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論先驅羅傑彭羅斯嘲笑量子力學:「對量子力學有許多不同的態度,這些態度數量之多,恐怕比量子物理學家的數量還多。這並不矛盾,因為許多量子物理學家同時持有多種不同的觀點。」毫無疑問,量子力學是一個出色的理論,出色的理論有什麼特點呢,其中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數據壓縮」,即能用極少的信息來解釋很多問題,比如從世界各地的實驗室經過艱苦測定出來的20000個光譜線,薛丁格方程能將這些數據壓縮到僅剩3個數字,但應用薛丁格方程之後,會從兩個方面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經典描述:
①,一個粒子的狀態是由波函數來描述的,而不是位置和速度。
②,這個狀態隨時間的改變是由薛丁格方程來描述的,而不是牛頓定律或愛因斯坦的定律。
一個物體竟然能出現在幾個不同的地方,為什麼我們從來沒有觀察到這個現象呢,為了解決這個困惑,波爾和海森堡想出了一個補救措施,被稱作哥本哈根解釋,具體而言就是說,如果某個物體沒有被觀測,那麼其波函數的變化是符合薛丁格方程的,但是,如果它正在被觀察,那它的波函數就會坍塌,這樣,你就會觀察到它只位於同一個地方,而不是同時位於許多地方,這個過程是在粒子被觀察的一瞬間發生的,而且有本質上的隨機性。這個解釋實際上把觀測推到了重要的位置,意識影響了物質。但不管怎麼樣,哥本哈根解釋與實驗室觀測結果十分相符,然而哥本哈根解釋缺乏數學上的嚴謹性,通常物理學理論都是有數學公式來描述的,而哥本哈根解釋中卻沒有數學公式來定義究竟什麼是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