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夏興華課題組在金屬單原子材料可控制備領域取得進展

2020-09-17 小材科研

單原子金屬催化劑具有獨特的配位環境和100%的原子利用率,已經成為催化研究的前沿領域。熱力學上,單原子具有高表面能,容易導致原子團聚和催化劑不穩定。常規的單原子合成方法具有能量消耗高、條件苛刻、程序繁瑣、不可控和負載量低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單原子催化劑的發展。因此,在常溫常壓下,如何簡單高效地製備高負載量單原子金屬催化劑是當前的一個重要挑戰。

圖1. 金屬單原子材料的形貌和結構表徵.

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夏興華團隊潛心於二維層狀材料的設計和性能研究(J. Am. Chem. Soc. 2017, 139, 15479; J. Am. Chem. Soc. 2015, 137, 7365; Nat. Commun. 2014, 5, 1; ACS Nano 2019, 13, 2, 2544; NPG Asia Mater. 2017, 9, 354; Anal. Chem. 2015, 87, 5831; ACS Appl. Nano Mater. 2019, 2, 6, 3385–3393)。他們提出在二維材料硫化物的特異性位點上欠電位沉積金屬單原子的新方法。不同於常規電化學沉積單原子法,特異性位點欠電位沉積法具有「自限制生長」效應,不受長時間沉積和高濃度金屬前驅體的局限。該方法簡單易行,可快速實現常溫常壓下可控地製備高負載量金屬單原子,為單原子催化劑的大規模開發利用提供了有效合成路徑。

圖2. 電化學可控合成的普適性研究及機理探索.

圖3. 金屬單原子HER電催化活性.

利用二維硫化物材料上分散的硫族原子作為電沉積位點,通過銅原子的欠電位沉積和隨後鉑原子的置換,在二硫化物載體上成功製備出單原子Pt(Pt-TMDs)。以Pt-MoS2為例,(圖1),該工作強調特異性位點的單原子欠電位沉積法需要同時兼顧以下考慮:1)載體的合理選擇,載體上需要具備高度分散的沉積位點,這些位點原子通常為具有孤對電子和合適電負性的元素,使得形成熱力學穩定的金屬-載體鍵;2)沉積電位的合理設置,金屬-基底相互作用大於金屬-金屬相互作用,使得在該電位下,只能生成金屬-載體鍵,隨後的金屬-金屬鍵自動被熱力學禁止。該方法還可以延伸製備不同金屬單原子,如Pd、Rh、Sn、Pb、Bi單原子催化劑(圖2)。電催化性能研究表明,Pt-MoS2材料對HER電催化活性大幅度提高,單位質量比活性是商業化Pt催化劑的114倍,超過目前報導的Pt單原子材料(圖3)。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Nat. Commun. 2020, 11, 4558),論文第一作者為南京大學2018級博士畢業生施毅。該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7YFA02065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1902076, 21635004)、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BK20190289)和南京大學卓越計劃(ZYJH004)等支持。


來源:南京大學

相關焦點

  • 南大夏興華課題組:定點欠電位沉積製備單原子催化劑
    ▲第一作者:施毅 ;通訊作者:夏興華 通訊單位:南京大學 論文DOI:10.1038/s41467-020-18430-8前言今天,非常榮幸邀請到南京大學夏興華教授課題組來對他們最新發表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文章進行賞析。
  • 南科大谷猛團隊在單原子催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下簡稱「材料系」)副教授谷猛課題組、物理系副教授徐虎課題組聯合俄勒岡大學教授馮振興團隊在單原子催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在線發表,並被選為封面論文。
  • 南科大谷猛團隊在單原子催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下簡稱「材料系」)副教授谷猛課題組、物理系副教授徐虎課題組聯合俄勒岡大學教授馮振興團隊在單原子催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在線發表,並被選為封面論文。
  • 湖南大學譚勇文教授團隊在納米多孔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
    二維金屬化合物因為其獨特的物理化學特性被視為一種理想的多功能材料,其中將二維材料構築成三維結構能夠滿足應用中的特定要求,而受到廣泛關注。然而,目前的方法面臨合成材料尺寸小、均勻性差和可控性不足等問題。因此,尋求一種高效普適合成具有三維結構的二維金屬化合物的方法成為了迫在眉睫的任務。
  • 單原子材料近期研究進展 這三個課題組值得關注
    單原子催化劑是負載型金屬催化劑的理想狀態,實現了金屬以單原子的形式均勻分布在載體上。均一分散的單原子作為催化活性中心與均相催化類似,實現了催化反應的高活性和高選擇性,同時也為催化劑機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本文總結了科研界學術大牛在單原子材料領域的最新成果,希望對從事單原子材料相關領域的你有所啟發。
  • 南京大學鄧正濤團隊鈣鈦礦方面獲進展
    南京大學鄧正濤教授團隊製備發光效率接近100%非鉛滷化物鈣鈦礦材料並應用於高效環保的白光LED光源。
  • 張先正課題組在生物醫用材料領域取得一系列新進展
    據武漢大學消息,該校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張先正教授課題組一直致力於高分子材料在生物醫用領域的研究。基於前期積累,研究課題組近日提出合成材料強化微生物(Material-Assisted MicroOrganisms,MAMO)概念,將微生物與納米材料相結合,使其功能互補,以實現對疾病更好的治療(圖1)。
  • 南京大學王新平課題組自由基合成與性質研究取得系列進展化學加
    自由基在化學反應、催化、生物化學和功能材料等領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王新平課題組自2011年以來一直致力於自由基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質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今年上半年,課題組在雙自由基、主族金屬自由基以及基於自由基的磁性多穩態等方向再次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研究成果以若干篇論文形式發表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 哈工大在單原子Pt電解水制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特種化學電源研究所團隊在單原子Pt電解水制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實現了利用醯胺基團(N-C=O)的供電子效應來調節單個原子Pt的電子結構的策略,並表現出優越的電解水制氫性能。SACs)因其極高的原子利用效率和無與倫比的卓越催化性能,近年來在多相催化領域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尤其在貴金屬單原子催化劑領域,其突出的催化活性可以彌補它們在稀有量和高成本的短板,從而實現大規模商業化應用。
  • 南方科技大學谷猛團隊在高效產氫領域取得研究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副教授谷猛課題組與俄勒岡州立大學學者馮振興課題組合作在納米材料領域中取得了新進展,製備出了具有超高活性的Ir-CoOx NSs,相關成果發表在催化專業期刊ACS Catalysis。
  • 南京大學研究組及合作者在納米酶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撰文:王小宇 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納米酶是指具有類酶催化活性的功能納米材料。與天然酶相比,納米酶擁有眾多優點,如價格低廉、穩定性高以及可大量製備等。得益於納米技術、生物技術、催化科學以及計算科學的迅速發展,納米酶已經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突破(參見: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2019, 48, 1004-1076)。
  • 北理工在金屬銻單原子催化劑構築及電催化CO2還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北京理工大學張加濤教授與陳文星副研究員在單原子催化劑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方面,與清華大學李亞棟院士、王定勝副教授團隊合作,在主族金屬單原子銻(Sb)催化劑構築及高效電催化CO2RR應用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Discovery of Main Group Single Sb-N4 Active Sites
  • 東南大學王金蘭教授課題組取得新進展
    未來網高校頻道11月8日訊(記者 胡曉萌 通訊員 林釗宇)近日,東南大學王金蘭教授課題組在固氮催化劑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以「Metal-Free Single Atom Catalyst for N2 Fixation Driven by Visible Light」為題發表在化學類頂級期刊
  • 河北科技大學王波團隊在鉀離子電池碳負極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河北科技大學材料學院王波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在鉀離子電池碳負極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在《納米能源》(Nano Energy,2020,104979,DOI:org/10.1016/j.nanoen.2020.104979)正式發表。
  • 朱俊傑課題組在可編程聚合物庫及生物邏輯運算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朱俊傑課題組在可編程聚合物庫及生物邏輯運算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20-03-21 13: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湖南大學張世國教授團隊在碳基電催化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碳基單原子催化材料具有高的導電性和結構明確且高效的活性中心,在諸多電化學反應體系中表現出良好的催化活性。然而,一般傳統碳基單原子材料中同時存在雜原子摻雜缺陷、本徵缺陷等多種功能化物種和潛在活性位點,如何精確調控非金屬中心功能化物種並深入理解其催化作用機理仍然比較複雜。
  • 雲南大學團隊發表COF材料在金屬納米顆粒可控制備方面的研究成果
    該論文首次報導了以三苯基膦基COF為載體可控制備多種具有窄尺寸分布的超細高活性金屬納米顆粒,並被該雜誌選為內封面文章發表。雲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陶嬈博士為論文的第一作者,邱立副研究員和科羅拉多大學的張偉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 南京工業大學金屬材料工程專業介紹
    金屬材料工程專業簡介  一、歷史沿革  南京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金屬材料工程專業自1974年開設迄今已有整整30年的辦學歷史。其前身可追溯到1966年原南京化工學院成立的「腐蝕與防護」教研組,因「文革」開始,未及招生。
  • 中國石油大學吳明鉑團隊在電催化還原CO2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吳明鉑教授領銜的新型碳材料團隊在高活性金屬氮碳材料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論文《高分散鐵氮氧五配位單原子催化劑高效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Hierarchically micro- and meso-porous Fe-N4O-doped carbon as robust electrocatalyst for CO2 reduction)在國際材料領域權威期刊Applied Catalysis
  • 南京大學繆峰教授合作團隊在二維材料層間相互作用調控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MX₂,M=過渡金屬,X=硫族元素)因其獨特和豐富的物理性質成為二維材料研究領域最受關注的材料家族之一例如,具有強相互作用的PtSe₂電子結構強烈地依賴於層數的變化,當從體塊減薄為少層時呈現出半金屬-半導體的轉變;但是,對於具有弱層間相互作用的ReS₂,其物性幾乎不隨著層數減小發生相應的變化。因此,尋找合適的手段對這類材料的層間相互作用進行調控,將有望進一步實現對材料的物性調控與器件應用,這也成為二維材料研究領域備受關注的挑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