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掃描探針顯微鏡控制器在二維磁性材料研究中的突破性應用...

2020-11-24 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

  導讀:

  自2017年來,二維磁性在單層材料中的實現使得二維磁性材料受到了極大的關注。範德瓦爾斯磁體讓我們對二維極限下的磁性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不同磁結構的範德瓦爾斯磁體使得實驗上探究二維下的磁學模型成為可能。例如,在單層CrI3中發現Ising鐵磁,而XY模型的NiPS3在單層極限下的磁性會被抑制。除了這些,有著變磁行為的範德瓦爾斯磁體更為有趣,比如在少層CrCl3中由於奇數層存在著未補償磁矩,使得奇數層存在著spin-flop轉變,而偶數層則沒有。目前,現存的二維磁性材料非常稀少,這意味著新範德瓦爾斯磁體的發現,不僅僅有助於二維磁性的研究,更是為二維自旋電子學器件的應用提供了材料基礎[1]。相比於傳統的三維空間結構,二維層狀磁性材料因其原子層間較弱的範德華爾斯作用力,能夠人為操控其層間堆疊方式,進而有可能影響其磁耦合特性,為新型二維自旋器件的研製提供新思路。然而,堆疊方式與磁耦合間的關聯機制仍不甚明晰,需要藉助先進的掃描探針技術才能實現在原子級層面的直接實驗觀測。

  美國RHK公司所提供的先進R9plus掃描探針顯微鏡控制器可以有效結合課題組自主研發的掃描探針設備,同時給予高效率的掃描控制,從而可以針對二維磁性材料應用領域展開更為深入的研究。本文重點介紹國內優秀課題組靈活運用RHK公司掃描探針控制器,配合自主研發設計的掃描探針設備所開展的一系列國際前沿性二維材料領域的研究工作,其中各研究工作當前已在國際SCI核心學術期刊發表。

  科學成果的突破,離不開實驗技術的不斷攻堅克難。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高春雷、吳施偉團隊通過團隊自主研發搭建的掃描探針設備創造性地將原位化合物分子束外延生長技術和自旋極化掃描隧道顯微鏡相結合,在原子級層面徹底釐清了雙層二維磁性半導體溴化鉻(CrBr3)的層間堆疊和磁耦合間的關聯,為二維磁性的調控指出了新的維度。相關研究成果以 《範德華爾斯堆疊依賴的層間磁耦合的直接觀測》(「Direct observation of van der Waals stacking dependent interlayer magnetism」)為題發表於《科學》(Science)主刊,其中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博士後陳維炯為第一作者[2]

圖中所示為陳博士與RHK技術總監進行深入的技術探討,現場摸索優化測試信號,並詳細溝通具體的測量細節,為後續高效率提取高質量大數據做準備。

  課題組運用自主研製的自旋極化掃描隧道顯微鏡測量技術,結合RHK公司先進的掃描探針顯微鏡控制器對自主研發實驗設備實現精準測量調控,團隊進一步在原子級分辨下獲取了樣品磁化方向的相對變化,從而實現了實驗突破,揭秘材料堆疊方式與磁耦合之間的直接關聯性。團隊以CrBr3雙層膜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和潛在突破口。雙層CrBr3間較弱的範德瓦爾斯力賦予層間發生相對轉動和平移的「自由」,從而使堆疊方式多樣化成為可能。確實,在實驗中獲得的CrBr3雙層膜具有兩種不同的轉動堆疊結構(H型和R型),分別對應迥異的結構對稱性。其中,R型堆疊結構中,雙層膜上下兩層間同向平行排列,且沿晶體鏡面方向作一定平移;H型堆疊結構中,雙層膜上下兩層之間旋轉了180度,反向平行交錯排列。這兩種結構均是在相應的體材料中從未發現過的全新堆疊結構。至此,團隊率先在原子級尺度闡明了CrBr3堆疊結構與層間鐵磁、反鐵磁耦合的直接關聯,為理解三滷化鉻家族CrX3中不同成員的迥異磁耦合提供了指導。

H型和R型堆疊的CrBr3雙層膜自旋極化掃描隧道顯微鏡測量

  更多精彩案例:

  《Nature》子刊:中國科大扭轉雙層石墨烯重要進展!

  範德瓦爾斯堆疊的雙層石墨烯具有一系列新奇的電學性質(例如,電場可調控的能隙、隨扭轉轉角變化的範霍夫奇點以及一維拓撲邊界態等)。當雙層石墨烯的扭轉轉角減小到一系列特定的值(魔角)時,體系的費米面附近出現平帶,電子在能量空間高度局域,電子-電子相互作用顯著增強,出現莫特絕緣體和反常超導量子物態。另一方面,這些新奇的性質與雙層石墨烯體系的扭轉角度有著嚴格的依賴關係,體系層間相互作用隨著轉角減小會逐漸增強,因此探尋和研究這種層間耦合對理解扭轉雙層石墨烯的電子結構和物理性質至關重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ICQD)物理系秦勝勇教授與武漢大學袁聲軍教授及其他國內外同行合作,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和掃描隧道譜,首次在雙層轉角石墨烯體系中發現了本徵贗磁場存在的重要證據,結合大尺度理論計算指出該贗磁場來源於層間相互作用導致的非均勻晶格重構。

  相關研究成果以「Large-area, periodic, and tunable intrinsic pseudo-magnetic fields in low-angle twisted bilayer graphene」為題,於2020年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2020,11,371)上[3]

圖:小角度雙層石墨烯中本徵贗磁場的發現。對於轉角為0.48度的雙層石墨烯,在不加外磁場情況下,實驗發現了贋朗道能級(圖b),理論計算進一步驗證了這種贋磁場行為(圖c),並估算出贋磁場值大約為6特斯拉(圖e)。

  該團隊系統研究了小角度下(<1°)雙層石墨烯的電學性質,首次證實了由晶格重構導致的本徵贗磁場。首先,研究人員發現體系中贗磁場導致了低能載流子的能量量子化,並計算出這種本徵贗磁場在實空間的分布。研究發現贗磁場的分布並不是均勻的,而是以AA堆疊為中心呈渦旋狀,且在AA堆疊邊界區域達到最大值;另外,該贗磁場的大小隨著轉角的減小而增大,其分布和大小受到外加應力的調控。

  該項研究證實,在小角度扭轉雙層石墨烯中晶格重構導致的贗磁場和強關聯電子態存在著內在的關聯,層間相互作用對體系的結構重構和性質變化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這一現象可以推廣到其他範德瓦爾斯堆疊的二維材料體系中。這項工作同時表明,具有本徵贗磁場的小角度扭轉雙層石墨烯是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一個可能平臺,為研究二維材料的性質和應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RHK公司提供的R9plus掃描探針顯微鏡強有力的為國內自主研發技術提供有力保障,除了在科研領域內重點關注的二維材料發揮重要作用以外,也對國內其它相關掃描探針設備研發領域課題組提供技術支持。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陸輕鈾教授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強磁場科學中心、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掃描探針控制器實現了高精度的磁力顯微鏡觀察表徵,報告了在超薄BaTiO3/SrRuO(BTO/SRO)雙層異質結構中發現鐵電體(FE)驅動的、高度可調諧的磁性斯格明子。在BTO中,FE驅動的離子位移可以穿過異質界面,並繼續為多個單元進入SRO。這種所謂的FE鄰近效應已經在不同的FE/金屬氧化物異質界面中得到了預測和證實。在BTO/SRO異質結構中,這種效應可以誘導相當大的DMI,從而穩定強大的磁性物質。此外,通過利用BTO覆蓋層的FE極化,可以實現對斯格明子性質的局部、可逆和非易失性控制。這種鐵電可調的斯格明子系統為設計具有高集成性和可尋址性的基於斯格明子的功能設備提供了一個潛在的方向。相關成果以題為「Ferroelectrically tunable magnetic skyrmions in ultrathin oxide heterostructures」發表在了Nat. Mater.[4]

B20S5樣品中磁性斯格明子的磁力顯微鏡表徵

  除此之外該課題組也對二維過渡金屬硫化物材料MoTe2溫度依賴的表面STM圖像、電子結構、晶格動力學和拓撲性質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以Uniaxial negative thermal expansion and band renormalization in monolayer Td-MoTe2at low temperature為題,發表在美國物理學會雜誌《物理評論B》上。該工作為二維過渡金屬硫化物材料MX2的低溫研究、實驗製備和器件開發提供了直接的理論支持,其揭示的MoTe2低溫下反常物性的內在物理機制對其它具有內在MX2八面體結構畸變的二維材料同樣具有參考價值[5]

  學術工作之外,該課題組在儀器設備研發方面也取得了優異的成果,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研製成功混合磁體極端條件下原子分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顯微鏡領域著名期刊Ultramicroscopy和著名儀器刊物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上。此工作利用混合磁體搭配RHK公司掃描探針設備開展原子分辨成像研究,對於突破當前超強磁場下只能開展輸運等宏觀平均效果測量的瓶頸,進入到廣闊的物性微觀起源探索領域,具有標誌性意義。同時,課題組又針對超強磁場下的生物分子高分辨成像,搭建了一套室溫大氣環境下的分體式STM。該系統將一段螺紋密封式膠囊腔體通過一根長彈簧懸吊於混合磁體中心,並將STM核心鏡體懸吊於膠囊腔體內用以減弱聲音振動幹擾。經測試,該STM在27.5特斯拉超強磁場下依然保持原子分辨。由於沒有真空、低溫環境的保護,搭建混合磁體超強磁場、超強振動和聲音環境下的室溫大氣STM難度更大。此前,國際上還未曾報導過水冷磁體或混合磁體中的室溫大氣STM[6]

混合磁體STM系統:(a)混合磁體照片;(b)混合磁體STM系統簡圖;(c)STM鏡體;(i-iv)分別為0T、21.3T、28.3T、30.1T磁場強度下石墨的原子分辨STM圖像。

  參考文獻:

  1.  Peng, Y., et al., A Quaternary van der Waals Ferromagnetic Semiconductor AgVP2Se6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0. 30(34): p. 1910036.

  2.  Chen, W., et al., Direct observation of van der Waals stacking-dependent interlayer magnetism. Science, 2019. 366(6468): p. 983-987.

  3.  Shi, H., et al., Large-area, periodic, and tunable intrinsic pseudo-magnetic fields in low-angle twisted bilayer graphene. Nat Commun, 2020. 11(1): p. 371.

  4.  Wang, L., et al., Ferroelectrically tunable magnetic skyrmions in ultrathin oxide heterostructures. Nat Mater, 2018. 17(12): p. 1087-1094.

  5.  Ge, Y., et al., Uniaxial negative thermal expansion and band renormalization in monolayer Td−MoTe2at low temperature. Physical Review B, 2020. 101(10).

  6.  Meng, W., et al., 30 T scanning tunnelling microscope in a hybrid magnet with essentially non-metallic design. Ultramicroscopy, 2020. 212: p. 112975.

  相關產品:

  掃描探針顯微鏡控制器-R9plus:https://www.caigou.com.cn/product/20160315777.shtml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高春雷、吳施偉團隊合作 解密二維磁性材料之堆疊...
    近年來,新興的二維磁性材料備受矚目。相比於傳統的三維空間結構,二維層狀磁性材料因其原子層間較弱的範德華爾斯作用力,能夠人為操控其層間堆疊方式,進而有可能影響其磁耦合特性,為新型二維自旋器件的研製提供新思路。然而,堆疊方式與磁耦合間的關聯機制之前仍不甚明晰,尚未在原子級層面獲得實驗的直接觀測。
  • 島津推出掃描探針顯微鏡在新能源及高分子材料中的應用文集
    ,材料決定了社會發展的進程。在這材料中,新能源材料與功能材料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的不可再生能源已不能滿足需求,需要發展像太陽能、氫能、核能、風能等新能源;單一功能的材料也不能滿足發展的要求了,需要開發出具有特殊、多功能性的新材料,如萬能材料石墨烯、碳納米管以及具有無限可能的高分子材料。
  • 掃描探針顯微鏡(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SP
    由於AFM對樣品沒有導電性的要求,應用範圍十分廣泛,彌補了STM只能觀察導電樣品的不足。   原子力顯微鏡基礎模塊:   該模塊包含原子力顯微鏡接觸模式和橫向力模式。 模式 接觸模式:微懸臂探針緊壓樣品表面,掃描過程中與樣品保持接觸。
  • 掃描探針顯微鏡原理及結構介紹_冉盛網
    掃描探針顯微鏡是一種新型的探針顯微鏡,是從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各種新型探針顯微鏡(原子力顯微鏡,靜電力顯微鏡,磁力顯微鏡,掃描離子電導顯微鏡,掃描電化學顯微鏡等)的統稱。它是近年來世界上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表面分析儀器。
  • 功能全面的多功能掃描探針顯微鏡AFM
    設備信息:Ntegra Solaris多功能掃描探針顯微鏡(SPM)-原子力顯微鏡(AFM)平臺2.技術參數:(1)在大氣環境下:掃描隧道顯微鏡/原子力顯微鏡(接觸+半接觸+非接觸)/橫向力顯微鏡/相位成像/力調製/力譜線/粘附力成像/磁力顯微鏡/靜電力顯微鏡/掃描電容顯微鏡/開爾文探針顯微鏡/擴展電阻成像/納米壓痕/刻蝕: 原子力顯微鏡(電壓+力)/壓電力模式/超聲原子力/外加磁場/溫度控制/氣氛控制等功能。
  • 掃描隧道顯微鏡
    簡介STM使人類第一次能夠實時地觀察單個原子在物質表面的排列狀態和與表面電子行為有關的物化性質,在表面科學、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領域的研究中有著重大的意義和廣泛的應用前景,被國際科學界公認為20世紀80年代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隧道針尖隧道針尖的結構是掃描隧道顯微技術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第二代電導率-塞貝克係數掃描探針顯微鏡...
    安裝篇2020年春節前夕,通過工程師的安裝調試和細緻的講解培訓,第二代電導率-塞貝克係數掃描探針顯微鏡(PSM II)在杭州創新研究院順利安裝並完成驗收。PSM II將用於塊體和薄膜熱電材料的塞貝克係數、均勻度檢測與新型熱電材料的研究。這套設備的投入使用將幫助杭州創新研究院在熱電材料領域取得更快的發展。
  • 中顯恆業參加2017先進功能材料與原子力顯微技術國際研討會
    繼2010年在北京科技大學、2013年在南京大學、2016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成功舉辦,本屆會議將是該國際系列研討會第四次在中國召開,旨在聚集學術界及工業界信息功能材料、先進能源材料以及原子力顯微技術等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交流思想、討論問題、促進合作,深入先進原子力顯微方法及其在信息功能材料、先進能源材料以及生物體系中的應用,並提供各種原子力顯微技術的應用演示和樣品測試。
  • 布魯克推出新尺寸XR系列掃描探針顯微鏡
    描述了原子力顯微鏡技術在納米尺度量化方面的重大進展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巴巴拉,布魯克於當地時間2018年11月28日宣布推出Dimension XR™系列掃描探針顯微鏡(SPMs)。
  • Science: 低溫強磁場磁力顯微鏡—調控拓撲絕緣體磁疇壁手性邊界態
    近期,理論預測存在的拓撲絕緣體在實驗上被證實存在於二維與三維材料中,引起了科研界的大量關注。通常二維電子氣體系中存在著量子霍爾效應,實驗中觀測到了手性邊界態存在於材料的邊界。在三維體材料的拓撲絕緣體中實驗上可觀測到反常量子霍爾效應。K. Yasuda, Y.
  • 網絡講堂:導電原子力顯微鏡(C-AFM)在二維材料及納米電子器件中的...
    (C-AFM)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掃描探針顯微鏡(SPA)納米表徵技術,它不僅可以對樣品的形貌進行表徵,更重要的是可以探測許多介質材料和電子器件的局部電學性質。,納米級電學性質表徵技術手段的應用和發展變得日益重要。
  • 原子力顯微鏡及其在聚合物凝聚態中的應用
    這種模式在高分子聚合物的結構研究和生物大分子的結構研究中應用廣泛。其工作原理同非接觸模式有些相似,但探針針尖有所不同,測量磁力的磁力顯微鏡(MFM)需採用磁性針尖,測量電場力(靜電力)的電場力顯微鏡(AFM)要使用導電性針尖。而且操作時,針尖與樣品間距要比非接觸模式間距(5~20 nm)大,一般為10~200 nm。進行成像操作時,每條掃描線上都進行2次掃描測量(每1次又都包括trace和retrace)。
  • 俄用巨磁阻抗研發掃描磁性顯微鏡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莫斯科8月25日電 (記者董映璧)俄羅斯國家研究型工藝技術大學利用巨磁阻抗傳感器研發出掃描磁性顯微鏡。藉助這種顯微鏡可以看到被研究對象表面附近的局部磁場的圖像。新設備的優點是無創性、高解析度和良好的磁靈敏度以及簡單的設計。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刊登在《磁學和磁性材料》雜誌上。
  • 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系統及其在細胞生物學中的應用
    摘 要 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是近十年發展起來的醫學圖象分析儀器,現已廣泛應用於螢光定量測量、共焦圖象分析、三維圖象重建、活細胞動力學參數監測和胞間通訊研究等方面。其性能為普遍光學顯微鏡質的飛躍,是電子顯微鏡的一個補充。本文以美國Meridian公司的ACAS ULTIMA312為例簡要介紹了雷射掃描共聚顯微鏡系統的結構,功能和生物學應用前景。
  • 美國RHK Technology公司推出新一代革命性掃描探針顯微鏡控制平臺...
    繼美國RHK Technology公司推出的革命性掃描探針顯微鏡控制平臺R9取得極大成功之後,其研發團隊通過升級軟硬體及功能隆重發布新一代R9plus控制器。基於獨特的單箱集成,R9plus將無限的靈活性,精心設計的實用功能和極高的設備穩定性巧妙結合在一起。
  • 俄羅斯在巨磁阻抗基礎上製造出掃描磁性顯微鏡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俄羅斯國家研究型工藝技術大學MISIS的學者們在新型傳感器的基礎上製造出了掃描磁性顯微鏡的實驗室模型。學者們說,藉助這種裝置可以看到被研究物體的磁場影像。
  • 俄學者在巨磁阻抗基礎上製造出掃描磁性顯微鏡
    俄羅斯國家研究型工藝技術大學MISIS的學者們在新型傳感器的基礎上製造出了掃描磁性顯微鏡的實驗室模型。學者們說,藉助這種裝置可以看到被研究物體的磁場影像。所得結果發表在《磁學和磁性材料雜誌》(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雜誌上。
  • 最新《Science》重大進展:利用掃描透射電鏡表徵單原子缺陷!
    論文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82/1124自19世紀以來,人們一直在研究由雜質的存在引起的動力系統模型頻率的改變,產生了現在稱為瑞利定理的經典定理。
  • 「掃描探針顯微鏡漂移測量方法」國際標準發布
    日前,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學院黃文浩教授主持制訂的國際標準「掃描探針顯微鏡漂移測量方法(ISO11039:2012)」已由國際標準化組織正式發布。自20世紀80年代掃描探針顯微鏡(Scanning-probe microscopy,SPM)發明以來,由於其具有原子量級的分辨能力,極大地促進了納米科學技術的發展,並已逐步形成了一種高新技術產業。SPM的工作原理是通過微小探針在樣品表面進行掃描,將探針與樣品表面間的相互作用轉換為表面形貌和特性圖像。
  • 在掃描電鏡下襯度較低的二維材料,如何準確表徵?
    現在,除了石墨烯和MoS2等熱度較高的二維材料之外,很多其他類型的二維材料也相繼被開發出來。然而真正的二維材料因為厚度極薄,在掃描電鏡下襯度較低;而且因為X射線在深度方向的穿透,EDS對二維材料上的分析也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