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高能所石偉群課題組JACS錒系分離的「納米萃取」新策略

2020-10-12 X一MOL資訊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

錒系元素分離是乏燃料處理流程的關鍵組成部分,對於關鍵放射性核素的回收和再循環至關重要。相關分離技術亦可應用於環境汙染修復、核應急和海水提鈾等其它領域。傳統錒系元素的萃取分離離不開特異性有機萃取劑,通過這些萃取劑對目標金屬離子選擇性的絡合實現其在金屬離子的混合物中的高效分離。然而,目前的溶劑萃取方法都是利用配體與單個或少量金屬離子形成的簡單絡合物來完成,分離選擇性主要依賴於配體結構的預組織程度及絡合原子與目標離子的強弱絡合作用,因此,為了實現高選擇性分離往往需要複雜的配體合成設計,而且此方法在用於實際分離時分離選擇性仍有待提高。


中科院高能所石偉群研究員課題組長期致力於核燃料循環和環境放射化學領域中的關鍵放射化學問題開展研究,致力於新型放射性核素分離方法與放射性汙染控制技術研究與開發,先後實現了高酸度下錒系核素的高效高選擇性提取分離(CCS Chem., 2019, 1, 286-295), 自適應超分子材料對放射性高鎝酸根陰離子的選擇性捕獲(Nat. Commun., 2019, 10, 1532)和動態柱分離(Chem, 2020, 10.1016/j.chempr.2020.08.005)以及酸性條件下放射性核素(鈾醯陽離子和高鎝酸根陰離子)的「吸附-還原-固定」一體化(Environ. Sci. Technol., 2019, 53, 3739-374,Environ. Sci. & Technol., 2018, 52, 10748-10756)。同時,課題組在錒系超分子自組裝體系開發與應用研究方面也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嘗試(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16061-16068;Chem. Commun., 2018, 54, 8645-8648;Chem. - Eur. J., 2017, 23, 8380-8384;Chem. - Eur. J., 2017, 23, 13995-14003;Chem. - Eur. J., 2016, 22, 11329-11338)。


近日,該課題組將超分子自組裝理念應用於錒系分離化學,提出了一種系元素分離「納米萃取」新範式,即使用大環鄰苯三酚[4]芳烴作為萃取劑,在水相/有機相界面捕獲螯合鈾醯離子,並原位組裝形成鈾醯配位納米籠,實現鈾醯離子的高效萃取分離(圖1)。研究表明,每個配位納米籠是由6個鄰苯三酚[4]芳烴大環和24個鈾醯離子組裝而成,多種組分在組裝過程中具有多價協同效應(multivalent cooperativity),有可能實現鈾醯離子分離的高選擇性和高效性。小角X射線散射和小角中子散射證實了該配位納米籠在溶液相中的高穩定性和良好分散性。通過對實際錒系萃取分離過程中水相/有機相兩相的原位表徵(圖2),進一步證明了該方法的可行性。這一錒系分離新思路有望解決傳統核素萃取分離中存在的選擇性較低的難題。

圖1. 錒系核素選擇性分離的「納米萃取」新方法:配位組裝納米糰簇作為萃合物


圖2. 萃取分離前後水相/有機相中各物種的分析表徵和監測


這一成果近期發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中科院高能所梅雷副研究員和任鵬博士,通訊作者是石偉群研究員和梅雷副研究員。


Actinide Separation Inspired by Self-Assembled Metal–Polyphenolic Nanocages

Lei Mei*, Peng Ren, Qun-yan Wu, Yu-bin Ke, Jun-shan Geng, Kang Liu, Xue-qing Xing, Zhi-wei Huang, Kong-qiu Hu, Ya-lan Liu, Li-yong Yuan, Guang Mo, Zhong-hua Wu, John K Gibson, Zhi-fang Chai, Wei-qun Shi*

J. Am. Chem. Soc., 2020, DOI: 10.1021/jacs.0c08048


導師介紹

石偉群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169045

梅雷

https://www.x-mol.com/people/meilei

相關焦點

  • 錒系元素分離新方法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研究中心研究員石偉群課題組在錒系元素分離新方法上獲得進展:首次製備並表徵一類基於多酚類配體的錒系配位納米組裝體,提出基於該原位組裝的納米糰簇作為萃合物選擇性分離錒系元素的全新理念。
  • 高能所放射性核素分離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中心石偉群課題組在超分子固相材料用於放射性陰離子分離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Anion-adaptive crystalline cationic material for 99TcO4- trapping(《陰離子自適應晶態陽離子材料用於高鎝酸根捕獲》)為題於4月4日在線發表在
  • 【無機】王殳凹教授團隊在鑭系錒系分離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Ed., 2011, 50, 8891–8894),並提出了基於晶格鑑別能力分離的新策略。近期在熔融硼酸鹽反應中他們又發現了新的可以最大程度鑑別三價鑭系元素的晶格系統,並將這種新策略逐步推向應用。六種不同組分的鑭系硼酸鹽產物在金屬中心配位環境、空間群、硼酸根聚合形式以及晶體結構等方面均存在顯著差異,該發現打破了傳統存在的由鑭系收縮現象所導致的鑭系元素固體化學行為同一性的認識。基於鑭系元素相同條件下硼酸熔融反應中周期性變化的認識,對是否可以利用鑭系元素的晶格差異性實現鑭系元素間分離做進一步研究。
  • 「核廢物」處理實現鑭錒分離
    「核廢物」處理實現鑭錒分離來源:《中國科學報》1-20核能大規模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的戰略需求,「分離—嬗變」先進燃料循環,能從根本上消除放射性的長期危害。鑭錒分離(尤其是三價鑭錒分離)及三價錒系組內分離對於先進燃料循環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義。
  • 北京大學合作在COFs材料的放射性核素分離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因其結構的多樣性、永久的多孔性和優異的穩定性,這類材料在能源、催化、分離等領域均有著重要的應用前景。99Tc是一種半衰期長、毒性大的放射性核素,在水溶液中以TcO4−形式存在。在乏燃料後處理和核環境修復等領域,設計合成具有優異TcO4−捕獲性能的陰離子分離材料仍然是一個重大挑戰。
  • 納米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利用DNA引導異質結構自組裝方獲新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形狀匹配策略調控DNA引導的異質結構自組裝方面取得新進展。形狀匹配自組裝策略在納米粒子,特別是在不同形狀的納米粒子的自組裝中很少被採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合成具有形狀互補的納米粒子以及引導粒子間的相互識別上存在的巨大挑戰。因此開發新的基於形狀匹配的自組裝策略,用於特定異質結構的組裝體構建很有必要。在前期的工作中,丁寶全課題組通過調控DNA自組裝結構表面指定位點的分子間作用,成功實現了金屬及金屬氧化物圖案的可控排布(J. Am. Chem.
  • 中科院高能所胡毅研究員和陳俊副研究員課題組在發展新型刺激響應性細胞靶向策略方面取得進展
    因此,發展細胞靶向策略將有助於將藥物定點輸送至病變細胞,以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其中,刺激響應性細胞靶向系統能在物理或化學刺激的作用下,實現對目標細胞的特異性靶向。可響應的刺激信號主要分為內源性(酸度、氧化還原性等)和外源性(光、聲、磁場等)信號。中科院高能所生物醫學組近年來開展刺激響應性納米遞送系統的構建和腫瘤診療研究,系統的創建了多種新型腫瘤細胞靶向藥物遞送系統。
  • 中科院高能所在光催化固氮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中心核能化學課題組在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光催化固氮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研究員石偉群團隊報導了兩例基於紫精配體的自由基MOFs材料Gd-IHEP-7和Gd-IHEP-8。 此MOFs材料均表現出優異的光催化固氮活性,氨生成速率分別為128和220 μmol h-1 g-1,其中Gd-IHEP-8固氮效率與文獻同類材料相比提高17倍。
  • ...課題組在氧化石墨烯膜限域分離策略及其水處理應用方面取得新進展
    環境學院張煒銘/潘丙才課題組在氧化石墨烯膜限域分離策略及其水處理應用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09-14 18: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科院最新科研、科技動態 2020.9.21 星期一
    科研進展1、我國學者發明「極化二極體」2、高能所在錒系元素分離新方法上獲進展3、新疆理化所等在NO2檢測研究中取得進展4、洋盆尺度深層海水的溫度變化測量新方法提出>7、成都生物所在廢棄油脂降解產鼠李糖脂研究中獲進展8、大連化物所等實現
  • 理化所吳驪珠院士課題組JACS: 可見光催化下獲得雜芳胺
    中科院理化所吳驪珠院士長期致力於光化學轉換的研究,在光化學合成與技術方面開創了"放氫交叉偶聯反應"(CCHE),完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合成價值的精細化學品和藥物中間體的光化學合成。芳胺尤其是雜芳胺骨架結構廣泛存在於大宗化學品、醫藥、天然產物和合成材料中。因此,構築C-N鍵製備芳香胺已成為學術界和工業界進行的前五大反應之一。
  • JACS: 電催化MOF設計新策略
    本文團隊運用了三維電子衍射技術,揭示了PCN-226納米晶體的新型原子和拓撲結構,並且通過進一步結構-性質的分析,提出了一種MOF電催化劑的設計新理念。首先,的催化應用及其化學穩定性,本文團隊的MOF設計基於金屬卟啉和鋯(IV)體系。眾所周知,根據軟硬酸鹼理論,羧基和鋯(IV)具有較強的親和力,能夠生成穩定的MOF結構。另一方面,金屬卟啉提供了電催化的活性位點。
  • 鹽誘導液-液相分離:水-乙腈-鹽混合物的實驗和理論研究
    鹽誘導液-液相分離:水-乙腈-鹽混合物的實驗和理論研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3 15:37:58 中科院長春應化所的Yuyuan Lu課題組和美國加州理工學院Zhen-Gang
  • 「溶劑萃取法分離提純甘草中甘草酸」通過鑑定
    2004年4月22日,在北京召開了由中國科學院高技術研究與發展局主持的「溶劑萃取法分離提純甘草中甘草酸」的技術成果鑑定會。    以劉會洲研究員為領導的中科院過程工程所綠色過程與工程重點實驗室瞄準市場,抓住機遇,組織了對甘草中有效成分的分離研究,並對現有工藝條件和傳統方法的萃取過程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和實驗,以謝渝春等一批年輕的博士為骨幹,在合作單位內蒙古億利資源集團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將小試結果進行了工業化放大實驗,並取得了成功。
  • 陳立桅課題組JACS:有機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的界面偶極
    論文DOI:10.1021/jacs.0c07439全文速覽界面偶極能夠顯著調節界面能帶結構和載流子傳輸,成為有機和鈣鈦礦等新型太陽能電池中被廣泛採用的界面調控策略之一。Soc., 2020, DOI: 10.1021/jacs.0c07439,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0c07439主要作者介紹陳琪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副研究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 南京大學環境學院張煒銘/潘丙才課題組在氧化石墨烯膜限域分離策略及其水處理應用方面取得新進展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膜分離技術是水處理領域最為常用的技術之一,作為一類新型的高性能膜材料,二維分離膜層間距的精確調控是提高其水通量與截留效率的關鍵,而插層法是最為有效的調控方法。
  • 天津大學仰大勇教授課題組JACS:納米界面上的基因線路區室化促進...
    近期,天津大學化工學院仰大勇教授課題組通過在金納米顆粒上共同錨定兩段在功能上具有關聯性的基因,構建了納米界面上的基因線路區室化結構,並利用無細胞基因表達系統研究了基因線路區室化對級聯基因表達的影響。採用聚合酶鏈式反應(PCR)在兩種基因的一端各組裝了一個帶有兩個巰基修飾的枝狀支架,並通過金硫鍵將兩種基因共同錨定在金納米顆粒表面,在納米界面上構建了的基因線路區室化結構。該基因線路區室化結構將調控蛋白基因和報告蛋白基因之間的物理距離拉近在納米級範圍內,使表達合成的調控蛋白RNA聚合酶主要分布在區室區域,並快速穿梭到鄰近的報告蛋白基因上,從而促進級聯基因表達。
  • 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JACS發文提出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分子設計...
    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非富勒烯受體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提出通過單邊延展合成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的分子設計策略,相關工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JACS, DOI: 10.1021.jacs.9b08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