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通訊》報導華理光催化劑理性設計最新研究進展

2021-01-15 華東理工大學

高效催化劑的精確設計是多相催化追求目標之一。然而,基於理性指導的設計調控策略仍舊匱乏,特別是對於複雜的光催化體系而言更是如此。近日,我校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計算化學中心和工業催化研究所的王棟特聘副研究員,在金屬負載型TiO2光催化劑理性設計方面取得最新研究進展,研究成果以「Function-oriented design of robust metal cocatalyst for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on metal/titania composites」為題,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相較於傳統的多相催化反應,光催化過程既包括催化劑表面的多相催化反應,又涉及光吸收和光生電子/空穴的分離與傳輸等複雜物理工作。針對廣泛用於光解水析氫反應(HER)研究的Pt/TiO2催化劑,課題組前期工作表明,TiO2負載Pt顆粒呈現明顯的尺寸效應,即較小的Pt團簇具有良好的電子傳輸特性,但其表面催化HER活性較低,而較大的Pt顆粒則表現出相反的趨勢並受限於電子傳遞效率,故而可以通過調節Pt負載顆粒尺寸以獲得電子傳輸效率和表面催化活性的平衡(ACS Catal., 2018, 8, 7270-7278)。由此,課題組進一步推測:界面第一金屬層可能與電子轉移過程密切相關,而外表面層則與表面催化反應活性相關(layer-dependent catalytic function);通過進一步優化各金屬層的專屬功能,有望提高光催化整體性能。

基於上述思路,課題組提出了一種功能導向的光催化HER金屬助催化劑設計策略,可以同時在電子轉移和表面催化兩方面都取得了優異性能,而不再折衷以求兩者平衡。研究首先探尋了界面處高效的電子轉移材料,進而通過優化複合材料結構和計算電子定向轉移能、確定HER過渡態和能壘、驗證催化劑穩定性等方面,從理論上闡明合適的金屬種類和恰當的堆垛順序是提高光催化性能的關鍵,並預測Pt/Cu/TiO2為高效且廉價的光催化析氫材料。更重要的是,該工作開創性地提出了金屬/氧化物材料的電子轉移效率描述因子,預期可以通過協同傳統多相催化描述因子來推動高效光催化劑篩選和理性設計,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科學意義。

該論文以華東理工大學為唯一通訊單位,王棟特聘副研究員為第一及通訊作者,並得到了龔學慶教授的指導。該工作獲得了學校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結構可控先進功能材料及其製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央高校一流學科建設引導專項的支持。

原文連結: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20464-x。

相關焦點

  • Nature Commun 華東理工大學光催化劑理性設計取得最新研究進展
    然而,基於理性指導的設計調控策略仍舊匱乏,特別是對於複雜的光催化體系而言更是如此。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計算化學中心和工業催化研究所的王棟特聘副研究員,在金屬負載型TiO2光催化劑理性設計方面取得最新研究進展,研究成果以「Function-oriented design of robust metal cocatalyst for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on metal/titania composites」為題,發表在
  • 浙師大在高效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催化劑設計與製備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日,浙師大 「雙龍學者特聘教授」、 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李正全教授課題組在新型高效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催化劑的設計與製備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在材料化學頂級期刊Chemistry of Materials上發表。
  • 《自然·通訊》報導南理工在量子點發光顯示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近日,南京理工大學新型顯示材料與器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鈣鈦礦量子點發光顯示領域最新研究進展,論文題目為「一種提升鈣鈦礦量子點發光二極體效率和穩定性的雙邊鈍化策略」(A bilateral interfacial
  • 華理科研成果又雙叒叕「上新」了!快來康康吧~
    二維晶體研究新進展 近期,華東理工大學理學院方海平教授等基於理論分析,結合冷凍透射電子顯微鏡同步輻射等技術,在還原氧化石墨烯(rGO)膜上直接觀察到了自然環境下生成的二維CaCl晶體。其中,鈣離子的價態為+1。
  • 高嶺土複合光催化劑的製備及最新研究進展
    2020年中國環境礦物材料創新發展大會暨第十四屆中國凹土高層論壇將於10月9-11日在江蘇盱眙舉辦,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粉體技術網」  半導體光催化劑在實際應用中容易出現顆粒團聚、不易分離回收等問題。將光催化劑負載到載體上可以有效地避免團聚問題,同時能夠增強催化劑的光催化活性和穩定性。
  • 華理科研成果又雙叒叕「上新」了!快來康康吧~
    這些發現不僅在新穎的陽離子價態和奇異電磁學性質的二維晶體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還在材料、生物(包括生物磁性起源)、化學和物理等方面都具有開創性的應用潛力。本項工作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學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上海和廣東超級計算中心等資助。
  • ChemCatChem:共軛高分子作為光催化材料於可見光水分解產氫之最新發展
    臺灣清華大學化工系周鶴修和合作者針對通過共軛高分子作為光催化材料進行可見光水分解產氫,系統地總結了它們的合成和材料設計策略,光物理性質,提出的機理和應用
  • 高活性析氫催化劑設計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劉建軍團隊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範紅金團隊合作研究,在二維硫屬化合物二硫化鉬(MoS2)面內催化結構設計方面獲重要進展
  •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發文報導有機小分子催化的醯胺C...
    西工大新聞網2月24日電(榮子強)日前,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黃維院士、付振乾教授與鄭州大學魏東輝教授合作在醯胺鍵的直接活化領域取得重大進展,相關研究工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上以「Organocatalytic asymmetric N-sulfonyl amide C-N bond activation to access axially chiral biaryl amino acids」為題在線發表,文章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
  • 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費泓涵團隊在光催化分解水研究上獲重要進展...
    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費泓涵團隊在光催化分解水研究上獲重要進展,成果發表於「Nature Catalysis」 來源: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 我校在可見光不對稱催化領域研究取得新進展
    日,我校省特聘教授江智勇博士課題組在國際化學頂級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在線發表題為「Organocatalytic Enantioselective Protonation for Photoreduction of Activated Ketones and Ketimines Induced by Visible Light」的最新研究成果
  • 王中林、任志鋒、Parice Simon等頂級專家報導最新研究成果,《Research》新能源材料專題出版
    水分解涉及氫氣析出反應(HER)和氧氣析出反應(OER),其中OER是限制性因素,在過去幾年中引起了廣泛的研究興趣。傳統的貴金屬基OER電催化劑如IrO2和RuO2等存在成本較高和適用性有限的限制。開發具有高催化活性和長期耐久性的創新型非貴金屬電催化劑替代現有的OER電催化劑,以促進OER工藝發展仍然是一個重大的挑戰。
  • 德國《應用化學》封面報導化學所光催化機理研究方面進展
    分子氧參與的半導體光催化反應在環境汙染物降解、化學品綠色合成等領域顯示出廣泛的應用前景,但其微觀機理很不清楚,尤其是分子氧的作用及其歸屬一直存在爭議,這就限制了半導體光催化反應量子效率偏低和反應選擇性難控制等瓶頸問題的解決。  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在光催化機理研究方面有了新進展。
  • 光催化合成氨的最新進展與未來
    為了促進光催化合成氨領域的發展,本文對該領域進行了全面詳細的回顧,涵蓋了光催化合成氨反應的基本理解和研究進展綜述,總結了高效光催化材料和反應體系的設計策略並提出了該領域尚未解決的挑戰,以及對未來發展的展望。
  • 中科院新疆理化所在Z型光催化劑產氫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石墨烯以外的二維材料上負載的單原子作為催化劑的最新進展
    因此,單個原子的準確位置對於理解錨定在2D層狀材料上SACs的反應機理和設計至關重要。但是,製備具有精確位置的SACs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篇綜述重點介紹了SAC的製備、表徵和催化性能方面的最新進展,重點關注了錨定在石墨烯以外二維層狀材料上的單原子。
  • 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設計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碳資源小分子與氫能利用創新特區研究組副研究員孫劍、俞佳楓團隊利用火焰噴射法(Flame Spray Pyrolysis,FSP)的高溫淬火過程,將金屬氧化物中的晶格氧鎖定在亞穩態,從而大幅增強了晶格氧的活性,使CO氧化反應速率比傳統催化劑的反應提高了
  • 光催化劑孿晶工程
    然而,當前人們對孿晶與材料物理化學性能的相關性研究卻鮮見報導。理論上,孿晶沿孿晶界具有對稱且高度有序的原子排列,這不僅可促進單晶光催化劑中光生載流子(電子-空穴對)的輸運,而且可形成內建電場進而加速光生載流子的有效分離。因此,在單晶光催化劑中構建一定數量的納米孿晶可有效改善其光催化活性。
  • 致力提高光催化產氫效率 華中師大研究團隊取得重要進展
    半導體光催化產氫的低效率,一直制約著其實際應用。19日,記者從華中師範大學獲悉,該校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張禮知團隊針對這一狀況開展攻關,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論文第一作者為化學學院張禮知教授和物理學院餘穎教授共同指導的博士生李傑,第二作者為化學物理交叉班2012級本科生佔光明。
  • 新型氮化物電催化劑研究獲進展
    當前,燃料電池中一直使用的是昂貴的Pt催化劑;據報導,Pt催化劑佔到整個燃料電池成本的20%左右,這是導致這類高效能源器件尚未得到大規模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發展具有高活性和穩定性的低成本電催化材料依然具有極大挑戰。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王家成和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楊明輝(共同通訊作者)聯合英國愛丁堡大學教授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