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繆峰教授合作團隊在二維材料層間相互作用調控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2020-08-10 全國產經平臺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

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MX₂,M=過渡金屬,X=硫族元素)因其獨特和豐富的物理性質成為二維材料研究領域最受關注的材料家族之一。在這類層狀材料中,層間相互作用是決定其物性的其中一個重要參數。例如,具有強相互作用的PtSe₂電子結構強烈地依賴於層數的變化,當從體塊減薄為少層時呈現出半金屬-半導體的轉變;但是,對於具有弱層間相互作用的ReS₂,其物性幾乎不隨著層數減小發生相應的變化。因此,尋找合適的手段對這類材料的層間相互作用進行調控,將有望進一步實現對材料的物性調控與器件應用,這也成為二維材料研究領域備受關注的挑戰之一。

針對上述挑戰,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梁世軍副研究員、繆峰教授與南方科技大學林君浩副教授課題組合作提出,利用替位摻雜策略介導層間化學鍵從而實現對雙層MoS₂層間相互作用的調控。該工作有望為層間相互作用調控研究提供一種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以Tuning Electrical Conductance in Bilayer MoS₂ through Defect-Mediated Interlayer Chemical Bonding(利用缺陷介導的層間化學鍵調控雙層MoS₂中的電導)為題於2020年7月10日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期刊ACS Nano 上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0c03665 )。物理學院博士生張利利和南方科技大學博士生王剛及張玉波博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繆峰教授、梁世軍副研究員和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林君浩副教授為該工作的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同時得到了南京大學萬賢綱教授課題組和南方科技大學張文清教授的幫助,和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以及微結構科學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的支持。

在實驗中,研究團隊首先利用MoO₃和V₂O5之間的固相反應製備出了Mo6V9040r,作為釩(V)摻雜MoS₂的前驅體;然後利用化學氣相沉積法(CVD)批量合成雙層V摻雜MoS₂樣品。通過低壓球差校正透射電鏡和拉曼等表徵手段證實了V原子通過隨機取代Mo原子位成功實現對MoS₂的摻雜,且發現上下層材料之間存在一個摻雜濃度差。為了研究V摻雜對雙層MoS₂層間相互作用的影響,研究團隊選擇在同一個V摻雜雙層MoS₂的單層區域和雙層區域分別蒸鍍電極以研究不同區域的電學性質(器件結構如圖1a所示)。研究團隊通過電學測試手段發現,V摻雜MoS₂單層區域呈現出雙極性場效應特徵,而雙層區域則呈現出重型p摻雜的電學性質,且雙層樣品的電導率比單層樣品的電導率增強了3個數量級以上(如圖1b和c所示)。與之完全不同的是,利用相同條件製備的未摻雜單層和雙層MoS₂器件則呈現出非常類似的n型場效應特徵和相近的電導率(如圖1b和c所示)。為了理解觀察到的實驗現象,研究團隊進一步對V摻雜的單層MoS₂和V摻雜的雙層MoS₂進行了第一性原理計算。計算結果表明,V摻雜會在單層MoS₂的帶隙中引入了主要由V-3d軌道(以及Mo-4d軌道)形成的缺陷能級,在實空間中這些電子態的局域化程度很高,因此不參與導電(如圖1d-e所示)。不同於單層情況,V摻雜在雙層MoS₂的價帶頂附近引入了大量間隙態(gap states)。這些態激活了S-3pz軌道,使其形成能夠貢獻導電的價帶邊電子態。這些面外的S-3pz軌道不僅在能量上有較大的展寬,在實空間中也得到了極大的擴展,形成了額外的層間導電通道,大幅增強了其電導率(如圖1f-g所示)。

圖1. (a)器件結構示意圖;V摻雜和本徵單層MoS₂的場效應曲線(b);V摻雜和本徵雙層MoS₂的場效應曲線(c);V摻雜(d,e)單層和(f,g)雙層MoS₂的能帶結構,態密度和帶邊電荷分布。

該工作為研究二維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層間相互作用的調控提供了新的思路,也為設計基於可調層間相互作用的新原理電子器件提供了物理基礎。

論文連結: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0c03665

繆峰團隊主頁:https://nano.nju.edu.cn/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南京大學,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全國產經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梁世軍/繆峰/林君浩:二維材料層間相互作用調控
    單位:南京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研究背景層狀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MX2,M=過渡金屬,X=硫族元素)因其獨特和豐富的物理性質成為二維材料研究領域最受關注的材料家族之一。在這類層狀材料中,層間相互作用是決定其物性的其中一個重要參數。例如,具有強相互作用的PtSe2電子結構強烈地依賴於層數的變化,當從體塊減薄為少層時呈現出半金屬-半導體的轉變;但是,對於具有弱層間相互作用的ReS2,其物性幾乎不隨著層數減小發生相應的變化。因此,尋找合適的手段對這類材料的層間相互作用進行調控,將有望進一步實現對材料的物性調控與器件應用,這也成為二維材料研究領域備受關注的挑戰之一。
  • 南京大學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34;(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
  • 多層石墨烯壓電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與物理學院喬振華教授與南京大學繆峰教授、王伯根教授合作,在多層石墨烯的壓電效應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首次在實驗上觀察到石墨烯材料體系中正的壓電效應,並在理論上揭示了多層結構內層間相互作用對該效應的顯著貢獻。
  • 南大繆峰合作團隊:層狀材料的應力調控為低功耗磁存儲提供新思路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https://nano.nju.edu.cn)長期從事二維層狀材料的量子調控與器件應用研究。近日,繆峰團隊利用面內單軸應力,對層狀磁性材料Fe3GeTe2(FGT)的磁性狀態進行原位調控,在實驗上實現了超靈敏的磁矩翻轉;團隊還進一步和中國人民大學季威團隊開展合作,對FGT中磁性狀態的應變調控機制進行了理論分析和解釋。該工作展現了利用應變來實現層狀磁性材料物性調控的獨特優勢,並為低功耗磁存儲器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 南京大學繆峰團隊在「垂直結構」新型類腦視覺系統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教授團隊將視網膜形態傳感陣列和憶阻交叉陣列結合為一體與此同時,繆峰團隊也一直探索憶阻交叉陣列的應用領域,首次利用憶阻交叉陣列構建了一個神經網絡系統,用於核心信息處理單元,實現了具有一定自適應能力的智能小車(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 2020)。
  • 二維材料谷極化特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二硫化鎢谷極化特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內封面文章形式在英國皇家化學學會出版社的Nanoscale Horizons雜誌上發表。 利用能谷自由度作為信息載體的谷電子學近年來吸引了科研人員的廣泛關注,其在谷電子學器件領域具有潛在應用前景。控制電子在不同能谷中的數量,進而產生谷極化是製成谷電子學器件的先決條件,因此探索具有魯棒性谷極化特性的材料成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原子層薄的二硫化鎢中,導帶和價帶邊緣均具有兩個能量簡併的谷,是一種實現谷電子學的潛在材料。
  • 新型二維材料物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8月24日,Nature Physics期刊在線刊發了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夏娟研究員、王曾暉教授的研究成果「Strong coupling and pressure engineering in WSe2-MoSe2 heterobilayers」。
  • 進展|普適性機械解理技術製備大面積二維材料
    二維材料家族涵蓋了絕緣體、半導體、金屬和超導體,並展現出許多不同於三維材料的新奇物性,是近年來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領域的研究熱點。製備高質量的二維材料,特別是原子層量級的超薄材料,是開展二維材料前沿探索的基礎。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Geim教授和Novoselov教授最早發展出了機械解理技術,並獲得了單層石墨烯,掀起了二維材料的研究熱潮。
  • 半導體所等在各向異性二維材料物性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半導體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譚平恆研究組在各向異性二維材料的物性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研究組和南加州大學教授汪涵等合作,通過拉曼光譜和光致發光光譜表徵了平面內各向異性的二維材料ReSe2。
  • 南京大學製備新穎二維材料—新聞—科學網
    ;(d-g)不同晶向亞原子分辨結構表徵;(h)氧化物鈣鈦礦二維材料中的豐富強關聯二維量子態展望   南京大學聶越峰教授課題組採用分子束外延技術對非層狀結構的氧化物鈣鈦礦材料進行單原子層精度的生長與轉移,結合王鵬教授課題組的透射電子顯微鏡的結構分析,成功製備出基於氧化物鈣鈦礦體系的新穎二維材料。
  • 研究首次證明可在二維垂直異質結中實現彈道雪崩
    但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王肖沐/施毅課題組與該校物理學院教授繆峰課題組密切合作,讓兩者「邂逅」,首次在二維材料垂直異質結中提出和實現一種新型PN結擊穿機制:彈道雪崩。  基於傳統雪崩反向擊穿機制的光電探測器是實現單光子探測的重要手段,目前已成為通信網絡、光譜技術以及量子通訊等應用中的核心部件。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高春雷、吳施偉團隊合作 解密二維磁性材料之堆疊...
    近年來,新興的二維磁性材料備受矚目。相比於傳統的三維空間結構,二維層狀磁性材料因其原子層間較弱的範德華爾斯作用力,能夠人為操控其層間堆疊方式,進而有可能影響其磁耦合特性,為新型二維自旋器件的研製提供新思路。然而,堆疊方式與磁耦合間的關聯機制之前仍不甚明晰,尚未在原子級層面獲得實驗的直接觀測。
  • 國家納米中心二維材料力學性能研究取得新進展
    張忠、劉璐琪與美國德克薩斯州奧斯丁分校教授黃瑞、清華大學教授徐志平合作,發展了普適性測量少層二維材料彎曲剛度的微孔鼓泡實驗技術,實現了少層石墨烯(Graphene)、六方氮化硼(hBN)、二硫化鉬(MoS2)等三種材料彎曲剛度的直接實驗測量。
  • 電子科大在新型二維材料物理研究方向取得突破性進展
    該工作利用能產生百萬大氣壓(接近地心壓強)的金剛石對頂砧技術,對層間強耦合二維範德瓦爾斯異質結這一類新型信息材料實現了高效物性調控,系統地研究了二維異質結的層間激子發光、電子能帶結構等物理特性隨壓強變化的響應。夏娟研究員為第一作者,夏娟研究員和王曾暉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合作者還包括南京工業大學、南洋理工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
  •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半導體門控量子點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周薇薇副教授團隊在二維材料的宏量製備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哈工大報訊(威海/供稿)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泰山學者項目支持下,我校威海校區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周薇薇副教授團隊在二維材料的宏量製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幾年來,二維結構的納米材料由於其獨特的物理、結構特性及其在光電子、場效應管、能源轉換和存儲等領域的潛在應用,吸引了研究人員的廣泛興趣。但是,目前二維材料的製備方法主要分為氣相法和液相法,但是均存在一定的缺點,如化學氣相沉積法成本高、產量低,液相法很難獲得大尺寸的二維納米片,且後續需要繁瑣的純化處理。此外,上述方法大多局限於層狀二維材料的合成。
  • 湖南大學譚勇文教授團隊在納米多孔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
    二維金屬化合物因為其獨特的物理化學特性被視為一種理想的多功能材料,其中將二維材料構築成三維結構能夠滿足應用中的特定要求,而受到廣泛關注。然而,目前的方法面臨合成材料尺寸小、均勻性差和可控性不足等問題。因此,尋求一種高效普適合成具有三維結構的二維金屬化合物的方法成為了迫在眉睫的任務。
  • 壓力工程對強耦合範德華異質結層間激子的高效調控
    該工作利用能產生百萬大氣壓(接近地心壓強)的金剛石對頂砧技術,對層間強耦合二維範德瓦爾斯異質結這一類新型信息材料實現了高效物性調控,系統地研究了二維異質結的層間激子發光、電子能帶結構等物理特性隨壓強變化的響應。夏娟研究員、王曾暉教授、南京工業大學閆家旭研究員、南洋理工大學申澤驤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合作在柔性聲學器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合作在柔性聲學器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10月17日電 近日,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上發表了題為「柔性二維碳化鈦薄膜用於熱聲器件」(Flexible Two-Dimensional Ti3C2
  • 東華大學羅維教授團隊《AFM》.:二維自組裝打破傳統介孔材料在能量儲存和轉換方面應用局限的研究進展
    綜述了二維有序介孔材料(2DOMMs)的合成及其在能量儲存和轉換方面的研究進展。重點介紹了以「自下而上」單膠束組裝策略構建2DOMMs的機理(分子/層間限域組裝、固體表面/2D表面/層狀表面誘導組裝和表面限制組裝)及精確調控其厚度、孔徑大小、孔道結構等關鍵結構參數的基本機制;同時對2DOMMs在能量儲存和轉換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總結歸納,著重闡述了應用性能與材料結構特性之間的關係;最後對2DOMMs的合成和應用進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