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生物固氮產業勢在必行

2020-12-05 生物谷

豆科植物共生固氮是自然界中最強的生物固氮體系。大豆從根瘤菌劑中得到氮素營養可佔總氮素營養的30%~60%。其原理是從某種豆科作物根系提取根瘤菌,製成與該作物對應的根瘤菌劑,在作物播種前用它拌種,可有效地與這種作物共生固氮,將空氣中的游離氮轉化為氨態氮,從而不施或大量減少化學氮肥的用量,還可培肥地力、減少對環境的汙染。

據專家介紹,自然界中的化合態氮來源於三類形式:生物固氮佔65%~70%(環保、可持續),工業合成氮佔20%~25%(是各種化學氮肥的氮素來源方式,消耗大量石油和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還有5%~10%的雷電、汽車尾氣氮;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全球每年生物固氮約2億噸,豆科根瘤共生固氮佔65%~80%,給共生豆科植物提供所需氮50%~100%,其地下部分含氮佔植株總氮的30%~35%,殘體分解後可有效提高土壤肥力。

豆科根瘤菌生物固氮技術是世界主要大豆生產國的成功經驗,在美國、義大利、澳大利亞、加拿大、阿根廷、巴西等大豆生產大國早已成功應用。據了解,這些國家大豆單產都超過我國,他們不用氮肥,只用根瘤菌劑和適量磷鉀等礦物質肥料。以上國家根瘤菌劑接種面積佔大豆種植面積的30%~65%以上,有的達到100%。

有資料顯示,1997年美國豆科植物根瘤菌生物固定的氮素已達620萬噸,佔美國當年1130萬噸消耗氮肥的55%以上,隨著豆科種植業的發展,至2002年美國化學氮肥消耗量已降至1087萬噸左右。1990年,澳大利亞年消耗化學氮肥44萬噸,而豆科植物根瘤菌固定的氮素卻有140萬噸,是化學氮肥使用量的3倍以上。巴西種植大豆全部不用氮肥,只接種根瘤菌劑,大豆產量僅次於阿根廷,為世界第二,每年僅節約的氮肥價值就達25億美元之多。為此,巴西已計劃長期將生物固氮作為植物的氮源,並制定了豆科作物改良牧場的計劃。這些發達國家近10年來化學氮肥的消耗量均逐年降低,有力地證明發展豆科植物的種植,接種匹配的高效根瘤菌完全可以減少化學氮肥用量和保持作物產量。

我國每年大豆種植面積約800萬公頃,但過分依賴化肥,抑止了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作用,單產僅1500千克/公頃,與國際上只用根瘤菌劑的11個國家(最高達4500千克/公頃)的單產相比排第八位。特別是相比大豆生產大國30%~65%以上的根瘤菌接種面積,我國不足3%。

據統計,我國化肥用量是世界平均用量的3.75倍,而且我國不同地區的化肥施用量嚴重不均。同時,我國氮肥利用率低下,大部分氮肥揮發至空氣中和流入江河湖海,造成自然界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穩定性降低,農作物病蟲害加重,土壤結構受破壞,肥力降低。

隨著我國人口的日益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要求更高,除合理施用化肥以及無機、有機肥配合施用外,一個更重要的途徑是充分發揮豆科作物———根瘤菌共生固氮作用。因此,有關專家認為,我國發展生物固氮產業勢在必行。振興我國大豆產業,需要大力推廣農業生物技術———大豆根瘤菌劑接種。利用大豆接種高效根瘤菌,可為國家節約大量氮肥,既減少能源消耗、保護環境,又能提高農民收入、確保糧食安全,還能提高土壤肥力,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替代氮肥:生物固氮有了路線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啟動高效固氮聯合攻關重大科研任務,力圖創建高效人工固氮產品,為我國農業高質量綠色發展提供前沿理論與技術支撐。 一個世界性農業科技難題 生物固氮能夠為作物提供生長所需的氮素。依靠固氮菌,氮利用率可達到100%,全球生物固氮量可達每年2億噸,超過工業氮肥生產總量,在農業生產中應用潛力巨大。
  • 替代氮肥:生物固氮有了路線圖—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啟動高效固氮聯合攻關重大科研任務,力圖創建高效人工固氮產品,為我國農業高質量綠色發展提供前沿理論與技術支撐。 一個世界性農業科技難題 生物固氮能夠為作物提供生長所需的氮素。依靠固氮菌,氮利用率可達到100%,全球生物固氮量可達每年2億噸,超過工業氮肥生產總量,在農業生產中應用潛力巨大。
  • 華中農業大學在納米酶介導的生物固氮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該論文報導了一種具有抗氧化活性的鐵酸鈷納米酶(CoFe2O4-NPs),並深入解析了其在調控大豆共生固氮協同效應的作用機制。  化學氮肥的施用,在補充作物氮素營養、提高作物產量、保障糧食安全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但近年來,其與生態環境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矛盾日益凸顯。因此,尋求一種高效利用資源、環境友好的新氮素來源勢在必行。
  • 人為幹擾活動抑制生物固氮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周飛)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鼎湖山站生態系統管理研究組副研究員鄭棉海(課題組PI:研究員莫江明)首次系統地揭示了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固氮對環境變化的響應格局。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全球變化生物學》。生物固氮是地球生態系統重要的氮素來源之一,也是驅動陸地生態系統氮循環和淨初級生產力的關鍵因素。
  • 研究揭示森林演替驅動生物固氮及其關鍵機制
    傳統觀點和理論研究認為生物固氮速率在森林演替初期或中期達到峰值,而演替後期生物固氮逐漸減弱甚至停止。這樣的觀點主要基於兩個基本假設。其一,演替初期或中期土壤養分(尤其是氮)貧瘠,固氮植物和固氮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佔有優勢地位;但演替過程土壤氮逐漸累積增加,因此演替後期生物固氮已不具有競爭優勢,固氮速率降低或者終止。其二,磷是參與固氮反應的重要能源物質(ATP)和固氮生物生長的重要養分,隨著演替過程土壤磷的消耗,演替後期生物固氮受磷的限制。
  • 未來農業氮素來源:生物固氮和生物質氮再利用
    未來農業氮素來源:生物固氮和生物質氮再利用 梁鳴早 蔣高明 氮對植物生長是至關重要的。植物體內各種蛋白質、核酸、磷脂都需要氮的參與才能合成。
  • 科學網—人為幹擾活動抑制生物固氮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周飛)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鼎湖山站生態系統管理研究組副研究員鄭棉海(課題組PI:研究員莫江明)首次系統地揭示了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固氮對環境變化的響應格局
  • 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鼎湖山站生態系統管理研究組副研究員鄭棉海(課題組PI:莫江明研究員)首次系統地揭示了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固氮對環境變化的響應格局。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全球變化生物學》。生物固氮是地球生態系統重要的氮素來源之一,也是驅動陸地生態系統氮循環和淨初級生產力的關鍵因素。
  • 替代工業氮肥,我國生物固氮應用有了「小目標」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林敏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如何提高固氮效率,擴大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宿主範圍,實現主要農作物自主固氮,完全或部分替代工業氮肥是當前生物固氮研究前沿,也是一個世界性的農業科技難題。
  • 中國科學家發現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在安徽壽縣約8億年前的化石中,發現了具有多細胞和細胞分化的「大型安徽絲藻」,其成為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楊顏慈 攝  參與本次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龐科博士向媒體通報了本次發現的內容。
  • 大連理工大學在化學模擬生物固氮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號:20676019,20972023,21076037,21231003)的大力支持下,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曲景平教授的「小分子活化與仿生催化」研究團隊,在化學模擬生物固氮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設計合成了一類新型鄰苯二硫酚橋聯雙核鐵配合物,建立了雙鐵分子仿生化學固氮新的功能分子模型。
  • 深根豆科植物生物固氮對鹽分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豆科植物具有結瘤固氮潛能,但在乾旱區,多年生豆科植物生物固氮潛力表現出較大的空間變異。此前對塔克拉瑪幹沙漠和策勒綠洲過渡帶的深根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疏葉駱駝刺氮素代謝的研究發現,駱駝刺的生物固氮潛力表現出較大的空間變異,固氮植物的硝酸還原酶活性顯著低於非固氮植物。據此推斷,這可能是由於該地區的疏葉駱駝刺群落分化成了不同的基因型,不同的基因型擁有不同的硝酸鹽還原能力和固氮能力,但該推理的正確性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 曾凡江團隊揭示深根豆科植物生物固氮對鹽分響應的影響
    豆科植物具有結瘤固氮潛能,但在乾旱區,多年生豆科植物生物固氮潛力表現出較大的空間變異。
  • 北大生科院王憶平課題組在生物固氮研究領域再次取得突破性進展
    存在於原核微生物中的固氮酶系統極其複雜,需要一系列,往往十幾甚至幾十個基因參與調控及其協調表達才能實現其功能。同時,生物固氮過程是一個高能耗的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ATP和還原力。這些因素都是將固氮酶系統導入植物細胞,實現植物自主固氮所需要面臨和解決的難題。王憶平課題組長期致力於生物固氮的研究。
  • 淡水湖泊生態系統生物固氮研究取得進展---中國科學院
    生物固氮作用為陸地及水生態系統提供了大量的氮源。目前,關於生物固氮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然而,淡水湖泊生態系統生物固氮作用的研究相對較少。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中國科學院前沿重點項目的資助下,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吳慶龍團隊通過對撫仙湖表層和真光層固氮微生物空間分布特徵進行研究,揭示了撫仙湖固氮微生物的空間分布的高異質性及影響因素。相關成果最近發表在生物領域國際期刊Microbial Ecology上。
  • 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新聞—科學網
    研究者認為這是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   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門類之一,藍藻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使早期地球大氣從無氧狀態逐漸演化到有氧狀態,從而推動了其他好氧生物的進化和發展。此外,多種藍藻還具備固氮能力。作為組成胺基酸和核酸的基本元素之一,氮元素的吸收對生物的生存至關重要。
  • 華南植物園在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雖然許多研究表明全球變化(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等)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產生顯著影響,但全球變化如何影響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固氮,目前仍然未知。生物固氮對環境變化的響應敏感度與生態系統類型和基質組分有關。進一步分析發現,在各個環境變化因子下,加強人為幹擾活動一致降低了生態系統生物固氮速率。
  • 生命科學學院王憶平課題組的生物固氮研究成果受到國際同行高度評價
    自上世紀70年代中期DNA重組技術興起,以及發現存在於少數原核微生物體內的固氮基因簇可以通過結合實驗(Conjugation)成功轉入大腸桿菌、並使大腸桿菌具有生物固氮活性以來,將固氮酶系統直接導入植物細胞內,使主要農作物具有自主固氮功能的氮素自給自足屬性,從而擺脫農業生產對工業氮肥這一高耗能高汙染化工產品的依賴,一直是生物固氮研究領域實現農業生產「綠色革命」的夢想。
  • 研究揭示生物固氮對養分輸入的響應格局和機制—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獲悉,該園生態中心鄭棉海博士後在莫江明研究員的指導下
  • 中國科學家發現生物固氮最早化石證據 距今8億年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發現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在安徽壽縣約8億年前的化石中,發現了具有多細胞和細胞分化的「大型安徽絲藻」,其成為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