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驪珠Chem綜述:固氮酶激發的人工光合固氮作用

2021-02-15 催化計

光催化學術QQ群:927909706


人工光合氮還原反應(photo-NRR)代表了一種比Haber-Bosch化學方法更可持續的固N2策略。克服在環境條件下多電子和質子過程中活化不溶性和惰性N2的動力學挑戰是photo-NRR的關鍵。

有鑑於此,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吳驪珠研究員等人,綜述了近年來在人工光合固氮作用領域的研究進展。

本文要點


要點1. 對化學家來說,利用固N2的化學作用是最刺激但最具挑戰性的目標之一。由於鐵催化的Haber-Bosch工藝和基於固氮酶的生物固氮提供了解決催化氮還原障礙的藍圖,人工光合作用在利用豐富的太陽能實現更可持續的環境N2化學轉化方面顯示出了廣闊的前景。其中不僅需要對催化劑進行更多的理解和專門的設計,而且還需要關注光生電子的連續傳遞和催化環境中多質子和N2轉移的動力學。相干電子、質子和氮氣轉移到設計的催化中心,將更有效地在光碟機動下將氮氣轉化為化學物質,加快更綠色的氮氣供應,以更好地滿足聯合國實現「零飢餓和清潔能源」的可持續目標。

要點2. 受氮在固氮酶中有效固定的啟發,MoFe蛋白中FeMo-co活性中心的元素組成、結構和電子特性激發了在均相過渡金屬配合物和非均相材料中探索人工催化劑的研究。為啟動有效的太陽能到NH3的轉化,這些催化劑應與更專業的光敏劑緊密結合,以確保連續的和單向的多電子轉移,並且應更好地定義和優化催化環境以調節N2和質子轉移動力學。

要點3. 在接下來的十年中,photo-NRR將從概念驗證的發現發展為更有效的太陽能化學轉化,並且人工光合作用還將為實現升級的N2-化學轉化提供機遇。

Shu-Lin Meng et al. Nitrogenase inspired artificial photosynthetic nitrogen fixation. Chem, 2020.

DOI: 10.1016/j.chempr.2020.11.002

https://doi.org/10.1016/j.chempr.2020.11.002

催化技術交流微信群

加微信群方式:添加編輯微信18965840059,備註:姓名-單位-研究方向(無備註請恕不通過),由編輯審核後邀請入群。

熱催化學術QQ群:256363607

光催化學術QQ群:927909706

電催化學術QQ群:740997841

均相催化與酶催化QQ群:871976131

相關焦點

  • 固氮菌的作用機理
    可是長期以來由於對固氮酶這種生物催化劑的高度氧敏感性未予以認識,因此無法進行深入研究。1960年,Carnahan等人從巴氏梭菌這一厭氧菌中獲得了具有固氮活性的無細胞提取液,實現了分子氮還原為氨。1966年,Mortenson等從巴氏梭菌和維涅蘭德固氮菌的細胞提取液中分離出兩種半純的固氮蛋白鉬鐵蛋白和鐵蛋白。至1970年,Burns等才獲得固氮鉬鐵蛋白的白色針狀結晶。
  • 科學家揭示固氮菌固氮機理
    俄羅斯莫斯科大學生化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別爾佐娃經過多年探索研究,成功地解釋了固氮菌在空氣中生存固氮的機理。別爾佐娃由此獲得了今年的歐洲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   在幾百萬年前的太古時代,大氣層中沒有酸,地球上生存著大量的厭氧性生物。在地球上第一次大災難發生後,地球表面出現了很多酸。
  • 開闢人工固氮新途徑
    該研究不僅為合成氨提供了一種極具吸引力的非金屬電催化劑材料,為電催化固氮技術的工業應用開闢了廣闊的前景,而且為基於碳化硼的納米催化劑的合理設計開闢了一條應用於人工固氮的新途徑。合成氨是人類社會至關重要的化工產品,廣泛應用於化肥、藥劑、染料等的生產。同時,也因其強大的氫含量以及高的能量密度,它作為替代能源載體也受到廣泛關注,以期促進低碳社會的發展。
  • 基因組團跨界 打造植物固氮「超人」
    而生物固氮作用是一個多基因控制的複雜過程,需要固氮酶核心組分、金屬原子簇和電子傳遞系統。要將生物固氮功能轉入植物將面臨很大的挑戰:固氮酶對氧敏感,固氮過程需要消耗很多能量和還原力。」田長富說,將一群基因組團轉入到植物中,面臨著多個基因能否在新環境下不打破原有「合作模式」,以及能否和植物中已有系統進行有效整合等問題。
  • Science|現固氮酶樣酶體系催化產生蛋氨酸、乙烯和甲烷
    發現固氮酶樣酶體系催化產生蛋氨酸、乙烯和甲烷,為合成生物學、化工產業等提供新思路。該途徑存在於許多物種中,它使用一種不同於已知的固氮酶和固氮酶樣還原酶的固氮酶樣還原酶,並特異性地作用於C-S鍵的斷裂,以還原普遍存在的揮發性有機硫化合物,如二甲硫醚和(2-甲硫基)乙醇。釋放出來的甲硫醇是蛋氨酸的直接前體,而乙烯或甲烷則釋放到環境中。
  • 華中農業大學在納米酶介導的生物固氮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該論文報導了一種具有抗氧化活性的鐵酸鈷納米酶(CoFe2O4-NPs),並深入解析了其在調控大豆共生固氮協同效應的作用機制。  化學氮肥的施用,在補充作物氮素營養、提高作物產量、保障糧食安全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但近年來,其與生態環境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矛盾日益凸顯。因此,尋求一種高效利用資源、環境友好的新氮素來源勢在必行。
  • 固氮酶樣酶系統催化產生甲硫氨酸、乙烯和甲烷
    固氮酶樣酶系統催化產生甲硫氨酸、乙烯和甲烷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8 17:25:49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F.
  • 王憶平研究組在構建穩定通用高效固氮酶系統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相反,生物固氮是自然界中一部分原核微生物利用體內複雜的固氮酶系統,在常溫常壓下將大氣中的氮氣轉換為生物體可利用的氨的過程。如何利用生物固氮這種大自然提供的綠色氮肥減少農業生產對工業氮肥的依賴,是擺在研究者面前的重要科學問題。
  • 固氮功能菌概述
    微生物自生或與植物共生,將大氣中的分子態氮氣轉化為農作物可吸收的氨的過程,稱為生物固氮。生物固氮的種類很多。1886年Beijerinck分離到共生固氮的根瘤菌。1901年,M.W.拜耶林克發現並描述了2種固氮菌:一是褐色固氮菌,常生活於中性或鹼性土壤中;二是活潑固氨菌,常生活於水中。後來,各國學者相繼分離出許多不同的菌株。
  • 替代工業氮肥,我國生物固氮應用有了「小目標」
    如何利用生物固氮這種大自然提供的綠色氮肥減少農業生產對工業氮肥的依賴,是擺在研究者面前的重要科學問題。近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憶平課題組發表論文稱,他們揭示了固氮酶相關機制並篩選出相關突變體,有望構建出高效通用的固氮酶系統。
  • 亮點文章|植物固氮細胞器的合成生物學研究
    合成生物學的原理和技術引入固氮生物學以後,誕生了固氮合成生物學的新興交叉學科
  • 未來農業氮素來源:生物固氮和生物質氮再利用
    氮還是組成葉綠素,可維持生命活動,在提高農作物的產量改善品質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氮還是植物體內很多種酶的組成元素,酶是植物代謝的催化劑。一些胺基酸和蛋白質具有防禦功能,如細胞分裂素和生長素等植物內源激素、病原相關蛋白、植物抗毒素等都需要氮參與才能夠合成。
  • 中國科學家發現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在安徽壽縣約8億年前的化石中,發現了具有多細胞和細胞分化的「大型安徽絲藻」,其成為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楊顏慈 攝  參與本次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龐科博士向媒體通報了本次發現的內容。
  • 【前沿】基因組團跨界 打造植物固氮「超人」
    可以肯定的是,在自然界的「固氮工廠」中,產生核心酶固然重要,但酶是否擁有活性、能否完成氮元素由游離態到化合態的「固定」工作,細胞中的其他配套系統怎樣發揮作用也至關重要。「對於構建能夠固氮的植物,通過優化啟動子、調控基因等幫助核心基因群(固氮基因)表達是一方面,探求輔助系統的工作細節也是研究的關鍵。」田長富說。
  • 固氮酶由鐵鉬蛋白(Fe-Moprotein)和鐵蛋白(Fe-protein)組成
    固氮酶由鐵鉬蛋白(Fe-Moprotein)和鐵蛋白(Fe-protein)組成。這兩個蛋白單獨存在時都不呈現固氮酶活性,只有兩者聚合構成複合體時才有催化氮還原的功能。鐵鉬蛋白由分子量分別為51kD和60kD的2個α亞基和2個β亞基組成的四聚體(α2β2),分子量約為220~245kD。
  • PNAS:揭示聯合固氮的分子機理
    在自然界中,某些原核微生物在常溫常壓下通過固氮酶將空氣中的氮素固定為氨,這一過程稱為生物固氮,這類微生物稱為固氮微生物。據估計,全球每年的生物固氮總量為2億噸,約佔全球作物需氮量的四分之三。在國家863計劃、973計劃和國家自然基金項目的支持下,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林敏實驗室與法國巴斯德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和北京大學等國內外同行合作,於2005年完成了分離自我國南方水稻根際的聯合固氮斯氏假單胞菌全基因組測序及功能注釋工作,斯氏假單胞菌A1501是目前國際上完成全基因組序列測定的第一例聯合固氮菌。
  • 【固氮】如何從空氣提煉出有用的物質?固氮菌告訴你答案.
    天然界中,卻有許多微生物可以在溫和的環境下,直接利用將空氣中的氮氣利用體內的固氮酶把氮氣轉化成氨,即自然界氮循環。可是,如何從人工的方式把『溫和固氮』這件事用起來呢?這就成了科學界的幾大問題之一了。近十年來,使用人工方法來模擬固氮酶開始逐漸有了進展。
  • 研究揭示長期施肥抑制根際微生物固氮的作用機制
    生物固氮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過程之一,在農田生態系統中,作物總生物量中大約24%的氮來源於微生物的非共生固氮過程。根際是農田土壤中微生物最為活躍的區域,根際中固氮微生物群落與作物的生長息息相關。然而,長期以來,大量化肥及有機物料的投入大大降低了農田土壤微生物的固氮作用。
  • 大連理工大學在化學模擬生物固氮研究取得新進展
    通過實驗化學、分析測試表徵並結合理論計算等系統研究,實現了在雙鐵中心上,二氮烯(N2H2)還原轉化成氨(NH3)的全過程,揭示了氮氣(N2)在固氮酶鐵鉬輔基(FeMo-cofactor)金屬簇[Fe7MoS9X,X = C, N或S]的「腰部」雙鐵中心上活化轉化的本質(圖1),提出了HN=NH → HN―NH2 → NH(+NH3) → NH2 → NH3仿生固氮新機理。
  • 中國科學家發現生物固氮最早化石證據 距今8億年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發現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在安徽壽縣約8億年前的化石中,發現了具有多細胞和細胞分化的「大型安徽絲藻」,其成為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