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量子科技何以如此重要

2021-01-15 中國青年報

量子科技為何重要

【新聞隨筆】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了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學習時強調:「量子力學是人類探究微觀世界的重大成果。量子科技發展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和戰略價值,是一項對傳統技術體系產生衝擊、進行重構的重大顛覆性技術創新,將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要充分認識推動量子科技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量子科技發展戰略謀劃和系統布局,把握大趨勢,下好先手棋。」

量子科技為什麼重要?

首先,量子力學建立以後,就成為整個微觀物理學的理論框架,帶來了後者一個又一個的成功。

量子力學解釋了化學。元素周期表、化學反應、化學鍵、分子的穩定性等,都是量子力學規律所導致。

量子力學幫助我們理解宇宙。我們的宇宙跨越各種尺度,從光到基本粒子,到原子核,到原子、分子以及大量原子構成的凝聚態物質。量子力學對於認識這些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也因此成為現代技術的基礎。

在微觀的尺度上,各種基本力的統一是理論物理的重大問題,依賴於量子力學。其他的未解之謎(如暗物質和暗能量)的解決也依賴於量子力學。

很多天文現象,例如恆星發光、白矮星和脈衝星、太陽中微子的振蕩、宇宙背景輻射,乃至宇宙結構的起源等,都是因為量子力學規律。

很多材料性質,比如導體、絕緣體、磁體、超導等,源於電子的量子行為。

量子力學帶來了豐富的技術和應用,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的文明和歷史。它讓我們擁有了來自原子核能量這一新能源,也讓我們更有效利用太陽能。核彈影響了世界歷史,核電則是核能的和平利用。

量子力學為信息革命提供了硬體基礎。雷射、半導體電晶體、晶片的原理都源於量子力學。量子力學也使得磁碟和光碟的信息存儲、發光二極體、衛星定位導航等新技術成為可能。沒有量子力學,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也不會存在。

量子力學也為材料科學技術、醫學和生物學提供了分析工具,包括X射線、電子顯微鏡、正電子湮沒、光學和磁共振成像等。

所以,量子是我們的老朋友。事實上,20世紀90年代,諾貝爾獎得主萊德曼就指出,量子力學貢獻了當時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現在的比例還要高得多,很難找到與量子無關的新技術。所以說,量子力學是當代文明的一個重要基礎。

這些較傳統的科學技術,建立在量子力學基礎之上,發展已經比較成熟。而近年來,有了一些量子科技新領域。基於對單個量子態的操控,量子科學技術出現了新的方向和新的生命力,正在迎來持續量子革命的第二次高潮,也可以說是第二次量子革命。比如,通過用量子態作為信息的載體,量子力學不僅像以前那樣為信息技術提供硬體基礎,而且還提供了軟體基礎。

這為中國量子力學和量子信息學發展提供了契機。我國在相關領域已經取得不少成就,而且在有些領域已經世界領先。希望能出現更多引領潮流的工作。去年穀歌公司成功研製的一個量子處理器,能夠在200秒內完成一項計算任務,是目前超級計算機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的,這就是所謂的量子優勢。這樣的成果,也應該在中國出現。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近年來,量子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領域,加快發展量子科技,對促進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施鬱,系量子物理學家、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光明日報》(2020年10月20日02版)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在二維超導天線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在二維層狀超導體二硒化鈮的非互易天線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11月6日,相關研究成果以《基於二硒化鈮的超導非互易天線》(Nonreciprocal Superconducting NbSe2 Antenna)為題在線發表於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11,5634(2020))。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課題組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觀測到量子...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王靖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陳仙輝合作團隊首次通過實驗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錳鉍碲(MnBi2Te4)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研究將為未來本徵材料體系中拓撲物理的研究開闢新思路。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發現二維體系中的最高電導率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這樣介紹他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納米尺寸的導體中運動著的電子若找不到「寬敞」的通路,相互撞擊,四處「碰壁」,就會使導體發熱,產生能量損耗。尋找超高導電材料是解決此類問題的一把鑰匙。
  • 再發《自然》主刊,復旦大學研究團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5月13日,國際著名頂級刊物《自然》雜誌發表了最新的研究文章,本次一共發布了16篇研究文章,從第一通訊單位來看,美國哈佛大學有3篇,普林斯頓大學有2篇。16篇中有一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都為復旦大學,這也是復旦大學2020年的第3篇Nature.
  • 填補世界級研究空白,復旦大學在二維超導天線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在二維層狀超導體二硒化鈮的非互易天線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項工作填補了世界上基於二維單晶超導體的器件研究的空白,對於新型二維單晶超導體的實際器件應用具有重要意義。該項研究工作表明,二維層狀單晶超導體對射頻甚至更高頻段的電磁波的能量採集、探測和識別等過程是一個非常好的器件實現平臺。特別是,這種納米尺度的超導天線器件,可以工作在極低溫條件下,在未來超導量子計算電路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
  • 復旦團隊在突破標準量子極限研究中獲重要進展
    測量是科學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追求測量的精密性是經久不衰的研究主題。作為測量的理想系統,原子體系雖已可達較高精密度,但仍受制於原子自旋的量子漲落,測量靈敏度有待進一步提升。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精密測量物理與量子光學團隊開展國際合作研究,在突破標準量子極限的精密測量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 量子科技為何重要
    首先,量子力學建立以後,就成為整個微觀物理學的理論框架,帶來了後者一個又一個的成功。量子力學解釋了化學。元素周期表、化學反應、化學鍵、分子的穩定性等,都是量子力學規律所導致。量子力學幫助我們理解宇宙。我們的宇宙跨越各種尺度,從光到基本粒子,到原子核,到原子、分子以及大量原子構成的凝聚態物質。
  • 中國科大和復旦大學合作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我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物理系陳仙輝課題組與復旦大學物理系張遠波課題組和王靖課題組合作,首次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其實現溫度可達到1.4K。在磁性拓撲絕緣體中,非平庸的拓撲能帶結構與長程磁有序的結合將誘導出一系列新奇量子現象和拓撲物態,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軸子絕緣體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為了引入長程磁有序,現行的方法為磁性雜質摻雜。然而這種磁性摻雜的隨機性不可避免地會引入一些無序,使得這些新奇物態的觀測只能在極低溫(mK)實現,也阻礙了進一步對其進行物理研究。
  • 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量子概念股精選
    綜投網(www.zt5.com)12月19日訊  今天(12月18日),英國《自然》雜誌將刊登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如此往復形成一個來回於兩個表面之間的路徑,從而形成導電通道,這是一種發生在三維空間的全新的量子霍爾效應。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修發賢:打個比方有一個房間有這個天花板有地面,那麼整個組成一個三維的空間,那在這裡邊電子可以從天花板進行運動,然後穿越整個空間到達地面,從地面再進行運動,再回到天花板。這樣就組成了一個電子的三維的量子化的迴旋軌道。
  • 復旦教授周磊:問題由老師解決,學生就失去了研究樂趣
    他是物理學系教授周磊,他是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個人簡介周磊,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從事磁性、電磁特異介質、光子晶體等多個領域研究。主要學術貢獻包括利用梯度特異介質表面實現電磁波傳播及表面束縛模式的完美轉換;發現一個光子完美透射機理等。共發表論文130餘篇,其中包括Nature Materials 1篇, Phys. Rev.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高春雷、吳施偉團隊合作 解密二維磁性材料之堆疊...
    針對這一問題,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高春雷、吳施偉團隊聯手協作,創造性地運用了原位化合物分子束外延生長技術和自旋極化掃描隧道顯微鏡結合的實驗手段,在原子級層面徹底釐清了雙層二維磁性半導體溴化鉻(CrBr3)的層間堆疊和磁耦合間的關聯,為二維磁性的調控指出了新的維度。
  • 希德書院2016級導師丨物理學系
    希德書院2016級導師經濟學院高分子科學系化學系生命科學學院➤物理學系材料科學系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核科學與技術系航空航天系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希德書院2016級48名新生導師,將按院系分批推出喔~每一天小編都將帶領你走進新的院系導師世界~~☆ 電子郵件:gchen_physics@fudan.edu.cn☆ Office Time:周五16:00-17:00      復旦大學物理系研究員
  • 復旦大學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小型基因編輯...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精密測量物理與量子光學團隊開展國際合作研究,在突破標準量子極限的精密測量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這也是「突破標準量子極限」精密測量走向實際應用的重要一步。在物理學、生命科學、地理學等各個自然科學領域乃至哲學、經濟學等社會科學中,發現內蘊的因果關係、因果網絡可以反映系統演化的核心互作機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近日,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的林偉教授團隊,與中國科學院、蘇州大學、日本東京大學等團隊共同合作,提出了數據驅動的因果網絡辨識的新型算法。
  • 3位復旦人獲「科學探索獎」,一起來認識他們!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致力於遺傳性神經退行性疾病亨廷頓舞蹈症及類似疾病的致病機理和幹預策略研究。>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理論計算方法發展及理論計算在材料、催化等領域的應用,在固液界面催化動力學、全局勢能面反應搜索、人工智慧催化等領域取得重要成果
  • 3位復旦人獲「科學探索獎」,一起來認識他們!
    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復旦大學物理系教授鼻梁上架著副黑框眼鏡,劉海微微遮住前額,襯衣外罩著菸灰色的西服,微笑的時候顯得斯文儒雅,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張遠波是位復旦大學的學術氛圍「抓」住了張遠波的心,他在這裡一待就是十年。
  • 物理學系晏湖根課題組揭示二維黑磷 「以少勝多」的紅外光吸收現象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晏湖根課題組首次在實驗上測定了少層黑磷的光吸收強度,發現激子吸收隨著層數的減少反而增大。物理學系博士後張國偉、博士生黃申洋分別為論文第一、第二作者,晏湖根教授和南方科技大學黃明遠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復旦大學和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等支持。「由碳原子單層『一層一層』疊加起來的石墨是一種常見的材料,比如鉛筆芯就是由石墨做成的。如果我們把其中的『一層』單獨拿出來,就成為石墨烯,是實驗上發現的第一種二維材料。」
  • 未來(科學)論壇 | 共話量子科技顛覆性技術及應用前景
    本次專題論壇由復旦大學承辦,復旦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人禾致辭,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沈健主持。、中國科學院院士謝心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杜江峰,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武漢大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徐紅星,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
  • ...學系張遠波課題組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王靖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陳仙輝合作團隊首次通過實驗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錳鉍碲(MnBi2Te4)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研究將為未來本徵材料體系中拓撲物理的研究開闢新思路。
  • 來看看島上滿滿的復旦科研成果吧
    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課題組在外爾半金屬電磁響應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砷化鈮的動態手徵反常示意圖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晏湖根課題組和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施毅課題組在外爾半金屬中發現獨特的電磁響應特性即動態手徵反常。
  • 二維層狀超導體二硒化鈮的非互易天線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應用表面物理國重修發賢教授在二維層狀超導體二硒化鈮的非互易天線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該項工作填補了世界上基於二維單晶超導體的器件研究的空白,對於新型二維單晶超導體的實際器件應用具有重要意義。該項研究工作表明,二維層狀單晶超導體對射頻甚至更高頻段的電磁波的能量採集、探測和識別等過程是一個非常好的器件實現平臺。特別是,這種納米尺度的超導天線器件,可以工作在極低溫條件下,在未來超導量子計算電路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