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大谷猛團隊在單原子催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0-05-17 南方科技大學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下簡稱「材料系」)副教授谷猛課題組、物理系副教授徐虎課題組聯合俄勒岡大學教授馮振興團隊在單原子催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在線發表,並被選為封面論文。論文題目為「高銥單原子負載氧化鎳用於高效電催化析氧(Ultrahigh-loading of Ir single atoms on NiO matrix to dramatically enhance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南科大谷猛團隊在單原子催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圖1. 谷猛團隊研究成果登上JACS封面

電解水是儲存風能和太陽能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是由於析氧反應的4電子過程過於緩慢,極大影響了電解效率和能量利用率。目前商業的析氧催化劑如IrO2和RuO2等,由於含有大量貴金屬,成本較高,難以大規模應用。近年來,單原子催化劑(SACs)因其在電化學反應中的諸多優勢,如活性位點均一、產物選擇性高、原子效率高等,備受關注。

南科大谷猛團隊在單原子催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圖2. 高密度銥單原子在氧化鎳表面的佔位的球差矯正透射電鏡圖

該研究提供了一種簡單且非常有效的方法生產超高Ir負載的NiO催化劑,使Ir單原子在NiO上的負載達到了前所未有的~18wt%。通過該方法負載的Ir單原子位於氧化鎳表層,且Ir處於表層Ni的原子佔位。獨特的原子結構導致Ir的氧化態約為4+。合成後的樣品在260 mV的過電勢下,其OER電流密度是IrO2的46倍,是未負載單原子的NiO電流密度的57倍。同時,經過10h的性能測試後,該催化劑的結構和性能基本不變,這表明在較高單原子負載量下,該催化劑的結構仍然能夠保持穩定。研究團隊對其催化路徑進行DFT計算研究發現,取代的Ir原子不但可作為OER的活性位點,還可改善周圍Ni原子的活性,從而使NiO的OER性能顯著提高。

谷猛介紹,負載量難以提高是目前單原子催化劑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而這項研究不僅將單原子負載質量分數提高至18%,獲得了目前同類材料報導中的最高負載量,還能使催化劑維持較高的活性和穩定性。另外,谷猛課題組博士後王琦通過這種方法,進一步獲得了高負載量的Mn、Fe、Co、Ru、Ir、Pt等單原子摻雜NiO,驗證了該製備方法的普適性,為單原子催化劑的研究提供了更實用且可靠的研究思路。

谷猛表示,該方案工藝簡單,可控性高,通用性強,具有較大的實用性和規模化優點,非常適合工業化生產。此項研究加快了高性能低成本電解水催化劑從實驗室走向工業生產的步伐,有望大幅降低電解水過程的能耗,提高能量利用率。

王琦、徐虎課題組博士後黃祥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谷猛、徐虎、馮振興為論文通訊作者,南科大材料係為論文第一通訊單位。本課題的開展和完成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創新創業研究團隊、深圳市孔雀計劃、深圳市清潔能源研究所和南方科技大學分析測試中心大力支持。

另外,谷猛課題組此前聯合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上海高等研究院等發表在《自然-催化》(Nature Catalysis)上的研究成果: Ni-Au雙金屬納米粒子在CO2加氫過程中核殼結構的可逆損失(「 Reversible loss of core–shell structure for Ni–Au bimetallic nanoparticles during CO2 hydrogenation」), 因揭示了催化過程中實時演變的有效表面,近期被Nature Catalysis重點評論宣傳。評論文章認為,Ni-Au雙金屬催化劑轉變的發現,不僅使人們對該催化劑的反應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還推動了原位表徵方法在反應過程中材料結構研究的應用。類似的現象也可能出現在其他雙金屬納米顆粒體系以及過渡金屬-半導體異質結構中。在動態原子擴散的驅動下,核-殼結構的消失或形成在適當的反應條件下都可能發生。谷猛研究團隊的工作結合多種先進原位技術,為研究成核過程、晶體生長、晶體結構演變和催化晶體失活過程提供了啟發。未來,原位方法可能不僅局限於固-氣反應研究,還可應用於揭示液-固體系的動力學。

谷猛表示,南科大已經建設了世界一流的環境原位透射電鏡系統,開發了此項固體氣體原位新技術,他將帶領課題組繼續探索催化和其他方面未知的科學機理,研發更好的催化劑,為大規模新型工業生產降低能耗,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美國化學會志》論文連結: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9b12642

《自然-催化》評論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9-020-0451-z

《自然-催化》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9-020-0440-2

相關焦點

  • 南科大谷猛團隊在單原子催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物理系副教授徐虎課題組聯合俄勒岡大學教授馮振興團隊在單原子催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在線發表,並被選為封面論文。
  • 哈工大在單原子Pt電解水制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特種化學電源研究所團隊在單原子Pt電解水制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實現了利用醯胺基團(N-C=O)的供電子效應來調節單個原子Pt的電子結構的策略,並表現出優越的電解水制氫性能。SACs)因其極高的原子利用效率和無與倫比的卓越催化性能,近年來在多相催化領域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尤其在貴金屬單原子催化劑領域,其突出的催化活性可以彌補它們在稀有量和高成本的短板,從而實現大規模商業化應用。
  • 南方科技大學谷猛團隊在高效產氫領域取得研究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副教授谷猛課題組與俄勒岡州立大學學者馮振興課題組合作在納米材料領域中取得了新進展,製備出了具有超高活性的Ir-CoOx NSs,相關成果發表在催化專業期刊ACS Catalysis。
  • 北理工在金屬銻單原子催化劑構築及電催化CO2還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北京理工大學張加濤教授與陳文星副研究員在單原子催化劑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方面,與清華大學李亞棟院士、王定勝副教授團隊合作,在主族金屬單原子銻(Sb)催化劑構築及高效電催化CO2RR應用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Discovery of Main Group Single Sb-N4 Active Sites
  • 中國石油大學吳明鉑團隊在電催化還原CO2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吳明鉑教授領銜的新型碳材料團隊在高活性金屬氮碳材料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論文《高分散鐵氮氧五配位單原子催化劑高效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Hierarchically micro- and meso-porous Fe-N4O-doped carbon as robust electrocatalyst for CO2 reduction)在國際材料領域權威期刊Applied Catalysis
  • 哈工大《Angew》:電解水制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特種化學電源研究所團隊在單原子Pt電解水制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實現了利用醯胺基團(N-C=O)的供電子效應來調節單個原子Pt的電子結構的策略,並表現出優越的電解水制氫性能。(SACs)因其極高的原子利用效率和無與倫比的卓越催化性能,近年來在多相催化領域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尤其在貴金屬單原子催化劑領域,其突出的催化活性可以彌補它們在稀有量和高成本的短板,從而實現大規模商業化應用。
  • 東華大學楊建平、羅維團隊在CO2電催化還原領域取得突破
    近日,東華大學材料學院楊建平研究員和羅維研究員團隊在CO2電催化還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非均相單原子催化劑設計用於CO2電催化還原》 (HeterogeneousSingle‐Atom Catalysts for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Reaction)為題,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
  • 南科大谷猛副教授通過環境透射電鏡技術「看見」原子律動
    環境透射電鏡研究PtPb@Pt催化劑的相分離過程 研究催化劑在實際催化反應過程中的狀態對於理解催化劑的催化機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吳明鉑團隊在電催化還原CO2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吳明鉑教授領銜的新型碳材料團隊在高活性金屬氮碳材料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論文《高分散鐵氮氧五配位單原子催化劑高效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Hierarchically micro- and meso-porous Fe-N4O-doped carbon as robust electrocatalyst for CO2 reduction)在國際材料領域權威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 張世國教授團隊在碳基電催化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碳基單原子催化材料具有高的導電性和結構明確且高效的活性中心,在諸多電化學反應體系中表現出良好的催化活性。然而,一般傳統碳基單原子材料中同時存在雜原子摻雜缺陷、本徵缺陷等多種功能化物種和潛在活性位點,如何精確調控非金屬中心功能化物種並深入理解其催化作用機理仍然比較複雜。
  • 廉價電催化水分解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催化效率大幅提高
    記者13日從中南大學獲悉,中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劉小鶴教授團隊在廉價電催化材料領域取得了系列進展,《先進功能材料》《應用催化B:環境》等國際權威期刊連續發表了該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氫能是最具前景的清潔能源之一,電解水產氫是目前較為理想的制氫技術。然而,這項技術的廣泛應用一直被高價的貴金屬催化劑所制約,亟待尋找廉價的高性能電催化劑替代貴金屬催化劑。
  • 南京大學夏興華課題組在金屬單原子材料可控制備領域取得進展
    單原子金屬催化劑具有獨特的配位環境和100%的原子利用率,已經成為催化研究的前沿領域。熱力學上,單原子具有高表面能,容易導致原子團聚和催化劑不穩定。常規的單原子合成方法具有能量消耗高、條件苛刻、程序繁瑣、不可控和負載量低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單原子催化劑的發展。
  • 湖南大學譚勇文教授團隊在納米多孔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
    得益於納米雙連續多孔結構以及豐富的吸附活性位點,合成的3D MoSSe合金材料展現出優異的電催化氮還原性能。這項工作為製造具有三維雙連續多孔結構的二維金屬化合物提供了一個通用的框架,極大地豐富了納米多孔材料的種類。
  • 大連理工大學在高效光/電催化應用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為探索新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基於光催化與電催化研究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孫立成院士團隊的侯軍剛教授在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領域,如何提高光生載流子的定向移動,避免載流子複合,成為光催化體系中的關鍵科學問題。
  • 【催化】納米碳催化作用本質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經過近20年的發展,研究者在納米碳催化劑製備方法及其在不同催化體系中的應用等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是在分子或原子尺度上對納米碳催化本質過程的解釋,以及納米碳催化劑本徵活性的評價和比較等問題上仍不清楚。
  • 北理工基於MOF的銦單原子催化劑設計及電催化CO2還原獲進展
    近日,北京理工大學材料物理化學系能源催化研究所(籌)的陳文星副研究員、張加濤教授和清華大學的王定勝教授、李亞棟院士團隊合作,在In單原子催化劑的設計合成及高效電催化CO2還原(CO2RR)製備甲酸鹽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Design of a Single-Atom Indiumδ
  • 北理工基於MOF的銦單原子催化劑設計及電催化CO2還原獲進展
    近日,北京理工大學材料物理化學系能源催化研究所(籌)的陳文星副研究員、張加濤教授和清華大學的王定勝教授、李亞棟院士團隊合作,在In單原子催化劑的設計合成及高效電催化CO2還原(CO2RR)製備甲酸鹽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Design of a Single-Atom Indiumδ+-N4 Interface
  • 安徽師範大學單原子-團簇-納米中心團隊在小分子活化方面取得新進展
    點擊上小程序查看更多VIP企業能源小分子的高效轉化在化學化工領域具有重大意義。在原子尺度設計和發展高性能的催化材料已成為該領域的挑戰性問題。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安徽師範大學「單原子-團簇-納米中心」毛俊傑教授針對材料化學研究中存在的關鍵科學問題,在催化材料精準製備、重要催化反應、構效關係建立三個方面展開了富有挑戰性的探索,並取得了有意義的研究結果(Nat. Commun. 2018, 9, 4958;Nat.
  • Wiley能源催化領域最新進展 | 單原子催化劑、雙殼層Ni-Fe LDH增強...
    「屋簷」式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高效ORR單原子催化劑是近年來催化領域的研究熱點,然而以往的研究多集中於提高金屬負載量以增強催化性能。通過改變催化劑的形貌以促進其層間傳質,增加活性位點的利用率,也被認為是一種有效方法。
  • 近日,湖南團隊在這一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南大學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雷永鵬教授等在金屬電催化材料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接連發表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Chem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