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宋紅勝/文 受訪者供圖
講著量子力學的大學教授不一定都是「老學究」,還有可能是戴樹璽。
12月1日,44歲的戴樹璽,兩眼的靈光穿透鏡片,以敏捷的思維,接著河南商報記者拋出的話題侃侃而談。
與實驗室和講臺上的身份有所不同,在網絡上,他儼然已成社會科普的「網紅大咖」。自從接觸到今日頭條和西瓜視頻,「愛較真的戴老師」用通俗、風趣、大眾又不失嚴謹的科普方式,贏得近100萬粉絲和累計超6億的閱讀量。
1976年,戴樹璽出生於河南省開封市。1994年,他考入河南大學,從此人生一路「開掛」——碩士畢業後留校任教,此後又拿到了中科院博士學位,赴日本東京理科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相繼在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香港科技大學做訪問學者。
他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留學歸國人員基金和河南省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發表SCI論文30餘篇,獲授權專利5項,獲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早在2013年,37歲的戴樹璽就已評上了正教授職稱。
2014年,戴樹璽從河南大學特種功能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調入物理與電子學院,開始給本科生上課。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上的知識,戴樹璽經常搜集相關素材,增加一些當前科技進展的內容。久而久之,戴樹璽的科普意識更強了。
2017年年底,戴樹璽在翻閱今日頭條App時,收到了「悟空問答」的一條關於量子力學的提問,剛好當天講的原子物理課就是相關內容,於是戴樹璽進行詳細的回答,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答了10多道題的時候,頭條科學運營聯繫到了他,在對方的邀約下,戴樹璽註冊了科普自媒體「量子實驗室」,並成為「悟空問答」的籤約作者。從此,他幾乎每晚都要回答網友提出的科學問題,每次篇幅500字以上。至今,他在今日頭條上共回答科學方面的問題1000多次,共獲展示量13億,點讚24萬人次;發布圖文微頭條4600多條,總閱讀量6.1億,獲贊195萬。
今年3月疫情期間,從香港訪學返回的戴樹璽居家隔離。處於「空檔期」的他開始關注科普視頻,他認為,相比圖文形式,視頻可以更形象地展現出來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科普效果更好。
他開始嘗試視頻創作,並於6月30日發布了第一部中視頻《搖擺的臺積電,與華為和大陸市場漸行漸遠?》。視頻以華為自研晶片生產風暴為背景,講述了世界最大的晶片代工廠臺積電在這場風暴中的位置,以及搖擺站隊態度的原因。整個視頻5分23秒,卻在今日頭條和西瓜視頻上斬獲了458萬次的播放量。
考慮到能更方便地與讀者交流互動,在今日頭條運營老師的建議下,戴樹璽將帳號「量子實驗室」改名為「愛較真的戴老師」。那麼,戴老師有多較真呢?今日頭條曾專門為他做了一期開屏,上面寫著這樣一句話:「較真是保護色,愛折騰是真內核。」戴樹璽理解的「較真」,就是對待科學要講究嚴謹的態度,內容上要精益求精。
為了彌補視頻製作技術的「短板」,他還找了媒體專業的小夥伴們組隊合作。戴樹璽負責把控文稿、素材搜集和配音,小夥伴主要負責稿件編輯和視頻製作。幾乎每周,他都要在今日頭條和西瓜視頻上發布一期大約10分鐘的中視頻。每期視頻的誕生,從選題的討論到確定,都要經歷10天左右的「孕育」時間——兩天寫成初稿,兩天打磨,根據小夥伴的提議進行兩天的修改,然後是三天的視頻製作流程。
今年8月,戴樹璽還開通了同名抖音號,他將中視頻的文稿內容拆分或者改短,配以動畫製作,以每周3期的頻率發布。截至目前,「愛較真的戴老師」在今日頭條、西瓜視頻和抖音已經積累粉絲98萬。
今年9月,「愛較真的戴老師」入選今日頭條「科技未來星」計劃。今年10月,「愛較真的戴老師」關於碳基晶片的視頻,參加今日頭條和中國科協舉辦的全國科普日短視頻大賽,獲得「十大最受歡迎科普視頻獎」。
「學過中學物理的人,都能看懂我的科普文章和視頻」——這是戴樹璽給「愛較真的戴老師」的定位。
戴樹璽的粉絲,年齡30歲~50歲的佔60%以上,大多數為中青年男性。「這個人群思想比較成熟,更加關注國家的科技發展。」為了達到大眾傳播的效果,戴樹璽將創作重心放到了稿件的打磨上。「『磨』什麼?就是將專業名詞通俗化,就是用大白話講科學。」如何既精準又通俗地展現所要表達的內容,決定了科普的受眾面。
視頻如何選題?戴樹璽時刻瞄著科技熱點。美國對華為制裁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對晶片十分關注,但很多人不知道晶片是怎麼回事,於是他結合自己微納加工專業的知識背景,做了晶片製造技術的系列科普視頻,介紹晶片製作流程、什麼是光刻機、世界和我國半導體發展歷程等問題。
「做科普就是為了讓更多人關注我國的重大科技進展,了解到中國從科技大國到科技強國的轉變,希望公眾能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戴樹璽說。與粉絲的互動,也會給他帶來很多選題的啟發。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後,有粉絲留言想了解一些關於諾獎得主羅傑·彭羅斯的一些成就。他獲諾獎的課題是黑洞方面的研究,當時媒體的報導已經鋪天蓋地。戴樹璽換了一個角度,講了一期羅傑·彭羅斯關於量子意識的爭議性研究,《意識是人類的幻覺,還是量子力學產物?》。羅傑·彭羅斯認為人的意識是量子行為所引起的。
戴樹璽正在製作的新一期視頻,也是對該話題的延續——《生命是什麼?為什麼生命都懂量子力學?》。他提出,最近20年的研究表明,光合作用、酶催化、鳥類導航或嗅覺等生命現象,可能都應用到了量子力學中的相干性、量子隧穿和量子糾纏等特性。也許在長達數億年的自然進化中,生命早已經懂得量子力學,學會利用量子效應。
戴樹璽發布的視頻內容,不僅僅只涉及科普,還有關於大學專業選擇、讀研讀博、職業規劃等內容。粉絲經常跟他互動交流,他也會像一位「知心老大哥」一樣,儘可能地為粉絲解惑。
在大多數人看來,物理課可能會因為專業性太強而顯得枯燥乏味,但戴樹璽的學生們並不這麼想。
「戴老師講課,就像是講故事,特別有意思!」河南大學物理與電子學院2019級學生許宇航告訴河南商報記者,戴樹璽不只是講課本上的知識,還會結合時事講一些業內頂尖的科技成果,極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他還會鼓勵學生「走出課本」,做一些與課本知識相關的小調研。
許宇航是戴樹璽的忠實「粉絲」,時刻關注他更新的視頻。「與我看過的其他科普視頻不同的是,戴老師的視頻既有專業性,又能用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許宇航說,戴樹璽的視頻,不僅僅物理專業的人能看懂,其他專業的人也能看懂,而且有興趣去看,受眾面廣了很多。
「做科普不僅沒有耽誤我的正常工作,反而對我的課堂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戴樹璽說,想要持續地輸出,就要大量地輸入。為了做科普,他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和新聞報導,提升了自己的知識結構,也豐富了課堂內容。更重要的是,將國家先進科技進展融入課堂,增加學生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也是理工科講好「課程思政」的一種形式。
作為社會智力資源的載體,高校主要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四大職能。「做好科普,是回饋社會最直接的方式。」河南大學物理與電子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白瑩說。
據白瑩介紹,該院定期組織教師帶領學生到中小學開展「物趣小課堂」活動,演示物理小實驗,學習科學知識,感受物理奧妙,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該院還承擔了河南省「中學生英才計劃」的培養工作,被遴選的優秀高中生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時間,來到該院接受大咖級導師的指導,參與科研實驗和課題研究。
「戴老師將物理課堂搬到了網上,特別是今日頭條、西瓜視頻這類大平臺,能夠服務更多的人。這種社會科普『自選動作』,應該大力提倡!對學校課堂與社會科普同頻共振的優秀人才,學院將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白瑩說。
(首席編輯 華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