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所放射性核素分離研究取得進展

2020-12-08 中國科學院

  大力發展核電是我國能源結構升級、實現經濟社會良性健康發展的重要一環,與核能發展密切相關的放射性廢物處理與處置成為影響我國核能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中心石偉群課題組在超分子固相材料用於放射性陰離子分離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Anion-adaptive crystalline cationic material for 99TcO4- trapping(《陰離子自適應晶態陽離子材料用於高鎝酸根捕獲》)為題於4月4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高效的陰離子識別對放射性99TcO4-分離去汙具有重要意義,但如何實現選擇性陰離子識別仍然是一個難題。針對這一挑戰,石偉群課題組通過多組分超分子組裝的策略製備了一類基於葫蘆脲的超分子軟材料,並將其用作吸附劑以有效捕獲TcO4-,研究人員還獲得了陰離子交換實驗後含ReO4-化合物的單晶結構,結合理論模擬深入闡釋了該材料選擇性識別TcO4-/ReO4-的機理,該智能軟材料發生陰離子交換後進行了超分子骨架的自適應重建,從而促進TcO4-/ReO4-的有效識別和分離。該研究工作為繼續開發基於放射性陰離子去除的新型智能軟材料提供了重要研究思路。

  近年來,石偉群課題組圍繞國家核能重大需求、瞄準國際核科學技術前沿,針對核燃料循環過程中亟待突破的關鍵放射化學問題開展基礎和應用科學研究,致力於先進乏燃料循環工藝和環境放射性汙染防治新方法開發,在錒系超分子配體和固相材料設計合成領域取得了系列成果。例如成功合成了首例基於錒系節點的金屬-有機聚輪烷化合物,此類化合物作為一類新的錒系化合物固體形態有望用於放射性廢物的晶格固定(Chem. Commun. 2014, 50, 3612-3615);將錒系聚輪烷化合物拓展至超鈾元素錼,首次合成並解析出錼醯-有機輪烷化合物的晶體結構(Chem. Commun. 2018, 54, 8645-8648),這也是國內報導的首例超鈾元素配位聚合物單晶,在我國超鈾元素研究進程中有重要意義。

  該項目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1671191,21577144和21790373)與科學挑戰計劃(項目編號:TZ2016004)的資助支持。

  論文信息:Lei Mei, Fei-ze Li, Jian-Hui Lan, Cong-zhi Wang, Chao Xu, Hao Deng, Qun-yan Wu, Kong-qiu Hu, Lin Wang, Zhi-fang Chai, Jing Chen, John K. Gibson, and Wei-qun Shi*, Anion-Adaptive Crystalline Cationic Material for 99TcO4- Trapping, Nat Commun. 2019, DOI: 10.1038/s41467-019-09504-3.

    論文連結

 

高能所放射性核素分離研究取得進展

相關焦點

  • 北京大學合作在COFs材料的放射性核素分離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因其結構的多樣性、永久的多孔性和優異的穩定性,這類材料在能源、催化、分離等領域均有著重要的應用前景。99Tc是一種半衰期長、毒性大的放射性核素,在水溶液中以TcO4−形式存在。在乏燃料後處理和核環境修復等領域,設計合成具有優異TcO4−捕獲性能的陰離子分離材料仍然是一個重大挑戰。
  • 中科院高能所石偉群課題組JACS錒系分離的「納米萃取」新策略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錒系元素分離是乏燃料處理流程的關鍵組成部分,對於關鍵放射性核素的回收和再循環至關重要。相關分離技術亦可應用於環境汙染修復、核應急和海水提鈾等其它領域。中科院高能所石偉群研究員課題組長期致力於核燃料循環和環境放射化學領域中的關鍵放射化學問題開展研究,致力於新型放射性核素分離方法與放射性汙染控制技術研究與開發,先後實現了高酸度下錒系核素的高效高選擇性提取分離(CCS Chem., 2019, 1, 286-295
  • 等離子體所放射性核素遷移轉化機理及汙染治理研究獲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中科院重大項目和「973」重大研究項目等多項課題的資助和中科院大科學裝置的技術支撐下,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低溫等離子體應用研究室王祥科研究員帶領的環境與放射化學研究團隊,在放射性核素遷移轉化機理和環境汙染治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環境地球化學領域國際雜誌《地球和宇宙化學》(Geochimica et
  • 高能天體的偏振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為研究宇宙高能天體創造條件
    這些年宇宙科學的發展很快,我們對於宇宙的很多現象,已經有了很多的研究成果。當然宇宙無限廣袤,我們在研究宇宙科學的時候,還需要突破很多的科學極限。大家知道在宇宙中存著很多的神秘天體,比如黑洞、蟲洞,這些現象到目前為止,科學家也沒有一個很好的結論,大家對於這些天體的認識依舊在一個表面的層次。其實宇宙高能天體研究,就是上述這些研究的一把鑰匙,可是高能天體的研究確實難度極高。
  • 雲南天文臺在高能天體的偏振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雲南天文臺在高能天體的偏振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8-07-05 雲南天文臺 【字體:偏振是高能天體多波段輻射的重要特性,對研究高能天體的物理狀態、輻射機制和輻射傳播介質的性質等具有重要意義,偏振觀測已成為高能天體研究的重要手段。高能天體的輻射通常具有較高偏振度,偏振輻射主要來自高能天體中的高能電子的同步輻射,偏振特性取決於高能電子的能譜分布、輻射區的磁場結構、輻射轉移過程的介質性質等,至今缺乏詳細的理論研究,隨著高能天體偏振觀測資料的增加,迫切需要理論研究的解釋和預測。
  • 中科院高能所在光催化固氮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中心核能化學課題組在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光催化固氮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研究員石偉群團隊報導了兩例基於紫精配體的自由基MOFs材料Gd-IHEP-7和Gd-IHEP-8。 此MOFs材料均表現出優異的光催化固氮活性,氨生成速率分別為128和220 μmol h-1 g-1,其中Gd-IHEP-8固氮效率與文獻同類材料相比提高17倍。
  • 蘇州納米所高粘度油水分離研究取得新進展
    蘇州納米所高粘度油水分離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6-05-18 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然而,因海洋漏油、工業廢油和生活用油等產生的含油廢汙水也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危害人類健康,成為人類生存發展的新挑戰,油水分離也成為全世界共同的研究課題。在油水分離中最令人頭疼的難題之一是原油、重油等高粘度油的分離或漏油處理,該類油極易粘附並汙染分離材料和設施,造成其功能失效,很多超浸潤材料也不能倖免。
  • 煙臺海岸帶所在抗菌分離膜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膜生物汙染一直以來都是膜分離技術大規模工程應用過程中所面臨的最棘手問題。開發簡便高效的膜生物汙染防控策略,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研究員胡云霞團隊長期致力於高性能抗汙染分離膜開發,並取得最新進展。
  • 放射性核素標記多功能納米探針及其在PET顯像中的研究進展
    納米探針主要包括磁性納米探針、光學納米探針、放射性核素標記納米探針、聲學納米探針、多模態納米探針和診療一體化納米探針等。 由於PET的高靈敏度、精確的空間定量能力及其在診斷和監測疾病變化中的重要作用,放射性核素標記納米探針迅速成為近年的研究熱點。
  • 錒系元素分離新方法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研究中心研究員石偉群課題組在錒系元素分離新方法上獲得進展:首次製備並表徵一類基於多酚類配體的錒系配位納米組裝體,提出基於該原位組裝的納米糰簇作為萃合物選擇性分離錒系元素的全新理念。
  • 半導體所鈣鈦礦太陽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半導體材料科學重點實驗室王佔國課題組,在鈣鈦礦太陽電池載流子輸運管理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作為有源層的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材料對電池效率起關鍵作用,而單純依靠優化鈣鈦礦薄膜來提高電池的效率已處於瓶頸期。這需要針對光電轉換的物理過程,對電池結構進行系統設計。
  • 高對稱性光催化劑晶面間電荷分離研究取得進展—新聞—科學網
    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李仁貴、慕林超  6月28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
  • 北大高能團隊在玻色子散射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北京大學高能物理實驗組團隊近期在玻色子散射領域取得了一批重要進展:主導完成了同電荷W玻色子極化散射的世界首次測量(CMS-PAS-SMP-20-006); 首次在5倍標準偏差水平觀測到了W和光子的散射(CMS-PAS-SMP-19-008)。這兩項工作在兩年一度的國際高能物理大會ICHEP2020上作為對撞機物理的亮點得到展示。
  • 北大高能團隊在玻色子散射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北京大學高能物理實驗組團隊近期在玻色子散射領域取得了一批重要進展:主導完成了同電荷W玻色子極化散射的世界首次測量(CMS-PAS-SMP-20-006); 首次在5倍標準偏差水平觀測到了W和光子的散射(CMS-PAS-SMP
  • 量子多體物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給自旋電荷分離現象優美的數學解釋
    由中美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在量子多體物理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不僅從數學上對自旋電荷分離現象進行了精確描述和分析,而且給出了通過實驗驗證這一現象的具體方案。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物理學領域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 合肥研究院在共振磁擾動下高能離子損失模擬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所EAST大科學工程團隊研究員孫有文課題組的博士何開洋在共振磁擾動(RMP)下高能離子損失模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自主開發全軌道模擬程序結果以Full-orbit simulation of fast ion loss under resonant
  •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20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地衣是藻菌共生體,是漫長演化過程中所形成的一類具有穩定遺傳特徵的微型生態系統
  • 北大高能團隊在玻色子散射領域取得一批重要進展
    北京大學高能物理實驗組團隊近期在玻色子散射領域取得了一批重要進展:主導完成了同電荷W玻色子極化散射的世界首次測量(CMS-PAS-SMP-20-006); 首次在5倍標準偏差水平觀測到了W和光子的散射(CMS-PAS-SMP-19-008)。
  •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理論粒子研究再次取得進展!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理論粒子研究再次取得進展!NA64實驗(圖片: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一種未知粒子可能攜帶著第五種自然力的新證據,這為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NA64合作項目提供了繼續進行研究的新動力。這些發現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吸引了許多研究人員進行相關研究,並促進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NA64合作機構對該粒子進行了直接研究。而現在,由匈牙利原子研究所(Atomki )的Attila Krasznahorkay領導的同一個團隊發表了一篇新的論文,論文報告在類似的核轉變過程中出現了另一種異常,而且這種異常也可以用同樣的假設粒子來進行解釋。
  • 上海藥物所等抗急性肺損傷先導化合物發現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張翱課題組聯合溫州醫科大學藥學院梁廣研究團隊在基於天然產物的抗急性肺損傷藥物先導化合物發現研究方面取得進展。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減輕患者肺部炎症反應是一種潛在有效的治療策略。  天然產物沙爾威酮(salviadione)是從鼠尾草屬植物中分離得到的一個結構獨特新穎的生物鹼,為迄今為止唯一一個天然來源的苯並[def]咔唑四環類化合物。由於其天然含量十分稀少(10 mg/20 kg dried root),有關該天然產物生物的活性研究鮮見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