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羅維教授團隊《AFM》.:二維自組裝打破傳統介孔材料在能量儲存和轉換方面應用局限的研究進展

2020-11-02 高分子科學前沿

介孔材料憑藉獨特的結構特徵,在構建具有高功率密度,長壽命,高界面活性和快速反應動力學器件上顯示出巨大的應用潛力。然而傳統的介孔材料,一般為體相材料,在應用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堵塞,阻礙快速擴散路徑的形成以及活性位點的暴露。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通過二維自組裝,構建二維有序介孔材料(2DOMMs)是最佳的選擇之一。2DOMMs不僅繼承了介孔材料的結構優勢,而且具有超薄的二維幾何結構,其開放式的二維結構理想情況下可確保近100%的客體離子/分子的進入,這大大促進了電化學反應動力學。此外,2DOMMs結構清晰,是研究反應機理的理想模型。目前有很多方法被用來創製2DOMMs, 其中最典型的是「自下而上」單膠束自組裝策略。這種方法普適、簡單、可控性強,已經廣泛應用於製備2DOMMs,但是目前尚缺乏對最近研究成果的深刻總結與概述。

成果簡介

東華大學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羅維教授團隊綜述了二維有序介孔材料(2DOMMs)的合成及其在能量儲存和轉換方面的研究進展。重點介紹了以「自下而上」單膠束組裝策略構建2DOMMs的機理(分子/層間限域組裝、固體表面/2D表面/層狀表面誘導組裝和表面限制組裝)及精確調控其厚度、孔徑大小、孔道結構等關鍵結構參數的基本機制;同時對2DOMMs在能量儲存和轉換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總結歸納,著重闡述了應用性能與材料結構特性之間的關係;最後對2DOMMs的合成和應用進行了展望。該成果以「Pushing the Limit of Ordered Mesoporous Materials via 2D Self-assembly for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DOI: 10.1002/adfm.202007496)上。該論文第一作者是東華大學青年教師邱鵬鵬羅維教授李小鵬教授為通訊作者。論文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計劃、上海市揚帆計劃、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開發計劃、上海市科委基礎研究領域項目、東華大學勵志計劃等的資助。

圖文解讀

圖1「自下而上」膠束組裝製備二維有序介孔材料的設計要點

圖2傳統採用溶致液晶和自組裝策略製備體相介孔材料示意圖。

圖3分子限域單膠束自組裝製備二維介孔二氧化鈦(a-e)和貴金屬銥(f-o)。

圖4二維層間距限域單膠束自組裝製備二維介孔碳材料。

圖5固體表面誘導單膠束自組裝製備二維介孔碳和介孔鉑金屬。

圖6二維材料(石墨烯、Mxene等)表面誘導單膠束自組裝製備二維介孔碳。

圖7二維層狀結構表面誘導單膠束自組裝製備二維介孔碳。

圖8鹽表面限制單膠束自組裝製備二維介孔氧化鈰、碳、二氧化鈦等。

圖9二維介孔銥在電催化OER方面的應用。

圖10二維介孔Pt在電催化ORR方面的應用。

圖11二維介孔材料在二次電池方面的應用。

圖12二維介孔材料合成方面重大突破的總結。

總結與展望

作者總結了近年來利用單膠束自底向上組裝法製備2DOMMs的研究成果,包括分子/層間限域組裝、界面定向組裝和表面限制組裝。特別討論了各種方法在精準調控其厚度、孔徑、孔結構、表面性質等結構參數方面的設計原則和基本機制。此外,還著重介紹了2DOMMs在電催化、二次電池和電化學電容器等方面的應用。儘管目前在2DOMMs的合成和應用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未來發展仍面臨巨大的挑戰:

1、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部分材料上,如過渡金屬氧化物、碳和聚合物。對其它組分,如金屬碳化物或硫化物、g-C3N4、MOFs和沸石等的合成還尚未實現。新方法的開發以及對現有方法的改進與拓展是豐富2DOMMs組分和應用的關鍵,這離不開新型單膠束策略的創製。

2、在介觀結構中引入功能組分(如原子、納米糰簇和納米晶)來構建複合二維介孔材料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近年來,單原子催化引起了科研工作者廣泛的研究興趣,因此若能夠在納米尺度甚至原子尺度上引入功能組分,將極大的拓展2DOMMs的應用領域。

3、由單膠束「自下而上」自組裝製備2DOMMs還處於初級階段。儘管人們已經嘗試將這些材料應用於催化、電池和電容器重要領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來充分探索應用性能與材料結構之間的內在關係。

4、材料合成的最終導向是大規模生產和應用,然而目前大部分方法都局限於實驗室製備。鹽表面限制組裝策略具有很大的實際應用潛力,這是因為:首先,鹽模板綠色豐富,易於去除和重結晶,可重複使用;其次,該方法適用於多組分的控制合成;第三,前體溶液可進一步回收利用使用。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們最為迫切的任務是深入了解鹽表面限制組裝策略的裝配機制和工藝設計,以便擴大規模。

文獻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007496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投稿模板:

單篇報導:上海交通大學周涵、範同祥《PNAS》:薄膜一貼,從此降溫不用電!

系統報導:加拿大最年輕的兩院院士陳忠偉團隊能源領域成果集錦

相關焦點

  • 東華大學楊建平、江莞團隊在納米顆粒組裝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近日,東華大學材料學院楊建平研究員和江莞教授研究團隊在納米顆粒組裝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硼摻雜誘導互聯組裝方法構建介孔SiOC多級結構》(Boron doping-inducedinterconnected assembly approach for mesoporous silicon oxycarbidearchitecture
  • 二維有序介孔材料應用於微型超級電容器研究獲進展
    該研究團隊發展了一種普適的界面自組裝策略,製備出多種面內平行柱狀的有序介孔聚合物/石墨烯複合納米片,包括聚吡咯/石墨烯、聚苯胺/石墨烯、聚多巴胺/石墨烯,並將其應用於全固態平面微型超級電容器。這些納米片具有面內平行柱狀的有序介孔,大小為11-12nm,厚度為25-27nm,同時結合了高電化學活性的贗電容聚合物和高導電性的雙電層石墨烯的優勢。
  • 《先進材料》報導東華大學在複合螢光陶瓷領域取得進展
    陶瓷基螢光轉換材料因其優異的發光性能及穩定性,能有效解決現有矽膠封裝LED的老化、色漂移、藍光溢出等問題,成為目前大功率LED及雷射照明用光轉換材料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其中,採用透明陶瓷封裝商用螢光粉可有效規避傳統稀土離子摻雜型螢光陶瓷存在的易濃度淬滅及濃度難以調控等問題,因此受到廣泛關注。
  • 東華大學陳南梁/廈門大學劉向陽《AFM》:在柔性可拉伸超級電容器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東華大學紡織學院產業用紡織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陳南梁教授團隊與廈門大學劉向陽教授團隊合作在柔性可拉伸超級電容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針對這一問題,研究團隊選擇與頭髮絲相當直徑的不鏽鋼纖維為原料,通過經編的方法編織成具有二維網絡結構的不鏽鋼經編網(SSM)。這種網不但具有高的電導率而且還具有優秀的拉伸性和拉伸回復性。通過水熱法在不鏽鋼網表面生長出具有納米結構的金屬硫化物作為電極材料。基於SSM的可拉伸固態混合超級電容器被組裝製備,表現出優異的電化學性能、機械性能和穩定性。
  • 二維有序介孔材料應用於微型超級電容器研究獲新進展
    集微網消息(文/春夏)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二維材料與能源器件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吳忠帥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麥亦勇團隊合作,通過發展通用的界面自組裝策略,使二維有序介孔材料應用於微型超級電容器研究獲得進展。
  • 東華大學楊建平、羅維團隊在CO2電催化還原領域取得突破
    近日,東華大學材料學院楊建平研究員和羅維研究員團隊在CO2電催化還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非均相單原子催化劑設計用於CO2電催化還原》 (HeterogeneousSingle‐Atom Catalysts for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Reaction)為題,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
  • 同濟大學李風亭教授團隊在柔性多孔材料分子識別和催化方面的研究...
    然而,目前的研究仍集中在利用晶體衍射和客體分子吸附曲線分析對材料的結構柔性進行表徵,而從能量角度出發對材料柔性設計的研究尚未見報導。近日,我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李風亭教授團隊與日本學士院院士、京都大學Susumu Kitagawa教授團隊合作首次提出了控制PCP材料柔性的新策略,成功將氫鍵作用引入至具有穿插結構的柔性PCP材料骨架中,通過氫鍵作用對材料結構變化所需的形變能進行精細的調控,從而改變了材料在吸附特定的客體分子時勢能曲線變化。
  • 復旦大學在超分子組裝合成新型半導體納米線氣敏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超分子組裝在自然界和生命體系中廣泛存在。科學家師法自然,藉助各種非共價鍵作用和超分子組裝仿生合成了大量具有新穎結構和獨特性能的自組裝納米材料。作為一類重要的納米結構材料,半導體納米線(semiconductor nanowires)因其獨特的電學、光學、熱學以及電化學特性日益成為國際納米科學領域的前沿研究課題。
  • 東華大學劉豔彪教授團隊【綜述】電活性碳納米管濾膜研究進展
    近日,東華大學環境學院劉豔彪教授團隊與哈佛大學Chad Vecitis教授和南京大學高冠道教授在《化學研究述評》(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聯合發表了題為「電活性碳納米管濾膜在環境方面的應用與展望
  • 吉林大學喬振安教授Angew:大規模無溶劑方法合成介孔金屬氧化物
    註:文末有研究團隊簡介及本文科研思路分析 研究背景 介孔金屬氧化物憑藉其超高的高的比表面積、非常大的孔容、均一可調的孔尺寸以及獨特的孔道結構等本徵屬,在能源存儲與轉換
  • 李亞棟:單分散納米晶的合成、組裝及介孔材料的製備
    (節選)清華大學化學系李亞棟教授在《2008科學發展報告》上撰寫「單分散納米晶的合成、組裝及其介孔材料的製備」一文,從單分散納米晶的合成、單分散納米晶的組裝、介孔材料的製備3個方面進行了闡述,並在文末對納米多功能介孔材料的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文章首先介紹了單分散納米晶的合成。
  • 華中科技大學在稀土上轉換發光材料研究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近期,華中科技大學材料學院材料成形與模具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新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心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合作發表了關於稀土上轉換發光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Enhancing multiphoton upconversion through
  • 山東大學步宇翔教授團隊光能轉換研究成果取得新進展
    近日,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步宇翔教授團隊在單線態裂分(singlet fission)研究領域取得了新進展。,而單線態裂分能夠打破Shockley-Queisser效率極限(~33%)並提高有機光電器件的轉換效率,因此備受關注。
  • 介孔二氧化矽納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基礎研究和醫學應用研究取得...
    介孔二氧化矽納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基礎研究和醫學應用研究取得進展介孔二氧化矽納米材料是一種具有高比表面積、大孔容、形貌和尺寸可控的新型無機生物材料,近年來它在生物醫藥領域的應用研究引起了廣泛關注,特別是作為抗癌藥物傳輸體系有望實現臨床應用。
  • 深圳大學張晗/南通大學黃偉春、胡蘭萍《AFM》綜述:功能化2D Mxene納米材料在下一代器件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
    一、研究背景MXene自2011年出世之後,截止到目前研究者已經合成了150多種MAX相和30種MXene。二維過渡金屬碳化物和氮化物(MXene)在能源存儲與轉化、傳感器、電磁幹擾屏蔽和光照療法方面具有極大的應用潛力,是因為其導電性和親水性好,比電容大,高光照效應和優異的電化學性能。
  • 東華大學江莞教授團隊在碳納米管增強結構陶瓷領域取得進展
    近日,東華大學功能材料研究所江莞教授團隊與日本東北大學以及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緊密合作,發現液相燒結在提升MWCNT對陶瓷基體增強效果中起到關鍵性作用。功能材料研究所範宇馳研究員為第一作者,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宋二紅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功能材料研究所兼職研究員羅維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華僑大學陳愛政教授Adv. Mater:介孔二氧化矽納米粒的結構和表面...
    然而,原型MSNs藥物負載率低,在診療和組織工程方面也存在相容性和降解性問題。結構和物理化學性質的改良,驅使其進入創新的應用領域。成果簡介華僑大學陳愛政教授團隊、昆士蘭大學Yusuke Yamauchi教授團隊及臺灣大學Kevin C.-W.
  • 東華大學俞建勇院士、丁彬教授團隊在二維網狀納米纖維空氣過濾...
    東華大學俞建勇院士、丁彬教授團隊在二維網狀納米纖維空氣過濾材料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北極星大氣網訊:當前,大氣中的霧霾汙染問題對人體健康、生態環境及全球經濟造成了嚴重危害,急需加強防護與治理。纖維類過濾材料因具有成本低、適用範圍廣、易於規模化製備等特點而被廣泛應用於空氣過濾領域。
  • 有序介孔材料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具有高比表面積、孔徑尺寸可調及大孔容的有序介孔材料因其在催化、氣體分離、藥物載體、氣體傳感及電化學能源存儲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前景,成為世界範圍內的研究熱點之一
  • 中南大學研究團隊合成出一種氮摻雜的超薄碳納米片組裝的鋅-空氣電池能量密度達806Wh/kg
    近日,能源領域國際頂級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IF= 30.067)在線發表了中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李潔教授和李文章副教授團隊在非金屬電催化劑設計和機理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