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教授戴樹璽把「量子力學」講成了「大白話」 成社會科普的...

2020-12-02 大河網

  戴樹璽科普視頻截圖

  河南商報記者宋紅勝/文受訪者供圖

  講著量子力學的大學教授不一定都是「老學究」,還有可能是戴樹璽。

  12月1日,44歲的戴樹璽,兩眼的靈光穿透鏡片,以敏捷的思維,接著河南商報記者拋出的話題侃侃而談。

  與實驗室和講臺上的身份有所不同,在網絡上,他儼然已成社會科普的「網紅大咖」。自從接觸到今日頭條和西瓜視頻,「愛較真的戴老師」用通俗、風趣、大眾又不失嚴謹的科普方式,贏得近100萬粉絲和累計超6億的閱讀量。

  一次「悟空問答」引發的科普熱潮

  1976年,戴樹璽出生於河南省開封市。1994年,他考入河南大學,從此人生一路「開掛」——碩士畢業後留校任教,此後又拿到了中科院博士學位,赴日本東京理科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相繼在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香港科技大學做訪問學者。

  他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留學歸國人員基金和河南省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發表SCI論文30餘篇,獲授權專利5項,獲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早在2013年,37歲的戴樹璽就已評上了正教授職稱。

  2014年,戴樹璽從河南大學特種功能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調入物理與電子學院,開始給本科生上課。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上的知識,戴樹璽經常搜集相關素材,增加一些當前科技進展的內容。久而久之,戴樹璽的科普意識更強了。

  2017年年底,戴樹璽在翻閱今日頭條App時,收到了「悟空問答」的一條關於量子力學的提問,剛好當天講的原子物理課就是相關內容,於是戴樹璽進行詳細的回答,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答了10多道題的時候,頭條科學運營聯繫到了他,在對方的邀約下,戴樹璽註冊了科普自媒體「量子實驗室」,並成為「悟空問答」的籤約作者。從此,他幾乎每晚都要回答網友提出的科學問題,每次篇幅500字以上。至今,他在今日頭條上共回答科學方面的問題1000多次,共獲展示量13億,點讚24萬人次;發布圖文微頭條4600多條,總閱讀量6.1億,獲贊195萬。

  「較真」就是嚴謹的態度和精益求精的追求

  今年3月疫情期間,從香港訪學返回的戴樹璽居家隔離。處於「空檔期」的他開始關注科普視頻,他認為,相比圖文形式,視頻可以更形象地展現出來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科普效果更好。

  他開始嘗試視頻創作,並於6月30日發布了第一部中視頻《搖擺的臺積電,與華為和大陸市場漸行漸遠?》。視頻以華為自研晶片生產風暴為背景,講述了世界最大的晶片代工廠臺積電在這場風暴中的位置,以及搖擺站隊態度的原因。整個視頻5分23秒,卻在今日頭條和西瓜視頻上斬獲了458萬次的播放量。

  考慮到能更方便地與讀者交流互動,在今日頭條運營老師的建議下,戴樹璽將帳號「量子實驗室」改名為「愛較真的戴老師」。那麼,戴老師有多較真呢?今日頭條曾專門為他做了一期開屏,上面寫著這樣一句話:「較真是保護色,愛折騰是真內核。」戴樹璽理解的「較真」,就是對待科學要講究嚴謹的態度,內容上要精益求精。

  為了彌補視頻製作技術的「短板」,他還找了媒體專業的小夥伴們組隊合作。戴樹璽負責把控文稿、素材搜集和配音,小夥伴主要負責稿件編輯和視頻製作。幾乎每周,他都要在今日頭條和西瓜視頻上發布一期大約10分鐘的中視頻。每期視頻的誕生,從選題的討論到確定,都要經歷10天左右的「孕育」時間——兩天寫成初稿,兩天打磨,根據小夥伴的提議進行兩天的修改,然後是三天的視頻製作流程。

  今年8月,戴樹璽還開通了同名抖音號,他將中視頻的文稿內容拆分或者改短,配以動畫製作,以每周3期的頻率發布。截至目前,「愛較真的戴老師」在今日頭條、西瓜視頻和抖音已經積累粉絲98萬。

  今年9月,「愛較真的戴老師」入選今日頭條「科技未來星」計劃。今年10月,「愛較真的戴老師」關於碳基晶片的視頻,參加今日頭條和中國科協舉辦的全國科普日短視頻大賽,獲得「十大最受歡迎科普視頻獎」。

  「科普就是用大白話講科學」

  「學過中學物理的人,都能看懂我的科普文章和視頻」——這是戴樹璽給「愛較真的戴老師」的定位。

  戴樹璽的粉絲,年齡30歲~50歲的佔60%以上,大多數為中青年男性。「這個人群思想比較成熟,更加關注國家的科技發展。」為了達到大眾傳播的效果,戴樹璽將創作重心放到了稿件的打磨上。「『磨』什麼?就是將專業名詞通俗化,就是用大白話講科學。」如何既精準又通俗地展現所要表達的內容,決定了科普的受眾面。

  視頻如何選題?戴樹璽時刻瞄著科技熱點。美國對華為制裁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對晶片十分關注,但很多人不知道晶片是怎麼回事,於是他結合自己微納加工專業的知識背景,做了晶片製造技術的系列科普視頻,介紹晶片製作流程、什麼是光刻機、世界和我國半導體發展歷程等問題。

  「做科普就是為了讓更多人關注我國的重大科技進展,了解到中國從科技大國到科技強國的轉變,希望公眾能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戴樹璽說。與粉絲的互動,也會給他帶來很多選題的啟發。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後,有粉絲留言想了解一些關於諾獎得主羅傑·彭羅斯的一些成就。他獲諾獎的課題是黑洞方面的研究,當時媒體的報導已經鋪天蓋地。戴樹璽換了一個角度,講了一期羅傑·彭羅斯關於量子意識的爭議性研究,《意識是人類的幻覺,還是量子力學產物?》。羅傑·彭羅斯認為人的意識是量子行為所引起的。

  戴樹璽正在製作的新一期視頻,也是對該話題的延續——《生命是什麼?為什麼生命都懂量子力學?》。他提出,最近20年的研究表明,光合作用、酶催化、鳥類導航或嗅覺等生命現象,可能都應用到了量子力學中的相干性、量子隧穿和量子糾纏等特性。也許在長達數億年的自然進化中,生命早已經懂得量子力學,學會利用量子效應。

  戴樹璽發布的視頻內容,不僅僅只涉及科普,還有關於大學專業選擇、讀研讀博、職業規劃等內容。粉絲經常跟他互動交流,他也會像一位「知心老大哥」一樣,儘可能地為粉絲解惑。

  同頻共振的學校課堂與社會科普

  在大多數人看來,物理課可能會因為專業性太強而顯得枯燥乏味,但戴樹璽的學生們並不這麼想。

  「戴老師講課,就像是講故事,特別有意思!」河南大學物理與電子學院2019級學生許宇航告訴河南商報記者,戴樹璽不只是講課本上的知識,還會結合時事講一些業內頂尖的科技成果,極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他還會鼓勵學生「走出課本」,做一些與課本知識相關的小調研。

  許宇航是戴樹璽的忠實「粉絲」,時刻關注他更新的視頻。「與我看過的其他科普視頻不同的是,戴老師的視頻既有專業性,又能用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許宇航說,戴樹璽的視頻,不僅僅物理專業的人能看懂,其他專業的人也能看懂,而且有興趣去看,受眾面廣了很多。

  「做科普不僅沒有耽誤我的正常工作,反而對我的課堂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戴樹璽說,想要持續地輸出,就要大量地輸入。為了做科普,他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和新聞報導,提升了自己的知識結構,也豐富了課堂內容。更重要的是,將國家先進科技進展融入課堂,增加學生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也是理工科講好「課程思政」的一種形式。

  作為社會智力資源的載體,高校主要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四大職能。「做好科普,是回饋社會最直接的方式。」河南大學物理與電子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白瑩說。

  據白瑩介紹,該院定期組織教師帶領學生到中小學開展「物趣小課堂」活動,演示物理小實驗,學習科學知識,感受物理奧妙,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該院還承擔了河南省「中學生英才計劃」的培養工作,被遴選的優秀高中生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時間,來到該院接受大咖級導師的指導,參與科研實驗和課題研究。

  「戴老師將物理課堂搬到了網上,特別是今日頭條、西瓜視頻這類大平臺,能夠服務更多的人。這種社會科普『自選動作』,應該大力提倡!對學校課堂與社會科普同頻共振的優秀人才,學院將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白瑩說。


相關焦點

  • 河南大學教授戴樹璽把「量子力學」講成了「大白話」成社會科普的「網紅大咖」
    戴樹璽科普視頻截圖河南商報記者宋紅勝/文受訪者供圖講著量子力學的大學教授不一定都是「老學究」,還有可能是戴樹璽。12月1日,44歲的戴樹璽,兩眼的靈光穿透鏡片,以敏捷的思維,接著河南商報記者拋出的話題侃侃而談。與實驗室和講臺上的身份有所不同,在網絡上,他儼然已成社會科普的「網紅大咖」。自從接觸到今日頭條和西瓜視頻,「愛較真的戴老師」用通俗、風趣、大眾又不失嚴謹的科普方式,贏得近100萬粉絲和累計超6億的閱讀量。
  • 大學教授把量子力學講成大白話
    河南商報記者宋紅勝/文 受訪者供圖講著量子力學的大學教授不一定都是「老學究」,還有可能是戴樹璽。12月1日,44歲的戴樹璽,兩眼的靈光穿透鏡片,以敏捷的思維,接著河南商報記者拋出的話題侃侃而談。早在2013年,37歲的戴樹璽就已評上了正教授職稱。2014年,戴樹璽從河南大學特種功能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調入物理與電子學院,開始給本科生上課。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上的知識,戴樹璽經常搜集相關素材,增加一些當前科技進展的內容。久而久之,戴樹璽的科普意識更強了。
  • 把量子力學講成「大白話」!河南大學教授成社科「網紅大咖」,粉絲...
    河南商報記者宋紅勝/文 受訪者供圖 講著量子力學的大學教授不一定都是「老學究」,還有可能是戴樹璽。 12月1日,44歲的戴樹璽,兩眼的靈光穿透鏡片,以敏捷的思維,接著河南商報記者拋出的話題侃侃而談。
  • 他把「量子力學」講成了「大白話」
    戴樹璽給視頻配音河南商報記者宋紅勝/文受訪者供圖講著量子力學的大學教授不一定都是「老學究」,還有可能是戴樹璽。12月1日,44歲的戴樹璽,兩眼的靈光穿透鏡片,以敏捷的思維,接著河南商報記者拋出的話題侃侃而談。與實驗室和講臺上的身份有所不同,在網絡上,他儼然已成社會科普的「網紅大咖」。
  • 戴樹璽教授為HU-BBS2020劃上圓滿句號
    戴樹璽教授主要從事半導體光電器件、微納加工技術研究,成果豐碩,同時為本科生講授《從量子到宇宙》通識課程。業餘時間他從事科普宣傳,是今日頭條、抖音和Bilibili帳號「愛較真的戴老師」主理人,用通俗、風趣、大眾又不失嚴謹的科普方式,贏得100多萬粉絲和累計超過6億的閱讀量,獲2020年中國科協全國科普日「十大最受歡迎科普視頻獎」。
  • 大學教授變身知識網紅,這位「愛較真的戴老師」在今日頭條靠科普火...
    講著量子力學的大學教授不一定都是「老學究」,還有可能是戴樹璽。12月1日,44歲的戴樹璽,兩眼的靈光穿透鏡片,以敏捷的思維,接著河南商報記者拋出的話題侃侃而談。與實驗室和講臺上的身份有所不同,在網絡上,他儼然已成社會科普的「網紅大咖」。
  • 當大學老師佔領視頻平臺
    在這樣的背景下,專業科學與民間科學存在強烈的碰撞,民間科學家(坊間有人在口語表達時會簡化成:民科)會以自視正確的論點與大學老師們辯駁,有溫和相交,也有激烈相向。如何與「民科」博弈,是這些大學老師通常要面對的第一件事。
  • 10本理科生必讀的宇宙和量子力學科普書籍
    導讀:宇宙,量子力學科普書籍推薦。1.世界物理奇遇記。從物理角度來說,它在科學家中間引起了最為激烈的爭議和關注;從現實角度來說,它給我們的社會帶來了無與倫比的變化和進步;從科學史角度來說,也幾乎沒有哪段歷史比量子論的創立得到了更為徹底的研究。然而不可思議的是,它的基本觀點和假說至今沒有滲透到大眾的意識中去,這無疑又給它增添了一道神秘的光環。
  • 2019年全國量子力學年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 吉林大學一教授認為相對論、量子力學都錯了,這是怎麼一回事?
    給人的感覺就是,電子好像能夠知道有人在探測它,一旦對它進行測量,電子就會坍縮成粒子,不測量就表現為波。雖然科學界還摸不清雙縫幹涉為何會如此詭異,但拒絕接受歪理邪說。朱清時就是借雙縫幹涉大談什麼「量子力學離不開意識,意識是量子力學的基礎」而獲封神棍稱號。
  • 科普:量子力學只是表象?你可能真的誤會了
    老郭在自媒體平臺上主要做物理學的科普,自然會涉及到量子力學方面的話題。在這些文章的評論區內,經常會有小夥伴留言說——量子力學只是表象。這就是本文要與大家講述的話題:我們應該如何認識量子力學中的表象?一、物理學與表象表象是一個人對已經經歷過的客觀事物的主觀反應。每個人都會在生活中形成許多與物質和物質運動相關的表象。
  • 科普:讓普通人了解量子力學和相對論
    量子力學都有什麼用?量子力學到底有什麼用,比如我們身邊的電腦和手機中的晶片,晶片主要由集成電路組成,而集成電路裡面用到的是二極體、三極體就是量子力學的效果,二極體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發明的,然後40年代發明了三極體。從巨大的電子管收音機到可放兜裡的半導體收音機,從電視機到手機,再到量子計算等等,這些科學的發明與進步,都是建立在量子力學的基礎上。
  • CIS背景提升:真的猛士,敢於擁抱量子力學!
    ——理察·菲利普斯·費曼「它」泛指自然界中的一切量子。而量子,根據中國科技大學上海研究院教授陸朝陽的說法,「其實是一種物理上的概念,它是物質和能量的最小離散單元,是一個非常小的物理量。」量子力學「之所以非常難以理解,其實是因為它『尺度太小』,它的研究對象實際上比頭髮絲的尺度還要小几千萬,甚至幾億倍。
  • 曹則賢研究員應邀作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科普報告
    應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邀請,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曹則賢研究員於12月10日和11日晚在東區水上報告廳做了兩場學術報告,講述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創建歷程。報告會由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執行系主任石雲裡教授主持,校長包信和院士、副校長王曉平、曹則賢研究員的導師汪克林教授、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以及全校感興趣的師生參加了報告會。
  • 非專業人士為什麼要學量子力學?
    原哈佛大學的校長陸登庭說:「如果沒有好奇心和純粹的求知慾為動力,就不可能產生那些對人類社會具有巨大價值的發明創造。」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想像力能夠打破思想的禁錮,推動人類社會進步。想像力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沒有一種心理機能,能比想像更能深化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想像力不是天生的,需要後天培養。
  • 那位攻擊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吉林大學教授曲昭偉去哪了?
    吉林大學有一位年過半百的網紅教授曲昭偉,他能夠成為網紅是因為他在網絡上竭力否定量子力學,攻擊謾罵中國量子科技的領軍人物潘建偉,指責中國的量子通信是騙局。除此之外這位曲教授還否定相對論,甚至在他看來光也不是電磁波。曲昭偉提供的一些信息顯示,他的本科階段是在物理系讀的,不過他已轉行很多年,現在是吉林大學交通學院的教授。
  • 神奇的量子力學,量子測量的新見解!
    布里斯托大學研究人員對量子測量過程進行了新的研究。量子測量是量子力學中最具定義意義的量子特徵之一。正如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研究,保羅·斯克奇普齊克(Paul Skrzypczyk)博士和諾亞·林登(Noah Linden)教授研究了通過測量過程在量子尺度上獲取世界信息的方式。
  • 【科普】連量子力學都不懂,還說知道量子科技?
    今天我們來研究一下:什麼是量子?為什麼說量子力學是量子科技的基礎?量子科技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改變?德布羅意,圖源中國科普博覽我們按物理運動規律的不同,將遵從經典運動規律(牛頓力學,電磁場理論)的那些物質所構成的世界稱為「經典世界
  • 浙大教授莊表中:用魔術「包裝」力學的科普網紅
    作為一名科研和教育工作者,他用一生踐行著以教為本、快樂拼搏  浙大教授莊表中:  用魔術「包裝」力學的科普網紅  從莊表中教授家裡出來的時候,錢報記者拿回來一疊學術資料和一袋子魔術道具,老先生關照:「回去好好練練。」  今年85歲的莊表中教授,是浙江大學力學系的退休教師。他出生在日寇侵華的戰爭年代,親眼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
  • 張翔教授領導量子力學研究 翻轉經典物理學
    張翔教授領導量子力學研究 翻轉經典物理學 2020-05-18 14: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