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氮菌的作用機理

2021-03-01 老燕說農
      生物固氮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生化反應過程,因此一向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視。可是長期以來由於對固氮酶這種生物催化劑的高度氧敏感性未予以認識,因此無法進行深入研究。1960年,Carnahan等人從巴氏梭菌這一厭氧菌中獲得了具有固氮活性的無細胞提取液,實現了分子氮還原為氨。1966年,Mortenson等從巴氏梭菌和維涅蘭德固氮菌的細胞提取液中分離出兩種半純的固氮蛋白鉬鐵蛋白和鐵蛋白。至1970年,Burns等才獲得固氮鉬鐵蛋白的白色針狀結晶。從此,固氮的生化和遺傳機制的研究才蓬勃開展起來。

各類固氮微生物進行固氮作用的基本反應是相同的,如下所示:

N2+6H++6e+nATP固氨酶  2NH3+n ADP+n Pi

生物固氮是N2還原成NH3進而合成有機化合物的過程,由於氮分子具有鍵能很高的三鍵(N≡N),要打開它需要很大的能量,故只有在固氮酶催化下,N2才能還原為NH3。

從各種不同生理類型的固氮微生物中,都可以提取到結構相同的固氮酶。它由組分I和組分Ⅱ組成。組分I即鉬鐵蛋白(MoFd),是真正的固氮酶,它直接作用於N2,使之還原成NH3組分Ⅱ即鐵蛋白(AzoFd),實質上是一種固氮還原酶,它主要起傳遞電子的作用,是活化電子的中心。固氮時必須兩種組分結合在一起才能起作用;固氮酶的兩個組分對氧敏感,遇氧分子則發生不可逆的失活,因此固氮作用只能在厭氧條件下進行;氨對固氨酶的合成有阻抑作用,應及時排除生成的氨;固氮作用還需要電子供體、電子載體和能量。

固氮酶的鉬鐵蛋白有3種狀態,即氧化態、半還原態和完全還原態;鐵蛋白有兩種狀態,即氧化態和還原態。當半還原態的鉬鐵蛋白和還原態的鐵蛋白組合在一起時,成為穩定固氮的複合體系這時還原態鐵蛋白的電子傳遞到半還原態鉬鐵蛋白上,使它成為完全還原態而鐵蛋白本身被氧化,隨後再由細胞中電子傳遞鏈所提供的電子還原。完全還原態的鉬鐵蛋白絡合分子氮,同時ATP水解成ADP+Pi,釋放出大量能量,使電子和氫離子同氮結合,生成兩分子氨。一般認為,在這個反應過程中固氮酶鉬鐵輔因子(FeMo-Co)起關鍵作用,它是固氮酶的活性中心。

參考文獻

【1】李博文.微生物肥料研發與應用[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固氮菌固氮機理
    俄羅斯莫斯科大學生化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別爾佐娃經過多年探索研究,成功地解釋了固氮菌在空氣中生存固氮的機理。別爾佐娃由此獲得了今年的歐洲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   在幾百萬年前的太古時代,大氣層中沒有酸,地球上生存著大量的厭氧性生物。在地球上第一次大災難發生後,地球表面出現了很多酸。
  • 科學網—共生固氮:根瘤菌的「精準扶貧」
    這是根瘤菌進入大豆的根系內並形成根瘤,與大豆共生固氮,供給大豆氮素營養需求,促進其生長和蛋白含量提高。 近日,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作物—固氮根瘤菌特異與廣譜共生的分子機理與設計」年度檢查暨大豆根瘤菌田間應用示範諮詢論證會在鄭州召開。與會專家表示,精準選育優良根瘤菌、在氮素相對貧瘠的土壤中使用好根瘤菌菌劑,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共生固氮效果,實現根瘤菌對大豆氮素需求的「精準扶貧」。
  • PNAS:揭示聯合固氮的分子機理
    P. stutzeri A1501染色體圈狀示意圖及基因表達譜比較生物谷報導:2008年5月21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網絡版發表了由我國和國外專家合作完成的有關固氮分子機理的文章在自然界中,某些原核微生物在常溫常壓下通過固氮酶將空氣中的氮素固定為氨,這一過程稱為生物固氮,這類微生物稱為固氮微生物。據估計,全球每年的生物固氮總量為2億噸,約佔全球作物需氮量的四分之三。
  • 固氮功能菌概述
    1.固氨菌的分類 (1)按固氮菌的生活方式分 可將其分為自生固氮菌、共生固氮菌和聯合固氮菌。 自生固氮菌:能獨立進行固氮,在固氨酶的作用下將分子氮轉化成氨,但不釋放到環境中,而是進一步合成胺基酸,組成自身蛋白質。固定的氮素只有當固氮微生物死亡後通過氨化作用才能被植物吸收,固氮效率較低。
  • 陳三鳳教授課題組生物固氮調控機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生物學院陳三鳳教授課題組在生物固氮調控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一種獨特而新穎的固氮調控機制。銨濃度低時,GlnR與啟動子上遊第1個位點結合激活固氮基因的表達;銨濃度高時,GlnR與啟動子下遊第2個位點結合抑制固氮基因的表達,這種抑制作用需要穀氨醯胺合成酶(GS)的協助。增加GlnR拷貝數或突變負調控結合位點,都能使固氮類芽孢桿菌在無銨和高銨(0-400 mM)條件下組成型表達。
  • 微生物肥料作用機理
    按照微生物肥料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分類(1) 發酵類微生物肥料。秸稈腐熟劑、EM肥,能夠加快土壤或有機肥中有機物的發酵腐熟,縮短有機物的礦物化過程。(2) 固氮菌生物肥料。放線菌的主要作用是促使土壤中的動物和植物遺骸腐爛;最重要的作用是可以產生、提煉抗生素,目前世界上已經發現的2000多種抗生素中,大約有56%是由放線菌(主要是放線菌屬)產生的,如植物用的農用抗生素和維生素等也是由放線菌中提煉的。4.
  • 國外大豆等利用根瘤菌,減少或不用化學氮肥,哪些肥料有助固氮?
    生物固氮是很多科學家的研究項目,在農業上,根瘤菌和豆科作物共生固氮量為四千萬噸,佔到了整個生物固氮的65%,根瘤菌和豆科作物的固氮是自然界最高效率固氮系統,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國家,已通過豆科作物根瘤菌固氮,已實現少用化學氮肥或幾乎不用。
  • 研究揭示長期施肥抑制根際微生物固氮的作用機制
    生物固氮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過程之一,在農田生態系統中,作物總生物量中大約24%的氮來源於微生物的非共生固氮過程。根際是農田土壤中微生物最為活躍的區域,根際中固氮微生物群落與作物的生長息息相關。然而,長期以來,大量化肥及有機物料的投入大大降低了農田土壤微生物的固氮作用。
  • 研究揭示轉錄因子NIN在根瘤菌侵染時的關鍵作用
    英納斯中心植物和微生物科學聯合研究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 for Plant and Microbial Sciences; CEPAMS)Jeremy Murray研究組題為NIN acts as a Network Hub Controlling a Growth Module Required for Rhizobial Infection 的研究論文,該文揭示了轉錄因子NIN在根瘤菌侵染時起的關鍵作用
  • 生物有機肥發酵菌和功能菌的作用
    生物有機肥在作物上施用時,其中的發酵菌和功能菌大量繁殖,對改良土壤、促進作物生長、減少作物病害具有重要作用。 2、功能菌在提高土壤肥力中起著重要作用。例如,施用固氮微生物肥料可以增加土壤中氮的來源,施用含磷和鉀的微生物的肥料,可以分解土壤中的難溶性磷和鉀,從而使作物能夠吸收和利用它們。 3、肥料中的許多微生物菌株在生長繁殖過程中都會產生有益的代謝產物,能夠刺激作物生長,增強作物抗病、抗逆能力。
  • 權威發布:放線菌微生物肥料產品的種類及其應用
    (如菌根真菌);按其作用機理分為,根瘤菌肥料、固氮菌肥料(自生或聯合共生類)、解磷菌類肥料、矽酸鹽菌類肥料等;按其製品內含分為單一的微生物肥料和複合(或復混)微生物肥料。國外的許多研究者在根瘤菌的應用研究中,常常在田間試驗中設減氮的對照,用以說明使用根瘤菌以後由於固氮增加而相應減少氮素化肥施用量的多少。除了根瘤菌肥以外,其他的微生物肥料在施用後也有減少化肥使用的效果。在同樣有效的產量構成情況下,減少化肥的使用不僅有經濟上的意義,而且有生態學方面的價值,對環境也有益處。
  • 固氮微生物肥料的農業應用
    目前,用於生產此類微生物肥料的菌種主要有:園褐固氮菌或稱為褐球固氮菌(Azotobacter  chroococum);棕色固氮菌亦稱維涅蘭德固氮菌(Azotobacter  chroococum);德氏拜葉林克氏固氮菌(Beijerinckia  derxii)和克氏桿菌屬(Klebsiella  spp.)
  • 基因組團跨界 打造植物固氮「超人」
    「有一些研究取得了階段性進展,例如利用分子檢測技術發現,在酵母和植物中表達了想要的個別或全部固氮酶組分,但它們並沒有表現出固氮能力。」田長富說,也就是說,轉入基因翻譯出的蛋白,沒有實現固氮酶的活性。「可能是因為後期的固氮酶裝配沒完成,也可能是固氮酶發揮作用的條件不滿足。」
  • 發展生物固氮產業勢在必行
    豆科植物共生固氮是自然界中最強的生物固氮體系。大豆從根瘤菌劑中得到氮素營養可佔總氮素營養的30%~60%。其原理是從某種豆科作物根系提取根瘤菌,製成與該作物對應的根瘤菌劑,在作物播種前用它拌種,可有效地與這種作物共生固氮,將空氣中的游離氮轉化為氨態氮,從而不施或大量減少化學氮肥的用量,還可培肥地力、減少對環境的汙染。
  • 一次性帶你認識放線菌微生物肥料產品的種類及其應用
    );按其作用機理分為,根瘤菌肥料、固氮菌肥料(自生或聯合共生類)、解磷菌類肥料、矽酸鹽菌類肥料等;按其製品內含分為單一的微生物肥料和複合(或復混)微生物肥料。國外的許多研究者在根瘤菌的應用研究中,常常在田間試驗中設減氮的對照,用以說明使用根瘤菌以後由於固氮增加而相應減少氮素化肥施用量的多少。除了根瘤菌肥以外,其他的微生物肥料在施用後也有減少化肥使用的效果。在同樣有效的產量構成情況下,減少化肥的使用不僅有經濟上的意義,而且有生態學方面的價值,對環境也有益處。
  • 「豆科蔬菜——葉菜」輪作,注意固氮作用
    開花結果的蔬菜不止一類,有茄科蔬菜、葫蘆科蔬菜、豆科蔬菜等;跟葉菜輪作,鄉居小菜比較推薦的是豆科蔬菜;豆科蔬菜細分出來有多種,如豌豆、荷蘭豆、四季豆、豇豆、扁豆等等,比較冷涼、稍暖氣候的可以選擇種植豌豆、荷蘭豆,而溫暖氣候的就種植豇豆四季豆等種類,也就是說一年四季有得選擇種植,而且有些豆科蔬菜根部有根瘤菌寄生,根瘤菌有固氮作用,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氮肥(沒有根瘤菌的可以通過接種來實現
  • 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階段的重要基因挖掘獲進展
    根瘤菌是一類廣泛分布於土壤中的革蘭氏陰性細菌,能夠與豆科植物形成高度轉化的共生關係,侵染豆科植物根部,形成根瘤,進而固定空氣中的分子態氮以形成能夠被植物利用的有機氮;根瘤菌從宿主植物中獲取所需的光合產物。
  • 為何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
    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了其中的奧秘:豆科植物會在根部皮層「建造」一棟「房子」,不僅供給根瘤菌「居住」,還提供「水電煤」服務。而根瘤菌的回報是化身為固氮工廠,源源不斷地為「房東」提供合成蛋白質所需的氮元素營養。  然而,為什麼只有豆科植物會「造房子」租給根瘤菌,兩者究竟籤訂了一份怎樣的「租房合同」?這一看似簡單的問題卻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
  • 淡水湖泊生態系統生物固氮研究取得進展---中國科學院
    生物固氮作用為陸地及水生態系統提供了大量的氮源。目前,關於生物固氮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然而,淡水湖泊生態系統生物固氮作用的研究相對較少。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中國科學院前沿重點項目的資助下,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吳慶龍團隊通過對撫仙湖表層和真光層固氮微生物空間分布特徵進行研究,揭示了撫仙湖固氮微生物的空間分布的高異質性及影響因素。相關成果最近發表在生物領域國際期刊Microbial Ecology上。
  • 根瘤菌的減「肥」行動
    陳文新認為,根瘤菌生物固氮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個重要技術途徑,「接種與豆類作物品種相匹配且適應種植土壤的根瘤菌,廣泛開展豆類與其他作物間套輪作,可大幅減少化學氮肥的施用,並可減少病蟲害,獲得優質高產。」然而,利用根瘤菌固氮這一天然手段實現減「肥」目標,不僅尚未得到學界和政府足夠的重視,我國的農業實踐也已經基本放棄了根瘤菌固氮這一傳承千年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