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新聞網10月9日電 9月24日,清華大學微電子所錢鶴、吳華強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材料與器件領域知名學術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在線發表長篇綜述文章《用新型類腦器件連接生物神經網絡與人工神經網絡:原理,進展與挑戰》(Bridging Biological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with Emerging Neuromorphic Devices: Fundamentals, Progress, and Challenges),系統評述了生物神經網絡與人工神經網絡的聯繫與差異,詳細比較了它們中重要的基本單元和相關功能,並回顧了採用新器件來實現類腦計算方面的最新進展。在此基礎上,該文章對未來類腦計算與人工神經網絡研究領域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了展望。
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迅速發展對晶片的算力和能效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類腦計算被普遍認為是一種可以實現高算力、低功耗的全新計算範式,有望突破傳統「馮·諾伊曼」架構瓶頸。近年來,憶阻器、相變存儲器等新型非易失性存儲器因在類腦計算領域展現了巨大的應用潛力而受到廣泛關注。
該文章從工作機理和網絡結構等層面深入比較了生物神經網絡與人工神經網絡,詳細分析了突觸與神經元及其上的離子通道的結構和功能,細緻探討了突觸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本徵可塑性(intrinsic plasticity)等各類神經可塑性,深入闡述了生物神經系統裡經典的學習規則和記憶理論,包括廣泛應用於人工神經網絡訓練的赫布學習(Hebbian learning)與脈衝時間相關的可塑性(spike-timing-dependent plasticity)等模型。該文章還詳細評述了憶阻器、相變存儲器、電化學存儲器、鐵電電晶體等八種常見的類腦計算器件的結構與仿生功能,總結了各類器件的速度、功耗、線性度、對稱性等關鍵性能與研究現狀。
生物神經網絡(大腦)與人工神經網絡(晶片)的聯繫與比較
基於憶阻器等新型存儲器陣列的人工神經網絡的硬體實現與算法也是近幾年類腦計算領域的研究熱點,文章詳細評述了監督學習、無監督學習、強化學習、小樣本學習(one-shot/few-shot learning)、儲備池計算(reservoir computing)等方法以及利用新型存儲器來實現的優勢。文章最後指出了人工神經網絡在複雜度、多樣性等方面與生物神經網絡的差距,分析和展望了未來類腦計算與人工神經網絡研究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基於新型存儲器的各類神經網絡的硬體實現與算法
錢鶴、吳華強教授團隊致力於新型存儲器與類腦計算研究,近五年圍繞憶阻器性能優化、陣列集成、模型模擬、架構設計、晶片研製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相繼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電子》(Nature Electronics)、《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電子器件快報》(IEEE EDL)和國際電子器件會議(IEDM)、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際研討會(VLSI)、國際固態半導體電路大會(ISSCC)等頂級期刊和國際會議上發表多篇高水平論文。
清華大學微電子所唐建石助理教授、微電子所博士後袁方博士、醫學院2017級博士生沈新科是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微電子所吳華強教授是共同通訊作者。此外,清華大學微電子所錢鶴教授、高濱副教授,醫學院及腦與智能實驗室宋森研究員等為論文的共同作者。該研究與美國麻省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合作完成,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與面上項目、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的支持。
文章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1902761
供稿:微電子學研究所
編輯:李華山 宋亮
審核:周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