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在超分子組裝合成新型半導體納米線氣敏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2020-11-28 騰訊網

超分子組裝在自然界和生命體系中廣泛存在。科學家師法自然,藉助各種非共價鍵作用和超分子組裝仿生合成了大量具有新穎結構和獨特性能的自組裝納米材料。作為一類重要的納米結構材料,半導體納米線(semiconductor nanowires)因其獨特的電學、光學、熱學以及電化學特性日益成為國際納米科學領域的前沿研究課題。半導體納米材料與器件涉及化學、材料科學、微電子、信息科學以及生物醫學諸多學科,並在新能源、智能納米傳感器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前景。通過「自下而上」 (「bottom-up」)超分子組裝的軟化學合成途徑來靈活、可控、規模化創造半導體納米線及其組裝體是化學家和材料科學家共同的夢想。

近日,復旦大學化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鄧勇輝教授課題組在兩親性嵌段共聚物導向合成新型氣敏半導體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團隊利用有機嵌段共聚物與無機雜多酸分子之間的協同共組裝,首次直接合成了三維等間距、正交排列的金屬氧化物半導體納米線多孔陣列結構,且該材料展示出優異的氣體傳感性能。北京時間12月3日凌晨,該項研究成果以《正交組裝三維交叉堆疊金屬氧化物半導體納米線的合成》(「Synthesis of orthogonally assembled 3D cross-stack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ing nanowires」)為題,以研究長文形式在線發表於《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 DOI: 10.1038/s41563-019-0542-x)雜誌。

據悉,該成果是研究團隊多年來在嵌段共聚物設計、組裝合成納米結構材料(尤其是介孔金屬氧化物材料)方面的重要研究進展在同行和課題組的研究基礎上,研究團隊歷經四年多探索出的這種靈活、可控的3D超分子界面組裝合成思想,突破了傳統的複雜多步合成和製備納米線陣列的瓶頸該組裝方法為創製新穎半導體納米線陣列、納米線功能化修飾(如原位摻雜等)、微納器件原位集成等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也為發展先進能源器件、微納感知電子元件、智能裝備等打下重要的基礎

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鄧勇輝為論文通訊作者,化學系2014級碩博連讀研究生任元和2017級博士生鄒義冬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化學電阻型半導體氣體傳感器是一類具有高選擇性、高靈敏度的傳感器,在工業生產、環境監測、智能醫學、航空航天、國防安全、宇宙探測等各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當前,網際網路、物聯網的快速發展正極大地促進了傳感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作為物聯網的神經末梢,傳感器是傳感技術最核心的元件,是物聯網獲取信息的窗口、執行指令的依據。化學電阻型半導體氣體傳感器的核心是氣敏半導體材料,因此創製高性能的氣體敏感材料是發展先進氣體傳感器的關鍵。

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氣敏傳感響應過程中,敏感材料的界面發生氣體分子的選擇性催化氧化和材料自身電學特性(如電阻)的變化,而這一變化指示著氣體分子的理化性質和濃度等特性。因此設計具有豐富孔結構、高比表面積以及良好的載流子輸運骨架的晶態半導體金屬氧化物材料有助於提升氣敏響應性能。一方面,巨大的比表面積和豐富的界面可提供更多的活性位點,有利於氣–固界面氣敏催化作用;另一方面,高度互聯的孔道有利於氣體在敏感材料中的擴散和傳質,增加氣體與敏感材料界面反應機率,可大幅度改變材料的電學特性參數,提高半導體傳感器的靈敏度和選擇性。在這方面,納米線結構材料無疑具有顯著優勢。然而,在以往研究中,半導體納米線需要事先合成,然後再進一步採用各種組裝策略來形成組裝體並加以應用。採用「自下而上」的超分子組裝合成法來直接構築金屬氧化物半導體納米線陣列多孔組裝體有利於微納氣敏傳感器的發展,但一直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鄧勇輝教授團隊長期從事嵌段共聚物設計及其組裝合成功能納米結構材料研究,包括創製多種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氣敏傳感材料。針對上述挑戰,課題組採用「bottom-up」的超分子組裝理念,利用實驗室設計合成的富含sp2雜化碳的有機兩親性嵌段共聚物(如PEO-b-PS)與無機雜多酸簇分子(如矽鎢酸)之間協同作用。研究團隊通過在分子尺度操控有機大分子與無機小分子界面靜電組裝,可令二者發生膠束化以及膠束融合作用,進一步在納米尺度下利用溶劑揮發誘導棒狀膠束聚集組裝,首次獲得成3D緊密交叉排列的複合納米線陣列。在隨後的高溫煅燒處理過程中,研究團隊發現這種有機-無機複合結構具有非典型性「結構變換」(Structure transformation)行為,即伴隨著有機高分子的分解,矽鎢酸分子遷移至棒狀膠束接觸區並原位轉化為Si-摻雜的氧化鎢(WO3)納米線,並最終形成三維等間距、正交排列的金屬氧化物半導體納米線多孔陣列結構。

原位表徵技術、光譜分析、同步輻射分析及密度泛函(DFT)理論計算結果表明,氧化鎢納米線因晶格中摻入了Si元素而導致常規的γ-WO3的正八面體結構發生局部扭曲,因此納米線陣列中的氧化鎢是亞穩態的ε-WO3。進一步研究發現,上述超分子組裝合成思路也適合於其它雜多酸體系,比如矽鉬酸、磷鎢酸、磷鉬酸等單一或多元雜多酸均可以用作為無機前驅物分子,並可以用來合成各種雜原子原位摻雜的半導體金屬氧化物交叉納米線陣列。以Si摻雜ε-WO3正交納米線陣列為例,由於亞穩態ε-WO3納米線陣列結構同時具有3D堆垛多孔結構、豐富的界面活性氧(O-、O2- 等)和良好的電子傳遞行為,該材料展示出優異的丙酮傳感響應性能(丙酮是人體呼出氣中與生理、病理相關的標誌性揮發物之一)。

該項研究得到國家優秀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和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等資助。研究工作得益於多個合作單位以及所有作者的精誠合作和協作支持,同時也得到西安交通大學單智偉教授在原位電鏡測試方面的無私幫助。

來源 復旦大學新聞網

論文連結

喜歡就點「在看」,開啟價值時刻!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太陽能電池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太陽能研究部、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子催化與原位表徵研究組(503組)李燦院士、張文華研究員領導的小組在太陽能電池新材料硒化錫(SnSe)的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 【超分子】中南大學團隊JACS封面:「卯榫節點」自組裝巨型美學中空納米超分子
    隨著金屬超分子化學的成熟,組裝高度複雜且同時具有數學和藝術美學的功能性超分子結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這不僅是由於化學藝術的審美需要,同時對於發展超分子體系的組成,進一步發展精確自組裝超大結構的超分子方法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不管是對於二維還是三維的金屬超分子結構,通過組裝得到巨型剛性且有序的單一結構都極具挑戰性,一方面合成難度極大,另一方面合成得到的結構表徵困難。
  • 華東師大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新型功能化輪烷樹狀分子不僅可作為製備高效光敏劑的平臺體系,而且在人工光捕獲、光解材料和動態智能材料方面具有重要的潛在應用價值。徐林教授是華東師範大學楊海波教授領導的超分子化學團隊重要研究骨幹,長期聚焦超分子螢光化學領域的研究。徐林教授課題組在國際上率先通過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實現了配位組裝過程和機理的高靈敏、無損傷、原位監測和研究,解決了超分子配位組裝過程和機理難以實時監測的難題(J. Am. Chem.
  • 在銻化物納米線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納米砂磨機訊:在銻化物納米線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納米砂磨機訊:III-V族半導體納米線憑藉其獨特的準一維結構和物理特性在納米電晶體、納米傳感器和納米光電探測器等方面有著重要潛在應用,是當前國際研究的熱點。
  • 華東理工大學在超分子化學組裝調控化學發光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曲大輝教授課題組在超分子化學調控化學發光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Color-Tunable Single-Fluorophore Supramolecular
  • 華東師大青年學者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華東師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徐林教授課題組和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海濤研究員課題組跨學科合作研究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化學領域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志》上發表。
  • 華東師範大學青年學者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華東師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徐林教授課題組和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海濤研究員課題組跨學科合作研究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化學領域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志》上發表。
  • 發光學報 | 當稀土遇見分子籠:新型發光超分子體系
    與無機稀土材料相比,稀土-有機超分子體系可以充分利用配體的天線效應敏化稀土發光,且可以通過分子設計實現對組裝體結構和性能的可控調節,最終實現發光材料的智能化設計。然而受限於稀土配位化學的複雜性,多組分稀土超分子體系的設計合成長時間無人問津。02昨天:稀土遇見超分子稀土超分子體系的研究歷史其實由來已久。
  • 半導體所在柔性一維光電探測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這些特點都使得一維無機納米材料適用於微型柔性光電器件的設計和製備。  最近,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沈國震課題組,在一維無機分枝同質/異質納米線製備及柔性光電探測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
  • 美國西北大學Samuel I. Stupp教授Adv. Mater.綜述:超分子能量材料
    最近,美國西北大學Samuel I. Stupp教授綜述了近年來關於超分子能量材料的最新研究進展。以「Supramolecular Energy Materials」發表於Adv. Mater.期刊上。
  • 物理所低維半導體納米材料的結構與熱電特性研究取得進展
    低維半導體納米材料是未來納電子器件的基本組成單元,在電子、熱電、光電乃至能源等領域都有重要的應用。在過去的幾年中,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高鴻鈞研究組在新型硼低維納米材料的製備、性質和應用方面開展系統研究,取得許多有意義的成果【Adv. Funct.
  • 華中科技大學:三維高定向雷射組裝ZnO納米線
    作為優異的功能性材料,一維半導體納米材料包括納米線、納米管、納米帶等可在眾多微納集成器件和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將一維半導體納米材料高精度組裝至二維乃至三維微/納米結構中是構建微納集成功能器件的關鍵。然而目前針對半導體納米線的組裝仍面臨著製造工藝複雜、精度低和定向性差等的長期存在的問題,嚴重限制了一維半導體納米材料功能結構和器件的開發與應用。
  • 超分子科學研究進展
    曾任吉林大學化學系系主任,吉林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副校長。《高等學校化學學報》副主編,國家教育部科技司化學學部組長。現任吉林大學教授,浙江大學教授。從事聚合反應與共聚反應概率統計理論研究,近年來開展超分子組裝體系的研究。已發表學術論文400餘篇,合著專著4部。
  • 高能所放射性核素分離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中心石偉群課題組在超分子固相材料用於放射性陰離子分離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Anion-adaptive crystalline cationic material for 99TcO4- trapping(《陰離子自適應晶態陽離子材料用於高鎝酸根捕獲》)為題於4月4日在線發表在
  • 武漢科技大學在超分子化學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武漢科技大學「超分子材料與分子納米器件團隊」梁峰教授課題組立足自身特色,與納米科學和生物醫學領域的專家合作,在刺激響應性導電水凝膠、二維材料、腫瘤精準診療等領域取得階段性研究成果,發表多篇高水平研究論文。
  • 華東理工大學在超分子水凝膠領域研究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特聘研究員王義明與郭旭虹教授團隊在仿生自組裝水凝膠領域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新進展,研究成果以「Biomimeticstrain-stiffening self-assembled hydrogels」為題發表在
  • 微電子所在新型矽基環柵納米線MOS器件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集成電路先導工藝研發中心在面向5納米以下技術代的新型矽基環柵納米線(Gate-all-around silicon nanowire,GAA SiNW)MOS器件的結構和製造方法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5納米以下集成電路技術中現有的FinFET器件結構面臨諸多挑戰。
  • 湘潭大學在超分子手性反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日,湘潭大學化學學院青年教師葉強博士課題組與國內外課題研究組合作,在單手性分子超分子手性的調控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究發現,S或者R構型分子都可得到左旋和右旋的超分子結構,獲得左旋或右旋的圓偏振發光,並可在不同的溶劑組合中取得類似的結果,證明通過構象實現超分子手性調控具有普遍性。
  • 福建物構所鈦-有機四面體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健、張磊領導的無機合成化學團隊,致力於鈦氧團簇化學研究,在其結構設計、性能調控和材料應用等方面取得突破進展。在此基礎上,該團隊進一步將研究思路擴展到鈦-有機配位多面體,通過選用含有多個氧配位點的帕莫酸配體,合成一例鈦-有機四面體。
  • 中國化學會第32屆學術年會|第二十八分會:超分子組裝與軟物質材料
    中國化學會第32屆學術年會|第二十八分會:超分子組裝與軟物質材料 2020-01-22 09: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