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大谷猛副教授通過環境透射電鏡技術「看見」原子律動

2020-12-08 騰訊網

近年來,各種原位的成像技術都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環境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In Situ TEM Technology)。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谷猛課題組巧妙設計了多個實驗,並充分利用環境透射電鏡技術,對反應條件下催化劑結構的動態變化進行了觀測,為優化和設計催化劑新結構提出了新的見解,相關實驗結果近期發表在Small(IF:10.856)以及ACS Nano(IF:13.903)上。

在原子或者分子層面對催化劑的結構有一個細緻的了解,對於科研工作者理解催化現象併科學合理地設計催化劑有很大的幫助。常規的表徵手段往往只能間接地得到催化劑的結構、宏觀信息,並不能為研究人員提供具體詳細的局部表徵,但催化反應往往是在納米尺度甚至亞納米尺度下發生的,這就對表徵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環境透射電鏡研究PtPb@Pt催化劑的相分離過程

研究催化劑在實際催化反應過程中的狀態對於理解催化劑的催化機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實際催化過程中,氣體分子會通過影響表面能進而對催化劑的表面結構進行調製。但受限於研究方法,在真實催化環境中,氣體分子如何重構催化劑表面仍然不清楚。此外,除了催化劑表面結構的變化,在催化反應過程中,催化劑顆粒整體的結構乃至物相也會發生變化。

圖1(a-f)時間分辨的TEM圖像顯示從PtPb @ Pt納米板上剝離了Pb,紅色箭頭表示形成的超薄Pb納米片,(c)中的橙色箭頭表示粒子1和2之間的氣體形成;(g)HRTEM顯示了在初始階段的有核無定形Pb島;(h)為轉化的結晶Pb超薄片;紅色圓圈表示從納米板擴散到形成的Pb島的Pb單原子

此項工作中,通過採用FEI MEMs晶片控制催化劑溫度,課題組在環境透射電鏡中研究了PtPb@Pt核殼結構催化劑在CO氣體中物相和結構的變化。圖1說明了從室溫加熱到300℃期間納米片的相和形態演變。如圖1(b)中的紅色箭頭所示,在初始階段,非常薄的納米片開始從催化劑中析出。這些納米片的尺寸隨著加熱時間的增加而增長,如圖1(c)所示。圖1(g-h)中相分離初期的詳細高辨率圖像顯示,當形成的Pb島非常小(小於3.5 nm)時,它們是非晶態結構。一旦達到約3.5 nm,這些Pb島就會迅速結晶。

圖2.(a)整體TEM圖像,顯示了Pb超薄片和PtPbx納米顆粒的形態;(b-f)時間分辨原位HRTEM圖像,追蹤超薄Pb納米片在雙邊界處的生長過程。圖b是圖a中紅色矩形區域的放大圖;(b)中的紅色箭頭表示生長平面,紅色箭頭表示生長平面的數量;在圖(c)中,紅色球顯示了重疊的FCC-Pb晶體原子模型

原子級成像使課題組能夠直接在CO氣體原位加熱過程中探究Pb納米片的生長機理。如圖2所示,我們發現雙晶的擴展生長前沿,雙晶邊界由圖2(a)中的紅色正方形表示。根據圖2(b-e),課題組得出結論,孿晶邊界中心軸上的位點首先被佔據,並且更多的原子被擠壓以填充同一層中的相鄰位點。一旦填充了該層,就可以在其上面生長其他層。

左:原位觀察Pb納米片沿[111]方向生長;右:原位觀察Pb納米片沿孿晶界生長

據課題組成員介紹,使用像差校正的環境透射電鏡,他們直接確定了PtPb @ Pt催化劑的相分離,並觀察了CO氣體環境中超薄Pb納米片的逐層生長過程。基於原位TEM觀察,超薄Pb納米片在CO氣體中出奇地穩定。相反,PtPb @ Pt催化劑可以在相同溫度下的真空中保持良好的結構完整性。的研究結果揭示了CO氣體在許多催化劑系統中的毒性作用,並為優化雙金屬或核殼催化劑的設計提供了重要的反饋意見。相關實驗結果近期發表在Small上。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02/smll.201903122

環境透射電鏡助力解析Yolk Shell結構向表面單原子催化劑轉變過程

利用電解水製造高純氫氣是當前能源利用與轉換中一個重大課題,因此,探索低成本、高效的水裂解制氫反應電催化劑具有重要意義。商用IrO2催化劑由於使用貴金屬,成本非常昂貴。目前,單原子催化劑已被證明是用於氧氣析出反應(OER)的有效催化劑,且由於這些單原子的配位環境,使得單原子催化劑具有高選擇性。同時,單原子催化劑可以提高有效負載量,並減少至少10倍的貴金屬使用。

製備單原子催化劑的典型方法要求在基材表面上負載非常低的活性材料,隨後將樣品高溫加熱,這可能導致表面原子與下面的基底材料鍵合或替換基底中的某些陽離子。由於在高溫退火過程,相鄰團簇的聚結或原子在納米顆粒之間的遷移會導致催化劑的燒結和失活,因此獲得的樣品可能包含不期望得到的團簇或納米顆粒,需要額外的酸蝕刻以消除這些顆粒。但是,「通過將單個金屬原子與具有很強親和力的配體或底物配位來降低表面能和界面能,我們很可能可以穩定這些單個金屬原子。」課題組成員介紹道。

圖3 .在原位加熱條件下,Au核在Ni2P基體中擴散和溶解,並形成單個Au原子和微小團簇過程的示意圖

圖4.(a)原位加熱前的樣品,(b)在350°C加熱64分鐘後,(c)在500°C加熱5分鐘後;(d)在c圖中正方形區域的放大圖(Au溶解在Ni2P晶格中後結構的原子級圖像和FFT)

課題組通過簡單的退火工藝,將貴金屬納米顆粒轉化為單個原子或微小團簇,首先合成了納米級Au@Ni2P的Yolk-Shell(卵黃-殼)結構,然後簡單地將Au@Ni2P的Yolk-Shell結構加熱到約350°C,並在此溫度下保持約1 h。在這個過程中,可以使用像差校正的原位高解析度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STEM)清楚地觀察到Ni2P中的Au原子擴散和其單原子的形成過程,其過程示意圖以及STEM照片分別如圖3和圖4所示。經過退火的Au-Ni2P樣品具有顯著改善的OER性能,超過了商用IrO2樣品催化效率16倍,以及Au@Ni2P的Yolk-Shell結構催化效率12倍。這為通過簡單控制核-殼或卵黃-殼結構的加熱來製備高效且穩定的單原子催化劑提供了方向。相關實驗結果發表在ACS Nano上。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21/acsnano.9b02135

利用高分辨的環境透射電鏡可以獲得常規手段無法獲得的動態微觀結構信息,對認識納米催化劑在反應條件下的結構變化和失效分析具有重要意義。谷猛表示,目前環境透射電鏡的領域還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可以讓研究者更容易地獲得原子級的解析度,也為設計和優化納米催化劑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手段,這項技術在未來的的運用價值值得期待。

兩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電力能源材料重點實驗室、深圳市孔雀計劃、深圳市DRC項目和南方科技大學分析測試中心的大力支持。

來源 南方科技大學

喜歡就點「在看」,開啟價值時刻!

相關焦點

  • 南科大谷猛團隊在單原子催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下簡稱「材料系」)副教授谷猛課題組、物理系副教授徐虎課題組聯合俄勒岡大學教授馮振興團隊在單原子催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在線發表,並被選為封面論文。
  • 【視頻分享】聽專家們講透射電鏡技術與應用
    以前的研究多在真空和常溫下進行,然而隨著技術的進步,納米力學研究已經可以在一些氣氛環境以及高溫條件下進行。解德剛副教授在報告中介紹了最新的技術進展,以及解德剛副教授研究單位由此技術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多年來我們通過開發原位透射電鏡技術,開展從納米操縱到量子調控的研究工作,在原子尺度觀測和理解低維結構與性質。白雪冬老師在報告中介紹了利用自主研製的原位透射電鏡中的掃描探針裝置,在納米操縱和納米尺度下光電力耦合與物性調控研究的結果、以及複雜氧化物氧空位序和鐵電疇調控研究的最新進展。
  • 南科大谷猛團隊在單原子催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高密度銥單原子在氧化鎳表面的佔位的球差矯正透射電鏡圖  該研究提供了一種簡單且非常有效的方法生產超高Ir負載的NiO催化劑,使Ir單原子在NiO上的負載達到了前所未有的~18wt%。通過該方法負載的Ir單原子位於氧化鎳表層,且Ir處於表層Ni的原子佔位。獨特的原子結構導致Ir的氧化態約為4+。
  • 第一次,冷凍電鏡看見單個原子!
    冷凍電鏡使得高解析度觀測蛋白質等活性生物大分子結構成為可能,為結構生物學迎來了一個嶄新的時代。20世紀70年代以來,冷凍電鏡的發展已有數十年歷史,它通過在電子樣品上發射電子並記錄所得圖像來確定其形狀。2020年10月22日,這兩個課題組在Nature背靠背發表論文,正式向全世界宣告了這一革命性的突破:第一次看見蛋白質中的單個原子。蛋白分子的三維精確原子結構解析對生物學領域中生理過程機理研究至關重要,對原子結構、配位環境更加精確的理解能夠對蛋白功能作用過程和機制進一步理解。隨著硬體和軟體進步,雖然冷凍電鏡結構解析度得到進一步提高,但是仍然難以在較高的解析度中對每個原子成像。
  • 透射電鏡主流廠商大揭秘
    2009  FEI公司最新發布第二代球差校正電鏡Titan G2 60-300透射電鏡,這是Titan系列電鏡中一項革命性產品。FEI Titan系列產品是FEI的明星系列,自2005年推出,包括有Titan G2 60-300,Titan3 G2 60-300,Titan Krios和Titan ETEM (環境透射電鏡)。
  • 透射電鏡下看到的原子像的物理意義是什麼?
    透射電鏡得到的圖像應該是厚度襯度和衍射襯度的疊加。就衍射襯度來講是不是晶格對電子散射之後電子的在平面上的分布密度。為什麼能夠稱為原子像呢?
  • iCEM 2016邀請報告:環境透射電鏡中的納米實驗室
    第二屆電鏡網絡會議(iCEM 2016)邀請報告環境透射電鏡中的納米實驗室 透射電子顯微鏡自發明以來,由於在表徵材料的成分、結構、組織方面有著高分辨的優勢,極大地推動了材料學科的發展。近年來,隨著實驗技術的發展,透射電鏡正快速從一種靜態表徵技術拓展為動態表徵技術,即原位技術。原位透射電鏡技術在保持電鏡固有的高分辨的同時,再將各種力、熱、光、電、磁等物理場中的一個或多個施加給電鏡樣品,並利用相機記錄材料在該刺激下的響應過程,相當於在電鏡內部搭建了一個納米實驗室。
  • 南科大Nano Energy:冷凍電鏡觀測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缺陷結構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系谷猛副教授課題組聯合王湘麟教授、物理系黃麗助理教授、冷凍電鏡中心王培毅教授在有機-無機鈣鈦礦材料結構研究領域取得最新進展,首次觀測到鈣鈦礦材料高密度面缺陷,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
  • 從原理、功能到結構,細數掃描電鏡和透射電鏡的區別
    現如今,具有高解析度的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和掃描電鏡(SEM)在材料分析研究中的應用日趨廣泛,已經成為現代實驗室中一種不可或缺的研究晶體結構和化學成分的綜合儀器。透射電子顯微鏡常用於觀察普通顯微鏡不能分辨的細微物質結構,掃描電子顯微鏡主要用於觀察固體表面的形貌。有時,將兩者有機結合可以得到比較全面的材料分析結果。下面將從多方面比較,細數掃描電鏡和透射電鏡的區別。
  • 復旦大學透射電鏡環境保障系統採購中標公告
    上海國際招標有限公司受復旦大學的委託,就「復旦大學透射電鏡環境保障系統採購」項目(項目編號:182008KG)組織採購,評標工作已經結束,中標結果如下:   一、項目信息   項目編號:182008KG   項目名稱:復旦大學透射電鏡環境保障系統採購   項目聯繫人:許老師   聯繫方式
  • 透射電鏡原理
    1.透射電鏡原理--簡介  透射電鏡,即透射電子顯微鏡,通常稱作電子顯微鏡或電鏡,是使用最為廣泛的一類電鏡。透射電鏡是一種高解析度、高放大倍數的顯微鏡,是材料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能提供極微細材料的組織結構、晶體結構和化學成分等方面的信息,它具有較高分辨本領和放大倍數,是觀察和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重要工具。
  • 2019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及相關分析技術研討會開幕
    何教授通過GeTe、Bi2Ti3- GeTe、Sb2Ti3-(GeTe)17三個熱電材料分享了透射電鏡在熱電領域中的應用。報告中指出,發展新型的催化材料是解決目前面臨的能源、環境問題的關鍵。納米技術的發展、無論從理論計算角度還是實驗角度都揭示了提高催化活性的關鍵點在於調控其原子結構,目前存在的一個挑戰是非貴金屬催化劑表面原子結構的精確調控。
  • 牛X的冷凍電鏡!背靠背2篇Nature,首次看見單個原子!
    ,也叫冷凍電鏡技術,是在低溫下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樣品的顯微技術,即把樣品凍起來並保持低溫放進顯微鏡裡面,用高度相干的電子作為光源從上面照下來,透過樣品和附近的冰層,受到散射。至今,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已在結構生物學、化學、納米科技等領域大放異彩,取得一系列突破性科研成果。冷凍電鏡作為一種能幫助我們探尋生命微觀奧秘的有力技術,在激蕩中,已然走過 40 年時光,如今步入了看清原子的時代。
  • 電鏡的最新技術和發展趨勢分析
    通過對「球差係數」和「色差係數」的比較分析,得出結論:  1、物鏡球差校正器把場發射透射電鏡解析度提高到信息解析度,即從0.19nm提高到0.12nm甚至於小於0.1nm.;2、聚光鏡球差校正器把STEM的解析度提高到小於0.1nm,同時,聚光鏡球差校正器把束流提高了至少10倍,非常有利於提高空間解析度;3、利用單色器,能量解析度將小於0.1eV。
  • 美國Delong公司推出最新一代超小型免維護臺式透射電鏡LVEM5
    ,不僅尺寸較傳統電鏡縮小了90%,同時對放置環境無嚴格要求,無需任何外置冷卻設備,可以安裝用戶所需的任意實驗室或辦公室桌面,是目前性價比最高的電子顯微鏡。作為一款低電壓透射電鏡,LVEM5採用5kV電子加速電壓設計。低電壓電子束對密度和原子序數有很高的靈敏度,對於小到0.005 g/cm3的密度差別仍能得到很好的圖像對比度。對於輕元素樣品,無需染色即可得到高質量成像。
  • 日本電子推出解析度達63pm的透射電鏡JEM-ARM300F
    日前,JEOL宣布推出新型原子解析度電鏡JEM-ARM300F。   透射電鏡一直以來是材料研發當中進行微觀結構分析的重要工具。然而,隨著納米級或原子水平的先進材料的研發,針對這類材料的合成研究越來越需要高解析度的成像和分析技術。   為了滿足這種需求,日本電子一直聚焦於推出帶有球差校正器的透射電鏡技術來超越目前的解析度極限。
  • 我國首次利用冷凍電鏡技術獲得生物大分子複合體全原子模型
    本工作是完全基於生物物理所生物成像技術實驗室2010年4月建成並試運行的Titan Krios電鏡及其附屬設備完成的,用單顆粒圖像處理技術獲得了呼腸孤病毒科的質型多角體病毒近原子解析度的三維結構(3.9埃),並獨立構建了全原子模型。呼腸孤病毒科病毒是一類重要的雙鏈RNA病毒,其感染宿主包括植物、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和人類,其中的質型多角體病毒是其兩個亞科之一。
  • 透射電鏡揭開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分解的神秘面紗
    然而該技術的商業化應用卻受限於雜化鈣鈦礦材料的結構不穩定性,高溫、氧氣、潮溼環境、光照等加速材料分解進而引起器件性能衰減。因此,有必要深化對降解機理的認識,從而指導器件設計和材料的合成。近日,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石家莊鐵道大學、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等單位合作,利用透射電子顯微鏡,系統研究了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在電子輻照下的結構不穩定性,揭示了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普適性的分解路徑,探究了影響其分解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抑制分解的有效策略,並且根據它們對電子束敏感的特徵,提出了在電鏡表徵過程中如何正確判斷是否有分解以及緩解分解過程等。
  • 中國蛋白質3D高清照片仰賴進口透射式電鏡 核心技術待攻克
    是什麼卡了我們的脖子——我們的蛋白質3D高清照片仰賴舶來的透射式電鏡亟待攻克的核心技術本報記者 張佳星5月29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博士生張森森的蛋白樣品9時準時在液氮環境下進入冷凍電鏡。幾天後,埃(10-10)級精度的蛋白質「高清3D彩照」將出爐。研究人員可以「直視」單個蛋白質的分子結構,並解出生命運轉機理。
  • iCEM 2016特邀報告:透射電鏡制樣技術
    第二屆電鏡網絡會議(iCEM 2016)特邀報告透射電鏡制樣技術 鞠晶 高級工程師北京大學化學學院報告摘要:  介紹透射電鏡中常用的幾種制樣技術,如超薄切片技術,離子減薄技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