可能人類的一生就好意義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10本理科生必讀的宇宙和量子力學科普書籍
    導讀:宇宙,量子力學科普書籍推薦。1.世界物理奇遇記。文中作者設計了一個主人公,主人公完全不懂科學,卻通過其他方式知曉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及其大爆炸理論等,通過這樣到達訴說科學的目的,是20世紀較為成功的科普著作。物理世界奇遇記,科學出版社於2008年出版,作者為(美)伽莫夫、(英)斯坦納德,吳伯澤翻譯,主要介紹了20世紀物理學的奇妙思想。
  • 【科普】連量子力學都不懂,還說知道量子科技?
    曹則賢老師在2020年跨年科學演講《什麼是量子力學?》ppt量子力學是人類探究微觀世界的重大成果,量子科技發展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和戰略價值,是一項對傳統技術體系產生衝擊、進行重構的重大顛覆性技術創新,將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
  • 科普:量子力學中的量子指的是什麼?量子比電子、夸克還要小嗎?
    大家好,歡迎收看量子科普第90期,我是常常,今天和大家聊一聊關於量子力學中提到的「量子」究竟是什麼物質?量子是比中子、電子、夸克還要小的微觀粒子嗎?喜歡科學領域的讀者一定對量子力學這門物理學科並不陌生,大家多多少少都知道量子力學是研究微觀量子領域的學科,更準確的說量子力學是:描述描寫原子和亞原子尺度的物理學理論,亞原子指的是比原子更小的微觀粒子,例如原子核、電子、中子、質子,甚至是夸克,可能說到這裡,大家會很奇怪:量子力學,顧名思義,應該是研究量子的學科啊,但是量子力學定義之中提到的原子及亞原子之中並沒有
  • 曹則賢研究員應邀作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科普報告
    應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邀請,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曹則賢研究員於12月10日和11日晚在東區水上報告廳做了兩場學術報告,講述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創建歷程。報告會由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執行系主任石雲裡教授主持,校長包信和院士、副校長王曉平、曹則賢研究員的導師汪克林教授、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以及全校感興趣的師生參加了報告會。
  • 科普:量子力學只是表象?你可能真的誤會了
    老郭在自媒體平臺上主要做物理學的科普,自然會涉及到量子力學方面的話題。在這些文章的評論區內,經常會有小夥伴留言說——量子力學只是表象。這就是本文要與大家講述的話題:我們應該如何認識量子力學中的表象?一、物理學與表象表象是一個人對已經經歷過的客觀事物的主觀反應。每個人都會在生活中形成許多與物質和物質運動相關的表象。
  • 科普:讓普通人了解量子力學和相對論
    量子力學都有什麼用?量子力學到底有什麼用,比如我們身邊的電腦和手機中的晶片,晶片主要由集成電路組成,而集成電路裡面用到的是二極體、三極體就是量子力學的效果,二極體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發明的,然後40年代發明了三極體。從巨大的電子管收音機到可放兜裡的半導體收音機,從電視機到手機,再到量子計算等等,這些科學的發明與進步,都是建立在量子力學的基礎上。
  • 五分鐘量子力學(七),量子史話:偉大的薛丁格方程
    所以不存在意識影響了物質,再一次駁斥了朱清時的量子佛學。嘿嘿,跟朱院士槓上了。說實話,這就是是故意的。因為這涉及到物質跟意識的關係問題,這個實驗從根本上說,既證明不了有意識地參與,也證明不了意識能決定物質。只能證明物質波的粒子狀態存在一個統計的概率解釋,這,就是真相。也許這個概率解釋的背後可能隱藏著亞量子力學的秘密,但是不是現在能解決的問題。
  • 量子力學並沒有否定客觀世界
    文章刊發(《科普時報》2018年1月5日第3版)之後,有讀者指出,文中提到宏觀世界不存在疊加態好像不妥,並且還舉例說超導就具有疊加態。 這位讀者提出的疑問,值得在這篇文章中先稍加解釋。 就物理理論而言,微觀量子世界和宏觀世界並不存在一條明確的邊界,而超導也的確具有疊加態。
  • 神奇的量子力學,量子測量的新見解!
    布里斯托大學研究人員對量子測量過程進行了新的研究。量子測量是量子力學中最具定義意義的量子特徵之一。正如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研究,保羅·斯克奇普齊克(Paul Skrzypczyk)博士和諾亞·林登(Noah Linden)教授研究了通過測量過程在量子尺度上獲取世界信息的方式。
  • 量子力學科普書籍《見微知著》講了什麼?
    導讀:量子力學科普書籍《見微知著》講了什麼?《見微知著》 為獨立學者,詩人,科普作家靈遁者的量子物理科普書籍。是作者續物理宇宙科普書籍《變化》之後的又一力作。旨在通過量子世界來看世界,科普量子物理知識,並作出新的推理思想。
  • 量子力學科普書籍《見微知著》講了什麼?
    導讀:量子力學科普書籍《見微知著》講了什麼?《見微知著》 為獨立學者,詩人,科普作家靈遁者的量子物理科普書籍。是作者續物理宇宙科普書籍《變化》之後的又一力作。旨在通過量子世界來看世界,科普量子物理知識,並作出新的推理思想。
  • 河南大學教授戴樹璽把「量子力學」講成了「大白話」 成社會科普的...
    戴樹璽科普視頻截圖  河南商報記者宋紅勝/文受訪者供圖  講著量子力學的大學教授不一定都是久而久之,戴樹璽的科普意識更強了。  2017年年底,戴樹璽在翻閱今日頭條App時,收到了「悟空問答」的一條關於量子力學的提問,剛好當天講的原子物理課就是相關內容,於是戴樹璽進行詳細的回答,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答了10多道題的時候,頭條科學運營聯繫到了他,在對方的邀約下,戴樹璽註冊了科普自媒體「量子實驗室」,並成為「悟空問答」的籤約作者。
  • 量子力學是一個研究粒子動力學和量子狀態的科學
    量子科技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量子科技的技術應用。其次量子科技的研究面向三個領域,一個是量子通信、一個是量子計算、還有一個量子生物。量子信息科學家常問的10個問題量子物理史話現實版什麼是量子物理?
  • 薛丁格的量子力學永遠是不存在的,而且量子力學從來就不是門科學
    薛丁格方程是量子力學的基本物理原理,其產生的原因既無法直接解釋,也很難嚴格證明。但現在已經可以人工合成薛丁格方程中的一個方程,既二維薛丁格方程。量子力學裡面薛丁格方程就是二維的矩陣。對於你提出的薛丁格方程對應的薛丁格方程解,不可能!我能給你兩個思路。
  • 非專業人士為什麼要學量子力學?
    學習量子力學,可以打破經典物理的條條框框,培養一個人的想像能力。 好奇心是想像的驅動力。奇妙的微觀量子世界,違背直覺,顛覆常識,人類現有的想像力根本不夠用。科普量子科學知識,無疑是極有價值的科學啟蒙教育。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它總是驅使著人們去追問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總喜歡追問:自己從哪裡來又將到哪裡去?世界是怎麼產生的,它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
  • 你不懂 量子力學
    不是火箭科學,但它很有可能取代火箭科學,成為一個令人無法理解的數學難題。量子力學出了名的令人難以理解,它違背直覺又看起來毫無意義。科普報導總是將它描述為「奇怪的」、「怪異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或以上所有特點。然而,我們並不這麼認為,量子力學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只是物理學家在半個世紀前放棄了唯一的理解方法。時至今日,物理學的基礎理論幾乎停滯不前。當年沒能解決的重大問題今天仍然懸而未決。
  • 都知道墨守成規這個成語,我們的量子衛星為什麼要取名墨子號?
    墨家邏輯是全球三大古老邏輯體系之一,而邏輯體系是科學的基礎。」潘建偉說,墨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發現了光線沿直線傳播,並設計了小孔成像實驗,奠定了光通信、量子通信的基礎。本來「墨守」是指墨子守城堅不可破,以不變應萬變。
  • 有人說:如果量子力學是正確的,人生是不是就毫無意義了?
    艾伯菌認為剛好相反,如果量子理論是正確的,正好說明人生是有意義的。決定論牛頓建立經典力學之後,科學家們認為物理規律可以解釋宇宙中的一切,只要我們知道了宇宙最初的狀態,那麼理論上可以預言之後所有時刻的宇宙狀態。
  • 快速入門量子力學,看這個就夠了
    陌生是因為,儘管自己有所耳聞,但要說清楚「量子力學是什麼」,估計是個掉頭髮的難題。量子力學無處不在,連電視劇都有它的身影。因為這項發現,普朗克成為量子力學的創始人,直接晃動了19世紀末已宣告建成的科學大廈。之後,普朗克一直試圖將自己的理論納入經典物理學的框架之下,可是,量子力學的發展速度超出了他本人的想像。1905年,愛因斯坦證明了光不僅有能量單元,而且物體吸收的光也是不連續的,並非均勻分布,從而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