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化所吳驪珠院士課題組JACS: 可見光催化下獲得雜芳胺

2020-10-20 化學加

中科院理化所吳驪珠院士長期致力於光化學轉換的研究,在光化學合成與技術方面開創了"放氫交叉偶聯反應"(CCHE),完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合成價值的精細化學品和藥物中間體的光化學合成。芳胺尤其是雜芳胺骨架結構廣泛存在於大宗化學品、醫藥、天然產物和合成材料中。因此,構築C-N鍵製備芳香胺已成為學術界和工業界進行的前五大反應之一。近期,該課題組在可見光催化下實現了胺、羥胺和肼與雜芳基腈的偶聯得到雜芳胺,其成果發表在J. Am. Chem. Soc.(DOI:10.1021/jacs.0c07600)上。

早在1900年代,人們發現了以過渡金屬催化實現胺和芳基滷化物(或擬滷化物)的偶聯。包括Ullmann,Buchwald-Hartwig和Chan-Lam在內的交叉偶聯反應使這一領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通過過渡金屬催化構築C-N鍵來獲得芳香胺。

通過對金屬和配體的合理選擇以及光、電的輔助作用,實現了高效選擇性的偶聯,這些方法需要經過氧化加成或金屬催化劑轉化。產品中不可避免的有毒和貴的金屬殘留物,這仍然是一個長期的挑戰。

無金屬反應能解決這些問題,最近的研究表明,單電子轉移自由基胺化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替代方法(Figure 1a),即芳烴氧化提供自由基陽離子,然後是胺親核進攻(適用於富電子苯環)或胺活化生成N-自由基,隨後對芳香環親電加成。

Morrocci等人於1992年發現在紫外光照射下胺與雜環硝基化合物可以偶聯,儘管反應性和選擇性差。迄今為止在可見光下,胺和雜環滷化物(或擬滷化物)的有效自由基C-N交叉偶聯仍是難以實現的。近日,理化所吳驪珠院士課題組在可見光催化下實現了這一反應,成果發表在J. Am. Chem. Soc.(DOI:10.1021/jacs.0c07600)

受過渡金屬催化的雙電子效應的啟發(Figure 1b),作者假設,只有光催化劑可以通過單電子轉移發展出一種通用的、補充性的C-N鍵構築方法。如Figure 1b所示,可見光誘導單電子轉移胺被氧化成為銨基陽離子(RNH+▪)和光催化劑自由基陰離子(PC-▪)。另一方面,芳基滷化物(或擬滷化物)可通過光催化劑自由基陰離子(PC-▪)還原為芳烴自由基陰離子(A- ▪)並同時再生成光催化劑PC。無論是在電子供體(還原劑)所經歷的還原淬滅過程還是電子受體(氧化劑)所經歷的氧化淬滅過程生成的自由基陽離子或者自由基陰離子後續均表現出豐富的反應性。

(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為了研究自由基-自由基偶聯的可能性,作者選擇容易獲得的N-甲基苯胺1a和4-氰基吡啶1b作為模型底物,3DPAFIPN作為無金屬光催化劑在可見光催化下實現了1a1b的偶聯生成目標產物1c(Figure 3)。由於1a1b偶聯,會生成消除產物HCN,需要用鹼中和,作者篩選了一系列的鹼,發現三乙烯二胺(DABCO)和2,6-二甲基吡啶的加入幾乎可以定量的得到偶聯產物。不同於2,6-二甲基吡啶,DABCO同作為三級胺不僅能夠原位中和HCN而且對於激發態的光催化劑PC*有和底物1a相同的作用。控制實驗、自由基捕獲和光物理實驗都表明這一反應是一個無金屬參與的光催化單電子轉移的自由基-自由基偶聯反應。

(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為了說明這一反應的普遍性,作者研究了胺和雜芳腈的不同取代。對Scheme 1所示結果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結論:

a)發現各種雜環化合物(1c-16c)均能適用於此反應。等量的1a11b可以在克級規模下得到90%的產物11c(1.05 g),這為進一步的實際應用奠定了基礎。

b)以1-氰基異喹啉11b為反應底物,具有活性α-氨基C-H的二級芳胺表現出很強的選擇性,可以獲得高收率的N-芳基化產物(17c-32c)。

c) 類似於二級芳胺,一級芳胺也表現出很強的反應性。兩個電子供體和取代基對轉化效率影響不大(33c-40c,>85%)。

d) 作為對於氧化活性較小的脂肪胺,環狀和非環狀的二級胺以中等產率適用於該反應(42c-49c)。

e)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當存在其它競爭性氮原子(50c-58c)時,該方法對芳基胺化反應具有較高的選擇性。

(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為了擴大合成應用,作者探討了羥胺和肼的反應性。兩種底物均表現出與雜芳基腈良好的偶聯反應性(Scheme 2)。對於羥胺底物,雖然鄰甲基、苄基和苯基取代以很低的產率轉化為一級雜芳胺(59c),但在氮原子上引入烷基可獲得滿意的反應活性。各種次級N-烷基取代反應物(60a-69a),表現出良好的耐受性,且產率適中。對於肼,芳基上取代基的變化仍可保持良好的選擇性獲得相對應的雜芳胺產物(33c-40c)。

更有趣的是,烷基肼在該體系(64c67c74c)中也能很好地耐受腈類,1-氰基異喹啉和2-氰基喹啉適用於羥胺(70c-73c)和肼(75c-80c)。與Scheme1中的底物相比,芳基肼和2-氰基嘧啶和3-氰基噠嗪反應時表現出更高的反應活性,在50%(77c)和35%(78c)產率下得到相應的產物。甚至噻唑-2-甲腈和5-氮雜吲哚-4-甲腈,在Scheme 1中是惰性的,也能在此條件下反應(79c80c)。

(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因為有59%的小分子藥物含有至少一個N-雜環,作者還對該反應在具有生物活性分子的後期修飾做了評估。如Scheme 2所示,氨魯米特,甾體生成抑制劑,可選擇性地插入異喹啉片段得到產物81c,收率53%。4-氨基苯基-D-半乳吡喃糖苷糖苷,能以35%的收率得到理想的產物82c。另外兩種生物活性分子也表現出良好的反應性,產率分別為56%(83c)和45%(84c)。這些實例進一步證明了這種無金屬胺化策略在醫藥領域的合成前景。

總結:理化所吳驪珠院士課題組設計了一個在可見光催化下通過單電子轉移獲得雜芳胺的策略,該策略繞過了過渡金屬催化胺化反應需要在反應體系中加入氧化劑和還原劑的要求。以自由基-自由基交叉偶聯途徑提供了一個簡便普適的構築C-N鍵合成雜芳胺的全新方法。

相關焦點

  • CCS Chemistry | 聚集誘導首次實現可見光催化芳基端烯[2+2]環加成
    中科院理化所吳驪珠課題組首次證實分子聚集降低芳基端烯三重態能量,實現可見光催化分子間的[2+2]環加成反應,解決了具有高氧化還原電位和高三重激發態能量的端烯分子活化問題,為可見光催化轉化提供了新的反應機制和設計思路。環丁烷骨架是眾多活性藥物分子和天然產物的基本構築單元。烯烴的[2+2]光環加成反應是構築四元環丁烷的有效方法。
  • 天水籍中科院院士吳驪珠女士
    吳驪珠,女,回族,1968年出生於甘肅天水,有機光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超分子光化學實驗室主任 。1986年9月-1990年7月,就讀於蘭州大學化學系應用有機化學專業,並獲得理學學士學位 。1990年7月-1995年7月,就讀於中國科學院感光化學研究所有機化學專業,師從佟振合院士,獲得理學博士學位後留所工作。
  • 吳驪珠團隊報導量子點光催化劑活性中心的定點定向「錨定」及其...
    論文的通訊作者為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吳驪珠院士和李旭兵副研究員,第一作者為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高雨季博士。通過人工光合成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並以氫氣等形式儲存起來,是太陽能轉化和利用的一種有效途徑。
  • 四川大學曾小明課題組JACS:Cr-催化醚與酯的交叉還原偶聯
    最近,四川大學化學院的曾小明課題組在JACS上報導了首例Cr-催化醚與酯的交叉還原偶聯,文章DOI:10.1021/jacs.0c00283。 跳轉閱讀化學加搜索:2萬多家企業,300多萬產品,1.2億條化合物數據…… 近些年來,過渡金屬催化的交叉偶聯反應逐漸發展成為構建C-C鍵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 JACS: 電催化MOF設計新策略
    相同催化條件下,相比基於金屬團簇的鋯卟啉MOF,PCN-226在起始電位、半波電位、電子轉移數、反應動力以及穩定性等方面均具有明顯的優勢。 2020. https://doi.org/10.1021/jacs.0c06329.課題組介紹黃哲昊研究員:2014年獲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博士學位,師從長江學者車順愛教授。
  • 李亞棟院士、餘濟美、鄧德會、胡喜樂、盧思宇等催化研究最新成果...
    在本文中,清華大學李亞棟院士、王定勝教授課題組發現儘管在炭黑上負載的Rh納米顆粒是惰性的,但在N摻雜的碳基底上錨定的單原子Rh催化劑(SA-Rh/CN)卻對FOR具有意想不到超高的催化活性,其在峰值電位下的質量活性可高達16.1Amg 1。電化學測試表明,SA-Rh/CN催化劑具有優異的耐久性、穩定性、抗CO中毒性和抗團聚性。
  • 于吉紅院士新任JACS執行主編,遊書力研究員新任JACS副主編
    于吉紅,吉林大學化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是國際無機合成、納米科學及固態化學領域的傑出學者。曾獲得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化學化工傑出女性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等榮譽。  ▌遊書力研究員簡介
  • 深研院化生學院黃湧課題組實現首例非過渡金屬催化的Suzuki反應
    ,另闢蹊徑,提出了尋找有別於過渡金屬催化的偶聯過程,實現非過渡金屬催化或者無過渡金屬催化機制下的Suzuki偶聯反應的目標設想。Soc. 2018, DOI: 10.1021/jacs.8b00380)。
  • 錢逸泰院士訪問理化所
    應中國科學院功能晶體與雷射技術重點實驗室邀請,4月22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錢逸泰來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進行學術交流,並作了題為synthesis of nano-materials via low temperature的報告。報告會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理化所研究員陳創天主持。
  • 周宏才課題組JACS:光催化活性位點在介孔MOFs中的精確鑲嵌
    >▲第一作者:龐建東博士;通訊作者:周宏才教授、吳明燕研究員通訊單位:德克薩斯A&M大學、中科院福建物構所論文DOI:10.1021/jacs.0c05758全文速覽周宏才教授課題組通過主配體延長策略,設計合成了一例具有合適開放窗口的介孔MOFs材料PCN-808,利用配體後插入策略,將含有光催化活性基團[Ru(bpy)3]2+的二羧酸線性配體插入到PCN-808的開放窗口中。
  • 浙大陸展課題組JACS脂肪族末端炔烴的馬氏選擇性順序加氫/氫肼化
    近日,浙江大學陸展課題組開發了一種鈷催化的脂肪族炔烴的馬氏選擇性順序半加氫/氫肼化反應,可以獲得具有高度化學和區域選擇性的胺衍生物(Scheme 1b),該成果發表於近期J. Am. Chem. Soc.(DOI: 10.1021/jacs.0c07258)。
  • 何川課題組JACS:如何流水線般的構建矽中心手性?
    通過反應條件的篩選和優化,使用[Rh(cod)Cl]2和雙膦配體(Josiphos或 Segphos)作為催化體系,作者實現了反應化學選擇性、區域選擇性和立體選擇性的完美控制,獲得了一系列含有多種官能團的各種骨架的四取代矽中心手性苯並噻咯類化合物。
  •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Shihe Yang訪問理化所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Shihe Yang訪問理化所 2016-09-21 理化技術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暨中科院青促會理化技術研究所分會邀請,香港科技大學教授Shihe Yang於9月19日來理化所交流訪問,並作了題為Riding the wave: The journey from clusters, nanomaterials, to clean energy (乘風破浪: 從團簇,納米材料,到清潔能源之旅) 的報告。
  • JACS:Ni光催化對映選擇性烯烴/芳基滷化物/硼氟酸鹽三組分反應
    東華大學儲玲玲、馬裡蘭大學Osvaldo Gutierrez等報導了一種可見光條件中進行的光還原/Ni催化方法,實現了含三級/二級三氟烷基硼酸酯、烯烴、芳基溴三組分羰基芳基化反應。該反應在非還原條件中進行,以簡單易購分子作為反應物,能夠以較高的收率獲得大量對映結構β-烷基-α-芳基化羰基、膦酸酯、碸。作者將該方法成功用於合成flurbiprofen、piragliatin,展示了該方法的實用性。通過實驗、計算模擬等方法進一步的研究了該反應的機理,對反應的化學/立體選擇性來源進行深入研究。
  • NSC系列10篇,JACS 6篇,催化前沿每周精選丨1021-1027
    實驗發現,所獲得的銥簇催化劑在100℃,氧氣下,對乙烷的選擇性氧化表現出高性能,其初始活性高達7567 mmol/molmetal/h,經過5次原位循環後,對乙酸的選擇性高於70%。研究發現,進料中CO的存在對於高反應性能至關重要。進一步XPS研究發現,CO在氧化循環過程中保持活性Ir物種的金屬狀態。
  • 吳驪珠Chem綜述:固氮酶激發的人工光合固氮作用
    人工光合氮還原反應(photo-NRR)代表了一種比Haber-Bosch化學方法更可持續的固N2策略。克服在環境條件下多電子和質子過程中活化不溶性和惰性N2的動力學挑戰是photo-NRR的關鍵。
  • 上海交大李長坤課題組JACS:鈷催化的區域和對映選擇性烯丙位胺化
    最近,Krische課題組利用其π-烯丙基銥C,O-苯甲酸鹽催化劑僅實現了脂肪胺和吲哚的高度區域和對映選擇性烯丙基化。因此,化學家們仍需開發新的催化體系以實現簡單烷基取代的烯丙基底物的不對稱烯丙位取代。儘管偶有鈷催化烯丙位取代的報導,但其產物多為線性產物(Scheme 1,a)。
  • 鍵能領域首篇「前瞻性」文章由程津培院士課題組發表!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程津培課題組在化學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ACS)上以「鍵能方法學創新與當代有機化學的理性發展
  • 可見光氧化還原/鎳雙催化對映選擇性三組分烯烴芳基化反應的通用方法
    可見光氧化還原/鎳雙催化對映選擇性三組分烯烴芳基化反應的通用方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1 21:03:07 以東華大學儲玲玲課題組為首的國際團隊在對映選擇性三組分烯烴芳基化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