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光效率接近100%!南京大學鄧正濤團隊鈣鈦礦方面獲進展

2021-02-13 材料科學與工程

南京大學鄧正濤教授團隊製備發光效率接近100%非鉛滷化物鈣鈦礦材料並應用於高效環保的白光LED光源。該工作於2019年3月發表在Chemical Science(一區TOP期刊,IF=9.063), 2019, Advance Article, DOI: 10.1039/C9SC00453J。

文章連結: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9/sc/c9sc00453j#!pAbstract

自2014年以來,鉛滷鈣鈦礦納米晶材料因其優異的發光性能,引起了人們廣泛的研究興趣。然而,鉛滷鈣鈦礦材料由於鉛的毒性問題,對環境將產生一些潛在風險。因此,科學界一直在尋找低毒性的金屬滷化物鈣鈦礦材料作為後備策略。錫與鉛為同一主族元素,理論計算得知錫基滷化物鈣鈦礦材料同樣具有合適的能帶隙和優異的性能。錫是低毒性金屬元素,正二價錫基滷化物鈣鈦礦材料在暴露於空氣環境中,降解為正四價錫,最終變成二氧化錫,是一種環保型材料。

近年來,鄧正濤教授課題組在錫基鈣鈦礦材料的合成上獲得了進展,如:2016年報導了尺寸形貌可控合成Cs2SnI6納米晶(Chem. Mater. 2016, 28, 8132-8140)。2017年進一步可控制備了CsSnBr3 納米籠(Chem. Mater. 2017, 29, 6493-6501)。但是,錫滷鈣鈦礦材料的發光缺陷較多,因為其螢光發光效率遠不及同主族的鉛滷鈣鈦礦納米晶材料。此外,二價錫滷鈣鈦礦材料的穩定性很差,往往需要在惰性氣體保護的手套箱中才能穩定,在空氣中很快會分解。因此,獲得高發光效率且性質穩定的錫滷鈣鈦礦材料是領域內的難題。

圖1. 酸性溶液中合成2D (OCTAm)2SnX4鈣鈦礦發光材料和白光LED中應用。

最近,該課題組在新型錫滷鈣鈦礦材料研究取得了新的進展,提出了在酸性水溶液中合成高量子產率(絕對螢光量子產率接近100%)、高穩定(在室溫一定溼度條件的空氣下儲存240天螢光無衰減)的錫基鈣鈦礦材料((OCTAm)2SnX4(OCTAm為辛銨陽離子,X = Br, I)),並將其作為高效的黃光螢光粉應用於白光LED中,如圖 1所示。該工作同時入選為「2019 Chemical Science HOT Article Collection」和「2019 ChemSci Pick of the Week Collection」。在論文在線發表當日,英國皇家化學會(RSC)網站以「A light bulb moment」為題,圖文發表了相關評論文章。

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助理研究員王艾菲為論文第一作者,碩士生郭豔豔為第二作者,鄧正濤教授和聶書明教授以及東南大學王金蘭教授是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並得到了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張弢教授和聶越峰教授的幫助。以上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Grant No. 51502130),江蘇省科學自然基金項目(Grant Nos. BK20180339, BK20150581),江蘇省「雙創計劃」,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基金和江蘇省納米技術重點實驗室的資助。(來源:南京大學)

推薦閱讀:

Nature子刊:鈣鈦礦電池重要進展

相關焦點

  • 鈣鈦礦發光二極體外量子效率突破20%
    中青在線訊(通訊員 楊芳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潤文)「利用低溫溶液法,在鈣鈦礦發光層設計上提出了新思路,將鈣鈦礦LED外量子效率提高到20.7%。」由南京工業大學海外人才緩衝基地(先進材料研究院)黃維院士、王建浦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鈣鈦礦發光二極體(LED)方面取得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自然》雜誌。
  • 我國鈣鈦礦發光二極體外量子效率突破20%
    人民網北京10月11日電(孫競)  由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黃維院士與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建浦教授所帶領的團隊繼2016年提出鈣鈦礦維度調控創造鈣鈦礦發光二極體(LED)效率記錄後,近日利用低溫溶液法,在鈣鈦礦發光層設計上提出了新思路,將近紅外鈣鈦礦
  • 鈣鈦礦發光二極體取得新突破 效率較同行提升近一半
    記者13日從南京工業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和該校王建浦教授團隊將鈣鈦礦發光二極體(LED)外量子效率提高到20.7%,較國際同行提升近一半,成果近日在國際學術刊物《自然》正刊發表。LED外量子效率據研究主要完成人、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建浦介紹,目前平面結構的LED,尤其是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的發光效率還比較低。為提高出光率,科學界一般採用光提取技術,但這種方法成本高、製備工藝複雜,往往還會改變LED的發光光譜和出光方向,影響發光效率。
  • 發光學報 | 鈣鈦礦量子點:機遇與挑戰
    近年來,通過國內外學者們的共同努力,鈣鈦礦材料在可控制備、光電性能調控、光電子領域甚至生物應用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進展。相較於其體相材料,滷化物鈣鈦礦量子點的尺寸效應使其發光峰進一步窄化,光致發光效率更高。其豐富的表面使得性能可調控範圍大幅增加,許多新穎的光學、電學性能等應運而生,在高清顯示、螢光生物標記、電化學等領域也展現出巨大應用潛力。
  • 頂發光微腔結構實現高效率鈣鈦礦發光二極體
    ​近日,南京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和王建浦教授團隊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子刊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發表論文,他們提出通過構築光學微腔,製備頂發射PeLED,從而大幅度提升器件效率的新思路。
  • 浙江大學狄大衛:有機與鈣鈦礦發光器件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另一方面,在研究光電轉化的過程中,狄大衛與劍橋大學、以及東英吉利大學的合作夥伴發現了一種新型有機發光分子 CMA,由於其特殊的分子結構,亮暗能態能量差降為零,幾乎 100% 的暗能態都能得到有效利用。他們基於這種分子設計了低成本溶液法製作的 OLED,可使外量子效率達到 27.5%,該研究創造了溶液法 LED 的世界記錄。
  • 新型鈣鈦礦量子點穩定性提升方面獲重要進展
    近日,鄭州大學物理工程學院材料物理研究所在新型鈣鈦礦量子點穩定性提升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鄭州大學為第一單位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Chemistry of Materials》(影響因子:10.159)上,(Sodium Doping-Enhanced Emission Efficiency and Stability of CsPbBr3Nanocrystals
  • 中國科學家在鈣鈦礦發光二極體領域取得新突破
    新華社南京10月13日電(記者眭黎曦)記者13日從南京工業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和該校王建浦教授團隊將鈣鈦礦發光二極體(LED)外量子效率提高到20.7%,較國際同行提升近一半,成果近日在國際學術刊物《自然》正刊發表。
  • 新型鈣鈦礦量子點穩定性提升方面獲重要進展
    近日,鄭州大學物理工程學院材料物理研究所在新型鈣鈦礦量子點穩定性提升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南科大副教授王愷團隊在鈣鈦礦發光二極體領域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電子與電氣工程系(下簡稱「電子系」)副教授王愷課題組在鈣鈦礦發光二極體領域取得系列研究進展,先後在信息材料和光學領域高水平期刊Advanced Materials,ACS Energy Letters,Communications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獲新進展
    但是,其穩定性、大面積製造、效率轉換等諸多挑戰也是國內科研人員必須直面的問題。 目前處於防控新冠肺炎的關鍵階段,同大部分人一樣,居家辦公成為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遊經碧的日常工作方式。「之前沒有時間靜下心來好好看看學生的實驗、進展、報告,如今正好可以集中挖掘裡面的新東西,打開一些新的思路。」 兩年前,遊經碧課題組成功實現中國在鈣鈦礦電池轉換效率方面世界紀錄的突破。
  • 鈣鈦礦LED研究獲重大突破,外量子效率達到21.6%
    、北京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劉利民博士進行合作,在鈣鈦礦發光二極體(LED)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實現了外量子效率達到21.6%的高效鈣鈦礦LED器件,再次刷新了世界紀錄。 鉛滷化物鈣鈦礦是近些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類廉價且光電性能良好的半導體材料,並在發光二極體(LED)、光伏電池、雷射、光電探測器等方面得到廣泛的研究。雖然溶液處理的鈣鈦礦材料在各個光電領域均已表現出不俗的性能,但其性能始終受制於缺陷介導的非輻射損耗。使用有機分子進行缺陷鈍化是一類很有前景的方案,然而由於缺乏對鈍化分子構效關係的深刻理解,這一方案的實施效果始終不盡如人意。
  • Light: 黃維&王建浦|頂發光微腔結構實現高效率鈣鈦礦發光二極體
    近年來,鈣鈦礦發光二極體(PeLED)的器件效率提升迅速,成為下一代照明與顯示技術的有力競爭者。然而,由於鈣鈦礦材料較大的折射率,導致大量的光子被限制在器件內部,阻礙了PeLED效率的進一步提升。為此,作者在器件底端蒸鍍了100 nm的金電極作為全反射層,並且優化了頂端半反射金電極的厚度,將器件的光耦合效率從20%提升到了30%。
  • 自由基OLED研究出現重大進展,發光效率大大提高
    日前,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使用自由基的OLED出現新進展。圖片來源:Nature11月22日,《Nature》雜誌刊發了吉林大學化學學院、超分子結構與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峰教授研究團隊和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Cavendish Laboratory)Richard
  • 自由基OLED研究現新進展,發光效率大大提高
    日前,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使用自由基的OLED出現新進展。 圖片來源:Nature 11月22日,《Nature》雜誌刊發了吉林大學化學學院、超分子結構與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峰教授研究團隊和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
  • 南京大學Nature Energy:24.8% 全鈣鈦礦串聯電池最高效率
    南京大學Nature Energy:24.8% 全鈣鈦礦串聯電池最高效率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研究亮點:1.金屬錫抑制Sn2+氧化,改善Pb-Sn鈣鈦礦薄膜質量,效率可達21.1%。2.全鈣鈦礦串聯電池的認證效率高達24.8%,是目前全鈣鈦礦串聯電池的最高效率。3.全鈣鈦礦串聯電池大面積(超過1 cm2)認證效率為22.1%。
  • 我國科研人員研究鈣鈦礦LED發光取得新突破
    新華社西安10月11日電(記者許祖華)我國科研人員近日在鈣鈦礦LED發光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他們利用低溫溶液法,在鈣鈦礦發光層設計上提出了新思路,將近紅外鈣鈦礦LED外量子效率提高到20.7%。相關研究成果於10月11日在《自然》雜誌上在線發表。
  • 無機蒸氣反應沉積法原位製備鈣鈦礦型氧氮化物薄膜|南京大學李朝升教授、鄒志剛院士團隊進展
    近日,南京大學李朝升教授、鄒志剛院士課題組開發了一種無機蒸氣反應沉積法,實現了一系列鈣鈦礦型氧氮化物薄膜在導電襯底上的原位製備,包括ATaO2N (A = Ca, Sr, Ba)和ANbO2N (A = Sr,
  • 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新型多量子阱鈣鈦礦材料——基於壘寬調控的鈣鈦礦發光二極體
    普通的三維鈣鈦礦發光效率受限於缺陷態導致的強非輻射複合,基於多量子阱鈣鈦礦發光層通過把激發態局域化能有效的避免這個問題。相對於傳統三維鈣鈦礦發光層,多量子阱鈣鈦礦發光層是由不同層數(n)的二維鈣鈦礦組合而成,其中角-角共享的八面體無機滷化物形成天然的『勢阱』,而大分子有機銨鹽形成天然的「勢壘」。這種多量子阱結構呈現出了較強的量子限域效應與較高的螢光效率。
  • 鄭州大學研製特殊結構的鈣鈦礦發光器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鄭州大學物理工程學院副教授史志鋒在新型鈣鈦礦量子點發光二極體(LED)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製出一種特殊結構的發光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