鈣鈦礦LED研究獲重大突破,外量子效率達到21.6%

2021-01-07 LEDinside

2019-04-11 13:40:18 [編輯:Andygui]

近日,海外人才緩衝基地(先進材料研究院)黃維院士團隊與瑞典林雪平大學高峰博士、北京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劉利民博士進行合作,在鈣鈦礦發光二極體(LED)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實現了外量子效率達到21.6%的高效鈣鈦礦LED器件,再次刷新了世界紀錄。

鉛滷化物鈣鈦礦是近些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類廉價且光電性能良好的半導體材料,並在發光二極體(LED)、光伏電池、雷射、光電探測器等方面得到廣泛的研究。雖然溶液處理的鈣鈦礦材料在各個光電領域均已表現出不俗的性能,但其性能始終受制於缺陷介導的非輻射損耗。使用有機分子進行缺陷鈍化是一類很有前景的方案,然而由於缺乏對鈍化分子構效關係的深刻理解,這一方案的實施效果始終不盡如人意。

針對這一科學難題,黃維院士團隊與瑞典林雪平大學高峰博士及北京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劉利民博士團隊共同提出了鈍化分子形成氫鍵與鈍化效應的競爭機制,並通過理性分子設計,削弱氫鍵的限制作用,從而顯著改善了鈍化的效果並降低了鈣鈦礦薄膜中的非輻射損耗。通過這一發現,黃維課題組實現了外量子效率達到21.6%的高效鈣鈦礦LED器件,再次刷新了世界紀錄。此外,在高達200 mA cm-2的大電流密度下,其外量子效率依然能達到20.1%。這一發現為解決鈣鈦礦光電器件非輻射損耗的問題提出了新的思路,並有助於鈣鈦礦光伏電池、發光二極體、雷射以及光電探測器性能進一步提升。

黃維院士指出,IAM團隊作為國際上鈣鈦礦發光領域的開拓者之一,致力於解決鈣鈦礦發光器件中存在的效率和穩定性問題。繼開展「鈣鈦礦維度調控實現高效發光」「亞微米結構實現高效光提取」研究以來,此項研究成果再次實現了鈣鈦礦LED領域的重大突破。與目前市場上的OLED相比,所獲得的器件效率大體一致,甚至在高亮度條件下的各個性能參數甚至優於OLED,從而展現出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

相關成果以「Rational molecular passivation for high-performance perovskite light-emitting diodes」為題發表在Nature Photonics(《自然·光子學》),DOI:10.1038/s41566-019-0390-x,黃維院士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2014年以來,黃維院士領銜的創新團隊已相繼在Nature(《自然》)、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Nature Nanotechnology(《自然·納米技術》)、Nature Photonics(《自然·光子學》)和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一系列重要學術成果。(作者:海外人才緩衝基地(先進材料研究院);審核:王建浦)

 

 

來源: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

如需獲取更多資訊,請關注LEDinside官網(www.ledinside.cn)或搜索微信公眾帳號(LEDinside)。

相關焦點

  • 鈣鈦礦LED外量子效率超20%
    Sargent教授在鈣鈦礦發光二極體的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研究人員利用鈣鈦礦的組分分布調控策略得到平整緻密且光電性能優異的鈣鈦礦薄膜,並通過加入阻擋層改善電子空穴的注入平衡,得到的鈣鈦礦發光二極體的外量子效率(EQE)超過20%,刷新了鈣鈦礦發光二極體的世界最高紀錄,同時,穩定性也得到極大地提升,遠超國際同行。
  • 鈣鈦礦發光二極體外量子效率突破20%
    中青在線訊(通訊員 楊芳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潤文)「利用低溫溶液法,在鈣鈦礦發光層設計上提出了新思路,將鈣鈦礦LED外量子效率提高到20.7%。」由南京工業大學海外人才緩衝基地(先進材料研究院)黃維院士、王建浦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鈣鈦礦發光二極體(LED)方面取得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自然》雜誌。
  • 綠光鈣鈦礦LED器件外量子效率達20.3%
    綠色可見光鈣鈦礦LED器件的外量子效率達到20.3%,刷新了該領域的世界紀錄!記者11日從華僑大學獲悉,該校魏展畫教授團隊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薄膜製備策略,並優化了LED器件結構,製備出了全球領先的高亮度、高量子轉換效率的LED器件,在鈣鈦礦電致發光領域取得了重大研究進展,推動我國向發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價格低廉的顯示和照明器件產業邁出重要的一步。該研究成果於11日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
  • 鈣鈦礦發光二極體誕生!外部量子效率創紀錄達21.6%!
    博科園:本文光學與光子學類林雪平大學一個實驗室已經生產出高效的鈣鈦礦近紅外(NIR)發光二極體。外部量子效率達21.6%,這是一個記錄。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光子學》上。鈣鈦礦是由其晶體結構決定的一組材料,在過去10年中一直是人們研究的熱點,最初用於太陽能電池,但新研究也用於發光二極體,具有良好的發光性能,易於製造。博科園-科學科普:迄今為止,基於鈣鈦礦發光二極體的外部量子效率(以光形式發射的載流子比例)一直受到製造過程中材料中出現的缺陷限制,這些缺陷對載流子起著陷阱的作用,從而造成能量損失。
  • 我國鈣鈦礦發光二極體外量子效率突破20%
    LED外量子效率提高到20.7%,相關研究成果於10月11日發表在Nature(《自然》)雜誌上。 對於許多長期從事鈣鈦礦LED研究的科學家們來說,唯有平整、覆蓋率高、無明顯孔洞的鈣鈦礦薄膜才是實現高效率器件的基礎,但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題為「Perovskite light-emitting diodes based on spontaneously formed submicrometre-scale structures」的研究論文不僅打破這一觀點,還報導了當前世界上最高的鈣鈦礦
  • 我國科研人員研究鈣鈦礦LED發光取得新突破
    新華社西安10月11日電(記者許祖華)我國科研人員近日在鈣鈦礦LED發光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他們利用低溫溶液法,在鈣鈦礦發光層設計上提出了新思路,將近紅外鈣鈦礦LED外量子效率提高到20.7%。相關研究成果於10月11日在《自然》雜誌上在線發表。
  • 新方法將鈣鈦礦二極體外量子效率提高兩成—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溫才妃 通訊員楊芳)「利用低溫溶液法,將鈣鈦礦LED外量子效率提高20.7%,較國際同行提升近一半。」
  • 量子點與Micro LED結合提升發光效率與散熱效果
    打開APP 量子點與Micro LED結合提升發光效率與散熱效果 LEDinside 發表於 2019-10-09 14:24:21
  • InfoMat前沿信息:外量子效率高達19.1%的高效鈣鈦礦發光二極體
    通過氟化物界面上沉積鈣鈦礦來製備高效發光二極體的新方法,在範霍夫奇點外過度摻雜石墨烯的新途徑,通過納米氣泡控制納米流體傳輸的新技術;本期「
  • 研究人員製備出全無機鈣鈦礦綠光LED,穩定性大幅提高
    鈣鈦礦材料最初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是在新型太陽能電池領域,在短短的幾年內鈣鈦礦基太陽能電池已實現超過22%的轉換效率,展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但是,受限於鈣鈦礦薄膜較差的成膜特性以及相對較低的螢光量子效率,其在發光、顯示以及雷射領域的發展一直比較緩慢。同時,穩定性不高也一直制約著傳統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材料在光電器件中的應用。
  • 新型鈣鈦礦量子點穩定性提升方面獲重要進展
    近年來,金屬滷化物鈣鈦礦量子點體系材料因其製備工藝簡單、螢光量子產率高、色域覆蓋範圍廣以及發光純度高等優點,引起了國內外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經過科學家的不懈努力,目前基於鈣鈦礦量子點材料的紅、綠、藍光發光二極體(LED)已可成功製備,在發光亮度、色純度和能耗等方面展現出明顯優勢,有望應用於大尺寸超清顯示和高端照明等領域。
  • Joule:效率超過12%的白光鈣鈦礦LED
    另外,鈣鈦礦LED超過20%的外量子效率(EQE)也已經接近了無光取出結構的效率界限。因此,如何實現高效白光鈣鈦礦LED,以及如何有效提高器件的光取出效率成為了制約鈣鈦礦LED進一步發展的兩大問題。背景介紹鈣鈦礦LED經過了近幾年的發展,紅光和綠光鈣鈦礦LED的EQE都超過了20%,藍光鈣鈦礦LED的EQE也超過了12%,而根據最新報導,白光鈣鈦礦LED的EQE為6.5%,仍然落後於其他光色。因此白光鈣鈦礦LED的效率和其他光色相比依然有很大的缺口。
  • 鈣鈦礦研究突破點是什麼?全球鈣鈦礦電池研究小組有哪些?
    鈣鈦礦研究突破點是什麼?全球鈣鈦礦電池研究小組有哪些?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導讀:2009 年,日本桐蔭橫大學Miyasaka等人在研究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過程中,製備出了效率達3.8%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開啟了鈣鈦礦電池發展的徵程。
  • 關於InGaN的μLED、藍光鈣鈦礦LED性能的兩項研究進展
    ,分析不同的量子位障層對於InGaNμLED外部量子效率的改進,所提出的方法有望消除高性能μLED發展的瓶頸。對於μLED,缺陷區域的表面複合會降低μLED的內部量子效率(IQE)。在我們先前的研究中[2],進一步發現,隨著晶片尺寸的縮小,電洞會更容易被缺陷捕獲,並且隨著晶片尺寸的減小,μLED的電洞注入能力可能會變得更差。因此,減小側壁缺陷密度對效率而言非常重要。比較簡易的方法是使用電漿輔助化學氣相沉積(PECVD)或原子層沉積(ALD)沉積電介質鈍化層,來減少側壁的缺陷。
  • 自由基OLED研究現新進展,發光效率大大提高
    為了提高顯示器的亮度、對比度和解析度,同時降低生產成本和能源使用,科學家開發了幾種類型的LED,包括OLED、基於量子點的LED(QLED)、基於鈣鈦礦的LED和Micro LED。這種Donor-Radical結構的分子設計大幅提高了發光自由基分子的穩定性以及發光效率,兩個分子甲苯溶液中的光致發光效率分別達到49%和46%,其摻雜薄膜的光致發光效率分別達到90%和61%。
  • 關於InGaN的μLED、藍光鈣鈦礦LED性能的兩項研究進展
    01國內四位教授新研究成果有望破除高性能μLED發展瓶頸近日,臺灣交通大學郭浩中教授與南方科技大學劉召軍教授和河北工業大學畢文剛及張紫輝教授合作,使用Crosslight計算平臺的數值模擬結合實驗製備研究,分析不同的量子位障層對於InGaNμLED外部量子效率的改進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創新高 達到25.2%
    中國財富網訊 據上證報中國證券網8月5日報導,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近日更新的「電池實驗室最高效率」圖顯示,單結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效率再創新高,達到25.2%,比之前的24.2%提高了1%。
  • 90後少女博導突破了「鈣鈦礦LED效率」的世界紀錄
    她的研究方向是新型半導體材料在光電中的應用,她以製備簡單、成本低廉的新方法突破了鈣鈦礦LED效率的世界紀錄;還利用錫代替鉛的手段降低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毒性。2019年,她憑藉在有機/鈣鈦礦 LED 領域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榮膺 2019 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中國區得主。
  • 單晶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已達21.9%
    在各界研究團隊的努力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已經超越目前市面上常見的太陽能電池,但它們仍有不耐水汽、高溫與紫外光等難題,離大規模商業化還有一段距離,最近沙烏地阿拉伯科學家或許已找出解決辦法,他們研發出耐用、且轉換效率達21.9%的單晶鈣鈦礦電池。
  • 我國科學家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以其製備簡單、成本低和效率高的優勢在新型光伏技術領域迅速崛起。    在納米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015CB932200,鈣鈦礦型太陽電池的基礎研究)的支持下,北京大學朱瑞研究員、龔旗煌院士與合作者展開研究,針對反式結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在光電轉換效率上存在的瓶頸,提出了「胍鹽輔助二次生長」方法,開創性地實現了鈣鈦礦薄膜半導體特性的調控,顯著降低了器件中非輻射複合的能量損失,在提升器件開路電壓方面取得了突破,首次在反式結構器件中獲得了超過1.21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