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嶺土複合光催化劑的製備及最新研究進展

2020-09-11 中國粉體技術網

2020年中國環境礦物材料創新發展大會暨第十四屆中國凹土高層論壇將於10月9-11日在江蘇盱眙舉辦,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粉體技術網」


  半導體光催化劑在實際應用中容易出現顆粒團聚、不易分離回收等問題。將光催化劑負載到載體上可以有效地避免團聚問題,同時能夠增強催化劑的光催化活性和穩定性。
  
  高嶺土具有較強的穩定性、良好的吸附性能且廉價易得,因而被廣泛作為半導體光催化劑的載體。光催化劑與高嶺土複合後,可在提升光催化劑吸附性和光催化活性的同時降低催化劑的製備成本並增強催化劑的穩定性,從而推動高嶺土基光催化劑在環境淨化等領域的實際應用。
  
  1、TiO2/高嶺土
  目前用於TiO2/高嶺土複合光催化劑的製備方法較多,主要有溶膠-凝膠法、機械力化學法、水解沉澱法和微波法。
  (1)溶膠-凝膠法
  作為目前最常見的TiO2負載方法之一,溶膠-凝膠法一般以無機鈦鹽類或鈦酸酯類為TiO2前驅體,加入無水乙醇、冰醋酸或蒸餾水等溶液,陳化後得到溶膠狀態TiO2,然後將固定化載體浸漬於溶膠中,在室溫狀態下進行凝膠,煅燒後製得負載型TiO2光催化劑。
  該方法具有工藝簡單、晶型可控、產品純度較高且易形成多孔結構的優點。
  
  Vimonses等將鈦(Ⅳ)丁醇與無水乙醇混合,通過酸催化反應得到TiO2溶膠。然後將溶膠滴加至高嶺土懸濁液中,通過溶膠-凝膠法獲得TiO2/高嶺土複合材料。該複合材料對剛果紅的紫外光催化降解效果要明顯優於商用納米TiO(2P25)和TiO2。複合材料具有多孔結構,TiO2通過Ti-O-Si鍵與高嶺土連接,增強了複合材料的光穩定性。
  鄧中文等以高嶺土/甲醇插層複合物為前驅體,通過加入表面活性劑進行插層反應後煅燒得到管狀高嶺土。然後以鈦酸四丁酯為前驅體,通過溶膠-凝膠法將TiO2負載到管狀高嶺土上。由於管狀高嶺土的表面效應,複合材料具有明顯的可見光吸收。可見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效率較單一TiO2提高了30%。
  Li等採用氮氣氣氛誘導下的溶膠-凝膠法製備了0D/2D型TiO2/高嶺土複合材料。採用氮氣氣氛誘導下製備的TiO2/高嶺土複合材料能夠產生表面氧空位和缺陷。該複合材料能夠在較寬的光譜範圍(200~800nm)實現環丙沙星和甲醛的快速降解,其在紫外光、太陽光和可見光下對環丙沙星的降解速率分別是單一TiO2的7.00倍、2.54倍和3.13倍。氧空位的產生以及高嶺土的載體效應是光催化活性以及光響應能力增強的主要原因。
  (2)機械力化學法
  機械力化學法是指利用機械能誘發化學反應從而誘導材料的組織、結構和性能發生變化,以製備新材料或對材料進行改性處理的一種方法。
  王旭明等以三乙醇胺為分散劑,將TiO2漿體與高嶺土懸浮液進行混合溼磨。超細粉體界面間發生粘接附著、範德華吸附或晶界重組等物理化學變化,從而形成界面結合良好的複合粒子。該複合材料對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效率為69%,高於純TiO2(57%)。
  (3)水解沉澱法
  相對於溶膠-凝膠法,水解沉澱法一般以無機鈦源(TiOSO4或TiCl4)為前驅體,具有製備成本更低的優點。
  Henych等以TiOSO4和高嶺土為原料,尿素為沉澱劑,製備了TiO2/高嶺土複合光催化劑。TiO2與高嶺土複合後,TiO2顆粒均勻地分布於高嶺土表面,有效地抑制了顆粒的聚集,因此比表面積明顯增大。在紫外光下,複合材料催化降解染料活性黑和氣相丙酮的性能明顯提升。
  馬惠言等將TiCl4滴加到鹽酸溶液中,並在低溫條件下將混合溶液滴加至高嶺土懸濁液中,陳化後煅燒得到TiO2/高嶺土複合材料。在紫外光下,複合材料在3h內對草酸的降解率高達95.5%,遠高於相同條件下的TiO2(12%)。
  
  2、摻雜TiO2/高嶺土
  近年來,研究者嘗試許多方法來提高TiO2的光量子利用率,其中摻雜能夠引入一定程度的缺陷能級,產生電子或空穴陷阱,使得光生載流子的分離效率提高,是一種有效提高光量子利用率的方法。
  吳稱意等採用溶膠-凝膠法製備了Bi摻雜TiO2/高嶺土複合材料。合適的摻雜量使得光生電子空穴的複合率降低,然而摻雜量過高時則可能導致晶體結構的破壞。
  
  與其它形式的TiO2相比,TiO2納米管比表面積更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更好的吸附性能和光催化性能。
  丁海輝等以尿素為氮源,通過水熱法合成了氮摻雜TiO2納米管。然後通過簡單的浸漬法製備出氮摻雜TiO2納米管/高嶺土複合材料。複合材料中TiO2納米管同時存在銳鈦礦和金紅石兩種晶型。由於氮元素的p軌道與TiO2中的O2p軌道雜化,使得半導體材料的導帶位置提高,半導體材料的帶隙減小,因而光響應能力顯著增強。複合材料可用於快速降解水體中甲基橙,60min內降解率高達90.2%。
  徐志永等採用溶膠-凝膠法分別製備了Fe2O3和ZnO摻雜TiO2/高嶺土複合材料。在紫外光下6h,摻雜Fe2O3和ZnO的TiO2/高嶺土對雲母珠光工業廢水的降解率分別為99.8%和91.4%。Fe2O3的禁帶寬度與TiO2相差較大,更利於在兩者之間形成異質結構,從而促進光生電子和空穴的分離。因此,Fe2O3摻雜複合材料表現出了優於ZnO/TiO2/高嶺土複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
  
  3、ZnO/高嶺土
  ZnO作為一種n型寬帶隙半導體,帶隙能與TiO2相當(3.37eV),具有優異的光電性質,又因其具有高反應性、無毒性和低成本的特點,故ZnO被認為是極具應用前景的光催化劑之一。
  牛鳳興等採用化學沉澱法在乙二酸溶液中合成了ZnO/高嶺土複合材料。研究發現複合材料光催化性能明顯優於純ZnO,對亞甲基藍的脫色率達98%,且複合材料循環使用5次後對亞甲基藍的脫色率仍超過80%。此外,牛鳳興等還採用水熱法製得ZnO/高嶺土複合光催化劑並將其應用於催化脫硫。光照180min後,複合催化劑對模擬汽油脫硫率高達90%。
  
  Shirzad-Siboni等採用共沉澱法製得ZnO/高嶺土複合材料。在紫外光下,複合材料對Cr(Ⅵ)的光催化還原效率達到88%,遠高於ZnO對Cr(Ⅵ)的還原能力(43.7%)。
  
  Janíková等向高嶺土懸濁液中加入ZnCl2和Na2CO3,生成Na2Zn3(CO3)4·3H2O/高嶺土前驅體,經熱分解後獲得ZnO/高嶺土複合材料。ZnO較均勻的分布在高嶺土表面。複合材料對酸性橙7的光催化降解性能遠遠高於純ZnO。複合材料在降解酸性橙7過程中Zn2+溶出量始終低於1.2mg/L,證明複合材料具有較強的結構穩定性。
  
  4、其他高嶺土基複合光催化劑
  類石墨氮化碳(g-C3N4)是一種與石墨具有類似層狀結構的窄帶隙(2.7eV)非金屬半導體材料,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和化學穩定性,對於可見光有較好的響應,因而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
  姚光遠等通過雙氰胺熱聚合得到g-C3N4,然後將其浸漬到高嶺土上製得g-C3N4/高嶺土複合材料。高嶺土與g-C3N4通過靜電吸引力結合,有效抑制了光生電子和空穴的複合。複合材料可見光催化降解羅丹明B的速率分別是純g-C3N4的8.62倍。
  Zhu等採用氣相沉積法合成了g-C3N4/高嶺土複合材料。複合材料的比表面積高達118m2/g,遠遠高於純g-C3N4(8.5m2/g),其可見光催化產氫效率是g-C3N4的14倍。光致發光光譜分析證實g-C3N4/高嶺土中光生電子-空穴的複合率要明顯低於純g-C3N4。
  Zhang等通過限制g-C3N4在多孔高嶺土模板上的生長,製備了邊緣缺陷的多孔g-C3N4。該催化劑可見光催化產氫的速率高達1917μmol/(g·h),是g-C3N4的2.37倍。
  Hu等以Na2MoO4·2H2O、Na2S·9H2O和高嶺土為原料,製得MoS3/高嶺土前驅體,然後在氫氣氣氛下煅燒,實現MoS2在高嶺土上的快速沉積從而製得MoS2/高嶺土。複合材料在80min內能將甲基橙完全降解,高於單一MoS2的降解效果。這是因為高嶺土的存在可以減小MoS2的粒徑,提高對可見光的利用效率。
  Guo等通過浸漬法成功合成了Fe2O3/高嶺土複合材料,複合材料對羅丹明B的脫色率高達98%,礦化率為66%。催化劑循環5次後,對羅丹明B仍呈現出較好的催化降解效果,且易於分離、成本低廉,具有較為廣闊的實際應用價值。
  Niu等以高嶺土為載體,採用水熱法製得Cu2O/高嶺土複合材料,將其用於模擬燃料的脫硫工藝,研究發現該複合材料具有較強的催化脫硫能力,2h內脫硫率可高達97%。
  Jiang等採用溼化學法成功合成了CdS/高嶺土複合材料。研究表明,複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是純CdS的2.6倍。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表明,高嶺土的羥基能夠通過氫鍵有效地吸附氧,同時吸附水進一步促進氧的吸附。由於這些特殊的性質,高嶺土納米片的引入提高了光生電荷分離效率,並且通過提供富氧微環境促進了超氧自由基的生成,從而顯著地提高了CdS納米粒子的光催化性能。
  
  來源:汪慧,楊威,劉崢,等.高嶺土基複合材料的製備及其在光催化領域的研究進展[J].化工新型材料:1-5.

相關焦點

  • 《自然通訊》報導華理光催化劑理性設計最新研究進展
    高效催化劑的精確設計是多相催化追求目標之一。然而,基於理性指導的設計調控策略仍舊匱乏,特別是對於複雜的光催化體系而言更是如此。近日,我校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計算化學中心和工業催化研究所的王棟特聘副研究員,在金屬負載型TiO2光催化劑理性設計方面取得最新研究進展,研究成果以「Function-oriented design of robust metal cocatalyst for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on metal/titania composites」為題,發表在Nature
  • 浙師大在高效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催化劑設計與製備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日,浙師大 「雙龍學者特聘教授」、 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李正全教授課題組在新型高效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催化劑的設計與製備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在材料化學頂級期刊Chemistry of Materials上發表。
  • Nature Commun 華東理工大學光催化劑理性設計取得最新研究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計算化學中心和工業催化研究所的王棟特聘副研究員,在金屬負載型TiO2光催化劑理性設計方面取得最新研究進展,研究成果以「Function-oriented design of robust metal cocatalyst for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on metal/titania composites」為題,發表在
  • 浙江理工大學石墨烯量子點製備光催化材料研究獲進展
    ,是利用催化劑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的一種技術,自上世紀70年代興起以來,經過多年發展,已被廣泛應用。作為光催化技術分支的年輕「一族」,近年來二維複合材料的製備研究成為熱門。  在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浙江理工大學化學系教授董曉平的主持下,一項名為「石墨烯量子點輔助剝離石墨相氮化碳製備二維複合材料及其光催化應用研究」的基礎研究獲得了一定進展。
  • 東華大學在光催化 分解水產氫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近日,東華大學材料學院張青紅教授團隊在製備廉價高效的可見光光催化劑以及光催化分解水產氫領域取得新進展,以《MXene為前驅體製備碳摻雜TiO2並與g-C3N4耦合作為可見光光催化劑用於光催化產氫》(Ti3C2 MXene-derivedcarbon-doped
  • 中科院新疆理化所在Z型光催化劑產氫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二維鉑基納米催化劑製備和催化氧還原反應研究獲進展
    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黃小青課題組在二維鉑基納米催化劑的製備和催化氧還原反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多孔碳酸鈣製備技術及最新研究進展
    最新研究進展:  戴洪興等以多種軟模板劑製備出了3D介孔碳酸鈣。採用硬模板劑製備多孔碳酸鈣,其形貌主要受模板劑的影響,結構相對固定,在研究特定形貌合成過程中優勢明顯,但硬模板劑在除模板時存在較大困難,致使其發展較為受限。    最新研究進展:  CHEN等利用蓮藕作為模板,結合溶膠-凝膠法,通過蓮藕自身的特性製備得到了分層多孔的方解石型碳酸鈣和二氧化鈦。
  • CO選擇性甲烷化催化劑研究進展
    摘要:經過重整反應等製備的富氫氣體中通常含有微量CO,當其用於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或合成氨反應時,導致活性組分中毒而失活。採用CO選擇性甲烷化反應可將CO去除,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綜述富氫氣體中CO選擇性甲烷化催化劑研究進展,重點包括Ru基催化劑、Ni基催化劑以及Ru-Ni雙金屬催化劑。
  • 石墨烯以外的二維材料上負載的單原子作為催化劑的最新進展
    但是,製備具有精確位置的SACs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篇綜述重點介紹了SAC的製備、表徵和催化性能方面的最新進展,重點關注了錨定在石墨烯以外二維層狀材料上的單原子。這些2D材料包括過渡金屬二滷化物、層狀雙氫氧化物和MXenes。
  • TiO2光催化CO2製備燃料進展
    通過使用半導體光催化劑將CO2在光條件下還原成有價值的太陽能燃料,如CH4,HCO2H,CH2O,和CH3OH等,可以減少溫室效應以及能源問題。在過去幾十年,提出各種的光催化劑中, TiO2由於廉價和環境友好,被廣泛研究用於光催化CO2還原。特別是TiO2的表面改性,其可以提高光吸收能力,促進電子空穴分離,調節CO2還原選擇性和增加TiO2對光催化CO2還原能力。
  • 我校在可見光不對稱催化領域研究取得新進展
    日,我校省特聘教授江智勇博士課題組在國際化學頂級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在線發表題為「Organocatalytic Enantioselective Protonation for Photoreduction of Activated Ketones and Ketimines Induced by Visible Light」的最新研究成果
  • 光催化劑孿晶工程
    又如,以Kirkendall效應為基礎,利用乙醇輔助犧牲Cu2O模板技術,可製備出完全由孿生結構自組裝形成的多面體硫化銅籠。然而,與其它缺陷型光催化劑相比,人們對孿晶型光催化劑的認識仍處於初級階段,目前尚未出現關於光催化劑孿晶工程的專門綜述類文章。
  • 合成氣選擇性製備乙醇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理論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肖建平團隊與浙江大學教授肖豐收和研究員王亮團隊合作,在合成氣一步法製備乙醇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乙醇是重要的化學品和燃料。通過合成氣高效並高選擇性地直接製備乙醇是目前能源研究領域的熱點。
  • 碳點用於光催化分解水制氫!中國石油大學最新研究進展
    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是獲取氫能的理想方式,開發高效的光催化劑成為氫能領域研究的熱點。
  • 止血、抗菌、藥物載體,高嶺土在生物醫藥領域潛力無窮!
    水熱法合成了一種石墨烯-高嶺土複合海綿凝膠(GKCS)。兔子動脈損傷實驗結果表明,複合物的止血時間為73±12s,止血性能顯著提高。實際應用方面,將高嶺石浸漬紗布用於扁桃體切除術後止血,5min後84.8%的病人已完全止血,而使用傳統標準術後紗布只有34.8%的病人止血。
  • 基礎研究 | 我區半導體抗光腐蝕研究取得新進展
    Ed.)刊登了內蒙古大學王蕾研究員課題組的「鈍化層助力BiVO4抗光腐蝕研究」(Stable Co-Catalyst-Free BiVO4 Photoanodes with Passivated Surface States for Photocorrosion Inhibition)最新研究成果。
  • 煙氣SCR脫硝催化劑低溫改性研究進展
    以負載型金屬氧化物催化劑為主線,綜述了近年來國內外有關燃煤煙氣低溫SCR脫硝催化劑的研究進展,較為全面的總結了該系列催化劑的脫硝性能及低溫SCR活性改進途徑,為提升該體系催化劑的低溫SCR活性提供參考,並展望了該領域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
  • 光催化劑晶面間電荷分離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青島科技大學王磊團隊在MOF基光催化劑催化制氫方面取得進展
    光催化分解水是一種很有前景的可將太陽能高效轉化為可再生氫能源的技術,而其中光催化劑對轉化效率的提高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為了有效地轉移和分離載流子,必須構建含稀土豐富金屬的雙官能複合助催化劑,從而開發出具有高H2演化活性的光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