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解釋意識何以可能

2020-11-25 中國社會科學網

  量子力學可以解釋意識問題嗎?相信在被問到這一問題時,大多數人的臉上都充滿了疑惑。或許在他們看來,意識只是人腦內神經信息之間複雜的計算行為,是一種生物現象,它又如何能和量子力學這一描述微觀世界中粒子運動規律的物理學產生關聯呢?然而,意識研究的過往事實卻對此提出了反駁。自20世紀下半葉以來,有關從大腦中尋找量子效應的研究就從未停止過。梅沢博臣(Hiroomi Umezawa)、赫伯特·弗洛裡希(Herbert Fr hlich)、馬裡·吉布(Mari Jibu)和庫尼奧·雅蘇(Kunio Yasue)等人先後進行了相應的研究。在他們看來,人腦內包含著大量的生物分子和原子,由它們所構成的人腦就如量子系統,也同樣遵循著量子力學規律。例如,梅沢博臣從腦量子場論出發,將記憶等意識現象理解為大腦皮層場中能量子的能量交換的結果。弗洛裡希認為,神經細胞膜中的量子在電荷振蕩過程中會凝聚成具有量子相干性的同種狀態,即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吉布和雅蘇則認為,腦量子場中皮層子和玻色子的運動就是量子信息的傳遞過程,它最終導致腦皮層中的量子相干態的形成。總的來說,這些研究都是從量子相干態或疊加態角度,將人腦內的神經活動描述為相應的量子活動。從而也向我們表明,意識不僅是單純的生物性現象,它還和量子力學極為有關,同樣可以從量子力學角度得到合理的解釋。

  如上所述,對量子大腦的研究啟示我們不應僅僅將人腦視為單純的生物腦,還需認識到大腦中時刻進行著量子活動,是具有量子效應的量子腦。20世紀90年代初,神經生理學家弗雷德裡希·貝克(Friedrich Beck)和約翰·埃克爾斯(John Eccles)就通過實驗發現,神經傳遞分子沿著軸突的末端從一個神經細胞傳遞到另一個神經細胞的樹突前端時,其傳遞值並不是等於1的整體事件,而是小於1的概率性事件,它就如量子的不確定性機制,是一種具有量子活動規律的概率性事件。貝克和埃克爾斯由此認為,之所以人會具有自由意志或精神意圖這樣的特殊意識現象,恰是由單個神經傳遞分子具有概率性的傳遞機製造成的。由於我們大腦皮層的樹突叢中包含無以計數的突觸連接,因而人腦中就具有數量龐大的量子傳遞行為,這必然會導致精神現象的隨機性和自由性,即所謂的自由意志。貝克和埃克爾斯從實驗層面對大腦深處的量子效應進行了深入研究,為量子力學解釋意識問題提供了可靠的實驗依據。那麼,量子力學解釋意識問題的理論又是什麼呢?

  20世紀90年代中期,曾與霍金一同創立現代時空理論的英國傑出數學家、物理學家和科學哲學家、牛津大學數學系名譽教授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與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麻醉學系和心理學系名譽教授、意識研究中心主任斯圖亞特·哈梅洛夫(Stuart Hameroff)共同提出了一種新的意識理論:調諧的客觀還原理論(Orchestrated Objective Reduction Theory,簡稱Orch OR),該理論認為,意識是微管中量子引力所引起的波函數坍縮的結果。應該如何來理解Orch OR理論關於意識的觀點呢?我們不妨先從其理論構成基礎來看。Orch OR理論的構建基礎主要包括客觀還原論(Objective Reduction,簡稱OR)和神經元微管結構理論,前者由彭羅斯所創立,後者則主要歸功於哈梅洛夫的工作。在彭羅斯看來,意識是量子時空結構中的產物,它和宇宙緊密聯繫,而描述意識和宇宙之間關係的理論就是OR理論。關於OR理論,它是指從客觀還原的角度來描述波函數在量子時空結構中坍縮的量子理論,與之前哥本哈根從意識坍縮波函數的觀點來解釋量子系統中波函數的坍縮不同,OR理論認為,波函數的坍縮是由量子引力導致的,所以是客觀的還原,以此區別於哥本哈根關于波函數坍縮的主觀還原解釋。彭羅斯認為,在量子系統中,由於粒子疊加態中各態的時空幾何在質量和能量上的分布不均,因而它們時刻處於非常不穩定的狀態。這樣,當量子引力能量(EG)達到一定的臨界值時,疊加的時空幾何就會發生坍縮,即客觀還原(OR)的出現。在彭羅斯和哈梅洛夫看來,神經元微管的精細生物結構具備量子效應產生的相關條件。微管是細胞骨架的主要構成部分,它是長度從幾百納米到幾米不等空管狀結構,直徑約為25納米,內部包含了13根由微管蛋白所組成的纖維柱。在微管表面,鑲嵌著由α單體和β單體組合而成花生狀的微管蛋白,其內部是具有電性或磁性的偶極子(dipole)。這樣的特殊結構使得相鄰微管蛋白在微管自身振蕩過程中能夠產生構像上的相互轉換,進而導致微管蛋白內的偶極子產生運動狀態的耦合態,即量子疊加效應。這樣,根據OR理論,意識是量子時空結構中量子引力所導致的波函數坍縮的結果。那麼,由於在微管內同樣存在著量子疊加效應,在量子引力達到一定的臨界值而引起其中的疊加態發生坍縮時,意識也就出現了,或說客觀還原發生在微管中。

  我們可以看出,Orch OR理論不再將意識拘泥於傳統複雜的神經計算,而是從量子力學和神經元微管角度來構建對意識的描述,可以說在意識解釋上是極具創新性的。然而,Orch OR理論也面臨著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那就是,微管中量子疊加態持續的時間是否足夠引起意識。我們知道,量子疊加態是非常脆弱的量子現象,只要稍微受到外界的幹擾,就會發生坍縮而引發退相干。而我們大腦是個又熱又溼的生物環境,勢必時刻幹擾著微管中的量子疊加態。而且,在Orch OR理論中,彭羅斯和哈梅洛夫計算出微管中量子疊加態持續的時間僅僅為10—20到10—13秒,這麼短的時間如何能引起意識呢?針對這個問題,彭羅斯和哈梅洛夫也未能給出令人信服的回答。Orch OR理論對意識解釋的合理性也由此大打折扣。

  然而,近年來,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分校的維理理論物理研究中心教授馬修·費舍爾(Matthew Fisher)的研究則有望為Orch OR理論提供支持。不同於Orch OR理論從微管結構中尋找量子效應,費舍爾則從波斯納分子中來尋找相應的線索。所謂的波斯納分子是一個包含了6個磷原子的分子結構,它大量地存在於神經細胞外液中。費舍爾推測,與自然界中原子的原子核具有自旋性質一樣,磷原子核也同樣如此。由於原子核自旋的方向並不是一致性的,那麼,相鄰波斯納分子內的磷原子在原子核的自旋過程中就會產生量子糾纏態。而大量的波斯納分子所組成的波斯納分子集群內就存在著更為複雜和數量龐大的糾纏態,當它們參與到大腦內的化學反應過程中時,就會影響神經元信號的傳遞行為,進而影響我們的思維和記憶等意識現象。同樣的問題是,磷原子核的糾纏態的時間是否足夠引起意識呢?費舍爾經過詳細的計算,最終確定磷原子核糾纏態時間預估可以達到105秒。這樣的結論對彭羅斯來說的確是個好消息,它可以大大緩解人們對於Orch OR理論的質疑。不僅如此,近年來,還不斷有新的研究表明生物過程中也包含著較長時間的量子相干性。例如,2007年,克裡尼等人就通過對蛋白質的研究表明,蛋白質不僅在光合作用過程中存在著量子相干性,而且其持續的時間甚至和蛋白質本身存在時間相等。2010年,《物理評論快報》上也有文章聲稱,生物系統中的疊加和糾纏態時間可以持續至100秒,超過了某些人造分子所能持續的時間。對此,牛津大學教授維拉特科·弗德拉(Vlatko Vedral)就指出,認為人腦溫暖溼潤的環境無法擁有足夠引起意識的有效量子相干性的想法不免過於簡單,對量子意識的研究我們還需給予更多的期待。

 

  (作者單位:東南大學人文學院)

相關焦點

  • 量子力學能夠解釋意識的起源?
    為什麼牛頓晚年信仰宗教,因為他的理論能夠解釋軌道為什麼這麼轉,周期是多少,但無法解釋為什麼這個宇宙本來會動起來,為什麼星星會開始運動起來,所以他假定是上帝在推動。在他的理論裡面時間是均勻流逝且無窮無盡的,空間也是均勻而無限大的。但是有了量子力學之後,我們把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結合在一起就可以來建立一種理論,叫大爆炸理論。
  • 量子意識簡單解釋
    咋聽起來,會感到奇怪,量子意識能簡單地予以解釋嗎?答案是:不可能。那麼為什麼又要作簡單解釋呢?這裡,對量子意識的基本狀態予以簡單解釋,以便對量子意識能有一個基本的、恰當的認識。首先,需要了解的是,當今世界上存在有兩種不同狀態的量子意識:第一種量子意識:只是在意識前面簡單地冠以量子二字,隨意發揮的量子意識思潮。由於並不是基於量子力學理論及其分析方式予以具體、深入的考察,所以被科學界納入如神學、佔星術、鍊金術、看相術等之類的偽科學。
  • 科學家用量子力學解釋意識的存在,表明人走後意識會短暫殘存
    如今我們的科技發展的十分迅速,但是依舊還有很多問題無法解釋,尤其是關於人類本身的一些問題,例如意識究竟是什麼,人是否存在前世今生,我們是否真的擁有靈魂等等,都是一些未解之謎。科學家們曾經嘗試用很多方面的觀點去解釋意識以及靈魂的相關問題,但是依舊沒有辦法找到合理且可以得到證實的答案。直到量子力學的出現,又給了科學家們一個全新的觀念去詮釋靈魂以及意識的內容。
  • 量子力學解釋人死後的奧秘:意識終將消失!
    當時,人們都很驚訝人死後意識竟然不會消失。現代醫學家解釋稱,這只是由於大腦中尚存在血液循環,大腦沒有第一時間死亡而已。                現在,人們對死亡的研究已經進入到量子力學的範疇。在量子力學理論的指導下,科學家再次對靈魂下了新的定義:人的意識本質是神經系統的電流,它是由許許多多的電子相互糾纏而產生,電子相互碰撞疊加產生了人的意識。人們常說的「思維碰撞的火花」或許正是基於此。
  • 潘建偉:量子力學和意識產生可能是有關係的
    量子力學給我們帶來了好處,比如說信息技術的革命,初步給我們回答了我們宇宙有沒有起源,各個量子力學基礎上我們根據觀測的數據,我們發現我們宇宙可能來自於一個大爆炸的起點,某種意義上,按照目前的力量,宇宙誕生基點的爆炸或者是量子掌握,也就是說我們當時延續的幾千年,幾萬年的問題,終於慢慢的可能加以解答了。
  • 人類思維與量子力學間的奇妙聯繫:意識到底來自哪裡?
    一些科學家認為,意識是什麼的問題已經有了答案,也有人認為意識僅僅是一種幻覺。然而,更多的人認為,我們根本就不知道意識到底來自哪裡。長期以來,意識之謎一直困擾著科學家,一些研究者甚至嘗試用量子力學來對其進行解釋。
  • 【地理觀察】量子力學解釋靈魂轉世,恐怖的量子力學顛覆人類世界觀
    譚師出品 雙縫實驗是量子力學中,最為神奇的實驗之一。該實驗由英國科學家託馬斯·楊在1807年提出的,證明了光波動性;到了20世紀初,量子力學的出現,給雙縫實驗增加了新的解釋。
  • 用量子力學可以解釋靈魂嗎?
    近些年來人類的科技逐步深入到了量子領域,量子世界裡的一些奇妙景象也逐漸被世人所知。量子力學是高深的,高深到連費曼這樣的量子力學大師也感慨「無人能懂量子力學」。可總是有那麼一些人道聽途說了幾個量子力學中的概念便大肆用量子概念解釋這解釋那,說什麼量子力學認為意識能夠改變客觀世界;說什麼雙胞胎的心靈感應是一種量子糾纏;還有的宣揚什麼用量子力學可以發現靈魂。哲學的、宗教的、文學的,仿佛什麼東西一旦扯上了量子就立馬變得高大上。
  • 量子力學解釋靈魂轉世,恐怖的量子力學顛覆人類世界觀
    量子力學    科學的探索和研究是永無止境的,但是對於世界探索的越深
  • 量子力學驚世駭俗的發現,生命原來是可逆的,意識可以創造生命?
    地球上大部分特種的來源都可以在《進化論》裡找到很好的解釋,但是它仍然無法解釋歷史曾經發生的某些事件。比如《進化論》提出了物種的進化過程是一個緩慢且有規律的,但是這樣的說法,卻無法對那些發生的物種大爆發事件,有合理的解釋。事實上,在地球生物的進化過程中,人類是唯一具有高智慧的生物,既然是物種同時進化,那為何僅有人類是具有高智商的呢?
  • 費曼何以確信「無人能懂量子力學」?
    費曼是量子力學大神,按理說他應該非常懂量子力學。可是對量子力學,費曼有一句名言:我確信沒有人能夠懂量子力學。費曼對量子力學的評價可以說是物理學家的共識,很多物理學家也表達過類似的觀點,量子力學哥本哈根派的領軍人物玻爾就曾說過:如果誰在學習量子力學時不覺得困惑,說明他根本不理解量子力學。 我們生活在低速的世界,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和宏觀物理打交道,這時候描述物體的運動用牛頓建立起來的經典力學就足夠了。
  • 意識的產生 說明人類大腦可能是臺高度發達的量子計算機!
    有些研究人員認為,被迫得出客觀性是一種幻覺,這種意識必須在量子理論中發揮積極作用。但對於其他人來說,這似乎毫無意義。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甚至曾經抱怨道,月亮是不存在的,只有當我們觀看時它才會出現。如今,有些物理學家對此感到懷疑,是否意識影響到量子力學,後者甚至可能因為前者而出現。這些人認為,量子理論可能需要充分理解我們的大腦如何工作才行。
  • 統計力學,量子力學中的量子數學方法和解釋
    統計力學,量子力學中的量子數學方法和解釋。陳建、伍定邊,王院士講的經典物理物理量子都有。潘慶,趙凱華等的近代物理。斯坦福的量子力學理論。上面這些都是最基礎的說幾個選修課,理論物理四大力學:電動,量子,量子統計,熱力學量子力學,電動力學(龐加萊),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佔理論物理課很大一部分比重。形式論,微分拓撲,代數拓撲都是很有意思的東西。
  • 通俗解釋:量子力學基礎知識
    量子力學是一門令人感到深奧、違反直覺的理論,但這個理論並不是所想像的那麼神秘與不可思議。如果你了解下面的量子力學基礎知識,你會覺得量子力學更容易理解。量子力學量子力學是物理學的一個分支,也稱為量子物理學或量子理論。
  • 什麼是量子力學?什麼是量子糾纏?為什麼說量子力學很詭異?
    隨著科技的發展,量子學的出現,以前我們認為構成物質最小的單位是分子原子,但沒有包括無形的意識,那靈魂和意識又是什麼呢,有形的物質無形的意識包括靈魂和能量,都是有量子構成一團震動的能量,這乃是裡程碑似的結論,它統一了有形的物質世界和無形虛擬世界。
  • 量子力學一道醜陋的傷疤,哥本哈根詮釋需要一個客觀的解釋
    但在我們認真了學習相對論之後,我們也漸漸接受它,甚至習以為常,而量子力學的誕生其實僅僅比相對論晚了十幾年,兩者幾乎誕生於同一時期,同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但量子力學一路走來卻總是伴隨著質疑、甚至嘲笑,為很多物理學家所不容,其根本原因就是量子力學的正統解釋:哥本哈根詮釋挑戰了物理學的純潔性,或者說挑戰了唯物主義科學。
  • 量子力學裡的「波函數坍塌」是由於人的意識導致的嗎?
    有一幫人老喜歡將量子力學神秘化,這不又有人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量子物理中,「意識」導致波函數坍縮,這裡「意識」到底指什麼?量子物理中,沒有這樣的說法。原來是想借量子力學招魂納幡死灰復燃的神鬼玄說,是某些宣揚「科學的盡頭是神學」的一幫子人咋呼的。他們利用的是量子力學中一些奇異特性,如不確定性原理(測不準原理)、波函數坍塌、量子糾纏等與宏觀事物邏輯相悖的特點,把量子力學神秘化,往神學上引。愛因斯坦與哥本哈根派之爭。
  • 朱清時:不可思議的量子意識
    意識和觀念的能量又是什麼?很多年,我都為這樣的問題所困惑。佛學博大精深,一念起萬水千山,一念滅滄海桑田。我們所有悟,但沒有辦法用科學的思維來解釋。科學和佛教思想能否象朱先生說的那樣,從不同的路徑能夠走到世界之巔峰相會呢?很有幸,在這個時刻,讀到朱清時先生所討論的《量子力學崩塌你的「科學」世界觀:人類的主觀意識是客觀物質世界的基礎》這篇演講。
  • 世界觀可能崩塌… 中國科學院朱清時:量子意識(人人能懂版)
    為了解釋量子力學觀念,我先說說普通人的日常經驗。一般人認為客觀物體一定要有一個確定的空間位置,這種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客觀的。比如說,我的女兒現在在客廳裡面,或者說我的女兒現在不在客廳裡面,兩者必居其一。 女兒可以既在又不在客廳裡嗎? 但在量子力學裡就不一樣了。
  • 科學家用量子力學佐證,死亡後意識永存!
    科學家用量子力學佐證,死亡後意識永存!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隨機開始,然後又隨機結束,沒有任何人能夠預料到自己生命的起止。而生老病死又是每個人必須經歷的事情,雖然很多人對於死亡這件事情都抱有好奇的心態,但是出生和死亡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只有一次機會的,因此即便是怎樣好奇,所有嘗試過死亡的人也都沒有機會分享這種體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