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子所在新型矽基環柵納米線MOS器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2-08 中國科學院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集成電路先導工藝研發中心在面向5納米以下技術代的新型矽基環柵納米線(Gate-all-around silicon nanowire,GAA SiNW)MOS器件的結構和製造方法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5納米以下集成電路技術中現有的FinFET器件結構面臨諸多挑戰。環柵納米線器件由於具有更好的溝道靜電完整性、漏電流控制和載流子一維彈道輸運等優勢,被認為是未來可能取代FinFET的關鍵架構之一。近年來,將理想環柵納米線結構和主流FinFET工藝結合發展下一代集成技術已成為集成電路深入發展的研發關鍵熱點之一。如圖1所示,目前國際報導的基於主流高k金屬柵FinFET製造工藝形成堆疊納米線器件的研發有兩種不同方案:堆疊納米線(SNW,IMEC)和堆疊納米片(Nanosheet,IBM)技術。上述方案都需要在普通矽襯底上外延生長高質量的多層GeSi/Si結構,並在高k金屬柵取代柵工藝中選擇腐蝕GeSi或Si,最終在溝道中選擇形成堆疊納米線而在源漏中保持Fin結構。該技術在集成電路大規模製造中存在許多潛在的挑戰: 鬚生長高質量、接近體矽質量無缺陷的多層GeSi/Si外延層;由於Ge元素在最前道集成步驟中引入,給後繼工藝帶來較低的工藝溫度窗口限制以及較多的Ge原子沾汙機會。

  針對上述納米線電晶體架構在集成電路發展應用中所面臨的難題,微電子所研究員殷華湘帶領的團隊提出在主流矽基FinFET集成工藝基礎上,通過高級刻蝕技術形成體矽絕緣矽Fin和高k金屬柵取代柵工藝中選擇腐蝕SiO2相結合,最終形成全隔離矽基環柵納米線MOS器件的新方法。並在取代柵中絕緣矽Fin釋放之後,採用氧化和氫氣退火兩種工藝分別將隔離的「多邊形矽Fin」轉化成「倒水滴形」和「圓形」兩種納米線結構。由於在該方法中,納米線溝道由單晶矽襯底製作形成,導電溝道中材料晶格缺陷更少、界面質量更高。兩種高k金屬環柵納米線電晶體都表現出很好的器件特性,其中通過氧化製備的「倒水滴形」環柵納米線電晶體在16nm物理柵長(對應5nm及以下技術代)下,獲得器件亞閾值特性SS = 61.86 mV/dec 和DIBL = 6.5 mV/V,電流開關比大於1E8。SS和DIBL十分接近MOSFET的理論極限數值(60mV/dec和0 mV/V),遠超以往同類工藝製造的FinFET性能參數,也達到目前同類器件所報導的最高水平。同時,該類器件結構也可以通過同樣的方法在多步刻蝕和取代柵工藝中製作成多層堆疊納米線,該項研究工作正在進行中。這種不同於現有國際報導的製造方法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可為未來我國集成電路下一代關鍵技術的創新發展提供核心器件架構和製造工藝開發的多樣選擇。該工作以《通過一種先進工藝形成具有優異短溝道控制能力的新型p型環柵納米線場效應電晶體》為題發表在國際微電子器件期刊《IEEE電子器件快報》上(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DOI: 10.1109/LED.2018.2807389),並被選為該期期刊首篇論文。

  該項研究得到國家科技重大專項02專項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的資助。

 

1. 集成電路核心MOS器件結構發展趨勢 

 

2. 研製的全隔離矽基環柵納米線MOSFET結構與電學特性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集成電路先導工藝研發中心在面向5納米以下技術代的新型矽基環柵納米線(Gate-all-around silicon nanowire,GAA SiNW)MOS器件的結構和製造方法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5納米以下集成電路技術中現有的FinFET器件結構面臨諸多挑戰。環柵納米線器件由於具有更好的溝道靜電完整性、漏電流控制和載流子一維彈道輸運等優勢,被認為是未來可能取代FinFET的關鍵架構之一。近年來,將理想環柵納米線結構和主流FinFET工藝結合發展下一代集成技術已成為集成電路深入發展的研發關鍵熱點之一。如圖1所示,目前國際報導的基於主流高k金屬柵FinFET製造工藝形成堆疊納米線器件的研發有兩種不同方案:堆疊納米線(SNW,IMEC)和堆疊納米片(Nanosheet,IBM)技術。上述方案都需要在普通矽襯底上外延生長高質量的多層GeSi/Si結構,並在高k金屬柵取代柵工藝中選擇腐蝕GeSi或Si,最終在溝道中選擇形成堆疊納米線而在源漏中保持Fin結構。該技術在集成電路大規模製造中存在許多潛在的挑戰: 鬚生長高質量、接近體矽質量無缺陷的多層GeSi/Si外延層;由於Ge元素在最前道集成步驟中引入,給後繼工藝帶來較低的工藝溫度窗口限制以及較多的Ge原子沾汙機會。
  針對上述納米線電晶體架構在集成電路發展應用中所面臨的難題,微電子所研究員殷華湘帶領的團隊提出在主流矽基FinFET集成工藝基礎上,通過高級刻蝕技術形成體矽絕緣矽Fin和高k金屬柵取代柵工藝中選擇腐蝕SiO2相結合,最終形成全隔離矽基環柵納米線MOS器件的新方法。並在取代柵中絕緣矽Fin釋放之後,採用氧化和氫氣退火兩種工藝分別將隔離的「多邊形矽Fin」轉化成「倒水滴形」和「圓形」兩種納米線結構。由於在該方法中,納米線溝道由單晶矽襯底製作形成,導電溝道中材料晶格缺陷更少、界面質量更高。兩種高k金屬環柵納米線電晶體都表現出很好的器件特性,其中通過氧化製備的「倒水滴形」環柵納米線電晶體在16nm物理柵長(對應5nm及以下技術代)下,獲得器件亞閾值特性SS = 61.86 mV/dec 和DIBL = 6.5 mV/V,電流開關比大於1E8。SS和DIBL十分接近MOSFET的理論極限數值(60mV/dec和0 mV/V),遠超以往同類工藝製造的FinFET性能參數,也達到目前同類器件所報導的最高水平。同時,該類器件結構也可以通過同樣的方法在多步刻蝕和取代柵工藝中製作成多層堆疊納米線,該項研究工作正在進行中。這種不同於現有國際報導的製造方法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可為未來我國集成電路下一代關鍵技術的創新發展提供核心器件架構和製造工藝開發的多樣選擇。該工作以《通過一種先進工藝形成具有優異短溝道控制能力的新型p型環柵納米線場效應電晶體》為題發表在國際微電子器件期刊《IEEE電子器件快報》上(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DOI: 10.1109/LED.2018.2807389),並被選為該期期刊首篇論文。
  該項研究得到國家科技重大專項02專項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的資助。
 
圖1. 集成電路核心MOS器件結構發展趨勢 
 
圖2. 研製的全隔離矽基環柵納米線MOSFET結構與電學特性 

相關焦點

  • 微電子所在新型FinFET器件工藝研究中取得突破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集成電路先導工藝研發中心在下一代新型FinFET邏輯器件工藝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隨著主流FinFET器件工藝的持續微縮,其在柵控與性能提升上面臨越來越大的技術挑戰。
  • 微電子所在阻變存儲器的傳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日前,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納米加工與新器件集成技術研究室在阻變存儲器(RRAM)的傳輸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RRAM是重要的下一代新型存儲器,具有結構簡單、高速、低功耗和易於3D集成等優點。一般認為,局域的導電通路在阻變功能層中的形成(低阻態)或斷裂(高阻態)是RRAM器件具有「開關」效應的根源。但目前對於導電通路中的載流子輸運機制還存在很大的爭議,正確理解導電通路中的載流子輸運過程對控制和改善器件的存儲特性,以及對器件的建模和分析都至關重要。
  • 微電子所在新型存儲器件、模型及類腦計算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2019國際電子器件大會(IEDM)在美國舊金山召開。會上,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劉明團隊展示了新型存儲器件(選通管、可編程二極體)、負電容電晶體緊縮模型、類腦神經元器件電路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存儲器件方面,劉明團隊提出了一種基於HZO鐵電薄膜極性反轉調製的電場可編程二極體及1T2D結構的電壓輸出存儲單元(圖1)。
  • 微電子所鍺基MOS器件研究取得新進展
    日前,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在鍺基MOS器件的研究上獲得顯著進展。鍺(Ge)材料具有優異的電子和空穴遷移率,是超高速、低功耗MOS器件的理想溝道材料。對於高性能的MOS器件而言,良好的界面對於提升MOS器件的遷移率非常重要,由於high-k/Ge的界面穩定性較差,在界面處存在的大量的缺陷形成載流子的散射中心,阻礙了高遷移率的獲得,進而嚴重影響器件的最終性能。
  • 復旦大學在超分子組裝合成新型半導體納米線氣敏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半導體納米材料與器件涉及化學、材料科學、微電子、信息科學以及生物醫學諸多學科,並在新能源、智能納米傳感器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前景。通過「自下而上」 (「bottom-up」)超分子組裝的軟化學合成途徑來靈活、可控、規模化創造半導體納米線及其組裝體是化學家和材料科學家共同的夢想。
  • 在銻化物納米線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納米砂磨機訊:在銻化物納米線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特別是,三元合金InAsSb納米線除了具有超高的載流子遷移率和極小的有效質量外,其可調的帶隙以及電、光學性能使其成為紅外探測器的理想材料。目前,國際上廣泛採用外來Au催化的氣-液-固(VLS)機制製備納米線,但Au催化劑能在半導體材料中形成深能級複合中心,這將大大降低器件的性能。因此,發展無Au催化納米線的製備技術尤為重要。
  • 鈣鈦礦納米線中載流子定向輸運研究取得新進展
    鈣鈦礦納米線中載流子定向輸運研究取得新進展   記者劉萬生
  • 半導體所在柔性一維光電探測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這些特點都使得一維無機納米材料適用於微型柔性光電器件的設計和製備。  最近,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沈國震課題組,在一維無機分枝同質/異質納米線製備及柔性光電探測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
  • 微電子所在器件物理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傳統的三維半導體材料表面存在大量的懸掛鍵,可通過捕獲和散射等方式影響和限制自由載流子的運動,因此表面態的設計、製造和優化是提高三維半導體器件性能的關鍵因素
  • 集成電路用納電子器件模型研究取得最新進展
    這是該研究組繼去年在該權威期刊的「先進模型和45納米模型挑戰」專輯(Special issue on advanced compact models and 45-nm modeling challenging上發表納米CMOS器件物理基本解和MOS器件量子效應模擬兩篇重要論文以來, 在微納電子和集成電路器件模型領域取得的又一最新進展。
  • 合肥研究院在銀納米線透明導電薄膜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微納技術與器件研究室研究員葉長輝團隊在高品質銀納米線透明導電薄膜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相關結果分別發表在ACS Appl.  葉長輝團隊針對方塊電阻的均勻性差和霧度大兩個問題開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系列進展。
  • 微電子所在氮化鎵界面態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高頻高壓中心研究員劉新宇團隊等在GaN界面態研究領域取得進展,在LPCVD-SiNx/GaN界面獲得原子級平整界面和國際先進水平的界面態特性,提出了適用於較寬能量範圍的界面態U型分布函數,實現了離散能級與界面態的分離。
  • 清華微電子所錢鶴、吳華強團隊合作發表新型類腦器件研究長篇綜述...
    清華微電子所錢鶴、吳華強團隊合作發表新型類腦器件研究長篇綜述文章清華新聞網10月9日電 9月24日,清華大學微電子所錢鶴、吳華強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材料與器件領域知名學術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在線發表長篇綜述文章《用新型類腦器件連接生物神經網絡與人工神經網絡:原理,進展與挑戰》(Bridging Biological
  • 微電子所在基於先進FinFET工藝的矽量子器件研究中獲進展
    目前,矽量子點量子計算正處在採用集成電路先進位造工藝實現量子點規模集成並進行量子比特擴展驗證的關鍵研究階段。  近期,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集成電路先導工藝研發中心研究員殷華湘帶領的科研團隊基於主流的體矽高κ/金屬柵FinFET工藝,提出了一種利用拐角效應,在鑽石形Fin溝道頂部尖端實現載流子局域化,並藉助柵極兩邊側牆的電勢限制,構建量子點器件結構的方案。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三五族半導體三維異質納米線原位構築與紅外探測應用」「基於集成光子器件的量子信息基礎研究」2019中期檢查會召開
    2019年7月22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重點專項「III-V族半導體三維異質納米線的原位構築與紅外探測應用」、「基於集成光子器件的量子信息基礎研究
  • 上海微系統所在Ⅳ族GeSn納米線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在Ⅳ族GeSn納米線生長製備及其光電探測應用中取得進展,相關工作以Ferroelectric Enhanced由於GeSn具有較窄的禁帶寬度,因此基於GeSn/Ge雙層納米線的光電探測器件比Ge納米線光電探測器具有更長的探測波長,延伸到2 μm以上。
  • 上海矽酸鹽所在柔性有機/無機熱電複合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在柔性有機/無機熱電複合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06-01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具有一維結構的碳納米管或金屬納米線可以與有機材料的一維分子鏈形成緊密連接的導電網絡,並沿鏈網絡提供高導電通道,因此常被用於有機/無機複合熱電材料的研究。但碳納米管或金屬納米線極低的澤貝克係數導致複合材料的澤貝克係數難以提高。
  • 【技術專區】蘇州納米所在可穿戴纖維器件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可穿戴式纖維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最近,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李清文團隊在柔性可穿戴器件研究方向取得了新進展。他們採用柔性的碳納米管纖維作為導電電極,通過溶液法在纖維表面依次包裹上緻密的n型二氧化鈦電子傳輸層,介孔二氧化鈦,鈣鈦礦,空穴傳輸層及Ag納米線,隨後與另外一根碳納米管纖維通過加捻形成雙螺旋結構,最後將整個電池採用透明聚合物封裝,使得電池穩定性有了大幅提升。
  • 微電子所等在器件物理研究中獲進展
    傳統的三維半導體材料表面存在大量的懸掛鍵,可通過捕獲和散射等方式影響和限制自由載流子的運動,因此,表面態的設計、製造和優化是提高三維半導體器件性能的關鍵因素。類似於三維半導體材料的表面態,單層二維材料(如二硫化鉬和石墨烯)在邊界原子的終止和重建可以產生邊界態,這使二維材料產生較多獨特的現象,並得到廣泛應用。
  • 中科院微電子所等在SERS液滴生化傳感器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集成電路先導工藝研發中心研究員陳大鵬課題組與中北大學教授熊繼軍課題組合作,在表面增強拉曼(SERS)生化檢測研究中取得階段性進展。陳大鵬課題組提出一種開放式SERS液滴傳感器,解決了傳統基底型SERS器件所需的複雜製備工藝問題,利用燭灰納米鏈結構的多孔易斷性,以滾動方式在基底形成具有豐富三維「熱點」的SERS活性液滴,從而增強液滴的拉曼檢測性能。液滴提供的液相環境能夠保持生物分子的活性,提高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DNA)等與「熱點」有效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