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源:宣傳中國的量子衛星,別把「哥本哈根解釋」混進來

2020-11-28 觀察者網

近日,觀察者網就一些熱點的基礎科研問題,再次請教了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王孟源先生,這些問答已經刊登在王先生的博客上,我們也刊載如下:

觀察者網:

1 今年中國大陸發射了量子衛星,量子力學的非定域性再次得到無漏洞驗證,具體報導見《愛因斯坦和玻爾的世紀爭論,在中國的「墨子號」量子衛星上得到檢驗》。愛因斯坦和玻爾的爭論真的被解決了嗎?

另外,一直致力於批評潘建偉實驗的北京大學王國文最近又寫了一篇文章,該如何評價?

2 在中國,玻爾的「哥本哈根解釋」經過朱清時院士的闡述,變成了「物理學步入禪境」、「客觀世界可能不存在」。清華大學的量子信息專家王向斌在為朱清時辯護的文章中說,在量子信息領域,經常要用到單次測量的結果,這會涉及到量子塌縮,並批評退相干即坍縮的說法。這種辯護該如何評價?

3 Wilczek提出的「時間晶體」的概念,近年來很火,但也有很多爭議。似乎概念的含義本身也沒有統一,許多說找到了「時間晶體」的實驗,算不算王先生所說的迎合熱點,追救護車?

4 上次我們就楊振寧投稿國際期刊遭拒,後在中國期刊順利發表的事情採訪了你,刊出後引起了許多讀者討論,你還有什麼要補充的嗎?

王孟源:

1

首先,你提到的那篇有關「量子衛星」的文章,引用自《墨子沙龍》(大概源自墨子衛星的團隊),內容是完全錯誤的。

量子力學是量子力學,哥本哈根解釋是哥本哈根解釋;兩者是獨立的理論,甚至不在同一個學科裡:前者是實驗可以驗證的,所以是物理,後者則是對前者的邏輯解釋,屬於物理數學。愛因斯坦的確對前者和後者都有質疑,但是我們不應該像《墨子沙龍》那樣把兩個分別的反對意見混為一談。

愛因斯坦對哥本哈根解釋的不滿,原因很簡單,就是哥本哈根解釋甚至無法有數學意義上的定義:「觀察者」(和觀察者網無關)是什麼?「觀察」是什麼?「實驗」是什麼?它們和宇宙日常運行的其他無數個事件有什麼不同?所以哥本哈根解釋在邏輯上根本就沒有一個結構可以討論。正確的理論是量子去相干,這在30年前歐美的物理數學界就已經確定,但是因為是個冷門題目,沒有很多論文發表,而且不是發表在「主流」物理期刊上,中國物理界似乎只有極少數人注意到。

至於愛因斯坦在那篇EPR論文中對量子力學本身的質疑,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從量子力學創立之初,就有實驗暗示著非局部性(Non-locality,也有翻成「非定域性「),但是局部性卻是愛因斯坦推導相對論的基本假設之一(做物理專業的人,可以仔細想想Equivalence Principle的設定條件是什麼?兩個」局部「的系統...),雖然相對論本身和量子力學的非局部性可以勉強達成共存,亦即後者不能以超光速傳遞信息或能量,但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邏輯衝突,為什麼一個勉強的共存會存在,卻不是愛因斯坦這種有嚴謹邏輯思維習慣和能力的人,會願意像波爾那樣,草率放到一邊的。

愛因斯坦的那篇EPR論文,就是為了解決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非局部性之間的邏輯衝突,所做的一個嘗試。他的出發點當然是前者,所以假設後者只是一個假象,來自量子力學內部的未知結構;也就是,比量子力學更基本一層的理論應該是服從局部性的。貝爾後來也考慮了這個問題,認為愛因斯坦的假設是錯的,寫下了他的定理,然後後世的實驗一而再,再而三地證實了貝爾的想法。換句話說,量子力學的非局部性是Irreducible(無可簡化的)。《墨子沙龍》裡,把這稱為哥本哈根解釋的勝利,真正是莫名其妙。就算他們忘記哥本哈根解釋不是物理,先天就不可能用實驗證實或證偽,也該知道玻爾根本就懶得討論非局部性和相對論之間的衝突,更對非局部性能否被簡化完全無感。貝爾則和愛因斯坦一樣,知道哥本哈根解釋是個胡扯,他相信的是與之敵對的Bohmian Mechanics。《墨子沙龍》的作者如此顛倒黑白,張冠李戴,用句中國常見的玩笑話來說,能壓得住貝爾祖師爺的棺材板嗎?

「墨子號」科學實驗衛星

我稱貝爾為祖師爺,是有道理的。現在流行的所謂「量子通信」,其實就是貝爾實驗把兩個粒子的距離拉開到幾百或幾千公裡的成果。在有這個工業應用之前的幾十年裡,潘建偉這樣的人都會被稱為貝爾實驗的專家。專門做了一輩子的貝爾實驗,卻始終沒有去讀懂貝爾的著作,以致至今仍然相信哥本哈根解釋,是件非常非常奇怪的事情。

至於王國文的文章,討論的是Bohmian Mechanics的一個引申,也就是把點粒子換成波包。這似乎是最近兩三年的一個新嘗試,我以前沒有注意到,王國文也沒有列舉這個新理論的出處和任何參考數據,所列的參考文獻都是早年量子力學的經典著作。他文章中提到的澤亞·梅拉利(參見https://www.nature.com/news/quantum-physics-what-is-really-real-1.17585)其實並不是牛津大學的教授,而是英國媒體界的一個科普作家,那篇《Nature》的文章,也不是專業論文,而是介紹牛津的Owen Maroney團隊的一個關於Bohmian Mechanics(王國文把它叫做德布羅意理論,其實是同一件事,Bohm繼承了de Broglie的思路而完善之)實驗(也就是觀察BM的數學模型在巨觀系統下的一個體現,邏輯上來說並不能證實或證偽BM,然而BM原本就是物理數學而不是物理)的新聞稿。不過除了前述無關宏旨的一些小毛病,他文章的主軸,也就是對貝爾實驗的詮釋,遵循愛因斯坦 - de Broglie-Bohm-貝爾一系的正統思想,沒有什麼可爭議的。

我對他所解釋的那個Bohmian Mechanics的引申,很有興趣,會繼續找資料來做深入了解。這是因為王國文宣稱把點粒子換成波包之後,就可以直接相對論化。Bohmian Mechanics唯一的大缺點就在於不能與量子場論兼容;過去60多年,一直有人努力不懈地鑽研這個冷門的題目,想要突破這個難關。把點粒子換成波包,對我來說,是一個很有潛力的點子,有可能會讓BM和相對性量子力學(量子場論又更複雜)兼容,那麼或許就能解答前面提到的為什麼相對論本身和量子力學的非局部性可以勉強達成共存的難題。

BM本身就是顯性的非局部(Explicitly Non-local),所以它的引申也同樣地會有顯性的非局部性。BM解釋貝爾實驗不但是小菜一碟,而且原本就是貝爾自己用的理論。貝爾實驗證偽的,不是潛變量(Hidden Variables),而是愛因斯坦的EPR論文裡面假想的遵守局部性的潛變量理論。

相關焦點

  • 專訪王孟源:這個世界有太多實際問題需要聰明人來解決
    【學習高能物理出身的王孟源,因視超弦理論為偽科學,反對中國建設下一代高能對撞機等觀點,引起廣泛的爭論,受到不少讀者的關注。日前,我們採訪了王孟源先生,和他聊了聊物理學的一些基本問題。 王孟源:先要說明,量子資訊理論不是真的物理,比超弦還不靠譜,而且因為不能像超弦那樣出無限多的論文,並沒有成為主流。 早年有拿它招搖撞騙的人,大家原本以為他有對量子力學的深入解釋,聽了演講才知道完全是空話,所以他最後在MIT土木系混了個教職,大概是土木系主任仰慕量子力學,又分不出故弄玄虛。
  • 哥本哈根解釋?量子世界事物的發展規律?
    一天前,小編的一篇文章裡面描述了雙縫實驗的一些現象以及量子理論的一些觀點,可能許多朋友對這個不是很了解。那麼今天小編向大家介紹一個在量子理論中很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哥本哈根解釋,也就是今天的主題。量子世界中事物發展規律的標準解釋稱為哥本哈根解釋,因為其主要部分是由工作於哥本哈根的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波爾發展的。其他的科學家包括著名的德國物理學家維爾納·海森伯和馬爾斯·伯恩也對稱為哥本哈根解釋的思想體系做出了主要貢獻,但是波爾是主要的倡議者。這個思想體系到1930年就完成了,比一個人的壽命短多了。
  • 王孟源:為什麼國際物理界沒有太重視悟空的這次發現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孟源】 【編者按:中國暗物質探測衛星「悟空」近期宣布了新的科學發現,國內外媒體對此有不同表述,有些媒體稱「可能發現了暗物質」,並視其為重大科學成果,但也有一些媒體採用了更加謹慎的表述。
  • 量子力學「多世界解釋」的艱難誕生 成為哥本哈根解釋最大對手
    量子力學「多世界解釋」的艱難誕生 成為哥本哈根解釋最大對手  Connor Feng • 2018-09-29 20:10
  • 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解釋
    相對論先驅羅傑彭羅斯嘲笑量子力學:「對量子力學有許多不同的態度,這些態度數量之多,恐怕比量子物理學家的數量還多。這並不矛盾,因為許多量子物理學家同時持有多種不同的觀點。」毫無疑問,量子力學是一個出色的理論,出色的理論有什麼特點呢,其中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數據壓縮」,即能用極少的信息來解釋很多問題,比如從世界各地的實驗室經過艱苦測定出來的20000個光譜線,薛丁格方程能將這些數據壓縮到僅剩3個數字,但應用薛丁格方程之後,會從兩個方面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經典描述:①,一個粒子的狀態是由波函數來描述的,而不是位置和速度。
  • 細說偉大的哥本哈根學派,哥本哈根解釋為什麼會正確
    經典物理學不需要解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肯定有違直覺,但我們也不需要對相對論進行「解釋」。在學習一段時間相對論後,我們很快便接受運動時鐘變慢等概念。量子理論斷言,觀察創造被觀察的實在,這就很難接受,它需要解釋。學生進入物理學研究物理世界。牛津英語詞典對「物理的」一詞定義得很清楚:「有關材料的性質,與心理的、精神的或心靈的相對」。
  • 量子力學一道醜陋的傷疤,哥本哈根詮釋需要一個客觀的解釋
    但在我們認真了學習相對論之後,我們也漸漸接受它,甚至習以為常,而量子力學的誕生其實僅僅比相對論晚了十幾年,兩者幾乎誕生於同一時期,同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但量子力學一路走來卻總是伴隨著質疑、甚至嘲笑,為很多物理學家所不容,其根本原因就是量子力學的正統解釋:哥本哈根詮釋挑戰了物理學的純潔性,或者說挑戰了唯物主義科學。
  • 王孟源:谷歌量子計算機距離實用至少還有九個數量級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孟源】 上個月,NASA大意提前洩露了Google的量子霸權論文,因為違反了Google公關部門的計劃,所以很快就撤下。其後,Google遵循典型的商業炒作方案,始終三緘其口,一直到2019年10月23日,論文正式在《Nature》發表,伴隨著各式各樣的公關吹噓,鋪天蓋地而來。
  • 哥本哈根詮釋存在致命缺陷,量子多重宇宙如何能邏輯合理地解釋?
    儘管該方程由薛丁格提出,但是對該方程作出正確的解釋的人卻是當年已43歲的馬克斯·玻恩,玻恩因為對波函數的解釋,在1954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由玻恩所提出的"波函數的概率表達",之後發展為著名的「不確定性原理」,也稱為「測不準原理」。
  • 中昊光電王孟源:全光譜COB賦能健康照明【高工LED·高峰論壇】
    演講中,王孟源博士闡述了自身對健康照明的理解,並介紹了公司的相關亮點產品及實際應用。王孟源博士說,「如果能夠應用一些與智能相結合、遵守自然節律的光,這對我們來說是最健康的。太陽光的光譜與色溫從早到晚不斷在變化,我們可以模擬這種變化來實現健康的照明環境。」以COB封裝見長的中昊光電,確立了兩大產品研發路線:第一類是專業及細分商業照明COB,其中就包含全光譜及健康光源系列。
  • 3條哥本哈根學派關於量子力學的論述
    以玻爾為代表的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學派起源於1921年玻爾在丹麥哥本哈根創建理論物理研究所,該研究所成立後迅速成為當時國際上公認的物理研究中心,逐漸形成了以玻爾為核心、以哥本哈根的名字命名的學派。哥本哈根派對量子力學的創立和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代表人物有玻爾、海森堡、泡利和玻恩等。
  • 王孟源:波音本末倒置 中國載人登月卻大有可為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孟源】 我在今年四月初的《737Max必須重新認證》一文中,詳細介紹了737Max問題的來龍去脈。最近有消息傳出,南方航空也在四月就決定要取消所有後續的737Max訂單,但是客機行業的慣例是不能退訂金的。
  • 耶魯大學觀察到量子躍遷動搖了哥本哈根詮釋?量子躍遷本質探索
    實驗首次捕捉到了躍遷中的量子系統,這意味著量子躍遷並非哥本哈根詮釋所認為的完全隨機、瞬時發生的過程,而是更符合薛丁格的波函數理論。實驗的意義還遠不止於此。研究人員利用高速檢測系統,成功標記出量子躍遷即將出現的時候,在半路「抓住」它,然後再逆轉,將系統恢復到初始狀態。
  • 玻爾模型拯救電子 年輕人齊聚哥本哈根
    1916年,玻爾成為哥本哈根大學教授,得丹麥王覲見。王表示,今日見到「吾國足壇名將」玻爾,喜極樂極也!尼爾斯一聽,知國王錯把自己當成了弟弟,立即正其詞曰:「惜哉,誤哉!陛下所言之人,乃臣弟哈拉爾德·玻爾也。」王猶不悟,玻爾則較真地警示之:「吾名尼爾斯·玻爾也!」玻爾屢警,丹麥王屢復,終使其王尷尬之甚,將覲見迅速了結之。
  • 貝爾不等式:愛因斯坦與哥本哈根學派的最終裁決者
    這次的EPR之爭起源於哥本哈根學派的海森堡提出著名的不確定性定理以及量子力學的機率解釋,海森堡通過對確定原子磁矩的斯特恩-蓋拉赫實驗的分析證明,原子穿過偏轉所費的時間△T越長,能量測量中的不確定性△E就越小。
  • 愛因斯坦為啥特別反對「哥本哈根學派」的量子力學觀點?
    所以這就引發了一個爭論:量子力學到底是不是完備的,爭論的其中一方當然就是愛因斯坦、薛丁格、德布羅意等,另一方就是哥本哈根學派的波爾、波恩和海森堡等人。愛因斯坦一直認為量子力學只給我概率值不給確定值,這絕對不是一個物理規律應該有的特徵,當我掌握了物理規律,那麼我可以用這個物理規律去推演將來發生的一切,並且每一個預言都是確定的不應該是概率,所以量子力學不完備,肯定還存在一個「隱變量」,一旦被我們發現,那麼我們一樣可以像研究宏觀物體運動一樣,把微觀粒子的將來預言確定而非概率。
  • 「暴跌之王」量子鏈:曾經「放衛星」引轟動,如今幣價較最高點跌去...
    相比DApp,量子鏈的另一大特色,在於它擁有一大批「生態夥伴」。以太空鏈為例,這是一個在2018年1月進行ICO的區塊鏈項目,其「願景」是在2022年前發射72顆衛星,將衛星作為區塊鏈節點,並實現加密「量子通信」。太空鏈項目選擇的區塊鏈平臺,就是量子鏈。2019年初,太空鏈宣布,已經將量子鏈節點送入了太空。由此,量子鏈擁有了首個進入太空的區塊鏈節點。
  • 哥本哈根學派的主要觀點有哪些?
    對於量子力學的詮釋大多數教材堅持的是哥本哈根學派的正統解釋,這種量子力學詮釋以玻恩機率假說為基礎,核心是玻爾的互補原理,最為本質的特徵是海森堡的不確定關係,但是這種詮釋同樣存在著某些爭議,即使是哥本哈根學派的兩位代表人物海森堡和玻爾之間也存在著不同的見解,只是這樣的差別並非原則性的。
  • 國際科學界「點讚」中國量子衛星
    國際科學界「點讚」中國量子衛星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8月16日電 中國16日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國際科學界人士對此紛紛「點讚」,並從各自角度解讀了量子衛星的意義,以及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 中國量子衛星
    >《時間的終極問題》可以解決理論缺陷至從中國量子通訊衛星一問世,除了官方媒體作了大量正面宣傳外,說是走到世界最前沿的技術。但是也遭到了學術界很多質疑,除了自媒體,就連《人民日報》的子媒《環球時報》也發過「中國量子通信衛星被批『一遭幹擾就成擺設』,專家回應」這樣的文章。而6月25李總理親自召集了負責量子衛星的院士諮詢有關情況,一方面是體現重視,另一方面因為質疑太多,可能也是讓有關負責人釋疑。最近很多自媒體都在轉載一篇文章「量子通訊不過是一幫騙子騙SB而已!」文章提到了前車之鑑的漢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