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一道醜陋的傷疤,哥本哈根詮釋需要一個客觀的解釋

2021-01-13 AG平臺20190829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人們欣賞蓮花,往往就是欽佩蓮花身處汙垢,卻始終純潔的高貴品質,而在物理學家心中,物理和蓮花一樣純潔無瑕,物理學家們甚至不能容忍一丁點唯心、或者維我的東西夾雜進去,不過在20世紀初誕生的一項物理學分支,卻挑戰了大多數物理學家的心理底線,這個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的物理分支就是量子力學。

神聖而純潔的物理學

其實在物理學的發展史上,出現過很多次具有顛覆意義、甚至與違背經驗直覺的理論,例如: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的兩個鐵球同時落地實驗,牛頓力的分解,還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其實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最顛覆經驗直覺的一種物理理論,在相對論理論誕生之前,有誰會想到運動的時鐘會變慢這種看上去無比荒唐的理論呢?但在我們認真了學習相對論之後,我們也漸漸接受它,甚至習以為常,而量子力學的誕生其實僅僅比相對論晚了十幾年,兩者幾乎誕生於同一時期,同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但量子力學一路走來卻總是伴隨著質疑、甚至嘲笑,為很多物理學家所不容,其根本原因就是量子力學的正統解釋:哥本哈根詮釋挑戰了物理學的純潔性,或者說挑戰了唯物主義科學。

在薛丁格方程誕生後才僅僅一年,以玻爾的哥本哈根學派就提出了對於薛丁格方程的另一種全新的解釋,哥本哈根學派認為:薛丁格波動方程並不是描述在某一時刻粒子位置的實際方程,而是描述在某一時刻粒子位置出現概率的方程,也就是說:在沒有觀察的情況下,粒子是不存在實際位置的,而是像一團由虛擬數字組成的概率一樣彌散,在空間內的各個角落,只要當被觀測後,由數字概率組成的粒子探索,然後迅速凝結成實際粒子。

偉大的哥本哈根詮釋

如果說哥本哈根學派僅僅是對於薛丁格方程給出了一種全新的解釋,那麼並不至於引起如此激烈的反應,但是哥本哈根學派給出的解釋中有一個令很多物理學家無法接受的概念(其中包括愛因斯坦、薛丁格等物理學巨匠也無法接受),這個讓眾多物理學家抓狂的概念就是:觀測,也就是:觀測產生了被觀測的屬性。

觀測是什麼呢?其實對於觀測的解釋有很多種,對於粒子進行拍照算不算觀測呢?有些人會說:當然算啊,照片的本質其實就是照片膠片受到了由物體反射而來光子的轟擊,從而留下了記錄光子痕跡的落點,最後形成了圖像,這種觀測的方式其實用眼睛看原理上是一致的,但細細想來,拍照片與用眼睛看還是有區別的,這個區別是什麼呢?因為用眼睛看這一觀測過程中難免夾雜了一起其他的東西,這些東西也是物理學家最不願意提起的東西:意識。

光子轟擊視網膜,神經將信息傳輸到腦中形成了圖像,可一旦人腦介入了這一過程,那麼就難免會有意識的參與,所以很多物理學家質疑:哥本哈根學派實際上是用一種曖昧(觀測)的方式,將神聖而純潔的物理學再一次葬送給了唯心主義,量子力學使自然科學陷入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境地,

量子力學醜陋的傷疤:意識

不過哥本哈哥學派的領袖玻爾卻並不這麼認為,玻爾說我們生存的世界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宏觀世界,宏觀世界是實在的,是受到經典物理學支配的,所以不存在觀測產生了被觀測的屬性,而另一種微觀世界中的粒子、量子是受到量子力學支配的,由於兩個世界的使用理論不同,所以兩個世界不存在交集,那麼我們也就沒有必要擔心在宏觀世界中,物質是不是實在的,是否在沒有被觀測的情況下是不存在的,只要我們能夠使用宏觀儀器進行計量,並且得到想要的結果,那麼就夠了,關於是否觀察、意識作用其中並不重要,我們只要閉上嘴巴,認真計算就好了。

玻爾的解釋將宏觀與微觀世界區分開來,極力避開了關於觀測與意識的曖昧關係,以免遭受整個物理學界的口誅筆伐,即使像玻爾這樣在物理學界舉足輕重的大師,也不敢觸及物理學的最後一道底線。

真相是什麼?

不過細細想來,玻爾的解釋只不過是為了緩解矛盾的緩兵之計而已,並沒有解釋出觀測的本質,即便是波函數崩塌,也只不過是在數學上賦予的一個概念而已,並沒有實際意義,再者說,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的界限是很模糊的,所以雙方使用理論就也是模糊的,那麼就不存在絕對的隔絕性,一些量子效應,例如卡西米爾效應也就可以在宏觀世界中得到展現。

著名物理學家諾依曼幽默的評論道:如果玻爾所說的量子效應真的普遍適用,那麼量子力學就無可避免的要與意識打上一仗。

相關焦點

  • 量子力學中最醜陋的一道傷疤:為何人的意識會影響客觀物質狀態?
    量子講堂第九期:人的意識是量子力學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也是物理學家想極力迴避的一個話題,這被譽為量子力學中最醜陋的一道傷疤在量子講堂的前幾期,我們講到了一切的微觀粒子在沒有被觀測之前,都處於疊加態,所以物理學家只能使用波函數來描述微觀粒子的概率
  • 3條哥本哈根學派關於量子力學的論述
    以玻爾為代表的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學派起源於1921年玻爾在丹麥哥本哈根創建理論物理研究所,該研究所成立後迅速成為當時國際上公認的物理研究中心,逐漸形成了以玻爾為核心、以哥本哈根的名字命名的學派。哥本哈根派對量子力學的創立和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代表人物有玻爾、海森堡、泡利和玻恩等。
  • 王孟源:宣傳中國的量子衛星,別把「哥本哈根解釋」混進來
    2 在中國,玻爾的「哥本哈根解釋」經過朱清時院士的闡述,變成了「物理學步入禪境」、「客觀世界可能不存在」。清華大學的量子信息專家王向斌在為朱清時辯護的文章中說,在量子信息領域,經常要用到單次測量的結果,這會涉及到量子塌縮,並批評退相干即坍縮的說法。這種辯護該如何評價? 3 Wilczek提出的「時間晶體」的概念,近年來很火,但也有很多爭議。
  • 量子力學「多世界詮釋」的艱難誕生之路
    Petersen在維護自己導師,「哥本哈根詮釋」提出者尼爾斯·玻爾的想法,哥本哈根詮釋是理解量子力學的標準方式,這一詮釋得名於玻爾著名的研究院的所在地,這一研究院聲稱極小尺度的量子世界和我們日常的生活經歷完全不同。
  • 量子力學「多世界解釋」的艱難誕生 成為哥本哈根解釋最大對手
    量子力學「多世界解釋」的艱難誕生 成為哥本哈根解釋最大對手  Connor Feng • 2018-09-29 20:10
  • 網友問:對於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都有哪些解釋?
    正統解釋,隱變量詮釋,平行宇宙詮釋,多維宇宙詮釋等等。哥本哈根詮釋量子力學的正統解釋,即是波爾等人建立起來的哥本哈根詮釋。不確定性原理,可以理解為微觀事物的基本屬性,這個屬性的特點,就是使得位置和速度具有一定的不確定度,至於更深層的原因,目前量子力學無法解釋,也沒必要解釋,就如微觀粒子的自旋、色荷一樣。
  • 連接宇宙的量子力學,哥本哈根詮釋vs導航波理論,孰對孰錯?下
    但問題在於,這裡有個折中的過程,導航波理論從本質上打破了物理學中的另一個大規則:定域性。定域性原理是指宇宙中一切物體只能影響與它相鄰的事物,而不能在沒有發射任何信號的情況下與相距很遠的事物相互作用,而那個信號需要通過兩者間的空間被傳播。最重要的是,這意味著所有信號的傳播需要時間,所以我們看見閃電之後才聽到雷聲。
  • 哥本哈根詮釋存在致命缺陷,量子多重宇宙如何能邏輯合理地解釋?
    1926年6月21日,埃爾溫·薛丁格寫下了一個如今被銘刻在每一位物理學家心中的著名的方程——薛丁格波函數方程。儘管該方程由薛丁格提出,但是對該方程作出正確的解釋的人卻是當年已43歲的馬克斯·玻恩,玻恩因為對波函數的解釋,在1954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由玻恩所提出的"波函數的概率表達",之後發展為著名的「不確定性原理」,也稱為「測不準原理」。
  • 關於量子力學幾大問題的解答:量子不是粒子,而是一種物理概念
    答:量子力學是一門研究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物理學理論,研究對象(微觀粒子)包括: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光子、夸克、電子、中微子等),量子力學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礎之一,經典力學是主要解釋宏觀低速物質的運動規律,相對論是主要解釋宏觀高速世界物質的運動規律,量子力學主要解釋微觀世界粒子的運動規律。
  • 細說偉大的哥本哈根學派,哥本哈根解釋為什麼會正確
    牛頓力學的含義是明確的:它描述了一個合理的世界,一個「發條宇宙」。經典物理學不需要解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肯定有違直覺,但我們也不需要對相對論進行「解釋」。在學習一段時間相對論後,我們很快便接受運動時鐘變慢等概念。
  • 愛因斯坦與哥本哈根詮釋的世紀之懟,說明雙方理論水火不容嗎?
    這實際上是為了論證量子力學的不完備性而提出的一個佯謬,這個理論引起了科學界的巨大爭論,由此推動了量子力學的發展,量子糾纏理論就是在這個辯論中越來越成熟的。這個理論,是愛因斯坦與哥本哈根派論戰幾十年的一個核心。
  • 打破谷歌量子霸權!一文看懂什麼是量子力學
    但是單光子雙縫實驗裡,最後清晰呈現的幹涉條紋,都無可辯駁的說明這是客觀存在的現象,是自然規律。於是,為了解釋這種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量子力學才得以構建起來。所以在不知道這個最核心原理的情況下,當前量子力學就存在多個版本的「量子詮釋」(二)多個版本量子詮釋在量子力學的發展過程裡,由於我們並不知道這些量子現象背後的原理,所以只能基於客觀存在的現象規律,去通過數學工具提出一些解釋,來詮釋這種現象。
  • 協建矩陣力學奠基量子論,提出「概率詮釋」解釋波函數
    在量子江湖,若是按地域分,哥本哈根的玻爾、慕尼黑的索末菲和哥廷根的玻恩可謂是三大巨頭。論起對量子力學貢獻,玻恩甚至被人認為是量子力學的真正奠基人。此外,玻恩還有一個特別的貢獻:對中國物理學家們的巨大影響。
  • 量子力學
    早期將量子力學與狹義相對論結合起來的嘗試包括用協變方程(如克萊因-戈爾登方程方程或狄拉克方程)代替薛丁格方程方程。雖然這些理論成功地解釋了許多實驗結果,但由於忽略了相對論允許粒子的產生和湮滅,因此它們具有某些不令人滿意的性質。一個完全相對論性的量子理論需要量子場論的發展,量子場論將量子化應用於一個場(而不是一組固定的粒子)。
  • 即使做出了量子計算機,量子力學對人類來說仍是巨大的「黑箱」
    「黑箱」,目前量子力學很多的「詮釋」都只是對「黑箱」所呈現出來的這些事物規律做一些「說得通」的詮釋,所以每一種量子力學詮釋,都有各自缺陷。所以物理學家就基於客觀存在的現象規律,通過數學工具提出了一些解釋,來詮釋這些現象,試圖讓量子物理能「說得通」。但是由於我們並不知道這些量子現象背後的原理,因此這些詮釋就有點像盲人摸象——對一個事物的描述存在多個版本,且都有缺陷。
  • 量子四重奏:量子論、量子力學、量子糾纏、量子通信
    裡面產生一系列與常識相悖的現象,以致量子論的奠基人愛因斯坦等人都拒絕接受。特別是海森堡提出不確定性原理,剝奪了愛因斯坦一貫信奉的決定論。更有趣的是量子力學的主要奠基人——波動力學的創立者薛丁格也拒絕接受不確定性原理。薛丁格提出的波動力學能完美描述微觀粒子在被測量前的行為,但是一旦發生測量,波動力學好像就失效了。然後海森堡提出的矩陣力學又完美接棒解釋了測量後的粒子行為。
  • 我們能做出量子計算機卻至今摸不透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對人類來說,仍然是一個巨大的「黑箱」,目前量子力學很多的「詮釋」都只是對「黑箱」所呈現出來的這些事物規律做一些「說得通」的詮釋,所以每一種量子力學詮釋,都有各自缺陷。對量子力學的多種詮釋雖然量子力學幾乎構成了當前包圍我們生活的各式各樣電子產品的基礎科學理論,但量子力學對於人類來說,仍然是一個巨大的「黑箱」。量子物理學中的一些現象看起來「毫無章法」,有的似乎完全說不通。所以物理學家就基於客觀存在的現象規律,通過數學工具提出了一些解釋,來詮釋這些現象,試圖讓量子物理能「說得通」。
  • 我們能做出量子計算機 卻至今摸不透量子力學
    最近幾天,我國量子計算機「九章」處理高斯玻色取樣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快100萬億倍的新聞刷屏。雖然生活中、新聞裡經常會聽到量子力學這個詞,但很多人到現在都不清楚量子力學究竟是一門怎樣的學問。量子不是一個實體一聽量子,很多人會以為它跟電子一樣是一個實體。其實,這個理解是錯的。
  • 多世界理論挑戰哥本哈根詮釋,命運多舛的平行宇宙學說
    我們必須假設整個宇宙的狀態可以被一個超大的波函數描述,它按照薛丁格方程演化,並且這個宇宙的存在不依賴於任何外部觀察者。觀察者不但可以被量子力學描述,而且是量子力學中最關鍵的部分。觀察就是一個物理過程,而不是某種獨立於物理之外的神秘過程。
  • 網友問:愛因斯坦是量子力學的創始人,最後為何又反對量子力學?
    愛因斯坦是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之一,他解釋光電效應的論文還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量子力學本是一個泛概念,在量子力學誕生之初,波爾等人建立起來的量子力學系統稱為根本哈根詮釋。比如不確定性原理、波函數坍縮原理就是根本哈根詮釋的基本原理,現在根本哈根詮釋已經成為量子力學的正統解釋,我們一般談量子力學,都默認指量子力學的根本哈根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