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發光微腔結構實現高效率鈣鈦礦發光二極體

2020-11-24 澎湃新聞

頂發光微腔結構實現高效率鈣鈦礦發光二極體

2020-06-09 19: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封面圖(來源):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

論文相關信息

【論文標題】Microcavity top-emission perovskite light-emitting diodes

【發表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論文網址 】https://doi.org/10.1038/s41377-020-0328-6

【作者】Yanfeng Miao, Lu Cheng, Wei Zou, Lianghui Gu, Ju Zhang, Qiang Guo, Qiming Peng, Mengmeng Xu, Yarong He, Shuting Zhang, Yu Cao, Renzhi Li, Nana Wang, Wei Huang & Jianpu Wang

【引用論文】Miao, Y., Cheng, L., Zou, W. et al. Microcavity top-emission perovskite light-emitting diodes. Light Sci Appl 9, 89 (2020).

一、導讀

金屬滷化物鈣鈦礦材料具有可溶液法製備、高螢光量子效率、高色純度等特點。近年來,鈣鈦礦發光二極體(PeLED)的器件效率提升迅速,成為下一代照明與顯示技術的有力競爭者。然而,由於鈣鈦礦材料較大的折射率,導致大量的光子被限制在器件內部,阻礙了PeLED效率的進一步提升。

​近日,南京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和王建浦教授團隊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子刊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發表論文,他們提出通過構築光學微腔,製備頂發射PeLED,從而大幅度提升器件效率的新思路。光學微腔一方面能夠通過Purcell效應提高輻射複合速率,提升材料的螢光量子效率;另一方面,優化的微腔結構可以使更多光子沿著微腔的光軸出射,從而提高器件的出光耦合效率。

二、研究背景

現代信息社會的快速發展,對發光顯示技術提出了高效率、高亮度、柔性可穿戴等要求。傳統的無機發光二極體通常在單晶襯底上通過外延法生長製備,難以獲得大面積柔性器件。近年來快速商業化的有機發光二極體能夠通過溶液法、蒸鍍法製備大面積柔性器件,但有機材料本身的激子特性使其難以在大電流下實現高亮度和高效率。

鈣鈦礦材料兼具無機半導體高導電性和有機材料可溶液法製備的優點,在下一代顯示領域極具競爭力。然而,近年來底發光PeLED的效率逐漸達到瓶頸,效率提升速度放緩。

發光二極體的效率是由螢光量子效率、載流子注入效率、光耦合效率共同決定的。平板型底發光器件的光耦合效率通常為20%左右,其發光層發出的光子大部分被限制在了器件內部,無法從正面出射。

另一方面,將發光器件應用於顯示時,還需加上不透光的控制電路,因此顯示面板上一部分區域無法發光,也就是產業化過程中面臨的開口率的問題。

設計具有微腔結構的頂發光器件,能夠有效地同時解決以上兩個問題。這是由於微腔結構能夠提高器件的出光耦合效率,而頂發光能夠解決顯示面板的開口率問題。

圖1 頂發光器件和底發光器件

三、創新研究

構築基於光學微腔的高效率PeLED需要解決三個難題:1)製備具有高螢光量子效率的鈣鈦礦薄膜;2)製備高質量光學微腔;3)實現器件內部平衡的載流子注入。

在鈣鈦礦薄膜的選擇上,作者選擇了具有多量子阱(MQW)結構的準二維鈣鈦礦。其優點在於,通過調控大尺寸陽離子和小尺寸陽離子的組分,能夠精確地調控鈣鈦礦的結晶性、形貌以及薄膜內部量子阱的分布。基於此思路,作者獲得了緻密的MQW鈣鈦礦薄膜,並將其螢光量子效率提升到了78%。

圖2 MQW-PeLED的能級結構及鈣鈦礦層形貌

構築高質量的光學微腔需要在器件的兩端分別製備全反射和半反射的電極。為此,作者在器件底端蒸鍍了100 nm的金電極作為全反射層,並且優化了頂端半反射金電極的厚度,將器件的光耦合效率從20%提升到了30%。

要實現增強型的微腔效應,還需將微腔的光學長度設計到發光半波長的奇數倍。作者發現,通過調控電子傳輸層ZnO和空穴傳輸層TFB的厚度,可以有效地調控微腔的光學長度。值得注意的是,優化ZnO、TFB厚度的同時,還要考慮發光層在微腔內部所處的位置是否位於微腔效應增強的位置。

此外,高性能PeLED的實現還依賴於器件內部載流子的平衡注入。作者前期的研究表明,MQW鈣鈦礦層內部存在快速的(皮秒量級)能量轉移,從而使得發光區域主要位於與TFB的交界處。考慮到ZnO和TFB都具有較高的載流子遷移率,因此ZnO的厚度通常低於TFB的厚度。

圖3 微腔器件內部不同位置的增強效果及發光區域

基於以上對鈣鈦礦發光層、器件光學結構及載流子注入/輸運方面的優化,作者將微腔結構頂發射PeLED的外量子效率提升至20.2%。該器件表現出顯著的微腔效應,不同於底發光器件的朗博體發光,頂發射微腔PeLED在正面的出光顯著增強,從而大幅度提升了光耦合效率。

圖4 微腔器件外量子效率及發光輪廓

四、應用與展望

較低的光耦合效率是限制平板發光的重要原因之一,該工作將頂發射微腔結構應用於PeLED,實現了超過20%的外量子效率,是目前頂發射PeLED的效率最高值。該工作的發表,使鈣鈦礦這種明星材料在LED實際應用方面更進了一步。此外,高質量微腔的製備及其器件內整合,也對電泵浦鈣鈦礦雷射器的實現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關鍵詞 >> 鈣鈦礦,鈣鈦礦量子點,發光二極體,南京工業大學,黃維,王建浦,Nature,Nature子刊,Light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Light: 黃維&王建浦|頂發光微腔結構實現高效率鈣鈦礦發光二極體
    傳統的無機發光二極體通常在單晶襯底上通過外延法生長製備,難以獲得大面積柔性器件。近年來快速商業化的有機發光二極體能夠通過溶液法、蒸鍍法製備大面積柔性器件,但有機材料本身的激子特性使其難以在大電流下實現高亮度和高效率。
  • 鈣鈦礦發光二極體外量子效率突破20%
    中青在線訊(通訊員 楊芳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潤文)「利用低溫溶液法,在鈣鈦礦發光層設計上提出了新思路,將鈣鈦礦LED外量子效率提高到20.7%。」由南京工業大學海外人才緩衝基地(先進材料研究院)黃維院士、王建浦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鈣鈦礦發光二極體(LED)方面取得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自然》雜誌。
  • 我國鈣鈦礦發光二極體外量子效率突破20%
    人民網北京10月11日電(孫競)  由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黃維院士與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建浦教授所帶領的團隊繼2016年提出鈣鈦礦維度調控創造鈣鈦礦發光二極體(LED)效率記錄後,近日利用低溫溶液法,在鈣鈦礦發光層設計上提出了新思路,將近紅外鈣鈦礦
  • 中國科學家在鈣鈦礦發光二極體領域取得新突破
    新華社南京10月13日電(記者眭黎曦)記者13日從南京工業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和該校王建浦教授團隊將鈣鈦礦發光二極體(LED)外量子效率提高到20.7%,較國際同行提升近一半,成果近日在國際學術刊物《自然》正刊發表。
  • 印刷鈣鈦礦發光二極體
    圖形表示的印刷過程為鈣鈦礦LED。微電子利用各種功能材料,其性能使它們適合於特定的應用。相比之下,像氮化鎵這樣的複合半導體被用來在發光二極體(led)這樣的光電元件中發光。不同種類的材料製造工藝也不同。混合鈣鈦礦材料通過將半導體晶體的有機和無機成分排列成特定的結構實現了簡化。通過改變它們的成分,它們可以用來製造各種微電子元件。
  • 鈣鈦礦發光二極體取得新突破 效率較同行提升近一半
    記者13日從南京工業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和該校王建浦教授團隊將鈣鈦礦發光二極體(LED)外量子效率提高到20.7%,較國際同行提升近一半,成果近日在國際學術刊物《自然》正刊發表。LED外量子效率據研究主要完成人、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建浦介紹,目前平面結構的LED,尤其是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的發光效率還比較低。為提高出光率,科學界一般採用光提取技術,但這種方法成本高、製備工藝複雜,往往還會改變LED的發光光譜和出光方向,影響發光效率。
  • 朱剛毅:懸空車輪形氮化鎵發光二極體
    研究背景GaN基發光二極體是目前廣泛應用的光源,如何使用簡便的方法、低成本的材料獲得高亮度紫外發光器件一直是研究者們關注的熱點。從器件結構上考慮,傳統的平面結構不利於光輸出,引入微腔,構建帶有光場調控能力的發光二極體成為提升器件性能的有效手段。垂直結構的F-P腔製備工藝簡單,是早期研究的主要結構。
  • 長春應化所等研發出高效率綠光發光二極體—新聞—科學網
    準二維鈣鈦礦的特殊結構賦予其優越的發光潛能。
  • 我國科研人員研究鈣鈦礦LED發光取得新突破
    新華社西安10月11日電(記者許祖華)我國科研人員近日在鈣鈦礦LED發光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他們利用低溫溶液法,在鈣鈦礦發光層設計上提出了新思路,將近紅外鈣鈦礦LED外量子效率提高到20.7%。相關研究成果於10月11日在《自然》雜誌上在線發表。
  • 藍光鈣鈦礦發光二極體:從材料製備到器件優化
    得益於鈣鈦礦材料設計、器件結構優化和發光機理的深刻認識,自2014年首次觀察到室溫下的鈣鈦礦電致發光現象以來,綠光、紅光和近紅外光鈣鈦礦電致發光二極體(PeLED)的外量子效率(EQE)目前均已突破20 %。然而,作為三基色之一的藍光PeLED卻發展較為緩慢,嚴重製約了全彩色PeLED的發展。
  • 首次報導:溶液可加工鈣鈦礦雙層結構,製備高性能發光二極體!
    導讀:設計了一種雙層鈣鈦礦結構,利用異質結構中的界面缺陷鈍化和應變誘導效應,觀察到增強的結晶度和延長的光致發光溶液可加工鈣鈦礦雙層結構在PeLED研究領域還沒有報導。目前,鈣鈦礦發光二極體大多是基於各種形式的納米結構,利用其激子約束的優點。儘管有少數報導,但由於塊狀或多晶鈣鈦礦難以在現有的有機電荷輸運層上形成高質量的薄膜,使得其應用受到限制。
  • 首次報導:溶液可加工鈣鈦礦雙層結構,製備高性能發光二極體
    導讀:設計了一種雙層鈣鈦礦結構,利用異質結構中的界面缺陷鈍化和應變誘導效應,觀察到增強的結晶度和延長的光致發光。溶液可加工鈣鈦礦雙層結構在PeLED研究領域還沒有報導。目前,鈣鈦礦發光二極體大多是基於各種形式的納米結構,利用其激子約束的優點。儘管有少數報導,但由於塊狀或多晶鈣鈦礦難以在現有的有機電荷輸運層上形成高質量的薄膜,使得其應用受到限制。
  • 《Adv Mater》高效又穩定的鈣鈦礦發光二極體!
    更重要的是,PeLEDs顯示出顯著增強的操作穩定性,實現了3600分鐘的半衰期。鈣鈦礦型發光二極體(PeLEDs)穩定性差是阻礙其商業化的關鍵問題。論文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1907786近年來,溶液法製備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引起了包括發光二極體在內的科學界的極大興趣。
  • 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新型多量子阱鈣鈦礦材料——基於壘寬調控的鈣鈦礦發光二極體
    鈣鈦礦發光二極體(LED)因可低成本的製備成大面積柔性器件,色純度高,顏色可調等特性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關注。
  • 科學網—研製出長壽命鈣鈦礦白光發光二極體
    本報訊 鄭州大學物理工程學院副教授史志鋒在新型鈣鈦礦量子點的穩定性提升及發光二極體(LED)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製出工作壽命超過
  • 科學家研製出長壽命鈣鈦礦白光發光二極體
    鄭州大學物理工程學院副教授史志鋒在新型鈣鈦礦量子點的穩定性提升及發光二極體(LED)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製出工作壽命超過500小時的鈣鈦礦白光LED。
  • 【材料】分子鏈長對鈣鈦礦發光二極體穩定性的重要性
    鈣鈦礦由於其出色的光電性能是目前炙手可熱的研究材料,其應用範圍十分廣泛,當中就包含鈣鈦礦發光二極體,近日,香港中文大學趙鈮教授團隊和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陶書霞教授團隊通過對鈣鈦礦表面進行鈍化處理,使鈣鈦礦發光二極體達到了在玻璃基底上創紀錄的高輻射度和使用壽命。
  • 新方法將鈣鈦礦二極體外量子效率提高兩成—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溫才妃 通訊員楊芳)「利用低溫溶液法,將鈣鈦礦LED外量子效率提高20.7%,較國際同行提升近一半。」
  • 鈣鈦礦發光二極體誕生!外部量子效率創紀錄達21.6%!
    (NIR)發光二極體。鈣鈦礦是由其晶體結構決定的一組材料,在過去10年中一直是人們研究的熱點,最初用於太陽能電池,但新研究也用於發光二極體,具有良好的發光性能,易於製造。博科園-科學科普:迄今為止,基於鈣鈦礦發光二極體的外部量子效率(以光形式發射的載流子比例)一直受到製造過程中材料中出現的缺陷限制,這些缺陷對載流子起著陷阱的作用,從而造成能量損失。
  • ...自然▪通訊》)報導鈣鈦礦基高效深紅光發光二極體
    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黃維院士團隊在鈣鈦礦材料基礎上先後創造性地實現了其在信息顯示、太陽電池、信息存儲、X射線探測和信息通訊等領域的應用,先後在Nature(《自然》)、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Nature Photonics(《自然•光子學》)、Nature Electronics(《自然•電子學》)、Nature Energy(《自然•能源》)、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