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驪珠團隊報導量子點光催化劑活性中心的定點定向「錨定」及其...

2020-11-22 澎湃新聞

吳驪珠團隊報導量子點光催化劑活性中心的定點定向「錨定」及其優異產氫性能

2020-07-09 14: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Cell Press CellPress細胞科學 來自專輯Cell Press論文速遞

物質科學

Physical science

7月7日,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材料旗艦期刊Matter在線發表了題為「Site- and Spatial- Selective Integration of Non-noble Metal Ions into Quantum Dots for Robust Hydrogen Photogeneration」的研究論文。

論文的通訊作者為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吳驪珠院士和李旭兵副研究員,第一作者為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高雨季博士。

通過人工光合成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並以氫氣等形式儲存起來,是太陽能轉化和利用的一種有效途徑。在眾多人工光合成制氫反應研究中,基於半導體量子點與廉價金屬離子(如:Fe2+, Co2+, Ni2+等)構築的人工光合成體系展現出了極高的活性和穩定性,已成為光催化分解水制氫的一條高效、便捷且經濟的途徑。然而,在表面結構複雜、尺寸極小的量子點表面可控錨定活性中心一直以來都是該領域的巨大挑戰。傳統的光沉積或者熱沉積手段不僅無法控制催化位點的位置,而且會引入缺陷態,導致光生電子-空穴的非輻射躍遷。因此,實現廉價金屬離子在量子點表面的可控負載是進一步提升可見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效率和穩定性的關鍵。

▲圖1.廉價金屬離子在量子點表面的可控負載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超分子光化學研究中心吳驪珠團隊發展了選擇性陽離子交換的手段實現廉價金屬離子在量子點表面的定點、定向負載,為構築高效、穩定的光催化劑提供了新策略。研究人員通過連續離子層吸附反應的方式在CdSe量子點表面各向異性地修飾了原子層厚度的ZnS,然後巧妙通過陽離子交換選擇性地將ZnS中部分的Zn原子替換為具有催化質子還原活性的金屬(如Fe、Co、Ni等,記為M),成功在超小尺寸的量子點(3.2 nm)上製備得到集吸光單元(CdSe)、保護層(ZnS)和活性位點(M)於一體的CdSe/Zn1-xMxS量子點。

▲圖2.量子點光催化劑的高分辨透射電鏡及元素分布狀況

ICP-OES、HR-TEM、HAADF-STEM、單納米顆粒元素Mapping及穩態和時間分辨光譜等技術研究表明,原子層厚度的ZnS不僅可以避免在CdSe量子點表面引入缺陷,同時縮短了吸光單元與產氫助催化劑之間的距離,使光生電子在91 ps內由CdSe定向傳遞到活性中心,實現了光生電子-空穴對的高效分離。得益於此,製備得到的CdSe/Zn1-xMxS量子點展現出了優異的光催化產氫活性。以CdSe/Zn1-xFexS量子點為例,60 h內的光催化產氫速率保持不變,約為393 ± 6.7 μmol mg-1 h-1。光照172 h,6.0 mL的CdSe/Zn1-xFexS量子點水溶液可產生約880 mL氫氣,產氫催化循環數高達600,000。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進一步揭示陽離子交換引入的Fe原子為高效質子還原的活性中心,從而極大提高了體系光催化產氫活性。此外,各向異性的ZnS層可以抑制吸光單元的光氧化,提升體系的穩定性。

▲圖3.光催化產氫實驗

小結

綜上,該工作為納米尺度光催化劑的可控功能化提供了新思路,並為人工光合成器件的設計與集成奠定了基礎。

論文通訊作者簡介

吳驪珠

院士

吳驪珠,1990年畢業於蘭州大學化學系,獲學士學位。1995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感光化學究所,獲博士學位。畢業後留所工作,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1997年至1998年赴香港大學化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現為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長期致力於光化學研究,涉及太陽能光化學轉換、光化學合成與技術、超分子體系中重要的光物理和光化學過程。曾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資助(2001)、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5,第二完成人)、中國青年科技獎(2007)、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2010)、中國化學會-物理有機化學獎(2013)、中國化學會-贏創化學創新獎(2016)、國家萬人計劃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2016)。201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旭兵

副研究員

李旭兵,2010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獲理學學士學位;同年推免至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導師:吳驪珠 院士;佟振合 院士),2015年博士畢業後留組工作,2017年晉升為副研究員。主要開展人工光合成化學轉換的研究,包括可見光(電)催化分解水制氫、二氧化碳還原、光催化有機轉換等。以第一或者通訊作者身份在Nat. Rev. Chem.、Chem、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Energy Environ. Sci.等雜誌發表SCI論文二十餘篇,先後入選「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論文」、「中國科學院青年促進會」、「第四屆中國化學會青年人才託舉工程」等。

相關論文信息

相關成果發表在Cell Press旗下期刊Matter上,

點擊「閱讀原文」或掃描下方二維碼查看論文

▌論文標題:

Site- and Spatial- Selective Integration of Non-noble Metal Ions into Quantum Dots for Robust Hydrogen Photogeneration

▌論文網址:

https://www.cell.com/matter/fulltext/S2590-2385(20)30313-1

▌DOI:

https://doi.org/10.1016/j.matt.2020.06.022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新型的單原子位點催化劑,實現NRR的創紀錄活性?
    近日,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的張海民、趙惠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Lin Yue等人報導了一種以低成本、無氮的木質纖維素衍生碳為載體的單原子Fe電催化劑。EXAFS光譜證實了Fe原子通過Fe-(O-C2)4配位結構錨定在碳支架上。DFT計算確定Fe-(O-C2)4為氮還原反應的活性位點。
  • ...徐藝軍教授ACS Catalysis:操控入射光實現定點光沉積助催化劑策略
    2)利用半導體不同晶面誘導的光生載流子各向異性遷移機制,實現助催化劑在不同晶面的定向沉積;這種晶面電荷分離機制主要局限在一些半導體單晶(如BiVO4、TiO2、Cu2O或SrTiO3)。因此,如何通過簡便的方法在異質結複合光催化劑表面實現助催化劑的定點沉積是一個非常值得探究的關鍵科學問題。
  • 【催化】福大徐藝軍課題組:操控入射光實現定點光沉積助催化劑策略
    該工作報導了一種簡單且有效的光控光沉積策略實現助催化劑在異質結複合光催化劑表面的定點沉積,從而有效抑制了光生載流子的表面複合,顯著提高了光催化反應活性。2)利用半導體不同晶面誘導的光生載流子各向異性遷移機制,實現助催化劑在不同晶面的定向沉積;這種晶面電荷分離機制主要局限在一些半導體單晶(如BiVO4、TiO2、Cu2O或SrTiO3)。因此,如何通過簡便的方法在異質結複合光催化劑表面實現助催化劑的定點沉積是一個非常值得探究的關鍵科學問題。
  • AEM:高性能Mn-N4鋅-空氣電池氧還原電催化劑活性中心
    開發廉價高效的非貴金屬電催化劑替代貴金屬鉑用於鹼性氧還原反應(ORR)是目前能源領域的研究熱點。近日,考慮到Mn-N-C對*OH較弱的吸附能和豐富的儲量,北京化工大學劉軍楓教授,韓愛娟副教授,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Lirong Zheng報導了採用一步熱活化策略製備了一種具有Mn-N4結構的高效Mn SAS催化劑(Mn-SAS/CN)。然後利用Operando XAS研究了高效錳單原子位點在鹼性ORR過程中的原子結構動態變化。
  • 光催化全解水:借鑑光合系統II的稀土-過渡金屬簇合物|NSR
    -過渡金屬簇合物LnCo3(Ln= Nd, Eu, Ce),將該簇合物錨定在摻磷石墨化氮化碳(PCN)表面,可以在不需要任何犧牲劑的條件下,實現高效的光催化全解水。 為實現光催化全解水性能,研究人員將LnCo3錨定在磷摻雜的石墨化氮化碳(PCN)表面上,其中Co3+與PCN中的P原子結合,形成了穩定的NdCo3/PCN光催化劑。
  • 《自然通訊》報導華理光催化劑理性設計最新研究進展
    近日,我校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計算化學中心和工業催化研究所的王棟特聘副研究員,在金屬負載型TiO2光催化劑理性設計方面取得最新研究進展,研究成果以「Function-oriented design of robust metal cocatalyst for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on metal/titania composites」為題,發表在Nature
  • 福州大學徐藝軍教授ACS Catalysis:操控入射光實現定點光沉積助...
    2)利用半導體不同晶面誘導的光生載流子各向異性遷移機制,實現助催化劑在不同晶面的定向沉積;這種晶面電荷分離機制主要局限在一些半導體單晶(如BiVO4、TiO2、Cu2O或SrTiO3)。因此,如何通過簡便的方法在異質結複合光催化劑表面實現助催化劑的定點沉積是一個非常值得探究的關鍵科學問題。
  • 大連化物所發現單核錳催化劑的水氧化活性可媲美自然光合作用催化劑
    因此,人們長期以來努力模擬自然光合作用的多核錳催化劑結構,認為水氧化的活性中心至少要2個以上的金屬離子位點才能實現高效催化水氧化。大量文獻表明,許多金屬有機配合物分子催化劑的確顯示,雙金屬活性中心的耦合能有效降低水氧化反應活化能,但均相分子催化劑一般穩定性低,在水氧化過程自身容易被氧化破壞,不容易應用於實際的人工光合成體系中。
  • 浙江理工大學石墨烯量子點製備光催化材料研究獲進展
    作為光催化技術分支的年輕「一族」,近年來二維複合材料的製備研究成為熱門。  在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浙江理工大學化學系教授董曉平的主持下,一項名為「石墨烯量子點輔助剝離石墨相氮化碳製備二維複合材料及其光催化應用研究」的基礎研究獲得了一定進展。
  • 合肥研究院發展新型鐵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高效電催化固氮合成氨
    單原子催化劑具有最大的質量催化活性和可調節的配位電子結構,已被廣泛應用於熱催化、光催化和電催化。不同於其他形式的催化劑,單原子催化劑的催化活性取決於單原子的性質、載體的物理化學性質以及將單原子固定在載體上的配位鍵形式。迄今為止,已經報導了多種碳負載貴金屬和過渡金屬單原子電催化劑。
  • 金屬有機層狀催化劑的晶面調控提高其光催化二氧化碳還原活性
    這其中的關鍵問題是要開發高效、高選擇性和廉價的催化劑。在研究單金屬催化劑光催化還原CO2的過程中,人們發現甲酸中間體[O=C-OH]中C-O鍵斷裂是還原CO2為CO的決速步。為進一步提高催化效率,我們提出雙核金屬協同催化CO2還原的思想,並控制合成了系列雙核金屬配合物分子催化劑,研究發現它們光催化CO2還原為CO的活性和選擇性均要遠高於相應的單核配合物,從分子水平上理解了雙核金屬協同催化CO2還原反應的機理(Angew. Chem. Int. Ed.
  • 大工陸安慧教授團隊研究實現了乙醇提質轉化制高值含氧化學品
    陸安慧教授團隊基於對反應活性中心、反應路徑和機理等的理解,通過精準控制催化材料的合成,實現了乙醇分子的定向高值轉化制乙醛;提高了乙醇碳鏈增長反應制高碳脂肪醇的收率;開發了溫和條件、直接合成芳香醇的反應路徑。
  • 單個過渡金屬位點用於水氧化:從單核分子催化到單原子催化
    MMCs通常是指分子水平上的一種均相催化劑,單核或多核金屬原子位點能與有機配體良好結合。其固有特徵為結構明確的活性中心、功能性配體和獨特的配位幾何構型。3.然而其瓶頸問題為穩定性欠佳,且較難回收再利用。為解決該問題,可以將MMCs錨定在固體載體上(異質化的MMCs),以固定的金屬原子為催化中心,進行異相水氧化催化反應。
  • 理化所吳驪珠院士課題組JACS: 可見光催化下獲得雜芳胺
    通過對金屬和配體的合理選擇以及光、電的輔助作用,實現了高效選擇性的偶聯,這些方法需要經過氧化加成或金屬催化劑轉化。產品中不可避免的有毒和貴的金屬殘留物,這仍然是一個長期的挑戰。Morrocci等人於1992年發現在紫外光照射下胺與雜環硝基化合物可以偶聯,儘管反應性和選擇性差。迄今為止在可見光下,胺和雜環滷化物(或擬滷化物)的有效自由基C-N交叉偶聯仍是難以實現的。近日,理化所吳驪珠院士課題組在可見光催化下實現了這一反應,成果發表在J. Am. Chem. Soc.
  • 合成氨產率提高近十個數量級:石墨炔基Pd原子催化劑|NSR
    該領域中,原子催化劑具有諸多優點,有望成為變革性的下一代催化劑。 近日,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李玉良院士團隊和山東大學薛玉瑞教授、香港理工大學黃勃龍教授合作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發表研究論文,他們在石墨炔(GDY)上錨定了零價鈀(Pd)金屬原子(圖1),並將獲得的
  • Chem.丨關於Fe-N-C單原子納米酶的報導
    在此,特別感謝華中師範大學朱成周教授團隊的大力支持。致謝感謝測試狗團隊在STEM測試上的支持研究概述納米酶是指納米材料具有酶的活性。Fe-N-C單原子催化劑的活性中心是原子級分散的Fe-Nx,與天然的過氧化物酶的結構類似。因此Fe-N-C 單原子催化劑可以模擬過氧化物酶的活性,被稱為單原子納米酶。
  • 趙惠民團隊Nature:可見光,照亮酶催化不對稱合成的新徵程
    但是該反應可構築C(sp3)-C(sp3)鍵,因此廣泛用於製備含有α/β/γ-手性中心的羰基化合物,其中有不少γ-手性羰基化合物具有生物活性(如(+)-3-oxoabolene、(R)-1-hydroxyboivinianin A、piperidinones和(R)-4-methoxyalkanoic acids)。
  • 吳驪珠Chem綜述:固氮酶激發的人工光合固氮作用
    人工光合氮還原反應(photo-NRR)代表了一種比Haber-Bosch化學方法更可持續的固N2策略。克服在環境條件下多電子和質子過程中活化不溶性和惰性N2的動力學挑戰是photo-NRR的關鍵。對化學家來說,利用固N2的化學作用是最刺激但最具挑戰性的目標之一。由於鐵催化的Haber-Bosch工藝和基於固氮酶的生物固氮提供了解決催化氮還原障礙的藍圖,人工光合作用在利用豐富的太陽能實現更可持續的環境N2化學轉化方面顯示出了廣闊的前景。其中不僅需要對催化劑進行更多的理解和專門的設計,而且還需要關注光生電子的連續傳遞和催化環境中多質子和N2轉移的動力學。
  • 新方法實現失活催化劑積碳直接定向轉化
    MTO反應採用分子篩催化劑,但反應過程中分子篩會因積碳而失活,因此需要對分子篩進行頻繁再生以維持系統連續穩定運行。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研究員葉茂、劉中民院士團隊在MTO失活催化劑再生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 JACS封面文章:單原子催化劑應用於類芬頓反應—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黃延強研究員、張濤院士團隊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劉彬教授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