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Science》重大進展:利用掃描透射電鏡表徵單原子缺陷!

2020-12-06 孜然學術

這一發現實現了在具有單原子靈敏度的電子顯微鏡中振動光譜的前景,並在物理、化學和材料科學領域具有廣泛的意義!

單原子雜質和其他原子級缺陷會顯著改變固體的局域振動響應,並最終改變其宏觀性能。近日,英國達斯伯裡superSTEM實驗室Q. M. Ramasse教授(通訊作者)在電子顯微鏡中使用高解析度電子能量損失譜(STEM-EELS),顯示石墨烯中單獨的矽雜質會引起振動響應的特徵性發生局域改變。相關論文以題為「Single-atom vibrational spectroscopy in the 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於2020年3月6日發表在Science上。

論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82/1124

自19世紀以來,人們一直在研究由雜質的存在引起的動力系統模型頻率的改變,產生了現在稱為瑞利定理的經典定理。然而,現代晶體缺陷模型理論是在20世紀40年代隨著Lifschitz的開創性工作而建立起來的。隨後主要是基於光學光譜進行了許多研究,確定了兩種缺陷誘導模型,稱為局域模式和共振模式。缺陷模型可以控制材料的性能,如電和熱傳輸,或者更普遍的為電子或聲子散射過程。進一步可以利用這種方法來抑制熱傳播,調整二維薄膜的超導性,或影響導電聚合物的光電性能。雖然單原子缺陷原子局域光譜特徵的存在早已被討論過,然而傳統的振動光譜通常是更大的範圍內的平均信息。

近日,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STEM)中的振動電子能量損失光譜(EELS)成為探測材料振動響應的有力手段,在空間解析度上優於其他實驗表徵技術。同時,針尖增強拉曼光譜(TERS)和非彈性電子隧穿譜(IETS)提供了高空間和能量解析度,但其嚴格限於表面實驗,因此對一系列應用提出了挑戰。應用STEM-EELS能夠利用多功能光學探針技術提供突破性的能力,且STEM-EELS與傳統振動光譜的具有互補性。然而,振動STEM-EELS的最終目的是能夠達到單原子或分子水平,如同現代顯微鏡能夠進行電子結構分析一樣。

在本工作中,作者使用STEM-EELS測量單層石墨烯(Si@Gr)中單個三價Si原子的局域振動特徵。一系列的第一性原理計算表明,所測得的光譜特徵來源於缺陷引起的局域聲子模型,即缺陷模式和整體連續體混合產生的共振態,其能量可以直接與實驗匹配。這一發現實現了在具有單原子靈敏度的電子顯微鏡中振動光譜的前景,並在物理、化學和材料科學領域具有廣泛的意義。

圖1.石墨烯中Si雜質的實驗原理圖和相應的振動STEM-EELS。(A)測試的原理圖;(B)矽雜質和無缺陷石墨烯的振動EELS;(C,D) HAADF實驗區域概述;(E)B中所示的矽雜質和無缺陷石墨烯EELS的差分光譜的細節圖;(F)計算出的差分PPDOS與實驗差分光譜的比較

圖2.振動信號。(A) 計算了聲子DOS在Si和C原子上的平面內分量;(B)標記為1至6的C原子和Si雜質(紅色球體)的位置示意圖;(C)在等效原子位置上獲得的實驗光譜。

圖3. Si振動的局域修正。(A)灰度直方圖顯示了投影在平面內Si原子分量上;(B) 13原子局部的原子模型(Si原子以紅色顯示), 模式A和B的相對原子位移表示為箭頭,長度與位移振幅成正比。

總的看來,由點缺陷引起的局域和共振模式已被廣泛討論,前者的特點是頻率位於未受擾動的晶體和原子振幅的連續體之外,隨著與缺陷距離的增加,其速度比預期的要快。對比之下,後者發生於被允許的頻率之上,共振模式的識別由於其獨特的特性而延遲,在這種特性下,振幅不會遠離缺陷消失,而是延伸到整個晶體之上。

同時,STEM-EELS技術的特點是單原子缺陷敏感性和同位素選擇性,以及在低溫下工作的能力。利用此技術,一種單一的功能化同位素可以通過其振動特徵在原子尺度上被發現。儘管還會遇到一些挑戰,但這為進一步應用於固態科學開闢了一條道路,其中STEM的電子束可用於組裝原子級功能器件和光譜探測產生的晶格動力學及其與其他準粒子的耦合關係。(文:Caspar)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公眾號合作轉載,未經許可謝絕轉發至其他平臺。

相關焦點

  • 【視頻分享】聽專家們講透射電鏡技術與應用
    解德剛副教授在報告中介紹了最新的技術進展,以及解德剛副教授研究單位由此技術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多年來我們通過開發原位透射電鏡技術,開展從納米操縱到量子調控的研究工作,在原子尺度觀測和理解低維結構與性質。白雪冬老師在報告中介紹了利用自主研製的原位透射電鏡中的掃描探針裝置,在納米操縱和納米尺度下光電力耦合與物性調控研究的結果、以及複雜氧化物氧空位序和鐵電疇調控研究的最新進展。
  • 物理所發展原位透射電鏡技術表徵離子輸運動力學過程
    在實驗上高分辨表徵離子輸運過程和表界面電化學反應對揭示器件工作機理和開發新型器件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多年來致力於原位透射電鏡-掃描探針聯合技術的開發與納米表徵研究。利用原位透射電鏡(in-situ TEM)方法可以將納米器件置入電鏡內對器件工作的動態過程進行原位高分辨觀測表徵,研究器件的工作機理。
  • 南科大谷猛副教授通過環境透射電鏡技術「看見」原子律動
    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谷猛課題組巧妙設計了多個實驗,並充分利用環境透射電鏡技術,對反應條件下催化劑結構的動態變化進行了觀測,為優化和設計催化劑新結構提出了新的見解,相關實驗結果近期發表在Small(IF:10.856)以及ACS Nano(IF:13.903)上。
  • 在掃描電鏡下襯度較低的二維材料,如何準確表徵?
    而目前的二維材料除了用到SEM之外,拉曼光譜也是極其重要的表徵手段,而將兩者完全一體化的電鏡-拉曼系統在二維材料的表徵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而掃描電鏡-拉曼聯用技術給出了很好的解決方案,確實成為石墨烯研究最強大的「神器」。
  • 掃描透射電鏡:不僅用好,還要好用—新聞—科學網
    日前,在2019年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及相關分析技術研討會上,一些參會學者表示,希望可以進一步提升電鏡共享資源利用率。 近年來,電子顯微鏡(電鏡)正廣泛應用於半導體、物理、能源、化學、化工、醫療、生物等研究領域,科研人員利用電鏡取得了一些重要進展,也發現了些問題。
  • 2019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及相關分析技術研討會開幕
    會議著重探討了掃描透射電子顯微學技術和方法的最新進展、電子顯微鏡學技術在物質科學領域的前沿成果、以及電鏡相關軟硬體和方法的最新發展與前沿思考,並促進國內外電子顯微學實驗室的設備共享、科研合作和學術交流。
  • 乾貨|如何利用透射電鏡測量石墨烯樣品層數和厚度?
    因此,對於石墨烯結構和層數的表徵是獲得高質量石墨烯關鍵表徵手段。目前針對石墨烯的表徵技術主要有:掃描電鏡(SEM)、透射電鏡(TEM)、原子力顯微鏡(AFM)、 X-射線衍射(XRD)、拉曼光譜(RAMAN)、紫外光譜(UV)、 X 射線光電子能譜(XPS)等。這些表徵手段能夠對石墨烯的形貌、片層數量、缺陷等進行表徵,從而對石墨烯的實驗製備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 單原子再發Science —— 關於單原子你知多少?
    單原子材料因具有最大的原子利用效率和獨特的性能,在合理利用金屬資源和實現原子經濟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那麼,單原子催化劑究竟有哪些用途呢?我們以部分高質量的研究論文來舉例分類。 圖6 利用MOF限域形成的Fe單子的合成及表徵。
  • 【視頻分享】聽專家們講掃描電鏡技術與應用
    為了滿足儀器信息網用戶對掃描電鏡技術的知識需求,解決學習及工作中的問題,本文特整理了儀器信息網的絡講堂欄目中掃描電鏡技術相關會議報告,專家們講解精準專業,歡迎感興趣的用戶保存下載觀看學習。
  • 群雄逐鹿,單原子電催化劑的前世今生!
    到了1990年代,透射電鏡(TEM)技術的突飛猛進讓大家第一次「親眼」看見了以單原子形態分散的催化劑(Science, 1996, 274, 5286, 413-415)。然而,單原子催化劑的廣泛應用,經歷了漫長的等待。直到2011年的兩篇Science, Nature Chemistry文章,一舉奠定了這十年單原子催化發展的基礎。
  • iCEM2017聚焦掃描電子顯微學技術及其最新進展
    為期三天的會議,將聚焦原位透射電子顯微學技術、高分辨電子顯微學技術、材料樣品製備技術、EDS/EBSD技術、掃描電鏡應用及維護、生物電鏡樣品製備技術、冷凍電子顯微學技術等熱門電鏡技術領域。本屆會議的舉行得到了泰思肯、歐波同、飛納中國、徠卡等企業的支持。
  • 熱點分會場之「原位電子顯微學表徵」精彩分享
    大會旨在幫助大家了解電子顯微學及相關儀器技術的前沿發展,促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最新進展的交流。因此透射電鏡中施加1100攝氏度以上,施加應力,同時雙軸傾轉原位觀察高溫材料在蠕變、卸載溫度/應力過程中的顯微結構演化規律將加速我國高溫合金的研發。目前相關商業化樣品杆品牌包括Gatan、Hysitron、DENSsolution、Protochips等,但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基於此,由張澤院士、韓曉東教授負責的國家重大科學儀器研製專項項目將攻克這一難題,並介紹了該項目的研製進展情況。
  • 從原理、功能到結構,細數掃描電鏡和透射電鏡的區別
    現如今,具有高解析度的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和掃描電鏡(SEM)在材料分析研究中的應用日趨廣泛,已經成為現代實驗室中一種不可或缺的研究晶體結構和化學成分的綜合儀器。透射電子顯微鏡常用於觀察普通顯微鏡不能分辨的細微物質結構,掃描電子顯微鏡主要用於觀察固體表面的形貌。有時,將兩者有機結合可以得到比較全面的材料分析結果。下面將從多方面比較,細數掃描電鏡和透射電鏡的區別。
  • 南科大Nano Energy:冷凍電鏡觀測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缺陷結構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系谷猛副教授課題組聯合王湘麟教授、物理系黃麗助理教授、冷凍電鏡中心王培毅教授在有機-無機鈣鈦礦材料結構研究領域取得最新進展,首次觀測到鈣鈦礦材料高密度面缺陷,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
  • 第二屆電鏡網絡會議材料科學專場精彩內容搶先看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曾毅將基於長期的掃描電鏡工作經驗,從理論和實際操作兩方面探討低電壓掃描電鏡在材料領域的應用,對以上問題作出解答,並介紹如何利用低加速電壓進行介孔材料觀察和分析?如何利用低加速電壓獲得材料真實的顯微結構信息?低電壓STEM在材料分析中的應用等內容?
  • 原位電鏡技術實現極性拓撲相變的原子尺度表徵與調控
    中科院物理所通過發展透射電鏡中的掃描探針技術,自主研製出具有原子級分辨的原位綜合物性測量與調控裝置,最近,與北京大學、湘潭大學、浙江大學、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等單位合作,系統地研究了PbTiO3/SrTiO3超晶格中極性拓撲疇結構在外場下的動力學過程,測量了亞單胞尺度下極性拓撲疇的極化分布,利用原位電鏡電、力局域場方法實現了對單個極性通量閉合疇和渦旋疇的操控
  • 電鏡新技術新應用年終群議 2019北京電子顯微學年會召開
    >基於張澤院士主持並完成的「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製專項(11372901)」中的部分科技成果,張躍飛主要介紹了掃描電鏡高溫力學性能原位測試儀器開發與應用。趙頡接著主要介紹了EM-30N主要技術特點,包括利用創新的雙聚光鏡成像技術,採用大型掃描電鏡成像方式,使用二次電子探測器作為基礎成像單元,從而,可以獲得更高的解析度(<5nm),是真正意義上的高解析度臺式掃描電鏡等。
  • 了解球差校正透射電鏡,從這裡開始
    作者:Mix + CCL     前言:  球差校正透射電鏡(Spherical Aberration Correcte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ACTEM)隨著納米材料的興起而進入普通研究者的視野
  • 用掃描電鏡竟可以做這種事兒……
    本文使用冷凍超薄切片機,把HIPS在-120℃下切成80-100nm薄片直接轉移至銅網上,經過四氧化鋨染色,並利用蔡司Sigma 500場發射電子顯微鏡中掃描透射模式(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STEM)實現橡膠粒子在聚苯乙烯中分散結果的觀察。
  • 近兩年電鏡儀器技術最新進展——記2015年度北京市電子顯微學研討會
    在本次會議上,各大電鏡儀器廠商主要介紹了各自的場發射掃描電鏡近年來的最新技術進展。另外,在2014年中科科儀還推出了新款鎢燈絲掃描電鏡KYKY EM6000,進一步提高了儀器的穩定性和操作的便捷性。KYKY-2800B、3800B等老型號的電鏡儀器將逐漸退出市場。  同時,我國在電鏡新技術研發方面也取得了新的突破。中科院物理所李建奇課題組成功研製了我國首臺超快透射電子顯微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