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課題組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觀測到量子...

2021-01-09 復旦大學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王靖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陳仙輝合作團隊首次通過實驗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錳鉍碲(MnBi2Te4)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研究將為未來本徵材料體系中拓撲物理的研究開闢新思路。北京時間1月24日,有關研究成果以《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錳鉍碲中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Quantum anomalous Hall effect in intrinsic magnetic topological insulator MnBi2Te4」)為題於《科學》(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DOI:10.1126/science.aax8156)。

一般而言,一個材料的電阻依賴於材料的幾何形狀。而量子力學預言了這樣一類材料,它的電阻不再依賴於材料的幾何形狀、缺陷等性質。任意從這種材料的薄膜上切下一塊,它的縱向電阻(Rxx)為零,橫向電阻(Ryx)將是一個精確的物理常數(h/e2,其中h為普朗克常數,e為基本電荷),這就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一沙一世界」——一塊晶體反映了這個宇宙的結構。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正是微觀電子的量子現象在宏觀尺度下精確而完美的體現,也是這個真實世界奇異性的極致體現。此外,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無損耗的導電邊緣態和量子化的電阻可能在電子學器件、精密測量方面具有應用價值,具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材料體系也是實現拓撲量子計算的方案之一。

張遠波課題組製備出了錳鉍碲少層電輸運器件,並在其高質量的五層單晶中分別觀察到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常規量子霍爾效應。這也是科學家首次在單一器件裡同時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量子霍爾效應。

據介紹,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材料體系需要兼具磁性和拓撲性質, 條件非常苛刻。清華大學薛其坤團隊於2013年首次在磁性原子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材料中無損耗的導電邊緣態可以在沒有外部磁場的環境下存在,若被應用到電子學器件中,有望解決發熱耗能等問題,推動量子材料領域革命性發展。此後,凝聚態物理學和材料學領域一直在尋找更好的材料體系,希望能夠探索軸子電動力學、分數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等全新未知的物理現象;或在更寬鬆的條件下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拓展其在精密測量、電子學器件方面的應用潛力。

然而,依託摻雜磁性原子的方法所得磁性拓撲絕緣體生長難度大,磁性原子雖作為磁性引入的手段,同時以雜質形式存在於材料之中,使材料質量受到限制,增加了在實驗上獲得高溫高質量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難度。直到最近,首個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錳鉍碲被理論預言並成功製備,備受研究者矚目。該材料體系無需依賴於外來摻雜,本身兼具磁性和拓撲的雙重屬性,故少層的錳鉍碲有可能實現高溫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塊體的錳鉍碲像石墨一樣是層狀的範德瓦爾斯晶體,可以機械解理成少層單晶。張遠波團隊從塊體材料出發,運用之前在二維材料領域發展而來的技術來解理和製備器件,以探索範德瓦爾斯材料中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及相關的新物理。研究人員剝離獲得三、四、五層錳鉍碲單晶,製備了錳鉍碲的少層電輸運器件,並在外磁場下觀測到由層間反鐵磁耦合帶來的豐富磁結構。

張遠波團隊進而將研究重點轉向高質量的五層單晶,在1.4開爾文、零磁場條件下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並且在同一塊樣品加入載流子後在高磁場中進一步觀測到常規的量子霍爾效應。令研究團隊感到驚喜的是,從塊體材料出發製備的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少層單晶的質量已經可與最好的磁性摻雜拓撲絕緣體薄膜媲美,而這僅僅是對於該材料研究的起點,以錳鉍碲為代表的這類範德瓦爾斯材料將為未來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基於以上發現,團隊將進一步探索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以及相關的新物理。

A:少層MnBi2Te4單晶的電輸運器件;B:五層MnBi2Te4的原子結構;C:五層MnBi2Te4單晶中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張遠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教授陳仙輝、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王靖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王靖教授預言了錳鉍碲少層中的拓撲現象,為實驗提供了理論支持,陳仙輝教授課題組和六碳科技許子寒負責塊體材料生長,為實驗提供了高質量單晶,張遠波教授課題組從塊體單晶出發製備了器件並進行了測量。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博士生鄧雨君、博士後於逸駿、中科大物理系博士生石孟竹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相關焦點

  • ...學系張遠波課題組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王靖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陳仙輝合作團隊首次通過實驗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錳鉍碲(MnBi2Te4)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研究將為未來本徵材料體系中拓撲物理的研究開闢新思路。
  • 中國科大和復旦大學合作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我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物理系陳仙輝課題組與復旦大學物理系張遠波課題組和王靖課題組合作,首次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其實現溫度可達到1.4K。在磁性拓撲絕緣體中,非平庸的拓撲能帶結構與長程磁有序的結合將誘導出一系列新奇量子現象和拓撲物態,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軸子絕緣體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為了引入長程磁有序,現行的方法為磁性雜質摻雜。然而這種磁性摻雜的隨機性不可避免地會引入一些無序,使得這些新奇物態的觀測只能在極低溫(mK)實現,也阻礙了進一步對其進行物理研究。
  • 進展|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研究進展
    然而,磁性離子的引入會導致樣品組分的不均勻,需要精確調控生長條件,才能在極低溫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具有本徵磁性的拓撲絕緣體不需要摻雜就能形成磁有序,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樣品的不均勻,有利於在相對較高的溫度表現出有趣的拓撲量子現象。
  • 陳仙輝等人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突破
    中國科大陳仙輝課題組與復旦大學物理系張遠波課題組和王靖課題組合作,首次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其實現溫度可達到1.4K。為了引入長程磁有序,現行的方法為磁性雜質摻雜。然而這種磁性摻雜的隨機性不可避免地會引入一些無序,使得這些新奇物態的觀測只能在極低溫(mK)實現,也阻礙了進一步對其進行物理研究。近來,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MnBi2Te4)m(Bi2Te3)n系列材料的發現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新思路。這類材料均含有MnBi2Te4層,在層內Mn離子之間鐵磁排列,而層與層之間則形成反鐵磁耦合。
  • 復旦物理系學術之星:她發表論文4篇,申請專利一項,研究二維材料
    今天我們走近復旦大學物理學系的鄧雨君同學。物理學系 鄧雨君對未來復旦人說的話「 未來的復旦人:我希望你們將要在復旦度過的幾年時光可以是充實而美好的,也希望復旦成為你們實現夢想的起點。」物理學系2016級博士生鄧雨君將自己在復旦的學術生涯描述為「二維世界奇遇記」。從2015年大三開始,鄧雨君就在張遠波教授的課題組裡工作,轉眼已經過去了五年。她說,復旦為她提供了寬廣的學習空間和科研平臺,她在復旦遇到了非常好的導師和同事,也很幸運在自己的科研領域內有所發現。
  • 學術之星喊你報復旦 | 鄧雨君的「二維世界奇遇記」
    「學術之星」評選活動通過評選樹立一批優秀學術科研典型,展示復旦學子的學術風貌,並搭建起深入學術探討、積極互助共進的重要交流平臺,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激勵復旦學子潛心向學、勇攀科學高峰。今天我們走近物理學系的鄧雨君同學。
  • 3位復旦人獲「科學探索獎」,一起來認識他們!
    本屆「科學探索獎」獲獎人中有三位復旦青年科學家。物理學系張遠波、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化學系劉智攀分別在數學物理學領域、生命科學領域、化學新材料領域脫穎而出,榮獲嘉獎。首先,讓我們先認識一下三位獲獎的復旦青年科學獎。
  • 3位復旦人獲「科學探索獎」,一起來認識他們!
    本屆「科學探索獎」獲獎人中有三位復旦青年科學家。物理學系張遠波、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化學系劉智攀分別在數學物理學領域、生命科學領域、化學新材料領域脫穎而出,榮獲嘉獎。首先,讓我們先認識一下三位獲獎的復旦青年科學獎。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在二維超導天線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在二維層狀超導體二硒化鈮的非互易天線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11月6日,相關研究成果以《基於二硒化鈮的超導非互易天線》(Nonreciprocal Superconducting NbSe2 Antenna)為題在線發表於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11,5634(2020))。
  • 來看看島上滿滿的復旦科研成果吧
    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課題組在外爾半金屬電磁響應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砷化鈮的動態手徵反常示意圖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晏湖根課題組和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施毅課題組在外爾半金屬中發現獨特的電磁響應特性即動態手徵反常。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發現二維體系中的最高電導率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這樣介紹他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納米尺寸的導體中運動著的電子若找不到「寬敞」的通路,相互撞擊,四處「碰壁」,就會使導體發熱,產生能量損耗。尋找超高導電材料是解決此類問題的一把鑰匙。
  • 首次在零磁場下實現量子反常霍爾絕緣體中的陳數調控
    2013年Cui-Zu Chang 等在鉻(Cr)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首次從實驗上觀測到了陳數為1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Science截止目前,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已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Cr 或V 摻雜的(Bi,Sb)2Te3)外延薄膜、機械剝離的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
  • Nature:首次在零磁場實現量子反常霍爾絕緣體中的陳數調控
    2013年Cui-Zu Chang 等在鉻(Cr)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首次從實驗上觀測到了陳數為1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Science 340,167-170 (2013) )。截止目前,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已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Cr 或V 摻雜的(Bi,Sb)2Te3)外延薄膜、機械剝離的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MnBi2Te4)薄片和魔角石墨烯中實現。
  • Nature重磅:首次在零磁場下實現量子反常霍爾絕緣體中的陳數調控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由美國物理學家F. D. M. Haldane (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於1988年從理論上預言。2013年Cui-Zu Chang 等在鉻(Cr)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首次從實驗上觀測到了陳數為1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Science340,167-170 (2013) )。
  • 一種新的量子材料--拓撲絕緣體
    摩爾定律認為,由於技術的進步,每過18個月,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的數目會翻一番,性能也將提高一倍。隨著電晶體越小越密集,發熱問題也就會越突出,因此許多人預言摩爾定律將於2015年失效。而拓撲絕緣體的發現將可能解決這個問題,從而引發未來電子技術的新一輪革命。
  • 內稟磁性拓撲絕緣體的實驗實現
    內稟磁性拓撲絕緣體的實驗實現   拓撲絕緣體是一類由時間反演對稱性保護的拓撲物態,因此是非磁性的。有意思的是,人們在拓撲絕緣體中期待的新奇量子效應之中的相當一部分需要引入磁有序破壞其時間反演對稱性才能出現。
  • 首次在零磁場下實現了量子反常霍爾絕緣體的陳數調控
    2013年Cui-Zu Chang 等在鉻(Cr)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首次從實驗上觀測到了陳數為1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Science 340,167-170 (2013) )。 截止目前,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已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Cr 或V 摻雜的(Bi,Sb)2Te3)外延薄膜、機械剝離的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MnBi2Te4)薄片和魔角石墨烯中實現。
  • 五名優秀研究生獲評 復旦大學第十一屆「學術之星」特等獎
    經過文、理、醫科三個專場的評審答辯,10名特等獎候選人從獲評「學術之星」的31名優秀研究生中脫穎而出。答辯會以「潛心科研、追求卓越」為主題,彰顯復旦學子的科研追求與創新精神。本次答辯會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張人禾等9位專家作為評審,評選產生「學術之星」特等獎獲得者5人: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黃振乾、管理學院李婷、物理學系鄧雨君、公共衛生學院劉聰、腦科學研究院李朝陽。
  • Science: 掃描探針顯微鏡控制器在二維磁性材料研究中的突破性應用...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高春雷、吳施偉團隊通過團隊自主研發搭建的掃描探針設備創造性地將原位化合物分子束外延生長技術和自旋極化掃描隧道顯微鏡相結合,在原子級層面徹底釐清了雙層二維磁性半導體溴化鉻(CrBr3)的層間堆疊和磁耦合間的關聯,為二維磁性的調控指出了新的維度。
  • 清華大學物理系研究團隊發現內稟磁性拓撲絕緣體
    拓撲絕緣體是一類由時間反演對稱性保護的拓撲物態,因此是非磁性的。有意思的是,人們在拓撲絕緣體中期待的新奇量子效應之中的相當一部分需要引入磁有序破壞其時間反演對稱性才能出現。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一種無需外加磁場就可出現的量子霍爾效應,這種效應即是通過在拓撲絕緣體中摻雜磁性元素引入磁有序而首次實驗實現的。然而通過磁性摻雜在拓撲絕緣體中引入磁有序並非一個理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