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授把量子力學講成大白話

2020-12-03 熱榜內容

河南商報記者宋紅勝/文 受訪者供圖

講著量子力學的大學教授不一定都是「老學究」,還有可能是戴樹璽。

12月1日,44歲的戴樹璽,兩眼的靈光穿透鏡片,以敏捷的思維,接著河南商報記者拋出的話題侃侃而談。

與實驗室和講臺上的身份有所不同,在網絡上,他儼然已成社會科普的「網紅大咖」。自從接觸到今日頭條和西瓜視頻,「愛較真的戴老師」用通俗、風趣、大眾又不失嚴謹的科普方式,贏得近100萬粉絲和累計超6億的閱讀量。

一次「悟空問答」引發的科普熱潮

1976年,戴樹璽出生於河南省開封市。1994年,他考入河南大學,從此人生一路「開掛」——碩士畢業後留校任教,此後又拿到了中科院博士學位,赴日本東京理科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相繼在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香港科技大學做訪問學者。

他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留學歸國人員基金和河南省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發表SCI論文30餘篇,獲授權專利5項,獲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早在2013年,37歲的戴樹璽就已評上了正教授職稱。

2014年,戴樹璽從河南大學特種功能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調入物理與電子學院,開始給本科生上課。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上的知識,戴樹璽經常搜集相關素材,增加一些當前科技進展的內容。久而久之,戴樹璽的科普意識更強了。

2017年年底,戴樹璽在翻閱今日頭條App時,收到了「悟空問答」的一條關於量子力學的提問,剛好當天講的原子物理課就是相關內容,於是戴樹璽進行詳細的回答,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答了10多道題的時候,頭條科學運營聯繫到了他,在對方的邀約下,戴樹璽註冊了科普自媒體「量子實驗室」,並成為「悟空問答」的籤約作者。從此,他幾乎每晚都要回答網友提出的科學問題,每次篇幅500字以上。至今,他在今日頭條上共回答科學方面的問題1000多次,共獲展示量13億,點讚24萬人次;發布圖文微頭條4600多條,總閱讀量6.1億,獲贊195萬。

「較真」就是嚴謹的態度和精益求精的追求

今年3月疫情期間,從香港訪學返回的戴樹璽居家隔離。處於「空檔期」的他開始關注科普視頻,他認為,相比圖文形式,視頻可以更形象地展現出來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科普效果更好。

他開始嘗試視頻創作,並於6月30日發布了第一部中視頻《搖擺的臺積電,與華為和大陸市場漸行漸遠?》。視頻以華為自研晶片生產風暴為背景,講述了世界最大的晶片代工廠臺積電在這場風暴中的位置,以及搖擺站隊態度的原因。整個視頻5分23秒,卻在今日頭條和西瓜視頻上斬獲了458萬次的播放量。

考慮到能更方便地與讀者交流互動,在今日頭條運營老師的建議下,戴樹璽將帳號「量子實驗室」改名為「愛較真的戴老師」。那麼,戴老師有多較真呢?今日頭條曾專門為他做了一期開屏,上面寫著這樣一句話:「較真是保護色,愛折騰是真內核。」戴樹璽理解的「較真」,就是對待科學要講究嚴謹的態度,內容上要精益求精。

為了彌補視頻製作技術的「短板」,他還找了媒體專業的小夥伴們組隊合作。戴樹璽負責把控文稿、素材搜集和配音,小夥伴主要負責稿件編輯和視頻製作。幾乎每周,他都要在今日頭條和西瓜視頻上發布一期大約10分鐘的中視頻。每期視頻的誕生,從選題的討論到確定,都要經歷10天左右的「孕育」時間——兩天寫成初稿,兩天打磨,根據小夥伴的提議進行兩天的修改,然後是三天的視頻製作流程。

今年8月,戴樹璽還開通了同名抖音號,他將中視頻的文稿內容拆分或者改短,配以動畫製作,以每周3期的頻率發布。截至目前,「愛較真的戴老師」在今日頭條、西瓜視頻和抖音已經積累粉絲98萬。

今年9月,「愛較真的戴老師」入選今日頭條「科技未來星」計劃。今年10月,「愛較真的戴老師」關於碳基晶片的視頻,參加今日頭條和中國科協舉辦的全國科普日短視頻大賽,獲得「十大最受歡迎科普視頻獎」。

「科普就是用大白話講科學」

「學過中學物理的人,都能看懂我的科普文章和視頻」——這是戴樹璽給「愛較真的戴老師」的定位。

戴樹璽的粉絲,年齡30歲~50歲的佔60%以上,大多數為中青年男性。「這個人群思想比較成熟,更加關注國家的科技發展。」為了達到大眾傳播的效果,戴樹璽將創作重心放到了稿件的打磨上。「『磨』什麼?就是將專業名詞通俗化,就是用大白話講科學。」如何既精準又通俗地展現所要表達的內容,決定了科普的受眾面。

視頻如何選題?戴樹璽時刻瞄著科技熱點。美國對華為制裁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對晶片十分關注,但很多人不知道晶片是怎麼回事,於是他結合自己微納加工專業的知識背景,做了晶片製造技術的系列科普視頻,介紹晶片製作流程、什麼是光刻機、世界和我國半導體發展歷程等問題。

「做科普就是為了讓更多人關注我國的重大科技進展,了解到中國從科技大國到科技強國的轉變,希望公眾能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戴樹璽說。與粉絲的互動,也會給他帶來很多選題的啟發。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後,有粉絲留言想了解一些關於諾獎得主羅傑·彭羅斯的一些成就。他獲諾獎的課題是黑洞方面的研究,當時媒體的報導已經鋪天蓋地。戴樹璽換了一個角度,講了一期羅傑·彭羅斯關於量子意識的爭議性研究,《意識是人類的幻覺,還是量子力學產物?》。羅傑·彭羅斯認為人的意識是量子行為所引起的。

戴樹璽正在製作的新一期視頻,也是對該話題的延續——《生命是什麼?為什麼生命都懂量子力學?》。他提出,最近20年的研究表明,光合作用、酶催化、鳥類導航或嗅覺等生命現象,可能都應用到了量子力學中的相干性、量子隧穿和量子糾纏等特性。也許在長達數億年的自然進化中,生命早已經懂得量子力學,學會利用量子效應。

戴樹璽發布的視頻內容,不僅僅只涉及科普,還有關於大學專業選擇、讀研讀博、職業規劃等內容。粉絲經常跟他互動交流,他也會像一位「知心老大哥」一樣,儘可能地為粉絲解惑。

同頻共振的學校課堂與社會科普

在大多數人看來,物理課可能會因為專業性太強而顯得枯燥乏味,但戴樹璽的學生們並不這麼想。

「戴老師講課,就像是講故事,特別有意思!」河南大學物理與電子學院2019級學生許宇航告訴河南商報記者,戴樹璽不只是講課本上的知識,還會結合時事講一些業內頂尖的科技成果,極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他還會鼓勵學生「走出課本」,做一些與課本知識相關的小調研。

許宇航是戴樹璽的忠實「粉絲」,時刻關注他更新的視頻。「與我看過的其他科普視頻不同的是,戴老師的視頻既有專業性,又能用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許宇航說,戴樹璽的視頻,不僅僅物理專業的人能看懂,其他專業的人也能看懂,而且有興趣去看,受眾面廣了很多。

「做科普不僅沒有耽誤我的正常工作,反而對我的課堂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戴樹璽說,想要持續地輸出,就要大量地輸入。為了做科普,他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和新聞報導,提升了自己的知識結構,也豐富了課堂內容。更重要的是,將國家先進科技進展融入課堂,增加學生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也是理工科講好「課程思政」的一種形式。

作為社會智力資源的載體,高校主要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四大職能。「做好科普,是回饋社會最直接的方式。」河南大學物理與電子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白瑩說。

據白瑩介紹,該院定期組織教師帶領學生到中小學開展「物趣小課堂」活動,演示物理小實驗,學習科學知識,感受物理奧妙,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該院還承擔了河南省「中學生英才計劃」的培養工作,被遴選的優秀高中生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時間,來到該院接受大咖級導師的指導,參與科研實驗和課題研究。

「戴老師將物理課堂搬到了網上,特別是今日頭條、西瓜視頻這類大平臺,能夠服務更多的人。這種社會科普『自選動作』,應該大力提倡!對學校課堂與社會科普同頻共振的優秀人才,學院將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白瑩說。

(首席編輯 華麗娟)

相關焦點

  • 他把「量子力學」講成了「大白話」
    戴樹璽科普視頻截圖戴樹璽給視頻配音河南商報記者宋紅勝/文受訪者供圖講著量子力學的大學教授不一定都是早在2013年,37歲的戴樹璽就已評上了正教授職稱。2014年,戴樹璽從河南大學特種功能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調入物理與電子學院,開始給本科生上課。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上的知識,戴樹璽經常搜集相關素材,增加一些當前科技進展的內容。久而久之,戴樹璽的科普意識更強了。
  • 河南大學教授戴樹璽把「量子力學」講成了「大白話」 成社會科普的...
    戴樹璽科普視頻截圖  河南商報記者宋紅勝/文受訪者供圖  講著量子力學的大學教授不一定都是早在2013年,37歲的戴樹璽就已評上了正教授職稱。  2014年,戴樹璽從河南大學特種功能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調入物理與電子學院,開始給本科生上課。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上的知識,戴樹璽經常搜集相關素材,增加一些當前科技進展的內容。久而久之,戴樹璽的科普意識更強了。
  • 把量子力學講成「大白話」!河南大學教授成社科「網紅大咖」,粉絲...
    河南商報記者宋紅勝/文 受訪者供圖 講著量子力學的大學教授不一定都是「老學究」,還有可能是戴樹璽。 12月1日,44歲的戴樹璽,兩眼的靈光穿透鏡片,以敏捷的思維,接著河南商報記者拋出的話題侃侃而談。
  • 河南大學教授戴樹璽把「量子力學」講成了「大白話」成社會科普的「網紅大咖」
    戴樹璽科普視頻截圖河南商報記者宋紅勝/文受訪者供圖講著量子力學的大學教授不一定都是「老學究」,還有可能是戴樹璽。早在2013年,37歲的戴樹璽就已評上了正教授職稱。2014年,戴樹璽從河南大學特種功能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調入物理與電子學院,開始給本科生上課。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上的知識,戴樹璽經常搜集相關素材,增加一些當前科技進展的內容。久而久之,戴樹璽的科普意識更強了。
  • 戴樹璽教授為HU-BBS2020劃上圓滿句號
    《河南商報》2020年12月2日A09版以「他把『量子力學』講成了『大白話』」為題,對戴樹璽進行了整版報導。報告伊始,戴樹璽教授通過短視頻為大家開啟了量子之旅。他從一張著名的1927年索維爾會議「世界最強大腦」合影照片引入,概括介紹了量子力學作為現代物理學的頂端科學成果,雖然理論高度抽象,但實際應用已經滲透到尋常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人類理解微觀世界必備的新工具和新觀念。
  • 吉林大學一教授認為相對論、量子力學都錯了,這是怎麼一回事?
    朱清時就是借雙縫幹涉大談什麼「量子力學離不開意識,意識是量子力學的基礎」而獲封神棍稱號。吉林大學交通學院還有一位曲教授,這位曲教授就是跳不出經典力學的境界,想從經典的角度去解釋微觀世界。在他的眼裡,光不是電磁波,量子力學、相對論也統統是錯誤的,真理只掌握在他手裡。
  • 那位攻擊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吉林大學教授曲昭偉去哪了?
    吉林大學有一位年過半百的網紅教授曲昭偉,他能夠成為網紅是因為他在網絡上竭力否定量子力學,攻擊謾罵中國量子科技的領軍人物潘建偉,指責中國的量子通信是騙局。除此之外這位曲教授還否定相對論,甚至在他看來光也不是電磁波。曲昭偉提供的一些信息顯示,他的本科階段是在物理系讀的,不過他已轉行很多年,現在是吉林大學交通學院的教授。
  • 張翔教授領導量子力學研究 翻轉經典物理學
    張翔教授領導量子力學研究 翻轉經典物理學 2020-05-18 14: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統計力學,量子力學中的量子數學方法和解釋
    統計力學,量子力學中的量子數學方法和解釋。陳建、伍定邊,王院士講的經典物理物理量子都有。潘慶,趙凱華等的近代物理。斯坦福的量子力學理論。上面這些都是最基礎的說幾個選修課,理論物理四大力學:電動,量子,量子統計,熱力學量子力學,電動力學(龐加萊),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佔理論物理課很大一部分比重。形式論,微分拓撲,代數拓撲都是很有意思的東西。
  • 神奇的量子力學,量子測量的新見解!
    布里斯托大學研究人員對量子測量過程進行了新的研究。量子測量是量子力學中最具定義意義的量子特徵之一。正如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研究,保羅·斯克奇普齊克(Paul Skrzypczyk)博士和諾亞·林登(Noah Linden)教授研究了通過測量過程在量子尺度上獲取世界信息的方式。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量子科技何以如此重要
    量子力學解釋了化學。元素周期表、化學反應、化學鍵、分子的穩定性等,都是量子力學規律所導致。量子力學幫助我們理解宇宙。我們的宇宙跨越各種尺度,從光到基本粒子,到原子核,到原子、分子以及大量原子構成的凝聚態物質。量子力學對於認識這些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也因此成為現代技術的基礎。在微觀的尺度上,各種基本力的統一是理論物理的重大問題,依賴於量子力學。
  • 量子物理學機器學習:讓人工智慧學習與運用量子力學
    在剛出版的《 自然通訊 》上,發表了一篇科技論文,題為:「將機器學習和量子化學與分子波函數的深度神經網絡統一起來」,科學家們讓人工智慧學習與運用量子力學。在當代醫學和工業應用中的新型專用分子的化學計算設計過程中,需要求解一些方程。
  • 給孩子講量子力學
    他將抽象難懂的量子力學巧妙化為日常可感的事物,更講述了許多可愛的物理學家的故事,一下子拉近了物理與我們的距離,讓我們饒有興味地跟隨他展開這場科學之旅。書中也配有妙趣叢生的插畫,小讀者們能更直觀地看懂物理過程,也更真切地認識世界。
  • 2019年全國量子力學年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聚焦量子力學前沿、科普與教學   8月26-28日,2019年全國量子力學年會在北京召開
  • 大學教授變身知識網紅,這位「愛較真的戴老師」在今日頭條靠科普火...
    講著量子力學的大學教授不一定都是「老學究」,還有可能是戴樹璽。12月1日,44歲的戴樹璽,兩眼的靈光穿透鏡片,以敏捷的思維,接著河南商報記者拋出的話題侃侃而談。與實驗室和講臺上的身份有所不同,在網絡上,他儼然已成社會科普的「網紅大咖」。
  • 量子力學是如何響影計時準確的?
    《自然通訊》雜誌當地時間10月23日發文稱,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C)、聖安瑟姆學院(SAU)和聖克拉拉大學(SCU)的研究人員在物理學理論研究方面取得突破。他們考慮了愛因斯坦相對論之外的量子效應,對時間的性質作出了新預測——一種被稱為「疊加」的量子力學現象會影響高精度時鐘的計時。「疊加」是指原子在同一時間以一種以上狀態存在的能力。它會導致原子鐘的修正,即量子時間膨脹。「每當開發出更精確的時鐘,人類就會對世界有新的認識。」
  • 量子力學解釋意識何以可能
    在他們看來,人腦內包含著大量的生物分子和原子,由它們所構成的人腦就如量子系統,也同樣遵循著量子力學規律。例如,梅沢博臣從腦量子場論出發,將記憶等意識現象理解為大腦皮層場中能量子的能量交換的結果。弗洛裡希認為,神經細胞膜中的量子在電荷振蕩過程中會凝聚成具有量子相干性的同種狀態,即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
  • CIS背景提升:真的猛士,敢於擁抱量子力學!
    也許你從未想過,這些看似異想天開的科幻情節裡,都隱藏著量子力學知識。量子力學,是當今物理研究的最前沿。量子力學的發展推動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改變著我們世界的方方面面。但對於普通群眾來說,量子力學看似高深莫測。量子力學什麼鬼?薛丁格的貓?黑洞?測不準原理?恐怖的雙縫實驗?
  • 中科大教授:別老把量子力學跟宗教聯繫在一起
    隨著全球首顆量子通信科學衛星「墨子號」的升空與國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的貫通,中國在量子通信上領跑世界,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帶領的科研團隊也成為了科學界的明星。  10月28日,在未來論壇年會上,潘建偉和來自北京、天津的中小學生對話,解答了他們關於量子物理的疑問,並分享了個人在物理研究上的經歷。
  • 接近神的量子力學,在中國的發展你絕對想不到
    量子力學被認為是一種接近神的理論,雖然近年來被廣泛應用到高科技領域,甚至覆蓋到一些日常生活中,以至於出現「遇事不決,量子力學」的調侃,但量子力學仍然以它的高深莫測,令大部分人望而卻步。,筆者最近看了一本科普漫畫《奇妙量子世界》,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發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主辦的墨子沙龍執筆,保證了知識的權威性,而Sheldon科學漫畫工作室用淺顯幽默的方式表現出來,則足以讓普通人一窺量子力學神秘面紗背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